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2024-10-23 07:41: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馨昵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供大家阅读。

《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篇1:《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略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篇2:马说韩愈阅读理解及答案

马说韩愈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故虽有名马 故______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见 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即使 (2)并列而死 (3)同“现”,显露 (4)用鞭子打

2、况且想让它与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食马者”的愤恨、不满等。

4、“略”。(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

篇3:马说与论马比较阅读理解答案

马说与论马比较阅读理解答案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8、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 (2)常马

(3)才美不外见 (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20、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2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 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8、(1)能吃下一石粮食 (2)普通的马 (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 (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19、(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20、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21、好 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篇4:马说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马说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②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________________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

(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4.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篇5:《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平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篇6: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篇7:《马说》阅读答案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韩愈,字 ,我国 (朝代)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执策而临之( )

11. 珍珠埋在土里,总会有得见天日之时;宝剑藏于鞘中,也会有锋芒毕露的一天。可是作者笔下的“千里马”却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空有“千里”之质,却无“千里”之实。请你结合文意说说,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连“逞能”(一展才华)的机会都没有呢?(2分)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面上是写千里马的遭遇,实际上揭露的却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创作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2分)

13. 韩愈的三个哥哥分别叫韩会,韩介,韩弇(yǎn),兄弟几人的名字都是“人”字头,寓有出人头地之意,可见其韩氏家族对仕途、对功名的'热衷。但“汲汲于富贵”的作者早年却求仕无门,屡屡受挫。台湾学者蒋勋说“文学是失败者的乐园”,请你说说韩愈借这篇《马说》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3分)

篇8:《马说》阅读答案

(20xx孝感市)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题目。

z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z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篇9:《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④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旦、朝,早晨,也指一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苏代为燕说齐( )

(3)臣请献一朝之贾 ( ) (4)莫为臣先后者(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千里称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卖骏马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行拂乱其所为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参考答案:

12、(1)等同,一样 (2)游说,劝说 (3)费用,钱财 (4)没有人

13、C(代词,代千里马;宾语前置的标志。A.用,把,拿;B.定语后置的标志;D.做。)

14、(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得千里马吧。(采分点:两个“其”)

(2)伯乐于是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结果)一天马的身价就涨了十倍。(采分点:去、顾)

(3)(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引荐了苏代,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采分点:补充“见”的主语、说)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篇10:《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 sì sì 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相关文章:

1.马语阅读理解答案

2.《马说》《龙说》阅读答案

3.说异阅读理解及答案

4.《醉翁亭记》阅读理解和答案

5.《说4》七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6.六级阅读理解模拟题和答案

7.快和慢阅读理解答案

8.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9.《马说》叶问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10.马说注释和原文

下载word文档
《《马说》阅读理解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