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谈的随笔散文
“被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宝黛谈的随笔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宝黛谈的随笔散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宝黛谈的随笔散文
宝黛谈的随笔散文
其实我看红楼梦也只是走马观花,只看了一部分。好多细节的描写都是在电影里,电视上,相声里,图书中,来个以偏盖全。
最早了解红楼的是一个江苏的年轻的木匠说石头记,当时上高中读书很有限,听说很是惊奇,也只是了解个开头,紧接着是收音机里姜昆的相声,有晴雯撕扇和麝月踢球的调侃语言,还有尤二姐尤老娘尤三姐的穿插套路,对其中的人物多少有点了解。隔壁男孩的小人书里有两本红楼梦里王熙凤掌管宁国府吊孝的图画,那平儿的果敢和探春的能干在那几十张图画和下面的字幕中,给大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电影里看到越剧《红楼梦》黛玉焚镐的折子戏,只看到林黛玉躺倒在病榻上,前院鼓乐声声,这边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那欢乐的场面和这凄凉的场景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对人生有了一番感叹,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压抑,为什么这样呢?
以后又在课本中《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那一笑一颦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林黛玉在贾府无依无靠,做事谨小慎微,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只有她和紫鹃深深体味。人们只说了她的不融合,她的清高,她的任性,可是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苦衷,最终吐血而亡,他年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为谁?一个咏絮才在多愁善感中慢慢耗费着自己的身体,最后油尽灯灭,空有一番豪情,被世俗所掐灭,就那唯一的一番爱恋也常常被宝玉的多情博爱所折磨着,经受着心灵的煎熬。
宝钗有良好的家世,有八面玲珑的母亲和霸道的兄长,和一帮世俗的亲戚们拥护着,那自信自然增长不少,再加上大家闺秀的做派,办事左右逢源自然得到众人的好评。大家都投赞成票已成定局,心眼多,办事老练,说话笑里藏刀,这都是大家族里必备的素质。这个林黛玉不战以略嫌逊色。
人都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何况还是那么大的家族,如果我是荣国府的总裁,我也会努力的物色我的下一任接班人。如果找个有点小心眼,不大度,不能统领全局的人接过我的产业,我也会死不瞑目的,所以我选择了薛宝钗,因为她具有这样的领导才能,虽然我也不喜欢薛宝钗的做作的模样,可是这样的位置适合她。为了我的家族的繁荣昌盛,我也不得不这样选择,虽然林黛玉很优秀,可是她不适合这样的环境,怨只怨她生存的环境错位了,选的人也错位了,如果是一般人家的儿男也许会生活的很幸福,可是她选择的爱的对象不对,是贾府的接班人,这个位置决定了一切。生活中不能只谈爱情,爱情是经不起考验的,好多因素制约着爱的发展,情的延续。
生活中爱情不能当饭吃,只能做天方夜谈。这就是过来人的一番陈词滥调。年轻人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自古到现在都讲究着门当户对,其实这样要求着很好,这样在一起矛盾少点,共同话题多点。试问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手无分文的乞丐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只有相互的唾弃。林黛玉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很难生存的,如果她登上了贾府的宝座,以她的脾气和办事方法不把她气的吐血,也把她折磨的精疲力竭,早出家找妙玉为伴了,那机关算尽的王熙凤还不能把贾府管理的井井有条,还危机四伏,林黛玉的能力更是难以负重了。
以前看过红楼梦后,会为王熙凤的专横,为贾母的霸道愤愤不平,为林黛玉的情,为尤三姐的死而遗憾。经历了世事以后感觉以前对她们的认识很是肤浅,现在才有深刻的认识。不是感觉世俗,而是大势所趋,一切都在变化,人们的观点也在变化,那曹雪芹笔下的.一切,似乎在验证着历史。
随着自己认识的深入对林黛玉有个新的看法,就是林黛玉的心态还有待提高,首先她的性格让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如果她乐观一点积极的锻炼一下身体,一天坚持锻炼米长跑,也许她的病症会逐渐减轻,会慢慢消失。另一方面她遇到的都是一些勾心斗角的人物,如果她遇见点很宽容大度的,也许她能慢慢被同化,省得那么多猜疑在心中形成,再着她母亲如果一直活着陪伴着她,父亲又离得近,也许她的历史会改写,她也许另一个模样。从养生学的角度看,她的病导致她那样的不容人的性格,肝火旺盛,肾气不足,精力养不住心了,自然也就抑郁,那时没有心理学家,如果遇见一个好的专家好好调整,我们的这位怪才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可是都是后天培养失误,让这位奇才过早的夭折了,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不能怪那帮封建卫道士,倒应该怪自己没有好好努力,争取更快更好更强!其实一个贾宝玉也没什么可留恋的,为他去抛洒眼泪,做回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正理。忧伤致死,别人还是开开心心的活着,何必呢?
要我就学林黛玉的学识,薛宝钗的圆滑,尤三姐的果敢,把她们综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多才多艺,处事圆滑,办事果敢的人,自己也潇洒了,不为别人忧伤了,别人也欣赏了,成就也出现了,可是说着很容易,做着却很难,不过这都是人家的优点,努力学习吧!人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己,也感动着别人。
篇2:浅谈宝黛之爱情
浅谈宝黛之爱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具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有湘娥的伤和泪,有叶小鸾的幼而慧,姣而夭,更有有李清照的尖新和俊美,一个毫无孺臭浊气,欲挣脱时代牢笼,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自由、精神自由,更渴望拥有真挚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集中了完美品性的男女却无法拥有完美的爱情,从而带给后人无限的嗟叹和议论。他们二人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老师在讲解其他人物时总会涉及到宝黛二人,我又从图书馆借来了几本相关书籍。通观几本书之后,我对宝黛爱情的总结是:亦悲亦美亦动人。
悲哉!个性使然?还是环境使然?
从两人的爱情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和无奈。第十七回因荷包事黛玉大闹,第二十回史湘云来,宝玉在宝钗处玩,黛玉大不满,第二十二回因戏子及递眼色事,宝玉又将黛玉惹怒。
这几次冲突,是由宝玉对黛玉之专情与对钗、云等人的泛情的矛盾造成。黛玉无疑将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献给了爱情,爱情是她生命的唯一存在形式,除了爱情之外,黛玉一无所有。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爱情。一个人把生命和灵魂奉献给了爱情,奉献给了所爱的人的时候,事实上也在期待着所爱的人绝对的回应,这时候任何的闪失都将是对这个人的严重挫折。但是宝玉却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在爱黛玉的的同时,也在爱着宝钗、湘云和天下所有的美好女子。黛玉就在这爱情的喜悦中,在这不满足的悲苦中,在喜悦与悲苦的轮回中颠簸着、沉浮着、挣扎着、煎熬着,这对体弱多病多疑多虑的黛玉来说是怎样的折磨!宝玉呢,则在给予和不能给予,满足她们则不能满足她的两难中,在给予的喜悦与不能满足地给予的苦恼中,宝玉在摇摆着,被人撕扯着。
你或许觉得,宝玉这种专爱而“多恋”的倾向怪就怪在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其实,我们再往深处看去,真正影响宝玉这矛盾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一定的环境和婚姻制度的制约或影响而形成的爱情观念、婚姻观念所造成的。试想,如果没有锦衣玉食、珠围翠绕的生活环境以及把男子对女子的性特权、奴役合法化的妻妾制度,他“天分”中那种泛爱或“多恋”的“痴情”未必有“生成”、发展的土壤。
小打小闹的几次冲突当然算不上什么悲剧。可是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终含泪而终,宝玉出家为道,一段姻缘终飘散实在是极其悲也!
有很多人认为,是黛玉天生多疑、小心眼和嫉妒心强铸成了她的悲剧,从而也酿成宝黛二人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冷遇,这才形成了她多疑和爱生气的性格;贾府的老一辈(封建势力)出于对“叛逆者”的不取,破坏了她和贾宝玉的婚姻,导致了她的死亡。还有人认为,林黛玉美好的内心世界在强大的黑暗势力压迫下表现为一种被扭曲了的性格。一方面,这种性格本来是天真纯洁、诚挚美好的,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智慧的不可遏制的迸发,因而是健康的;另一方面,这性格又被现实所扭曲,它表现为敏感以至多疑、机智乃至尖酸、高洁而又孤傲,于是从健康转化为病态。林黛玉性格是从黑暗中诞生与成长的,因此带有浓重的阴影,它在冲破旧社会巨大磐石的压力而萌生的同时,也因这巨石的压迫而成为畸形。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林黛玉没有走效忠封建阶级的道路,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自然天性来立身处世的。她爱说就说,爱笑就笑,爱恼就恼,从不作奸虚伪待人。这样,黛玉自然就受到贾府人们的非议。贾府的人们不仅口中贬低黛玉,而且在行动上愈加冷淡,乃至于侮辱。贾母出资20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明显冷淡了黛玉,使黛玉受到这个家族最高统治者的白眼。紧接而来的元妃的赐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着脸宝玉都觉得异样,自然使黛玉倍感冷落侮辱。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说:“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的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到了潇湘馆内,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同是亲戚,待遇不一样,宝钗受到的是礼遇,黛玉受到的是冷遇。后两种观点似乎更有理有据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膜、自主人格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黛玉只是这种人普遍的生存悲剧中的一小分子罢了。
扭曲的环境压抑出扭曲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二人的悲剧。可是令这个无情悖逆的“环境”没想到的是,它最终也酿出了自己的悲剧(贾府最后土崩瓦解,封建王朝不复存在)。
篇3:随笔乱谈散文
随笔乱谈散文
花谢了,叶枯了,小桥抽刀断水送故人远去。物是人已非,只剩月依旧。
在无数霓虹灯闪烁的夜晚,我搁浅了时光,搁浅了记忆,也淡忘了我的青春。我知岁月无痕,却奈何岁月流年逝去。明白了那么多的人情冷暖,却逃离不了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还倒不如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淡然回眸间的一笑,虽不似倾城倾国,但倒也有几分姿色。其实我们应该学会去放弃,放弃是一种美,是一种你在新的地点重新认识新的开始,其实放弃比坚持更难得,因为那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喜欢一个人坐在下着雨的窗前,看着雨水落入地下的那种坦然,或者汇成湖泊。总是喜欢那种特别干脆的感觉,也许这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明白了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该坚守的,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品味人生,至少你总在慢慢成长。习惯性的敲打着键盘的那种清脆的响声,习惯着那种在球场上流汗的.味道,总喜欢对着那些熟悉的人大喊大叫,不管对方是否高兴。因为我习惯了那种自我,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就好像我的偶像艾弗森那样。
一直在迷茫着毕业了,该怎么办,着三年来我学到了什么。上网打游戏还是到处把妹?或许是到处做兼职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现在该想清楚了,都这么大了,该明白自己要干嘛了,毕竟这时还要靠父母养活,我觉得那是多么丢脸的一件事情啊。为自己的未来计划计划,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男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如果你对自己不狠一点的话,这个社会就会让你觉得很现实。其实人么都觉得是社会现实,其实我不以为然,这终归还是人的现实。何必把社会想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人,可怜的社会只是充当了人的“黑锅”。在我们国家,道德沦陷已经捉襟见肘,一步步在冲击着孔孟之道的儒家之学,越是稀奇古怪的还能越火,反倒是那些需要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却被社会视而不见、抛之脑后。
总是一直在思考着中国的教育,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那种高尖端的人才,反倒是西方的那些国家人才济济。我国一直号称着有50历史的文化古国,可惜一直在开着历史的倒车,总有一天撞到南墙,我们的国家该怎么办?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很爱国的人,是一个愤青的小青年,总是在关注着国家的动态和静态。对于黄岩岛问题,我一直不解:中国已经走向政治、经济、军事的倾国之路了,何必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我堂堂华夏还怕小小的菲律宾。或许这是国家的一种对外政策,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所不能了解的,只希望国家别那么软弱,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
一直在思考着,憧憬着那种理想中的完美,那种空想社会,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那种先辈们苦苦追寻未果的那种理想。在5月中旬的季节里,蒲公英随着风儿飘散在远方,带着那种孕育的美丽深深地扎入地下,等待着再一次的发芽、吐露。
不知不觉写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在些什么,或许是太累了吧。一直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却一直没有去那么做,或许我还不能去休息。我怕自己放松下来就把那些该有的都放弃了,我得一直这样坚持着,坚持着那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总是相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话,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总会有那段属于自己的天空。
篇4:生命散文日志随笔:谈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小草,在早春湿润的泥土中,以蕴藏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勇敢快乐地破土而出。
不管是在路旁沟渠,不管是在平原高山,只要他探出头来,他便伸长脖子呼吸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
在绵绵春雨中吟唱,在和暖春风中舞蹈。以一点绿一片绿装扮自然,点缀大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要有力量,生命就存在。
生命像水滴,一颗小小的水滴,日日夜夜,一滴一滴,在坚硬的石块上,顽皮地跳着蹦着,从不疲倦,从不泄气,日久天长,竟然滴穿石块。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坚持,生命就存在。
生命像蜡烛,尽管知道自己会消失,还是坚持着光明。生命虽短暂,却甘愿释放自己的光和热。即使流着泪,也是很乐意。
“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肯奉献,生命就存在。
生命像戏剧,有欢喜,有忧愁,有幸福,有悲哀,生活中的坎坎坷坷,生活中的和和美美,生活中的风平浪静,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将喜怒哀乐的感情融合到了一起,动人心弦,牵人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要有情感,生命就存在。
生命像晚霞,黄昏时分,夕阳涨红着脸久久地停留在西边的天空,在等待,在坚守。就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给人造成了一个美丽的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坚守,生命就存在。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小草,像水滴,像蜡烛,像戏剧,像晚霞,生命无处不在。
作者,黄霞,心语HX,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与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爱好文学,诚实本分。现今在村委会工作,仍保持着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作者|黄霞
公众号:黄桥文学
篇5:谈读书随笔散文中学生1000字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如果把刘芷芯同学的爱好看作一个整体,其中四分之一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剩下四分之三是一个字——书。
老实讲,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像其他书迷们一样的高大上的原因,我纯粹是在二年级时,因为阅读老师凶巴巴地要求我们读书,还让交读后感,没办法,好汉不吃眼前亏,不就本书吗,读就读,谁怕谁。
没想到,从此上了“贼船”,再也下不来了。
读的第一本书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是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里的《一头灵魂出窍的猪》,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读完了以后,我长舒了一口气,把书放下,把妈妈叫了过来,面对面,很严肃地看着她。我郑重其事的样子把妈妈吓了一跳。四目相对了半天,我慢慢地说:“妈,我想要‘笑猫日记’系列整套书。”
那是二三年级,语文老师还没有开始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妈妈却很支持我读书。每次去书店,别人买书一本一本地买,我买书一摞一摞地买,每次买书全家出动才能提回来,几大摞书提回家,手上被袋子勒得痕迹半天都消不下去。这样的大采购,大概三个月一次。我看书如吃书,恰好那时候看的书都比较易懂,一个小时一本完全不是问题。最高记录一天看完四五本也没觉得累,本还可以再看下去的,妈担心我眼睛坏掉不让我看了。后来老师要求读书,同学们都在抱怨看书看得好累,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感到很惊讶:读书难道不是用来放松身心的吗?跟打游戏有什么两样吗?
后来过了几年,对这些童书失去了兴趣,那是我的第一个坎,突然在茫茫书海里失去了方向。那时我并不喜欢读西方名著,一堆语气词与典型的外国风格我并不适应,就产生了抵触心理。那读什么呢,太浅的没劲,太深的不懂。最后我发现了一本杂志,叫《读者》。于是我的父母又开始在充当书的搬运工,只是搬回来的书从笑猫日记变成了读者合辑。
人注定是要一直往前走的,再过几年,我又对这些浅层的小说不来感了。翻开几年前不爱读的西方名著,非常尴尬地发现......我好像还是不爱读......我层次不够吗?那我读什么好呢?那是我的第二个坎。那段日子真的是十分消沉,破罐子破摔看起了漫画书。妈不忍心看我这样,亲自为我实验了起来。她真的成功了——她让我开始看起了路遥、莫言和村上春树。
在我沉浸在《人生》、《蛙》和《天黑以后》的期间,我还惊喜地发现我在西方名著中的钥匙《简·爱》和《童年》。我终于发现并非是外国名著的剧情无法吸引我或者我读不懂,而只是单纯的不适应西方名著的语气罢了。我去试着习惯西方文学巨匠们的语言,渐渐地可以接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堂·吉诃德》......一本接着一本,我突然醒悟,无论是哪里的文学巨匠,都足以撼动人心。
在同学看《笑猫日记》时,我在读《读者》;在同学读《读者》的时候我在读《简·爱》;上了中学《简·爱》变成必读书目让同学叫苦不迭的时候我在读《平凡的世界》。读书的确让我在文学方面有了很多优越感,可我也很清楚,这绝不是我爱读书的原因。
爱读书,爱的是在书中体会每个角色的个性,从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中捕获蛛丝马迹。一个优秀的作家,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灵活现的,不存在“跑龙套”这一说,只是占有的剧情比例不同而已,角色背后,更是作家的心。我爱读书,爱的便是这些活灵活现的角色,谁都有存在的意义,倘若不存在,作品也难以被称为优秀。
我爱读书,爱到骨子里,因为我总能在书中找到乐趣;因为同一本书即使读过百遍也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因为书涵养的是人的风骨,“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有它的道理。
哦,对了,我最近在读《边城》,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艺术魅力还是没得说的,澄澈纯净,朴素优美。如果你有时间又缺一本好书,建议你去读一读。
刘芷芯 46.10班学生,爱好读书,喜欢写作。启航文学社第一任社长。
作者|刘芷芯
公众号:济南汇才语文组
【宝黛谈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2.长白山探宝散文
3.老婆是宝散文
4.一日谈杂文随笔
5.名人谈读书随笔
6.游宝峰山散文
7.随笔散文
8.谈朱自清的散文
9.杂的谈散文
10.家有二宝的散文参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