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qepdegm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这里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即浅易和理解基本内容。浅易是指根据初中毕业生掌握的文言词汇,凭文言语感,能够把选文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是指对文本所写内容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或者是品味、鉴赏、拓展等。
从各地中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的考查都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特别是比较阅读题成为新宠。这类试题的选材有将同一类型文章如战争题材、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的,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进行比较的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加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的能力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难度也就相应增大了。同时,这也能体现命题人的智慧,在有限的试卷上为考生设计足够多的考点,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一)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读书忌二物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⑤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偷偷放任。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比:近。④惩艾:惩戒。⑤寻绎:反复推求。⑥败:损害。
1.以上所选文字都是就读书学习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选文(甲)中能概括中心的句子是______;选文(乙)作者强调的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②寓逆旅主人 逆旅:③予少时读书 予:④辄复不省 不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以上文字,请你谈谈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其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之。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1. 请分别概括两文所讲的故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方:②挈妻子而去走之。
妻子: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施效颦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怎样看待,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皇桑峪有狼,饿极,入村窃猪。
至猪舍,先洞开圈门,以备出逃。觑猪熟睡,即轻舒前爪,为猪搔痒,猪身多虱,搔之甚感惬意。搔到妙处,猪四蹄平伸,一任摆布。
至久,狼微错长牙,轻啮猪耳,使立,与之并肩站,以尾轻击猪臀,并驾而行。出村渐远,鞭挞始急。至山凹,狼凶相毕露,猛扑啮其喉,饮其血,食其肉,乃从容而去。
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1.请找出[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狼的狡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目似瞑,意暇甚 暇:②一狼洞其中 洞:③轻舒前爪 舒:④狼凶相毕露 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视因贪欲受贿而锒铛入狱者,与彼猪何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两个带有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游记一则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m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③,方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②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绫:形容极细软平滑。④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东阿王,三国时曹植,封东阿王,文学家。他作过一篇《洛神赋》,写他从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洛河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文字形容洛神的美及自己的爱慕之情。原作没有说是梦。
篇2: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 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④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 ,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
(节选自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
注: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 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设置的鼓。 ③三法司: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鞫(jū):审讯。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 怙:依仗
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 辟:征召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 秩:官品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 目:看待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达遂以闻会三法司以勇气闻于诸侯
D.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参考答案:
8.【答案】B 【解析】 辟:君主
9.【答案】A 【解析】 A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项第一个其代词,代袁彬,第二个其是表揣测的语气副词;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第二个以也是介词,凭;D项第一个然是助词,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状态,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
参考译文1: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讯者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没有任何证据也不敢反抗。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寒蝉。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定案。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站出来打抱不平。
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他平素并不认识袁彬,却为他上书说:正统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虽然)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饱受艰辛困苦。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现在没有人奏报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先判定罪名,然后才以律法条文胡乱强加,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陷害袁彬于死地,虽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和道义的公平,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书。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
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于是暂缓处死杨埙,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杨埙假装允诺他。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秉公陈述事实,他说以前所说的一切都发自自己的本意,和李贤没有一点关系。门达的诡计因此不能得逞,但是袁彬还是被降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
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成化初年,编修《英宗实录》,把杨埙称作义士。
杨埙字景和,他的祖先是某个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是个漆匠。宣德年间,曾经被派遣到倭国传授金屑画漆的方法,以后回国,杨埙于是就学习这种本领,却能独出心裁,把五色金钿并用,不只是照老方法单纯用金色,所以物件的色彩各自相称,天真烂漫,倭人看见了,也咬着手指头,啧啧称赞,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由于他天资聪颖,(虽然)对于书法诗格不怎么研习,却往往能达到妙境,所以他的技艺也出类拔萃。他既不避让权奸,做出上文所述的这样的义举,人们不敢用一门技艺看他。有个想要授予他官职的人,他不就职,于是就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
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
篇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欲将吴起 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
B.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近,攀附将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崇敬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弃,除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仗”和“残暴无义”的一组是( )(3分)
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B.吴起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客观地评价、没有借机陷害他,也由于他确实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参考答案:
二、(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4.C。 尚,臣子娶公主为妻。
5.A。 B项上一句表现他对笼络人心的见解,不是打仗方面的。C项下句属于治国方面“刻暴少恩”,谈不上残暴无义。D项根据句子在语段的位置来看,下句是结论是对他的点评,不是具体表现。
6.A。 文中没有“忍痛割爱”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7.翻译
(1)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这个方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
(共4分。延,邀请,这里译作“下嫁公主”,1分;卜,推断,测试,1分;通顺2分)
(2)吴起劝说魏武侯与其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百姓施以恩德,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共6分。说,劝说,1分;形势,地理形势,1分;刻暴少恩,刻薄暴戾少恩,1分;通顺,2分)
古文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鲁君怀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吴起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因此楚国(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篇4: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知抚州金谿县。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不听,纳告敕投劾而归。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禅,除监察御史。大中谓:“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上疏详述。迁殿中侍御史。奏言:“进退人才,当观其趣向之大体,不当责其行事之小节。趣向果正,虽小节可责,不失为君子;趣向不正,虽小节可喜,不失为小人。”陈贾以静江守臣入奏,大中极论其“庸回亡识,阴废正人,傥许入奏,必再留中,善类闻之,纷然引去,非所以靖国”。命遂寝。江、浙四路民苦折帛①和买②重输,大中曰:“有产则有税,于税绢而科折帛,犹可言也,如和买折帛则重为民害。今令纳折帛钱,大失立法初意。”朝廷以其言为减所输者三岁。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大中曰:“是尝为刑部,固以深刻称。”章三上不报。又论大理少卿宋之瑞,章四上,又不报。大中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辞不拜,乃除大中直宝谟阁,而大同、之瑞俱与郡。城南民田,潮溢不可种,大中捐公帑治石筑之,民不知役而蒙其利。郡讹言夜有妖,大中谓此必黠贼所为,立捕黥之,人情遂安。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及侂胄诛,即召见,落致仕,试吏部尚书。嘉定改元,兼太子宾客。是年六月卒,年七十有八,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正惠。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乎不可犯。自少力学,趣向不凡。所著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林大中传》)
【注】①折帛:指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②和买:指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请宽其期 宽:宽延。
B.非所以靖国 靖国:使国家安定。
C.命遂寝 寝:罢免。
D.固以深刻称 深刻:严峻苛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B.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C.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
/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大中正直敢言,他认为应提拔志趣志向端正的君子、退抑不正派的小人,他曾多次上奏章检举大理少卿宋之瑞,但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
B.林大中关心百姓,他看到江、浙四路的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就向朝廷进言减免,看到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就用公款为百姓修筑田地。
C.林大中颇有见地,听到郡中夜间有妖怪的谣言,他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立刻捕获并对之施以墨刑,使人心得以安定。
D.林大中从小学习努力,志趣志向不同一般。他清心修行不嗜欲,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很柔弱,等到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5分)
(2)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5分)
4.C(寝:停止。)
5.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A(“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错,朝廷最后改任宋之瑞为郡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或“使神灵安定”)。
【评分细则】“沿袭”“所以”“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沿袭”翻译为“沿续承袭”“沿用因袭”“依照旧例行事”“沿续继承”等给1分;“所以”翻译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给1分;“妥”翻译为“安定”“使……安定”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2)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
【评分细则】“为”“用法”“易”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为”翻译为“掌管”“治理”等给1分;“用法”翻译为“执行法令”“依法断罪”等给1分;“易”翻译为“更换”“更改”“改变”“变更”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参考译文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进入太学,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为抚州金谿县知县。郡守督促缴纳赋税非常急迫,林大中请求宽延期限,不接受,交上委任状递上弹劾自己的文书而还乡。后来任太常寺主簿。光宗接受禅位,授为监察御史。林大中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上奏疏详细论述。调任为殿中侍御史。上奏说:“提拔退抑人才,应当观察他志趣志向的大体,不应当对他行为的小节求全责备。志趣志向确实端正,即使小节应该责备,也不失为君子;志趣志向不正派,即使小节可嘉,也还是小人。”陈贾以静江守臣身份入朝奏事,林大中极力论斥他“用心奸邪(回,通‘违’)、没有知识,暗中罢退正人君子,假如(“傥”,同“倘”)准许他入朝奏事,必然再度留在朝中,好人听说了,将纷纷离去,不是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命令于是停止。江、浙四路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林大中说:“有产业就有税收,对于税绢收取折帛税,还有得可说,假如是和买又折帛就是对人民的双重祸害。现在命令缴纳折帛钱,大大违背了当初立法的本意。”朝廷由于他的进言而减免了三年要征的税收。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林大中说:“他曾管理刑部,本来就因严峻苛刻著称。”奏章三次递上去没有答复。又论列大理少卿宋之瑞,奏章四次递上去,又没有答复。林大中因进言不能实行,请求离职,改为吏部侍郎,辞谢不到任,于是任林大中直宝谟阁,而马大同、宋之瑞都担任郡守。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林大中拿出公款购石料修筑田地,百姓没有服劳役就蒙受了惠利。郡中谣言说夜间有妖怪,林大中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事,立刻捕获他施以黥刑(指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人心于是安定。林大中罢官还乡,退处十二年,未曾把得失放在心上,在龟潭上建园林,客人来了,采摘枸杞菊花,钓捕溪中游鱼,饮酒赋诗,对当时政事一句也不谈。等到韩侂胄被杀,林大中立即被召见,特命复出任职,试任吏部尚书。嘉定改元,兼任太子宾客。这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号正惠。林大中清心修行不嗜欲,柔弱的样子好像承受不了衣衫的重量,等到他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从小努力学习,志趣志向不同一般。著作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篇5: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集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说 宫
宋 曾巩
室堂奥①备然后为宫。宫,贤有力者之所有也。若乃为之,则非贤有力者之所能也。故有材木于此,虽累千万,必待匠人焉尔。匠人之为之也,广轮②高下,横斜曲直,一板③以上皆有法也。巧既发于心,绳墨刀尺皆应于手,其成也必善。巧既夺于心,绳墨刀尺皆戾于手,且以高者为库,直者为钩也,其卒可以成自善乎?有若公输在,肯舍法度而利之乎?不肯,则将得拙工,而嗜利者从之,为之穷岁月,耗材与力,至竭而已耳。
今夫天下之为宫也,人主之所安而有也,州县有司之为室堂隅奥也,万机之为材木也,人主之所不能自治也,其势必付之人。付之而当且专,则辑④矣。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其异于戾匠人也亡矣。有圣且贤,肯枉道而就之乎?不肯,则易而他使。使圣且贤则犹是也,又易而他使,则得庸者邪者而从之与之,日夜力为之,至尽败万事而已耳。秦之亡其宫也,以此。
【注】①奥:屋子里的西南角。 ②广轮:宽长。 ③板:通版,八尺为一版。
④辑:安定。
22.文题《说宫》中的说,意思是 。(1分)
23.在第一段中,匠人与拙工的区别主要在于。(2分)
24.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主圣明贤达,是会礼贤下士并且宽容迁就他们的!
B.圣明贤达的人,是不会违背事理而承担这个使命的!
C.圣明贤达的.人,难道肯背信弃义与他们沆瀣一气的?
D.人主圣明贤达,难道肯违背规律将天下交给他们吗?
25.文末秦之亡其宫,以此一句,表达作用是___ _。(3分)
26.请对本文所揭示的成或败的道理,作出自己的评价。(3分)
参考答案、(12分)
22.(1分)议论(论说)
23.(2分)匠人按照法度建造宫殿,巧妙的想法发自于内心,绳墨刀尺工具听从手的使唤,建成漂亮的宫殿。而拙工却只为贪利而徒耗木材、时间与人力,直到把资源耗尽为止。
24.(3分)B
25.(3分)一语双关,化用秦阿房宫被焚毁的典故,再次论证观点并收束全文。
提示:秦之亡其宫,以此此句在文末有一语双关之妙处。句中宫既可指秦之阿房宫遭楚人一炬而可怜焦土,又可指秦之统治因不得法而族灭。同时末句又将治国之道印证于前事,使文章论点深刻又具说服力。
26.(3分)要求:能从为宫之人的当与不当、专与不专两个角度加以评价。
提示:成的原因是付之而当且专;败的原因是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得庸者邪者而从之与之,日夜力为之。
篇6: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1-40)
21.李泰伯改字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uàn g):赐。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
分数表示法。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于 ②庶几 ③垂 ④淫 ⑤冀 ⑥苟 ⑧恤
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2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答案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3.指工商业。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24.赞刘谐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秦
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 ②耳
2.翻译:①单步负笈 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度 ②或 ③辄 ④进 ⑤余 ⑥笃 ⑦涕 ⑧居 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 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答案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3.③ 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27.匡衡凿壁借光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3.临走时的狼狈相。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 ②脱 ③致 2.翻译: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32.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 ②适 ③对 ④胄 ⑤名
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33.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3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 ③悚
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諰諰(xǐxǐ):恐惧的样子。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贾 ⑥贮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
36.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37.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③时虽未尽了 。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38.金农为盐商解窘
钱塘①金寿门先生农客②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客 ②次第 ③杜撰
④綦切 ⑤风
2.翻译:①竞相延致 ;②众以先生博洽 ;③越日以干金馈之
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 ②毕 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40.蔡邕听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怃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 ②屏 ③潜 ④却 ⑤耸然 ⑥莞然
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 ②邕素为乡邦所宗 ③邕具以告 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7.文言文习题训练
10.王琼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