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
“aweiy198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
的时候,周鸿t认识了雷军,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很有意思。
当时雷军在做盘古组件,已经是北京金山开发部的负责人了。他那时候想拉拢周鸿t和李钊,想让他们去金山跟他干。
雷军的办公室在知春路很偏僻的一个地方,他请了周鸿t去聊,但是周鸿t当时想让他给自己投资。雷军当时的想法却是:你还不如干脆加入金山,在金山做事。也许在他的眼里,周鸿t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哪里知道做公司的辛苦。
他们两人还是有点儿渊源的,雷军太太是周鸿t同学。周鸿t和雷军关系还可以,经常一起去北大溜冰,做做饭什么的,但因为后来没有合作成,慢慢就淡了。
混中关村的人都知道,电脑此时开始走入普通百姓家。联想开始做1+1,方正也推出了方正电脑。突然间,太多人渴望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弄潮儿开始涌上潮头。
也是在这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使用甲骨文软件,梁建章借这个机会回国担任了甲骨文公司(Oracle)中国区咨询总监。尽管在美国公司的待遇很好,但梁建章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国筹备创业了。
他担任甲骨文的中国区技术总监,负责了不少重大项目,诸如民航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国电信的管理信息系统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他还为国内外多家企业担任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方面的顾问,并参与策划了国内几家知名网络公司的创建,为此后于创建携程网积累了宝贵经验。
除了梁建章之外,田溯宁、丁健已于1994年回国,张朝阳于1995年回国,他们一般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海龟”。
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这样书写了他们回国之初的场景
“走下飞机舷梯,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想不到10月底的北京会如此之冷。搓了搓手,张朝阳拎起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外面,是他尚未触摸到的中国互联网事业。这一天是1995年10月31日,张朝阳31岁的生日。尽管想来不大可能,但张朝阳坚持认为,他回国创业的第一天,即1995年10月31日,北京是下着雪的。也许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张朝阳的回忆如此寒冷。
“1995年12月,田溯宁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漫无目的地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田溯宁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派对,但当田溯宁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派对。
“那是田溯宁最沮丧的时刻之一。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着这样那样对未来生活的没把握,但田溯宁、张朝阳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回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是美国式的教育让田溯宁、张朝阳更加内省,更加尊重内心力量的召唤。”
除了企业和海归,本土极客(技术爱好者)也看到了这个大好机遇。
1995年4月,宁波青年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抉择:离开宁波电信局。
那时候的电信局是多香的饽饽啊!而且他本科读的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专业也对口。可24岁,工作还不满两年时间,这孩子就要下海!大家都觉得他疯了,谁能预料到他会在此后因为互联网成为首富。
现在看来,最传奇的要数马云了。他父母是半文盲,他上的是师范学院,学的是英文,高考考过三次,更重要的是他数学那么差可就这样一个人却和“交易”联系在一起,创立了航母一般的阿里巴巴帝国。
想来命运的安排真是无法预料,与计算机隔得最远的马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就连他的海博翻译社也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而前就迷上了计算机的周鸿t在19才接触到互联网。
此前,他一直都在跟各种硬件和软件打交道,满脑子都是程序和功能,“信息”和“沟通”这些词现在才开始慢慢进入他的思维体系。
这时候看到本来也不算晚,可遗憾的是,他虽然看到了互联网的潜能,他冀望颇深的方正这个平台却还没看到,或者说他们看到的与他看到的不是一回事,以至于他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孤独。
周鸿t: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刚从新疆回北京时,周鸿t有段时间比较闲,但他不想让自己闲着,一些别人不屑于去干的活儿,他就接过来了,比如国家某部委的CC: Mail项目,这是Lotus公司出品的局域网电子邮件系统。
当时国内使用的不是Internet(互联网),是Intranet(企业内部网),公司很多人非常热衷于研究IP层下层的东西,比如组网之类的。这些确实是做系统集成的法宝,但是却没人喜欢去给别人做培训,教他们怎么用CC: Mail。大家都在挑选那些在公司最有前途、最有用、最能建功立业的事情做,周鸿t就捡了这些边角料。
那个部委的CC: Mail项目好歹还算个大型数据库,比这繁杂的事情多了,包括给公司办电脑学习班,指导家庭主妇如何用电脑,他都做得甘之若饴。翻了翻CC:Mail的说明书,他觉得挺简单,又跑了一趟海淀图书城,把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一遍,猛然意识到这是个好东西。周鸿t开始研究电子邮件,这成了他此后做“飞扬”的契机。
此外,他爱装游戏软件,特别喜欢游戏的界面,比如空战游戏、驾驶室等。当时联想的“幸福之家”还没出来,微软开发了一款拟人化界面软件Microsoft Bob。当时,比尔盖茨的夫人在项目里面担任市场经理,这给周鸿t带来了灵感。游戏没有说明书,但是满大街的小孩都会玩。周鸿t就想:能不能把邮件的界面做得像游戏一样呢?
当时还没做飞扬邮件系统,他其实只是想给CC: Mail加一个外壳。于是他干脆做了一个新的图形界面,调用它的命令行,把图形界面藏起来。界面上大概就是一个办公女秘书站在那里,有一张桌子,还有一个信封,信封上有收件人,实际上跟今天苹果的思路很像。这跟游戏一样,它是一种隐喻,把游戏做成像生活场景一样。
周鸿t一直就喜欢苹果系统,高中时期接触过最早的苹果机,当年卖汉化系统的时候在深圳接触过苹果机,后来又买了大量的光盘和数据库学习过。做这个CC: Mail的外壳时没有美工,都是他自己画。幸好他以前汉化过装修软件,就用那个装修软件建了一个模,那个女秘书的图片则是在国外的一个图库里找的。后来有人说那个女秘书长得像施瓦辛格。周鸿t每次想到这个,都想笑。
除了收件箱、发件箱,他还做了很多标签,外加一个导航。他当年在公司玩儿极品飞车、卖东西给广告公司的过程,以及在美术和设计方面的熏陶给了他不少可供借鉴的东西。这个界面只用了两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有了这个壳,该部委的秘书们用起CC: Mail来简单、方便了许多。
这在公司引起了第二次轰动。为此,周宁给了他一个很大的鼓励:“哇,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你这款软件也可能做成下一个WPS。”
周鸿t到方正就是为了成为求伯君,超越求伯君,受到鼓励自然会继续奋发图强。再说他接触了互联网,眼界也不一样了,于是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目标:“中国还没有一套面向用户的互联网的邮件系统,那我们……”
他平时用的邮箱是Nestcape Mail,后来高通公司的Eudora邮件客户端以及中国的Foxmail都是模仿它做的。
周宁同意了。说起来,那个CC: Mail的壳最后能做出来,也得到了周宁不少支持:一是招人,大概到年年中,周鸿t把两个师弟招了进来;二是允许他不去公司坐班;三是给他、李钊和谭晓生租了一套房子。时间自由、条件改善,最主要的是信任,激发了他的工作激情。
但是真正开始做飞扬之后,反而没这么顺利了。
该飞的却没有飞起来。
周鸿t挺喜欢为产品取名字,“奇虎”是他取的,“360”是他取的,连“飞扬”的名字也是他取的。
杜甫有句诗特别不像杜甫的风格: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特别喜欢杜甫这首诗的气势,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周宁也很重视,当时围绕这个互联网邮件系统还专门成立了事业部。
可问题接踵而至。他们一开始就研究PTP邮件加密。其实到今天也没有听说谁真正理解了PTP加密,邮件加密也没有被大家重视,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工具。这导致了用户需求上的方向偏离。
当时有用户来信给他们提出这一需求,他们就把部分用户的这一需求当成是大家普遍的需求,于是花费了不少时间,把这个加密功能做得非常复杂。
此外他们还犯了很多错,包括对游戏界面的固守。游戏界面确实有它的优势,这曾给周鸿t带来灵感,但是这种界面看久了以后未免疲劳。其次,游戏界面式的图形入口,用户初学很容易,但是在当时的硬件环境下,又不具备触摸屏的界面,随着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实际上应该再做一套界面备用。但是后来他过于执着,使得飞扬一直守在之前CC: Mail那个壳的基础上没有创新,没有做三栏式界面。当三栏式界面的优点开始凸显,Foxmail就后发制人了。
一方面产品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除了周宁,公司领导层其实并不太支持他们,开新闻发布会这些事都必须自己去操办,产品整个包装也都得自己设计。后来,因为飞扬不被公司认可,逼得周鸿t不得不自己去谈合作。
可这也不要紧,只要朝着理想奔跑的方向是对的,路上经历的便都是财富。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的处境实际上全方位地锻炼了周鸿t。这就是最早的商务合作的雏形了。
最早他跟瀛海威公司谈,请对方捆绑他们的账号。后来他跟世纪互联公司谈,他们最有可能做成Foxmail,彼此还做过账号的捆绑。当时他一股脑想的都是捆绑邮件。因为是拨号上网,有账号才送给你一个前面带有一串public3,域名很长的邮箱,挺稀罕的。
与客户谈预装,谈合作,周鸿t从技术人员往商业方面又跨了一步。也是在这个阶段,他认识了王志东和汪延。当时汪延刚从法国回来。
通过飞扬他还认识了长城电脑的陈安华,与联想也有了接触。
但失败就是失败,软件卖不动。他也亲自去卖,可还是卖不动。预装、合作这些方式肯定是没法挣钱的。越是挣不到钱,公司就越不支持,开始有人诟病产品和他这个人。初入公司时的情景再现,同事们将飞扬的失败归结为他个人的名利心。
周鸿t再次陷入低谷,但静下来的思考却把他真正带进了互联网。当3721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出现后,“周鸿t”也成了中国互联网江湖再也不能忽略的三个字。
周鸿t:未出名前尽量多试错
之前说到优秀的人才会得到有效的人脉,但优秀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在这段沉默的时光里,也许会为籍籍无名而烦恼。但反过来看,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许还应该庆幸自己有这么一段时光身在暗处。
因为籍籍无名,所以可以犯错,可以借助别人的平台做自己的实验、调整自己的策略、解决靠个人资源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将一些困惑封存。
也许成功就是瞪大眼睛找,怎么都找不到,埋头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或许就撞上了。
不要看不起小事
飞扬就是无意中做出来的。其实今天看上去很成功的人,他们之前做的好多事都不是特别刻意做的,大都是无意而得。周鸿t在方正做的很多事,初看起来都没太大意义,都是边角料的事,但是他都认真去做了。
当边角料的事做得深入后,也许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契机。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喜欢判断什么事情最有意义,反而会弄巧成拙。但周鸿t吸取了上次跟风做汉化软件的教训,再不做那些取巧的事。他在公司什么活儿都干,包括给公司办电脑学习班,指导家庭主妇怎么使用电脑。
小事也有收获,因为做飞扬的时候亲力亲为,周鸿t认识了一批记者朋友,也结交了中关村的一些人脉。另外,因为从产品、产品包装到产品合作推广都是他们自己做的,这给他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公司政治在哪儿都存在,重要的还是专注
周鸿t当时在方正很寂寞。他不断总结,但领导们就是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在乎。比如他讲怎么把公司的预装软件加强,但没人以为然。
虽然方正养了很多软件人才,但方正电脑和方正软件比较脱节。王选的研究所喜欢做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他们认为周鸿t做的这些事太小儿科。
后来周鸿t给高层提了两个建议。一是方正能不能以飞扬为契机建立互联网战略,用这款产品以“免费”的形式去获得用户。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他当时协作办公,对Notes很着急。另一方面是19方正做维斯和飞腾。维斯是周宁做的,做得非常好,但周宁不是王选的嫡系,于是王选找人又做了一套飞腾。
在批评雷军的盘古组件时,他已经意识到办公系统的强大。在进方正之前,他拿这种软件给很多广告公司做过排版和编辑。所以当时看到维斯和飞腾,他认为方正完全可以做出中国最好的字处理软件。
第二个建议是方正完全可以做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解析器。
互联网最早期还没有Dreamweaver的时候,方正最得意的技术是脱胎于PostScript、用于出版排版的语言。而HTML脱胎于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渲染出来让你看到一个网页,这与出版生成一张图片本质上没有差别。
所以他觉得方正既然掌握了核心技术,完全可以做HTML的解析器。但是方正最引以为豪的是RIP(栅格图像处理器,是印刷行业的核心软件)。这个建议在周宁、张向东、张旋龙这里还能考虑一下,但是到了王选的研究所那边就被束之高阁。
公司政治在哪里都存在,在没能力去创建自己的平台时,就得忍受,虽然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加孤独。
但飞扬最后没有成功,公司不支持只是一个原因,周鸿t有自己的问题:不专注。除了邮件、日历、时钟,他甚至还想做一些其他的延展到办公方面的功能,但人力本来就不够,该做的事情都没做好。
这个毛病之前在他研究生创业时出现过,这次再犯,后来在奇虎360创建之初也没能避免。
“专注”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了中关村的一些人脉。另外,因为从产品、产品包装到产品合作推广都是他们自己做的,这给他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公司政治在哪儿都存在,重要的还是专注
周鸿t当时在方正很寂寞。他不断总结,但领导们就是不感兴趣,或者是不在乎。比如他讲怎么把公司的预装软件加强,但没人以为然。
虽然方正养了很多软件人才,但方正电脑和方正软件比较脱节。王选的研究所喜欢做一些阳春白雪的东西,他们认为周鸿t做的这些事太小儿科。
后来周鸿t给高层提了两个建议。一是方正能不能以飞扬为契机建立互联网战略,用这款产品以“免费”的形式去获得用户。
这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他当时协作办公,对Notes很着急。另一方面是年方正做维斯和飞腾。维斯是周宁做的,做得非常好,但周宁不是王选的嫡系,于是王选找人又做了一套飞腾。
在批评雷军的盘古组件时,他已经意识到办公系统的强大。在进方正之前,他拿这种软件给很多广告公司做过排版和编辑。所以当时看到维斯和飞腾,他认为方正完全可以做出中国最好的字处理软件。
第二个建议是方正完全可以做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解析器。
互联网最早期还没有Dreamweaver的时候,方正最得意的技术是脱胎于PostScript、用于出版排版的语言。而HTML脱胎于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渲染出来让你看到一个网页,这与出版生成一张图片本质上没有差别。
所以他觉得方正既然掌握了核心技术,完全可以做HTML的解析器。但是方正最引以为豪的是RIP(栅格图像处理器,是印刷行业的核心软件)。这个建议在周宁、张向东、张旋龙这里还能考虑一下,但是到了王选的研究所那边就被束之高阁。
公司政治在哪里都存在,在没能力去创建自己的平台时,就得忍受,虽然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加孤独。
但飞扬最后没有成功,公司不支持只是一个原因,周鸿t有自己的问题:不专注。除了邮件、日历、时钟,他甚至还想做一些其他的延展到办公方面的功能,但人力本来就不够,该做的事情都没做好。
这个毛病之前在他研究生创业时出现过,这次再犯,后来在奇虎360创建之初也没能避免。
“专注”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
篇2:关于周鸿t的传奇创业故事
“做一个创业公司,它的创新一定不能走寻常路,你一定不能抄袭,要创新,哪怕这个创新不一定是大的创新,是我一直鼓吹的“微创新”。”以下为周鸿t在XX中国互联网大会的观点摘录。
周鸿t:
我觉得中国互联网公司有的时候要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觉得没有公司可能能超过腾讯。这是我的观点。
因为腾讯不仅仅是每个人都用的客户端,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社交软件,它是一个社区,你可以不用这个软件,但是如果你的朋友都在用的话,你也离不开腾讯。所以我想包括迅雷、酷狗这样的公司在内,可能很多东西都接近腾讯,但是它们很难和腾讯竞争。
另外就是百度,因为过去大家没有人关注搜索领域,在搜索领域它的竞争对手都犯了一些错误,从Google到阿里,李彦宏这些年只关注搜索,我相信他将来在搜索领域会成为(市场份额)超过80%的巨无霸。所以我认为这两家公司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
说我们要做搜索是谣言。搜索是XX年前就该做的,当卖冰棍的老太太都知道百度李彦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做的必要了。我认为创业一定要从用户出发,而不是从你的想法出发。(搜索)这个市场是大,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市场大的事多了,主要是你能不能给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腾讯和百度不可复制,我们已经错过XX年前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是创业企业,我们专注互联网安全。
我一直认为,做一个创业公司,它的创新一定不能走寻常路,你一定不能抄袭,要创新,哪怕这个创新不一定是大的创新,是我一直鼓吹的“微创新”。现在大家总有一个想法,说我们一定要做大家都看好的事,连傻瓜都知道搜索市场很大,所有人都知道,那我在这个市场就没有机会了,至少没有创业公司的机会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市场是怎么回事。这个市场最后一定会变成成熟市场。创业公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最开始做了一件别人不看好的事,就像当年腾讯的成功别人都不看好,但是它成功了,当年百度做搜索的时候别人不看好,但是它今天也成功了。所以未来能够起来的公司一定是大家不看好的、不关注的事。
所以从几个角度来看,我可以证明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包括一些模仿想要做搜索的公司,他们成功的机会不大。这里面唯一能PK百度的就是Google和腾讯了,但是腾讯如果眼睛还是只盯着客户端、360、迅雷、暴风影音,实际上没有在搜索上真正的发力,等到百度再过半年,在市场中有80%的市场份额,我认为消费者的用户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可不像门户,说腾讯通过弹窗就能把很多用户生拉活拽地拽过去,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在搜索领域将来连腾讯都很难打得动百度。
我再补充一点,前一段时间有人写文章骂腾讯,腾讯也很生气,我是这么看的:我觉得腾讯确实在很多领域要做一个大公司,要维持它的高的市值和PE。大公司只要它不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它进入任何领域都有它的权力,我觉得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腾讯在大的方向上没有创新这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腾讯并不是完全靠用户多在很多领域能够起来的,其实腾讯的微创新是做的非常好的,腾讯在很多产品的细节上很关注。
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号称有战略,但是它们往往忽视了用户的创新,反而这些战略实施不了。腾讯可能很多年也不谈战略,就是埋头把一个个的产品打磨好,做出很多小的功能,让用户觉得很舒服,不知不觉腾讯就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所以我觉得大家面临腾讯这种竞争压力的时候去骂腾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用户不会因为你骂腾讯就不用它了。我认为重要的是向腾讯学习,学习它的微创新,学习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做法。
实际上我们并不会模仿腾讯的业务,也不会跟腾讯正面竞争,因为我也知道我们不是社区,我们不可能去跟腾讯PK,但是我们要学习腾讯对用户的关注,以用户为重的做事方法。所以我认为向腾讯学习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威慑下成长的最好的方法。
互联网上真正的主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只要向腾讯学习,为老百姓提供这种高品质的免费服务,有用户的增长,哪里都是你的用户,用户对你很认可,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
1.周鸿t的创业故事
2.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
3.关于李岷的传奇创业故事
4.周鸿t:360私有化让我负债200多亿
5.京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6.海归女的传奇创业故事
7.传奇的上海创业故事
8.关于李树斌的传奇创业故事
9.关于王定标的传奇创业故事
10.关于周群飞的传奇创业故事
篇3:360为何“熄火”了?周鸿t怎么了?
360为何“熄火”了?周鸿t怎么了?
360公司回归A股前后,貌似并不顺利。在其公布的高管名单中,COO陈杰、CFO姚珏和副总经理廖清红相继离开。昨晚,360集团集团董事长周鸿t发内部信时坦言,当姚珏跟他表示因个人原因想休息一下时,他感到很突然。在他眼中,姚珏是创建360至今最为重要的战友、朋友,或者说亲人。左三为CFO姚珏,右一为周鸿t妻子胡欢前几日,从周鸿t的社交账号上也很明显的感到往日意气风发的红衣教主有点力不从心。感慨人生失败到状态不好,语气也是很平易近人了和我们普通人没差,都会有状态不佳的时候。遥想腾讯360之争在网络上互联网用户上旋风刮得可不小。209月27日,360发布了其新开发的“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QQ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QQ立即指出360浏览器涉嫌借黄色网站推广。年11月3日,腾讯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强迫用户“二选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从2010年到,两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互联网之战,并走上了诉讼之路。那时候的红衣教主周鸿t可谓意气风发,和今天的他完全是两个人。自360回归A股后股价也是经历了过山车,如今横盘不见未来方向,目前360公司“折损”了多员大将。姚珏加入360担任财务总监,升任财务副总裁,于5月成为360联席首席财务官CFO。任职的近6年时间中,周鸿t曾带领姚珏出席过多个大型商务场合,姚珏身为CFO行事低调,在内部主要负责公司战略投资和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同时也负责公司的内部把控与财务监管。360内部的中高层对姚珏有着较高的评价,不仅因其有长相和才华,更重要的是,她对公司财务、投资状况了如指掌,而且对360的部分业务线也有较深的了解。她对风险把控的能力极强。对于她离职的原因各方也只是猜测,压力、回报、承诺、风险、跳槽、需求。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企业想尽早踏入资本市场,姚珏的资历和专业程度,所以也存在被高薪挖走的可能性。左:COO陈杰 右:周鸿t另一位大将COO陈杰,360官方称去年10月陈杰就因个人原因辞去了COO职务。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直接向360CEO周鸿t汇报工作。周鸿t当时评价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领导者,“她过去几年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我十分信任她的能力,相信她能优化我们的业务,利用我们的各种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并推动360取得长远成功”。在江南嘉捷重大资产重组媒体说明会上,周鸿t承认了游戏业务的下滑。并总结两点原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游戏运营模式遇见瓶颈。在上半年整个国内手游市场爆款游戏寥寥,导致该模式遇到发展瓶颈。目前依然下滑中。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周鸿t两次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心情,口中的“挫败感”,工作?家庭?高管离职?回归后股价暴跌,迟迟没有起色?还是?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我们看到的只是360公司业务并不如以前,他也没有像马化腾意气风发,相比较快视频、水滴直播都遭遇了问题时间,业务受到影响,这背后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到底是公司经营,业务运营上出了问题还是另有别因?也许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作为用户的我们还是希望见到好的产品。网罗全球科技知道 带你认知更广阔的世界篇4:折损大将:360高管辞别周鸿t
折损大将:360高管辞别周鸿t
4月15日晚间消息,今天下午,360发布公告称,姚珏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职务。廖清红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申自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今晚,360集团董事长周鸿t发内部信称,姚珏因为个人原因需要休息,暂时离开。当姚珏跟他表示因为个人原因想休息一下时,他感到很突然。“在经过几次长谈后,我理解了姚珏,所以最后我决定同意这位战友、朋友的想法,尊重并理解她在互联网行业征战多年,需要歇息休整的愿望”。周鸿t在信中称,姚珏是他创建360至今最为重要的战友、朋友,或者说亲人,“她在帮助我和360完成了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些大事后才提出休息,从中可以体会到她对360很深的感情,让我特别感动和钦佩”。(韩大鹏)以下为内部信全文:360的各位同学:十五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姚珏。她代表搜狐来和我谈合作。虽然合作没成,但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第一印象,专业、敬业。这正是360最需要的人。三年后,姚珏终于在我的多次邀请下加入了360。从205月1日加入公司,姚珏为360奋斗和付出了。人生能有几个12年?更何况是人生最好的岁月。姚钰把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360。我们从来都把360当做自己的家,也从没想过这个家里有一天会没有谁。近段时间,姚珏跟我表示因为个人原因想休息一下时,我感到很突然。在经过几次长谈后,我理解了姚珏,所以最后我决定同意这位战友、朋友的想法,尊重并理解她在互联网行业征战多年,需要歇息休整的愿望。12年转眼就过去了。姚珏参与了公司从无到有,从籍籍无名到全球领先的全程,见证了360无数个难眠的至暗时刻,也一起迎来了无数个不眠的辉煌瞬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10年经历一场大战之后,我们在当年11月初启动了美股上市工作。在清密交阶段,遇到一个特别棘手的难题。记得在最后期限的凌晨三四点,我仍然举棋不定。在尝试寻求投资人的意见没成功之后,姚珏表现出了自己的信心、勇敢和坚定。当时我说了六个字:“我们相信姚珏。” 她在关键时刻的勇气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十二年来,始终如此,感谢!姚珏为人正直、执行力强、使命必达。即使在有了休息一段的想法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专业和尽责。她带着团队圆满完成了我们即将发布的季报后,才放心地卸下了肩上的担子。这份情怀、尽责和担当让我和每一位360员工都肃然起敬。姚珏是我创建360至今最为重要的战友、朋友,或者说亲人。她在帮助我和360完成了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些大事后才提出休息,从中可以体会到她对360很深的感情,让我特别感动和钦佩。现在姚珏因为个人原因需要休息,暂时离开。感谢姚珏为公司的巨大付出和倾注的全部心血,她始终和我们在一起。篇5:周鸿t,再不赌O2O,360就老了!
以下为360副总裁潘志勇接受《创业家》&i黑马采访的口述整理:
我原来在运营商工作,做过市场、销售、移动市场、终端等工作,在浙江工作了四五年、广东工作了七八年。
五个月前,我来到360,主要负责360跟产业链相关的工作。整个产业链用三个字总结就是“端、管、云”,一般互联网公司在云这侧,运营商是管道,端是指终端。PC时代,360跟管道、终端接触的比较少一些,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必须加强这块。我主要就是负责加强这两块的合作,同时负责一些硬件、软件的产品线产品。
我刚从移动出来时,很多虚拟运营商找我过去,大家一直没有想通虚拟运营商怎么做。虚拟运营商如果想跟现实运营商竞争,必须要有一些创新的方式。
免费WIFI是我们做的第一个产品,我们现在把这件事情看做是某种形式上一种非常有效的虚拟运营。
运营商做WIFI和互联网公司做WIFI的想法不一样,比如中国联通、移动做WIFI,移动有频谱的限制,移动网络本来能容纳一千个人,一千零一个人时现在的移动网络解决不了,只能换一个方法去覆盖,或者投一个移动基站室内分布系统,成本高。所以大家开始用建WIFI的方式补充移动网络。
移动互联网流量一半是通过3G、4G网增加,另外一半是由WIFI承载。 除了家里、公司,还有很多地方是公共场所,互联网公司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流量的入口,这个对我们很重要。我们怎么样能让用户免费用WIFI的流量?这个对用户来说是刚性需求,如果用户能找到WIFI的热点,能够免费上WIFI, 就可以把用户黏住,从而在攒足用户后开展后面的工作,
WIFI是固定宽带的延伸,不像移动网络有非常好的漫游。漫游不一定是指城市跟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漫游,移动网络是一个一个小区,规划的时候有一个蜂窝状的样子。移动网络切换时你基本感觉不到,而WIFI是热点,跟组网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很好的体验、一个免费的价格,能让用户完美的实现上网,这样就能把握住非常好的入口。
有些公司简单的让用户分享密钥或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用户的钥匙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第一、安全没法保证;第二、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第三、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那种方式我们本质上并不认同。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虚拟整合运营商,包括一些其他的第三方建立的WIFI网络,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的做法现在已经从数据上得到了验证:用户对我们的软件基本是好评,我们后方的布局很完整,以后会逐步列举出来。
另外,跟我们合作的终端厂商对这个也非常感兴趣,因为这对用户和产业都是非常好的事。我们希望能快速整合虚拟网络给用户提供服务,合理分摊成本,最后达到双赢或者多赢。
免费WIFI生意逻辑
我们的软件现在有几个特色:第一、一键登录,不需要跳转的页面验证。这点对所有小白用户提供便利的手段。第二、我们在做一套算法,当同时有七八个热点时,我们通过算法找出对你来讲最合适、上网速度体验最好的一个进行推荐。
同时我们做的这个东西还是WIFI的管理程序。它可以管理你的热点,你把家里的热点、办公室的热点、公共热点都放在一起,我们提供完整服务,而不仅仅是寻找热点。
运营商一般在一些人流比较旺的场所提供WIFI。用WIFI覆盖跟蜂窝网不一样,WIFI讲的是热点覆盖,人聚集的多我们就覆盖。人本质上不是移动的,至少在上网这个事上人是游牧式的,移动到一个地方就停一下,所以把大部分热点覆盖就够了。
WIFI组网比较复杂,不像三大运营商可以把把网络做完,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点,我们需要找大运营商跟他们谈。我们对他们价值是什么?当更多人通过手机上网时,他们需要做一个客户端,而我们可以帮它带流量、带用户,换取它免费的支持,这样大家实现双赢。
我们先把这个基础性的接入网平台做起来,凝聚用户之后可以做的东西非常多。
其他互联网公司也有做的,但是都不成规模。比如中国电信建一个网,大部分的流量都在这里面走,对他们来讲最核心的成本就是电费。运营商投一个WIFI只有一个设备的费用,但对于其他公司来讲,需要投入非常大的成本。
目前我们跟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是先付一部分费用给他们,再逐步的后向付费。以前的运营商根本不看重这块收入,他们的核心收入来自蜂窝网,这块是送给用户的,他们在蜂窝网流量不足的时候建WIFI分流一下,WIFI对他们来讲不是经营业务。当所有机构都在上面时,他们反而可以赚点钱。
在这个平台聚集人气后,我们可能会接入其他业务,也可能会跟运营商谈好价格,把3G、4G流量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用户等。这是流量的生意,从WIFI入手后再逐步切入到其他领域。
通过这个想法可以看到,现在所有虚拟运营商的做法全是错的。因为他们不太理解用户的需求到底在哪,就算理解用户需求也不理解怎么去做。360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周总也一直强调免费模式。
020的想象
我认为商户的WIFI会成为未来WIFI的主流之一。如果一家商户能把WIFI分享出来,连接起来后就是O2O销售。比如我们定制一个页面给用户,用户到咖啡店后打开是咖啡店主页,咖啡店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发布他的简单信息和优惠券,我们把用户和店面连接起来,把线上、线下连接起来,这样分享更有保障。
对于商户来说,我们给他一个定制页面,这是一个小的PR,对商户来说既然成本已经支付了,通过这个还可以吸引周边的客户,以后把蓝牙加上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可能在周边形成一个小的网络。
其他公司解决不了的是带宽问题,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地铁完全可以自建一个网络,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它解决不了带宽的问题。而我们做的很轻,我们不会投硬件。
第一步我们会先把运营商搞定,运营商加起来有很多热点,已经覆盖了很多地方。商户这块是我们进展的第二步,我们会把商户好好梳理一遍,也有可能选择跟美团、大众点评这种拥有商户资源的公司进行合作。
目前我们做WIFI的部门大概有15人以上,目前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月活跃用户大概是10万,接下来我们会有更大的动作去做推广。
Facebook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把世界连接起来”,社区肯定是连接的一个方式,但是底层需要首先解决用户怎么管理自己的WIFI。
口述:360副总裁潘志勇,整理:《创业家》&i黑马出处
【360创始人周鸿?t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5.兄弟创业故事
6.越南创业故事
7.当代创业故事
8.创业哲理故事
9.90创业故事
10.天涯创业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