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练习课(新人教五下)
“沁水百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二课时练习课(新人教五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第二课时练习课(新人教五下),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第二课时练习课(新人教五下)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15——16页练习二第2——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特征。
2、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在“因数和倍数”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导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填空
(1)如果a*b=c(a、b、c都是整数),那么a和b都是c的,c是a和b的()。
(2)16的因数有(),16是()的倍数。
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第二问其实还是求16的因数。
(3)30以内4的倍数有()。
(4)已知a=2*3*5,那么a的所有因数有()。
2练习二第2题。
比赛找因数,看谁找得又完整又快。
观察这两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1、2、3、4、6、12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3练习二第3题。
比赛看谁找得快,汇报结果。
观察这两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72和14既是8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
4、判断。
(1)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同。()
(3)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
5、练习三第6题。
同桌合作,你说我猜,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
答案:42,18,1。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除了指导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外,还背负着另一大重要使命,就是对上一课时中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因此,我自主设计了两道题。
填空第1小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同时也快速反馈了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情况。第2小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练习第1题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主要是复习找因数的方法。第3小题主要是复习找倍数的方法。第4小题是一道变式练习,部分学生受a=2*3*5的影响,错误得出它的因数只有2,3,5。这里应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找到正确方法。这里学生找因数的方法也比较多样,有的学生先通过算式计算出a的值,再按照一般方法依次寻找;还有的同学是在2、3、5的基础上补充,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所以在最前面加上1,再用2*3=6,2*5=10,3*5=15,最后加上2*3*5=30,共计8个,这种方法也很巧妙。
判断第1小题其实是为后续质数与合数的学习作铺垫,许多学生在举反例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运用到7、11、13等质数与其它较小合数的因数个数相比较。有了这样的体验,相信学习质数与合数时学生一定会轻车熟路。第2小题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对一个数的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猜数游戏做准备。第3小题则是针对昨天学生错误较多习题的再次巩固练习。
[练习反馈]
练习二第6题,在玩猜数游戏过程中,许多学生错误地将第1小题两问一分为二。“它还是2和3的倍数”看成“它是2和3的倍数”大大降低了难度。这里应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2: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新人教五下)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正方体展开图。生: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
“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三、巩固练习
p36第6题
p37第7题
四、作业:p36第4、5、6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
例2 1.2*1.2*6 1.22*6
=1.44*6 =1.44*6
=8.64(平方分米) =8.64(平方分米)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练习重心适当偏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其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及灵活应用对学生而言都相对容易理解掌握。因此,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灵活调整了练习重心,重点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上让学生上一个台阶,由知道长、宽、高就能想像出实物图形,并能根据生活实际确定所缺少的面应该如何求。
【练习中暴露的问题】
36页第6题虽然绝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列式,但从结果反馈来看错误相当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计算问题。其中一个面的面积为59.5*42.5,转化为整数乘法是三位数乘三位数,部分学生不会迁移,乘到第二步时即停止或将百位上的4乘595的积对位错误。二是单位换算问题。平方厘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应该是10000,而并非学生认为的100。
篇3: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第一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第二课 欢乐的村寨(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以表达藏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情感目标: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藏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3、能力发展目标: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连北京》
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
教学难点
准备唱好切分音节奏。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的情绪。
三、下课
教后记: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花了不少的功夫,虽然藏族歌曲的风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这首歌曲唱起来却有些拗口。无论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须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难,也要先解决演唱的问题。
篇4:第三课时:通分(一)(新人教五下)
第三课时:通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93 页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3/10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出示情境图)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10
。地球上是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
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3/10和7/10
的大小 。因为3/10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 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 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3/10是3 个1/10,7/10是7 个1/10,7 个1/10大于3 个1/10,所以7/10大于3/10。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习第一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 .再出示:3/8○3/4
这两个分数大家还会比较吗?请学生尝试比较大小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
方法一: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
方法二: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1/8<1/4,所以3个1/8小于3个1/4。
结合过生日切蛋糕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1/8小于1/4。即平均分的份数越小,每人吃的一份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吃的一份越少。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教材93页练习第二排,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并指明说一说理由。)
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试着归纳)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三、思维训练
l . 在1/8<1/()<1/3,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2 .小明、小刚、小亮和小红四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5/7、4/9、5/6和4/7。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五、作业:p93页第1题
板书设计:通分
例3 7/10>3/10 3/8<3/4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没有将此所有例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应的例题来充实本课新授内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不用直观图,仅凭借已掌握的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则明显难度较大,今天的教学中,我借助折纸涂色的活动直观展现分数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切生日蛋糕作为教学原型,帮助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道理。
折纸的操作活动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对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学生作业正确率较高。
篇5:第六课京韵第3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第六课京韵第3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聆听《京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京调》,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分析
笛子与乐队《京调》
这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如西皮原板(一板一眼,即2/4拍)和流水板(有板无眼,即1/4拍)等音调缀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时,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复一次,形成ABABA的结构
乐曲一开始采用京剧中“过门”的音调为引子,由乐队合奏。接着呈示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
这是由清脆明亮的曲笛吹出的京剧曲牌,给人以明朗、轻松之感。过门乐句之后进入中段,由曲笛吹出了新的模仿唱腔的曲调。
这一舒展的音调与第一部分主题音乐那种活跃欢快的旋律形成了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最后,突然速度减慢,曲笛吹奏散板的京剧唱腔,全曲告终
乐曲虽然短小,手法简洁,但构思别具一格,富有京剧的韵味,使人充分领略了京剧所特有的情调
教学重难点
聆听《京调》,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欣赏和表演,学生对京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京剧在纯乐曲上的运用,感受器乐曲中的京韵。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全曲分为几部分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三、小结下课。
教后记:由于对欣赏要求的适当确立,学生对乐曲中的京韵基本能感受到,加上以前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分段欣赏之后对乐曲的结构和表现力更加有了深入的了解。
篇6:第一课 春意(第三课时)(新人教五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意(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2、情感目标:“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绿色钱包》中的一首插曲。曲调细腻流畅,描绘了绵绵的春雨,使冬眠的万物复苏,也隐喻着春雨滋润着少年儿童的心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歌曲为2/4拍,宫、徵交替调式,一段体结构。曲调由弱起开始,中间不断出现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使音乐充满生气和活力。象声词“刷刷刷刷”处的二声部手法及其间奏的插入,十分形象生动。尾声时“刷刷刷刷”再现,三次重复及力度的渐弱,最后结束在徵音上,给人以曲终意未尽之感,令人寻味。
教学重点
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词含义的挖掘,让学生不仅知道并加深春雨的自然现象的理解,更是从音乐的感觉中去体会对春雨的描绘。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1.气象知识导入:
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种天气的现象,天气不可能是永远“春光明媚”的日子!
设问:
(1)还有哪一种天气现象?
(2)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
(3)春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2.欣赏歌曲范唱。
设问: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拟声?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模拟的下雨声“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节(包括间奏)要求二声部。
(2)结尾处的5小节(注意力度的变化)要求。
4.师生接唱。
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刷刷刷刷”部分。
5.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教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9小节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弄清强弱拍及后半拍节奏)。
(4)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有读谱困难的学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6.学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歌词词义讨论。
设问:第一段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歌词:“这是生命在歌唱,这是种子在发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借景抒情)
(3)在理解词、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击乐,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较合适?使歌曲的表现更有声、有景、有情。
三、下课
教后记: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纯朴而富有诗意。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知道了春雨的作用,并且学会了欣赏和体会春雨。在歌曲的演唱中,体会到了音乐对春天的赞美,并通过种子发芽的自然现象,理解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可贵,懂得了珍惜生命的道理。
【第二课时练习课(新人教五下)】相关文章:
3.第二课时(练习)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6.硝酸第二课时
7.《春联》第二课时
8.《学画》第二课时
10.《赤壁之战》第二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