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元宵抒情散文

元宵抒情散文

2024-07-31 08:15: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ss7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元宵抒情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元宵抒情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元宵抒情散文

篇1:元宵抒情散文

元宵抒情散文

时间常常是恼人的,它决定了发生过的事情成为过去,未发生的,是将来。

我喜欢过年时的热闹,扫墓、吃年夜饭、看春晚、打牌、喝酒、走亲戚。但热闹之后,我庆幸自己不再像个碎娃娃一样沉溺其中,等待着后面的日子——元宵和燎疳——来临便很快地走出来;我能觉出自己已经习惯了在喧嚣的日子里忍受孤独。

大学以前,节日只不过是一个学业艰苦的学生渴望假期的单纯的情感而已。现在,大概除了春节,其他的节日对我来说都是很平常的一天,过与不过、怎样过,似乎都能顺顺当当地过去,就如同时间,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不会停滞,也不会回复。

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家乡的人从不提“元宵”两个字,只是说“过十五哩”“吃粉哩”“放花哩”,别的竟没有了。中午吃完粉,晚上放完花,就算是把“十五”过好了。这几年没能在家里过上,心里也未曾有多大的缺失感,但偶尔回忆起少年时代过“十五”的热闹场面,心情也总是复杂的。而那也只是记忆,只是属于少年时代的了。

小时候的玩伴很多,“十五”晚上,总有一大群娃娃提着灯笼,绕着整个村子转悠,转乏了才回家睡觉。我的八卦灯笼和同弟的兔娃灯笼是祖母给我们糊的,上面的蝴蝶剪纸和兔娃剪纸都是她画在纸上剪出来的`。那时村里的娃娃多,热闹,每人手里提着一个不一样的灯笼,出门时,口袋里装上一把蜡烛,以便在路上更换。有时因为身上暖和,口袋里的蜡烛会融化变软,有时会被压断,但捻子还连在一起,我们便在折断处用火燎一燎,重新接起来。我们提着灯笼转悠为的是挨家挨户地看人家放花,有时还躲在树柏柏后面,把灯笼提在下巴底下扮鬼吓人,看到被吓到的娃娃一惊,吓人的娃娃就嘿嘿一笑,然后把被吓到的娃娃拉到我们群里,壮大自己的队伍,再去吓新的人。

以前有几年过“十五”的晚上,村里还有社火,看社火的多半是大人,娃娃就少些,他们没耐心,也可能是看不懂。社火其实就是戏,大人们看得懂,是看那意思,娃娃们便看热闹,反正都是各得其乐。我们最爱看丑角耍的那一出,虽然故事碎而且短,有些美中不足,但演员的演技很好,把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东西都演得活灵活现,大人娃娃都爱看。而我,则爱耍胜于爱看,本来可以选个角色耍耍,但生活琐事让我失掉排练的机会,就没能耍上。

后来我也再没有机会去社火场里,但是对于村里的社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的变化,演戏的兴趣慢慢淡去。曾经因为觉得家乡的社火太过简单,戏剧特点不够突出,遂想动手改编;但由于技艺尚浅,加上生活琐事的纠缠,终究未能实施这个计划,心里难免有些遗憾。

元宵是我少年时代觉得最为快乐的节日。但对于过往的记忆和那时的心情,我只能这样轻描淡写,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记忆,就像社火一样,记忆中的动作永远是过去的人演绎的那个样子。

篇2:忆元宵抒情散文

忆元宵抒情散文

“不知道明天中午饭堂会不会给我们加餐。。。”饭间某同事不经意提到。

“为什么要加餐?”我好奇地问道。

“明天是元宵节啊”

“哦!”明天是元宵节,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可能是南方的气候太热了吧,记忆中的元宵节我还是穿着厚厚的棉袄;可能是已经工作的原因吧,记忆中的元宵节我还惶恐地等待着寒假后的开学。

人在外乡,年龄渐长,元宵的味道愈加的淡了。

故乡的元宵气氛不亚于除夕的`热闹,且节日的氛围能够持续一整天。于是,春节一过完就盼望着元宵,既期待又惶恐。

元宵节的早上必定要吃汤圆和水饺的,至于哪一种称作“元宵”我至今是搞不懂的。

小时候吃的汤圆都是母亲纯手工制作,将炒熟的芝麻倒进石臼——一种类似于捣药罐的器皿,用菜刀把儿将芝麻捣碎,其间芝麻香四溢开来,扑鼻而来,接着加入红糖继续捣一会儿,芝麻和红糖的碎末混在一起,唤作“芝麻盐”,芝麻香和红糖香味混在一起煞是好闻,煮熟的汤圆一咬破,混着芝麻的红糖融化流进嘴里,香甜的滋味在嘴巴里翻腾,那就是妈妈的味道!

不仅有芝麻盐做馅儿,母亲也会准备若干个洗干净的硬币,从一毛到五毛再到一块。将每个硬币包在汤圆里面,谁吃到带有硬币的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里都会有好运气。当然,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几乎没什么零花钱,我和弟弟都期望能够吃到带有硬币的汤圆,一碗又一碗。吃到嘴里的硬币都会粘上黏糊糊的汤圆皮儿,尽管清洗比较麻烦,但仍然很兴奋,一块钱可是很大的零花钱呢!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元宵节的前几天,几乎一切的拜年活动,走亲访友基本上都结束了,做生意的家庭都已开门做生意。但元宵节这一天,挨家挨户的都会停业一天,待在家里享受节日的欢乐。

我们小孩子则东奔西串,看见我们的大人们总会问一句:“明天就开学了,作业写完没?”“啊。写。写。写完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中午时分,四面八方就有鞭炮陆陆续续地响了起来,因为每家每户元宵团圆饭开饭时间不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直会持续到晚上六七点左右。元宵节的团圆饭和年夜饭差不多一样丰盛。小时候常常疑惑着问母亲,“就几口人而已,为什么一定要做一大桌菜呢?”“过年嘛”,母亲总是含着笑回答。

吃完元宵节的团圆饭,也就意味着过年的热闹和轻松彻底地远离了。寒假余额也已用尽,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象着明天开学报名时该如何拿寒假作业来交换新课本。

你要问寒假作业为何没写完?寒冬腊月的,手都伸不出来,如何去写作业呢!

元宵节就这样在期待而又惶恐中过去了!

篇3:元宵的抒情散文

作为年后的第一个大型节日——元宵节,也要回老家陪着老人过,其隆重的程度应该是春节的一个延续,或者说是关于年的一个总结。因为过了这一天,有关春节的各项事务才算是最终落下了帷幕。

沿滨海大道一路风驰。跨海大桥没有最终完工,只是局部通车,只要没有工程车奔忙,尽可以用几个手指头坠着方向盘狠踩油门。路边的风景几乎都是熟悉的景象,单调的栅栏激发不出观望的欲望,倒是快马加鞭的建设中的亚沙会中心一直是我最喜欢看的景区——就要投入使用的宏大建筑群也值得所有经过这里的人一看。但现在是冬天,又是逢春节,一切都还似乎在沉睡中孕育。

跟春节的时候一样,家门上的对联依然如新,家里的老人依旧如春节迎接我们回家时候的表情一样的灿烂。当我们再次回到别了10多天的老屋,妈妈早已在厨房间为了中午全家人的再次团聚而忙得不亦乐乎。鱼肉、海鲜、生菜,几乎摆满了厨房所有能盛放食物的地方。见到我们,她终于直腰起来,但那腰毕竟依然佝偻着,大半生的辛苦让妈妈落下一个腰疼的顽疾,从蹲到站竟然不能挺直身体,非要站立许久才能逐渐缓解这佝偻的苦痛。爸爸则将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大概是清早起来就穿着毛裤忙个不停,而此时他正引了孙子说些耐心的话。

午餐照样的丰盛,气氛依旧的热烈,推杯换盏再叙一首团聚的歌谣。孩子们甩开腮帮子想吃就吃,大人们用温和而欢笑的言语畅谈这别后的日子。两杯水酒下肚的`我,倒也周身轻快,伫立街头迎着如同春风的西风,环视眼前熟识的一切。匆忙回屋,寻一处躺下,梦中回味了将近两个小时。

傍晚时分,我和弟弟几乎同时从沉睡中苏醒,家里人又开始忙活晚上的水饺。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的,但从小时候偶尔吃过的将水饺的两个角沿着半圆的方向拉在一起,成为很好看的一个圆形的“元宵”之外,几乎都用水饺代替了元宵了。上午回家的时候,我特地去超市买了据说是超市里最上乘的速冻元宵。那洁白晶莹的小球儿们看着就让人喜欢,晚饭当然是每人一碗水煮出来的元宵和一碟水饺的主食了。

“西山有动静了……”爸爸从屋外闪进来,几乎是自言自语。然而我们大家都明白,他着急去坟茔送灯。只是小侄女不解其意,惊问,爸爸自然是笑着做“动静就是放鞭炮的声音,而这声音是从西山茔盘传来的”的解释。

元宵节是灯的节日。早先妈妈用豆面做成各种各样的灯,晚上在每一个房间里点燃。盛放粮食的瓮边缘点上灯,水缸里用水瓢载了灯漂浮,就连街门口都也亮了灯,说是给无家可归的荒野魂魄照亮行走的道路。而小时候的我,最惧怕的就是这门口燃亮的灯和去坟茔墓碑前点亮的灯。

人们将去坟茔送灯的时间大大提前似乎已有好多年。记得以前是黑咕隆咚的时候通往茔盘的道路上都有灯光闪亮,沿着蜿蜒的山路远远看去如同游动的火龙从村口一直延伸到黝黑的山脚。至于众多的坟前,也被人点了在风中闪耀的灯火,照亮了墓碑照亮了土坟。当年通往茔盘崎岖的山路宽阔了许多,临近坟地的地方竟也矗立着高耸的用来风力发电的巨型铁塔,每一塔顶装配一大大的风车叶轮,转动的时候“嗡——嗡——”作响。而此时,它们正被刹车而静默着,尽管有风。

在我的爷爷、二伯、爸爸的爷爷,爷爷的爷爷坟前点了用蜡烛替代的灯,烧了纸钱,焚香放了鞭炮,又到烈士公墓祭奠了大伯之后我们一行五人回家。爸爸终于长长舒一口气,他性急,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他总有这看上去很舒心的动作。等到饭菜端上来,他又招呼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做吃饭的准备。

饭罢,我则盯着有刘心武主讲《红楼梦》的《百家讲坛》看个不停,以至于车子上了返程的路,我还在回味大作家侃侃而谈的风采。忘记更换墨镜的我,不敢高速,沿着滨海大道提心吊胆跑出个120,等到进了市区,紧张的心情逐渐放下来,又直接去了广场看灯。

一路的匆忙一路的心情,匆忙中积淀了太多的亲情。——兔年的元宵节过了。

篇4:元宵的抒情散文

翻开汉文化节典,寻找元宵节的味道,一曲远古的传唱,扯出字丽墨香,偷遛古院书斋,弥漫千古历时,烟薰我空下,随影古风长衫,披发持笛,酌酒独醉,低吟轻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这曲调虽有些空落、惆怅,然更有那人却在火阑珊处的惊喜,全然没有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里的那种忧伤之感。

我不知道,古人为何要落愁牵绊在元宵节,抖落那一抹情忧?难道情为何物即是凡间落尘。不惑的心绪在打结,心逐随节典指引,让思灵去看今朝一些古地的元宵节,以此来疏散自己的被染情怀。

轻步元宵闹街,穿梭各地灯会,花灯寄寓,元宵灯诗、灯联、灯谜、歌谣、传说氤氲上扬,看北京灯市、湖北胜芳灯会、安徽大邵村蛇灯、山西挂花灯、河南陕县社火表演、宁波石浦鱼灯、山东淄川放河灯、陕西秧歌、江苏武进“照田财”、杭州民间斋素诵经、江西新建竹灯扫墓、湖北云梦“照绝地蚕”、武昌“龙换酒”、湖南常德椒汤、四川元宵“四偷”(偷汤圆偷青偷檐灯偷红)、开县元宵对骂、福建邵武庙宇绕境迎香、南部儿童相互掷石、广东佛山过通济桥、佛冈民间互掷豆腐、贵州松桃苗族“滚龙”、云南云龙迎三崇神和立棚祭祀等等,好一派祭典去邪人欢祈福闹元宵景象。

张灯结彩、狮舞龙腾、彩扇翩跹热气沸腾,元宵姑娘、皮影相思、破镜重圆、燃灯七盏、双喜临门古味意长,而猜灯谜、玩杂技魔术、耍龙灯、踩高跷、跳秧歌、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等,直观感受古训、家训、乡规、民约,薰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真是年味最浓是元宵。

借元宵赏景,放浪漫情调,情切切爱浓浓,原真就是情人节,这极实是不用我辈论说古人的多情。元宵情,味在情,一道温馨闹香:团聚在汤圆月圆,甜蜜在热闹排场,燃情在今宵明夜,豪放在灯笼陌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元宵节作文800字

2.元宵节的作文300字

3.元宵节作文600字

4.20元宵节作文400字

5.2017小学生元宵节作文大全

篇5:元宵佳节忆十五抒情散文

元宵佳节忆十五抒情散文

十五月儿圆又圆。这是新一年的十五,虽然么没有圆月,甚至连月亮都没有,可漫天的烟花总归不会让这十五失了颜色。

好多年没有过十五了。

高中是没有十五的,每年都不会给你等到十五便要开学。临到了十五给你一天半天假,然而在家长督促和同学的竞争下,那十五总归是要在书本与课业中度过的。要知道,圆月夜中,外部世界的缤纷多彩给予那些暗无天日的书籍课本多大的讽刺。

上高中时,老师为了学生的高考总是拿这种话激励我们:等你们上了大学就会彻底解放。然,事实并非如此。甚至呢?只要专业选得好,日子天天像高考。那才是大学。

今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二个年头。去年十五就上课了,好在今年过年早,十五尚能留在家里。没有过十五,和家人们走在一起逛十五令我冒出颇多感慨,生出许多回忆。

高三那年的十五听人讲过,大街小巷卖孔明灯的人非常之多,所以放孔明灯的人亦是非常之多。那年的十五稍微热闹点儿的地方飞的都是孔明灯,于是乎,天灯带天灾,有片不知叫什么名的小树林被落下的天灯点着了,抢救了一夜才将火扑灭。再于是乎,第二年的十五,神通广大的城管儿们便赶得这些卖孔明灯的小贩四处逃窜。

十五呢,元宵汤圆每家每户都少不了,烟花爆竹也是随处可见。可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很多大城市都已经禁燃。禁燃有理可原,倒底是有碍发展的传统习俗,可虽如此,这样的十五却真心不像十五,“节味儿”总归是少了。

好在我们这是小地方,大文明是属于大城市的,并不附落于我们这儿的“偏僻乡野”,管辖也未落到我们身上,我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种幸与不幸。相信住在这的“乡民们”,每天早上都会被那噼哩啪啦的爆竹声震醒,哪管你住的是多高的楼层。

正月十五走百病。吃完元宵汤圆势必要出去遛遛弯儿的,那才是十五的重头戏。生在北方还是好的,脚踏着冻得咔哧咔哧硬的白雪对映着满天烟火的红光,特喜庆,公园广场里会有各式各样的冰灯给人观赏。可这一天的人真是多。

在我们这个小城啊,除却这一天,恐怕你整整一年都难再看到有这么多人了,比肩摩踵的感觉你也只能在这一日才感受到。在拥挤中享受着十五的快乐吧。

篇6:元宵佳节话汤圆的抒情散文

元宵佳节话汤圆的抒情散文

又是一年元宵节。

在这现代的都市里,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模糊了平时与传统节日的界线。碌碌的生活,倘若没有人刻意提醒,我们便常常会有“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之感叹。当你步入超市,各大速冻汤圆厂家铺天盖地的促销海报,以及促销员卖力的吆喝声,你这才忽然意识到,原来是元宵节要到了!

这样的生活,传统的节日早已经没有了传统的样子,我们的孩子也仅仅是知道过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再找不到一丝节日的气氛和意义。偌大的一个城市,纵有社火,也是走街串巷的一阵子表演,你或许都还不知道那社火在哪儿表演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演完了。花灯会有,但在几十里外的某个景区!因此,这个节日的传统意义变得离我们也就愈发地遥远了!这节日也就变成了一家人吃几个平时也能吃到的速冻汤圆,看上一会儿央视的元宵晚会!就这样,原本一个极富美好寓意的佳节也就过去了,再加上城市这两年取消了大型烟花表演,这节也就过得更加的无味,想想让人觉得都觉无比的枯燥。

于是,我们也不得不像这许许多多的城市人一样,开始习惯去过一个个没有花灯,没有社火,没有烟花,没有游人如织的元宵节。煮上一包超市里买来的速冻汤圆,坐在沙发上看一会儿元宵晚会,在永恒的思乡情绪和偶尔出现的小品笑料里,将这样一个美好节日空度而去。

年前去超市置办年货时,不经意暼到副食调料区有糯米粉在售卖,一下子勾起了自己一段关于汤圆的遥远记忆。于是,一个今年元宵节要自己做元宵的念头便涌了上来。且不论是否能做得成,仅仅这样一个想法都是让人感觉十分美好的。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想法在,只要自己愿意去尝试,也许今年我们就可以过上一个很有意义的元宵节。心动过了,我需要的就是一份未来可期的行动。不再犹豫什么,拿一包糯米粉在购物筐里,一个美丽的元宵节滚元宵计划就此诞生。

其实在买糯米粉时,对于能否做得成元宵,我心里并无十足的把握。毕竟,那滚元宵只是小时候见母亲做过,二十余年过去了,相关的细节记忆早已经变得依稀不清。如何制得成,只能靠那点儿残存的记忆和我这无与伦比的大厨式丰富想象力了。

说是元宵,其实在我的记忆和意识里,向来只把它叫作“汤圆”的,自认为汤圆和元宵本就是一回事,那“元宵”可能是文化人或是城里人的叫法儿,对于生于故乡小镇的人而言,没有元宵,只有汤圆!因为习惯里,我们从来都是把做元宵叫滚汤圆。不论是制作还是煮制,我们都称之为“滚汤圆”。但按照大家公认的说法,“汤圆”是南方人的叫法,系用糯米粉和成面饼包上馅料后揉成圆球的。而“元宵”则是将馅料过水后在装有糯米粉的笸箩里来回滚动,如此反复几遍,粘上米粉滚成圆球的。两者在口感和制作方法及正式名称上均不相同!纵使如此,我仍愿意按照小镇乡人的叫法儿,把滚元宵叫成滚汤圆,毕竟这写文字不是科研教学,何必究得那般认真呢。既是写过往回忆,还是恢复它的本来味道,这样我觉得也更贴近写它的意思本身!

提起汤圆,便不得不忆起一段儿时往事。这记忆里有我、汤圆面,和母亲做的汤圆。

我上初中时是十三岁,那年家里刚盖了房,量入为出的农村贫穷五口之家,因这盖房的巨额支出,日子便愈发拮据了。放寒假时,为了补贴家用,母亲找了队里一户专门磨制汤圆面的人家,让我去打零工。工作内容倒是简单,就是把他们从石头碾子磨盘上碾成粉的糯米倒进电动筛子里过筛。我的任务就是把碾出来的糯米粉倒进筛子,并将它们筛选好。那筛子是电动的,并带有一定的坡度,启动后会自己振动,将碾出的米粉倒在上面,它就能将细的筛下去,粗的慢慢自己滚到坡道下方的笸箩里。但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这般简单,因为那筛子的网眼儿极细,碾糯米粉的糯米经过前一天的专门浸泡,即使经过晾干,碾出来的粉还是具有一定的湿度,所以碾出来的米粉过筛子时,会经常渍了那细细的筛子底。我所做的便是不停用小条帚刷扫那些粘在筛网上的糯米粉,还得及时把底下筛好的面灌装起来,又要把那些筛选出来的粗粒重新送回石碾盘。整个工作虽不重,但却繁琐,纵使有女主人协助一起干,同样也让你忙得没有休息的空当。毕竟那筛子是靠电动机在工作,机器不知疲倦,你却早已经累得腰酸背疼,一天工作下来,都感觉那腰已经不是自己的。回去对母亲说腰疼时,母亲常会半天玩笑半是训斥地说我:小小孩子家,哪儿来的腰!

对于母亲这样的话语,我常常是气着顶她两句,并拉开衣服指着自己的后腰去回她:“这不是腰,这是啥?你们的腰有骨头有肉,难道我这腰就是铁打的?”。对于母亲的话生气归生气,但休息过一晚之后,工作还得继续,毕竟这个家庭已经相当拮据,明年开学还得交学费,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学费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不为父母设法分担些,又能怎么样呢?

这磨糯米粉的.工作基本上干到腊月的二十八、九便告一段落,因为马上就要过年!我们那里的风俗,初一到初五是什么行当都不干的,我这辛苦的童工生涯也就得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了。干到最后那天的傍晚,母亲过来和这磨坊的主人清算工钱,现在已经记不起那时一天是按多少钱算的了,只隐约地记得母亲将我干活所挣的钱直接兑换成了汤圆粉提回家,大概是有十斤上下的样子。并不是说人家不给工钱,而是母亲想用我打短工换来的这些汤圆粉,为家里今年的春节改善一下生活。

家里穷,孩子多,地里产出又少,父母的工资维持我们日常生计都捉襟见肘,街上卖的那些汤圆除了正月十五那天外,平时我们是想都不要想的。母亲知道几个孩子看见街上支着锅卖煮汤圆的会嘴馋,便想利用我打短工换来的这些糯米粉,自己在家制作汤圆,好让孩子们好好过下瘾。

曾记得父亲说过母亲家里的成份是地主,直到现在我仍想不通,一个地主家的女儿,是如何变得这般能干,又都什么都会做的。所以,对于母亲说要自己做汤圆,我心里便怀了满满的期待。

汤圆面有了,接下来要准备的就是馅料。这些自然也难不倒母亲,她让父亲焊来了长方形小铁框,这就成了砸制汤圆馅的工具。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将熟制的芝麻、花生捣碎,然后与白糖、面粉以适当比例加一丁点儿水拌好,然后放到那个方铁框里用东西砸瓷实。砸好后拿去铁框,将这馅料切成约两公分见方的小方块儿就行。这就是制汤圆所用的馅芯儿。

这汤圆馅也是汤圆的骨架。母亲将这方形馅料放在爪篱中,从水中过一下,然后倒入盛有糯米粉的笸箩内滚动,粘满米粉后,再将它放在爪篱里进行过水,之后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动。如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而滚成圆球形,便大功告成。汤圆也就完成了从小方馅到雪白圆团的华丽蜕变。

看着原本其貌不扬的馅料从母亲手中一点点变成大汤圆,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母亲的超凡技艺。在惊叹的同时,又迫切地想尝尝母亲所做的汤圆到底如何,是否也如从街上买来的一样甜糯可口。

母亲早已经看穿了我们的心思,未将那些制作汤圆所用的东西收拾停当,就已经给锅内添水放在灶上,给炉膛内加柴火烧水,准备给我们煮汤圆。灶房的灯因常年的烟熏早已经变得十分昏暗,反倒将灶内的火苗映衬得更加明亮。看着红红的火苗一下下窜动舔着锅底,我们的小心思已经随着锅内的水开始一点点翻滚起来。马上就可以吃上母亲亲手制作的汤圆了,我们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着街头卖汤圆的那口大锅而暗流口水了。

水开了,母亲将刚做好的那些汤圆全部下锅,不时给灶里添点柴火,再间或用勺子推一下锅里的汤圆,以便它们受热均匀。待那些汤圆全部浮起,又在锅里翻滚煮制了一段时间,母亲捞出一个让父亲尝尝是否熟透和好吃。父亲小心咬开的同时,我们孩子的几双眼睛已经全部直直地盯在了父亲嘴上,唯恐他说出“还不熟,再滚滚!”的话语来,可见我们那种想快点吃到嘴里的迫切心情。好在父亲说了句:“云,熟了,还是咱自己做的好吃!”。母亲便迅速拿几只白瓷碗摆在案板上,将锅里的汤圆分盛进几个碗里。这次每人碗里都有八九个,而不是往年正月十五时的每人四个!

我们各自端了碗,放在平时吃饭的简陋小桌上,迫不及待地去尝碗中的白玉团,只咬一口,那香甜软糯的味道便充盁了整个口腔。大家再不用象以前那样小心翼翼地咬上一点点,生恐吃完了这一颗便再没有了,再想吃还得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母亲看着一家人围在昏暗的灶房里开心地吃着她亲手为家人做的汤圆,一脸的开心,虽然她的脸上还沾着些许汤圆面!

在那个春节,早晨或是晚上,只要想吃,我们家都会煮汤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成了那个春节过年那些日子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餐,让我们几个平时看见汤圆都眼巴巴的馋猫,彻底过了把吃汤圆的瘾。感觉那样的一个春节才象是真正的过年,套用一句电视上的广告词那就叫:有家,有爱,有汤圆!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深处依然满满的都是甜糯的味道。

有着这样的甜美记忆,我便也想用自己的双手,给家人和孩子一个不一样的元宵节。下午他们出去后,我便开始准备做汤圆的馅料。工具嘛,因陋就简,但馅料必须保证质好量足。我利用家中现有的工具和条件,折腾一个多小时倒也把馅料整了出来,虽不太瓷实,样子倒也过得去。

有了馅料,做汤圆就变得简单起来。吃过晚饭,儿子还在写作业,我便一个人在厨房捣鼓起来,依着记忆里母亲制作汤圆的方法,我竟第一次就成功完美地制出了属于自己的纯手工汤圆。那份喜悦之情自然是溢于言表。连忙叫妻和儿子过来观看,惊得小家伙儿直呼:“老爸,你太牛了!竟然自己会做汤圆!”。我又接连按照同样的方法给他们演示我是怎样制作的。妻对做饭这东西没兴趣,又跑出去看她的《父母爱情》去了,倒是儿子成了我的忠实粉丝,在旁边一丝不苟地看着我,怎样一步步地将不起眼的馅料变成雪白的大汤圆。正做着,糯米粉不够用了,我想着既然费一回事,就把制出来的馅料一次做完,估计超市这会儿应当还没有关门,就急穿了衣服去买汤圆粉。

可事与愿违,还未走到卖糯米粉的那个超市,远远的便看见店铺的灯黑着,尚不死心,又走近些,方才确认的确是关门打烊了,这才悻悻往家返。到了家里,看到我空手而归,儿子虽多少有些失望,却仍一脸兴奋地把我拉进厨房,指着袋子里的一个汤圆,说:“爸,这个是我按照你刚才的方法滚出来的汤圆!,看看,咋样?”听了他的话,再看看他做的那个汤圆,我那没买到糯米粉的失落心情,一下子被他的做汤圆举动给赶得没了踪影。

今天,我不仅用记忆和方法给家人做了手工汤圆,而且还让儿子学会了滚汤圆的方法,他也亲自私下进行了尝试。我想,这样一次做汤圆活动的本身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元宵节时,在家里只是吃吃汤圆看看电视晚会所带给他的快乐。相信若干年后,当他长大成人,有一天也成为父亲时,他也会记起今天跟着父亲学滚汤圆的这一刻!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一早,他有可能会吃到自己动手滚制的那枚汤圆……

【元宵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1.元宵佳节的抒情散文

2.抒情散文

3.元宵对联

4.元宵古诗

5.元宵作文

6.元宵 对联

7.元宵贺词

8.元宵诗词

9.元宵短信

10.元宵祝福语

下载word文档
《元宵抒情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