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强大国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2.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__________② 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5.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团结
(2)完成
(3)以为宾客
(4)认为奇特
2.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
3.D
4.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5.
①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②同乡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6.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7.不使学
8.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篇2:金溪民方仲永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请你说说划线的字词的意思(2分)
(1)未尝识书具( ) (2)贤于材人远矣(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小题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5】 方仲永父亲的做法错在哪里?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2分)(1)曾经(2)有才能的人(3)文采和道理(4)通“攀”,牵,引
【小题2】略
【小题3】(2分)B
【小题4】(3分)幼年时,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矣)。
【小题5】(4分)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让仲永接受教育。接受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篇3:金溪民方仲永阅读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
1、D(3分)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分)
3、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分)
4、A(3分)
篇4:金溪民方仲永阅读理解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阅读理解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10分)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 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小题2】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与蒙论议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小题3】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 ,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 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2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5】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2分)
答案
【小题1】(2分,每题1分)①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②当道,当权
【小题2】(2分)D
【小题3】(2分,每空1分)后天没有接受教育 后天教育(学习)
【小题4】(2分)略
【小题5】(2分)围绕学习与成才谈即可。
篇5:金溪方仲永节选阅读答案
金溪方仲永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小题。(13分)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顿一次)。(1分)
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请写出出自选文(2)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3: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3)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5: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余闻之也/久
小题2:吴下阿蒙或刮目相待
小题3:往事(历史)称(相当)扳(通攀,牵,引)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小题4:(1)从此指定一个事物让他作诗立刻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的阿蒙了。
小题5:略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文言句子断句遵循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对成语典故的认知能力。只要读懂文章以及平时的成语积累,是很容易解答此题的。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围绕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篇6: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篇7: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⑴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⑵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2分)
【小题4】有人读了课文,写了一首《读<伤仲永>有感》的诗。诗曰:剑利赖砥砺,梅香仗苦寒;可叹方仲永,聪颖变愚顽。请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伤仲永>
“聪颖变愚顽”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王安石阐述的道理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3分)
⑴对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对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⑴曾经⑵对此(感到)诧异⑶立刻完成⑷通“攀”,牵,引
【小题1】⑴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的人为主旨。
⑵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题1】作者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是为了与方仲永后来“泯然众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面的议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或“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1】⑴不应有短视行为,应让子女学习
⑵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对自己成才和重要。
⑶对好学生也要认真抓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并为下文议论作铺垫、埋下伏笔。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从对不同对象的角度去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篇8: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余闻之也久 (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
【小题1】完成,有的人,听说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可以联系句意。就:完成,之:代词,有的人。久:时间长
【小题1】A、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其他三项为代词 。
【小题1】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字字落实,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
【小题1】文中有时间词语。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篇9: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①.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②.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小题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期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小题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小题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2: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小题4:援笔辄就如素构。
小题1:试题分析:审题后要注意,仲永与李贺的相同点都体现在小时候,即仲永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李贺“七岁能辞章、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拟题目)曰《高轩(车子)过》”,由此可知,两人小时候都很聪明,有很高的天赋。
小题2:试题分析: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从文章中可知,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不使学”,而李贺则是因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终成大诗人。由此可见,仲永缺少了后天的努力,当然这与他的父亲“不使学”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从中可得到如下启发,后天努力、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稍稍、宾客”“文理” “是”等。“稍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比较固定,应译为“渐渐,慢慢地”“宾客”在句中是活用词,应译为“以……为宾客”,“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词用法,译为“这”。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理解“指物作诗立就”的意思,即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这句表现了仲永才思之敏捷。《李贺作诗》选段中具有同样意思的即“援(拿起、提起)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
【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2.伤仲永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