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中文言文断句

高中文言文断句

2024-04-11 08:05: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cq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中文言文断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中文言文断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断句

篇1:高中文言文断句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 ,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参考答案]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

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篇2:高中文言文断句 训练

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文言文断句。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产生的。过去刻板印刷的时代,文言文根本没有标点。有的只是“句读”,即在一段文字的结尾加一个“O”,称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结束;在句间停顿的字旁边加一个“、”,称为“读”(d u),表示语气的逗留、舒缓和停顿。所以韩愈在其《师说》中才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书籍,为节省版面,甚至连句读也没有。

现在,我们同学的课业任务增多,不可能也没必要像过去那样只抱着经书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学习与继承的需要,断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应该学习并掌握。也因此,《北京市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断句”作为一项考查内容明确列出来。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呢?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练习?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请看下文:

例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学记》)

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其可怪也欤!

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岂(岂独)、等。例如: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年》)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如果需要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们的断句能力。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先通读,理解大意,联系前后文,先易后难来个粗断。有“曰,云,言”一般是对话句式,再就是人名,地名,名词不要拆散。

第二是标出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断句标志,分句首和句末。句首常见的有:其,盖,唯,何,盍,夫,且夫,若夫,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继而,纵使,然则,无论,至若,顷之,向之,俄而,既而,已而,未几等,句末常见的有:矣,耶,也,哉,乎,焉,兮,耳,而已等。此外还有独立标点的叹词,单音的如:噫,嘻;复合音节的如噫嘘嘻,呜呼,嗟夫,呜呼哀哉等。

第三是把握固定句式,习惯词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之处,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固定句式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为,可得……欤,得无……乎等。

第四点,先秦散文和以后的骈赋中修辞句式也很好辨别,特别是排比句,对偶句和反复句,多读两遍,气势就出来了,标点不难。

文言文断句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先总后分,各个击破,这样能事半功倍。

如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2022文言文的三大特点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一、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

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篇4: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一、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断句题解答技巧

从根本上讲,扎实的古文基础是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同学们平时要大量诵读经典古文,培养自己的语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断句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也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

1. 断句前先通览全文,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学喜欢读一句断一句,不能从语段的整体意思出发去解题,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语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语段,才能做到纲举目张,避免出现“得以自资父兄”之类的根本性错误。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点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选用这种形式的语段作为命题材料。比如4月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卷第11题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强本而节用 / 则天不能贫 / 养备而动时 / 则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贰 / 则天不能祸 / 受时与治世同 / 而殃祸与治世异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

3.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

一般来说,同学们在答题时应注意虚词的以下几种情况:

“夫、若夫、且夫、盖、故(是故)、是以、然则、向使、顷之、既而、寻、旋、无(亡)何、未几、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与(欤)、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以、而、于、则”等常在句中;

“曰、云”等叙述人物对话的虚词常常要与其后的句子断开;

“嗟夫、呜呼”等叹词,独立成句,前后都应断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个语气词连用。此类虚词还有“也与(欤)”“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

“……之谓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谓也”;

“此之谓……”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孰与……”前后肯定都紧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虽然”后面肯定断,如“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然而”后面肯定不断,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笔者有专文整理,见本刊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教育术语、官务术语等)有利于断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遗、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节先生(陶渊明)、范文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欧阳永叔(欧阳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临川(王安石)等。

教育术语如: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乡学、祭酒、诸生等。

官务术语如:下车(到任)、视事(任职)、行部(巡视所辖之地)、洗沐(例行的公假)、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篇5: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断句方法

借助叹词进行断句

“嘻”、“噫”、“嗟乎”和“呜呼”等叹词,在文中大都独自成句,它们的前后都要断开。例如: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 / 嘻 / 过矣(20辽宁卷)

借助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要准确地进行断句,必须能够准确地识别句子,弄清句子的界限,而仔细分析句子的构成成分无疑是识别句子的最佳办法。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一般的完整句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主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前会有定语,谓语中心语前会有状语。要从文中识别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然后由主语确定谓语和宾语。如有省略,要弄清省略的是什么。另外,还要注意倒装句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介宾短语)的位置。弄清了句子的界限及句子的内部成分,断句就容易了。借助句子成分断句的具体做法是:谓语后面要断开(带宾语的就在宾语后面断开),后置的状语后面要断开;如果谓语前置,那么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果宾语前置,则谓语中心语动词后面要断开。例如:

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 / 士众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广东卷)

通读全文后,我们大致可知,整段话主要写了两个人、两件事,一是周访练兵的目的和士兵对他的态度,二是王敦有反叛之心。整段话的句子依次用“(周)访”、“士众”和“(王)敦”等人名做主语,只是有的句子承前或承后省略了主语。弄清了各个句子的主语,便可以进一步确定各个句子的谓语。主语、谓语都弄清楚了,便可以进行正确的断句。

借助关联词语进行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复句绝大多数要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有的单用(常见的有:“然”、“则”、“以”、“乃”、“且”、“而”、“苟”、“纵”、“故”、“是故”、“是以”等),有的成对使用(常见的有:“尚……况……”、“与其……孰若(岂若)……”、“与其……毋宁……”、“向……则……”、“若……则……”、“非……则……”、“非惟……抑亦……”、“虽……而……”、“虽……然……”等等)。这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地说,单用的关联词语前面要断开(若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则在主语前面断开);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两个关联词语之间要断开。例如: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 /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0福建卷)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后边的关联词语经常省略,如果翻译,则需要根据前一个关联词语进行增补。这种情况不能视为关联词语的单用。

借助固定结构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如……何”、“何以……为”、“不亦……乎”、“无乃……乎”、“可得……与(欤)”、“得无……乎”、“庸……乎”、“其……乎”、“安……哉”等等。断句时,若能充分借助这些固定结构是极为便利的。例如:

非我而当者 / 吾师也 / 是我而当者 / 吾友也 / 谄谀我者,吾贼也 /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也(《荀子?修身》

上例中已断开的部分就是借助“……者……也”结构断开的。

篇6: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精选

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篇7: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

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①廉利:锋利;②侔:如同

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此处从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四、断句的常用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高中文言文断句】相关文章:

1.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

2.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3.文言文断句题备考指导

4.文言文断句口诀及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教会断句的方法

6.高中文言文

7.高中文言文名句

8.高中文言文劝学

9.高中文言文翻译

10.高中文言文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高中文言文断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