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老年散文
“lt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学老年散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学老年散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文学老年散文
文学老年散文
白发苍苍,颤颤威威
似乎,经不住一阵风吹
脚下的'路,绵延曲折
伸向天边,今日在诗的
引领下,与我们走到一起
他,坐下来,俨然
一座高山,凝望
他的年龄,资历,犹如
峰顶积雪,他却把自己比成
一张落叶,一降临人世
就飘入,时代的洪水
随波逐流几十载,如今
离休,才得以安静,能够
出入格律的围墙,于
平仄间,默默搬运方块字
酒桌上,他舒展皱纹
第一个站起来,向大家敬酒
还掏出小本,请我们
写下单位电话姓名
又从裤兜拿出习作大声
念给我们听,尽管
口齿不清,我们的听觉
仍能触摸到,那些
字里行间,奔涌的血液
也使他,留在我们眼中的
最初的印象,开始融化
一滴,一滴地,驱散
我们体内,浮动地燥热
篇2:梁实秋散文《老年》
梁实秋写过一篇《老年》,文见《雅舍小品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不知诸位有没有读过?
梁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看来,要是妄加评论,文风属于自然主义,距现实主义还远着点,因为缺乏现实意义,跟浪漫主义那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文章说的都是些老年现象,确实也都是实话,不过没啥积极意义,太过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老人老啦,没交易啦。”这样的文章,年轻人看了,会怕老;中年人看了,会泄气;老年人看了,会准备进殡仪馆,上火葬场。诸位若不信,不妨找来读读。
文章最后,只有一句话还算稍稍有点迥光返照,提到了白居易,说:“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之后,不是也还未能忘情于诗酒么?”算是还没忘记再喝一口断命酒了。
我对这篇文章,只看中中间一段有几句:“半老徐娘,驻颜无术,乃乞灵于整容郎中化妆师,隆鼻隼,抽脂肪,扫青黛眉,眼睚涂成两个黑窟窿。‘物老为妖,人老成精。’人老也就罢了,何苦成精?”这倒还有点道理,我听得进,因为我最犯忌老太婆忘记时辰八字,老得不行,还涂雪花膏,洒花露水,满脸福桔皮,还去跳什么“小苹果舞”,一路走来,闻者只觉刮过一阵妖风,不知妖魔来自何处?去向何方?干什么去的?
老年人按照自然规律,确实已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阶段。不过也要因人而异,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八九十岁老科学家,也还有在第一线上搞发明创伟业的,有的还有喜结老婚的,画家活过一百岁的(九十九的也算,过新年与过春节不也都叫过年吗?)也不是一个两个。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老年人都没交易。现在不是有人在研究人体干细胞,争取能再造各种人体器官吗?说不定有朝一日,人活一百廿会成普遍现象。
象梁先生本人,19出生,1987年去世,活了八十六岁,这样的年龄,要是放在现在,小朋友一个,算啥希奇?
由此可见,要是我写老年文章,我就比梁先生要浪漫:老年人还有奔头!只要别跳“小苹果舞”,别闪腰,散散步就行了!现在不是进入老龄社会了吗?要是都象梁先生说的老年人不行啦,那社会还有什么希望?诸位说是不是?
篇3:文学散文
文学散文
突然想起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话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
我很怃然。
文学之梦始做于高中。那时正值文革之末,天下风雨飘摇,课桌上焉能摆着风雅之作。但因学农太多,自己和几位年少的同学不堪重负,便逃学淘书看,竞将《青春之歌》之类所谓“毒草”的东西,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可谓志同道合。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几个人拈草为香,歃血为盟,搞起创作来,立志成为文学家。只是那时风声正紧,仅能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
说实话,那时对文学很崇拜,觉得世间万物,一入文学,就会花枝招展、摇曳迷人、风情万种、有滋有味起来,仿佛世间能入口的动物花草,一至烹饪大师手中,便成美味佳肴一般,不由你不馋涎欲滴。
我一直谑称文学家为烹调社会生活、人性百态的大厨。细细想来,倒并不贴切,古时劝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干钟粟”,想想倒真是极大诱惑。但那还不过是圣贤之书,枯燥如经冬衰草,焉有滋味,无非是劝那些读书人好好读书,博取功名,便会锦衣玉食,豪宅深院,妻妾成群。文学作品就不同,一花一草,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读《关睢》耳闻鸟唱情歌;览《桃夭》目见淑女粉面;看《三国》,遥见英雄煮酒长江边,横槊赋诗;品《聊斋》,切盼红狐幻着多情女,红袖添香……能把世事风景写到这等地步,哪个大厨有这种手笔。恐怕做得了满汉全席的大师傅也只好望洋兴叹。你想,不论是烹炸蒸烩,能让狐狸变成红颜知己么?
高中时搞文学的那几个伙计,不久便各奔东西了,理由不便明说。倒是自己,真有些被这风骚之精灵迷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写。后来,县文化馆恢复了文学小报,在上面发了一首诗,题目是《山路》,不长,十几行,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算作我发表的处女作。
以后写了《广寒宫》童话剧本,寄给《儿童文学》编辑部;写了《情殇》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一位农村知识青年考上大学,抛弃结发妻子的事,寄给《电影文学》编辑部;写了小说《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讲述女知青乡下结婚,后来又抛夫别子回城的悲剧,投到《奔流》编辑部。都回了音,让改后再寄过去。终因敝帚自珍,不愿动自己的文字,或许也因年轻,不知该如何改,于是抛在一边,就未发表,现在连手稿也不知去向了。
我便知道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但痴心不改。一九八六年秋,回到老家,正是傍晚。我去灌河,坐在岸边西望,两边黄沙坦荡,中间一线河水,红日正悬在灌河的上方,沙和水上铺满了桔黄色,浮光跃金。这情景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齐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们,想起灌河滩上已因分田分地而被毁掉的连绵十几里的芦苇荡,每到秋来,芦花放歌,莽莽苍苍,红日点燃,让人激情澎湃。我一时泪水滂沱,冲动一起,便动笔写了长篇小说《生命》,写到自卫反击战,因背景问题卡了壳,便搁了笔,从此再没续起,计有十几万字。
现在,我更知道自己不能成为文学家的原因了。,席孝华先生出了文集《白色鸟》,在给他所写的评论《在忧伤中思想》一文中,我写道: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人开始站出来思考。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家,“另一类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类怎样运动左脚和右脚,怎样迈动物质之腿和精神之腿,是委婉的、深情的,他们是文学家。但不管他们(包括哲学家和文学家)声音的形式如何不同,本质上他们都是思想者。”
我不是思想者,所以不能为文学。“穷”与文学没什么关系。
篇4:老年的情感散文
关于老年的情感散文
今年刚好50岁的张生(化名),颇有些自得,离婚数载,他挣足了钱,为儿子修了住房,供女儿上了大学。是西藏这块热土赋予勤劳的他以丰厚的报酬。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压抑太久的感情饥渴。他向本报打来热线,只想倾诉,吐尽心中的'闷气,然后去追求一种全新生活。
1977年,24岁的张生听从父母之命,结了婚。没想到妻子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父母的高压下,张生忍气吞声地在老家江苏与妻子凑和了几年,生下一儿一女。张生的双亲去逝后,张生与妻子离了婚。1992年来到了举目无亲的拉萨。
当时的张生,一无所长,只能靠给人家打零工为生。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张生渐渐掌握了木工技术,从而在那曲、日喀则、拉萨等地辗转打工,存下的钱,他却克服着自己的欲望,全部寄到了老家的儿女身边。付出总有回报,10多年来,张生拒绝了许多次诱惑,一直独身。但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也使他赢得了老板的青睐,他的月薪日渐增加。为了一双儿女,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自学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
今年春节前后,孩子们先后给远在拉萨的老父亲打来报喜电话;家中新房已经建成,女儿大学也即将毕业,请老父亲考虑一下个人问题。张生喜极而泣。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他感觉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已经骤然减轻,孩子们已经长大,是该想想老了找伴的现实。
对拉萨,张生已经生出许多的眷恋。他觉得,自己身体还好,还可再留在拉萨多工作几年。为此,他打消了回家养老的念头。听说了他的决定后,同事们都感到非常欣慰。倾诉了自己的感受,张生最强烈的愿望莫过于寻找一个知冷知热、通情达理的老伴,以寻找一份年过半百人感情的寄托。我们衷心祝愿张生能寻到他理想的另一半,后半生情感生活圆满!
篇5:文学经典励志散文
人,总是被心情左右着,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生活,总是被梦想包围着,有多大的梦想,就有多大的希望。
人生,总有一些得不到的东西,在失落的情怀里,唏嘘感慨;也总有一些轻易就得到的东西,却不懂得如何去珍惜。
总是在明白之后,才懂得失去的太多,而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
总是在懂得之后,才知道拥有的太多,以至于活得太累,而失去了生活原有的美好。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不要浪费时间。在时间面前,没有人能赢得过它,因为它从未等过任何人。
昨天再精彩,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再忙碌,别忘享受幸福;
明天再渺茫,总会存有希望。
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人值得回忆的人或事。遇到了,就应该珍惜,因为该来的一定会来;错过了,也不必懊悔,因为该去的时候谁也留不住。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因为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做人别太执着,要懂得掌握好分寸;做事别太绝,要给人留有余地。
学会忘记痛苦,并感谢每一位曾经给过你痛苦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让你学会在那些艰难的境遇里,拥有生命中的每一次坚强。
人生总是快乐与烦恼并存,所谓心情,源于自己的心境。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为何不让快乐多些,让烦恼少些。
拥有一颗平常心,看花开花谢皆喜,赏朝霞落日不悲。我温暖,阳光尚在;我快乐,生活尚好。
生活,不是你想要多少,就会给你多少,要懂得知足。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恩图报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
对一些人或事,尽量多些体谅,少些误会;多些宽容,少些计较。
做正直的人,让心地多些善良 ,让生活少些虚伪;做正确的事,让人生多些风采,让命运少些无奈。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凡事看淡一点,遇事想开一点,累了,就抬抬头,看看天空的太阳,给自己的心一个舒适、温暖的拥抱。
学会微笑,用微笑面对人生的一切,让微笑赢得世间所有的美好。
草木枯容有时可待,人之华年却无再续。万物皆嗔,我亦闲庭信步。世上本无谓得失,终是一心贪念。倘若看透,便是最好的人生。
篇6:文学经典励志散文
今天早晨看到一篇文章说,说“钱只要够花就行了”的人是属于自己没有本事和能力赚钱的人。这话说的够直接的。应该说反映了真实现象,但也不完全是。
有商业头脑或者非常关注利益的人,他们确实为了金钱不惜血本,甚至用健康和生命换取一搏,并以此为乐。我想生活在这个还有机会通过努力分层的国度里,他们非常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和家族带入上等人、上等社会。把这部分人暂列为有大智慧的人。
但是,的确有不少的人,他们认为人只是一个动物,具有逃脱不掉的动物的本性,即使再富有,人也只需要这么多,也只有一辈子,同样要生老病死。对于人本身,并不会因为你富有,而给你更多的健康和生命。所以,他们愿意权衡,选择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暂把这类人列为具有慧根的人。
那些选择完全脱俗的终南山人生的人,他们是真的修炼如此,还是对很多无奈的一种逃避?我想两类人都有吧,自己还没有修炼到如此高度,不可随意而论。
站在人生的高度,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想,只要有目标和追求,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结果,差别只在于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
富有并不意味更多的快乐,只是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高度,必须向前,这是责任。就如同马云曾经所云:我后悔创建了阿里巴巴;我不需要钱。可能是他的一个玩笑,但静下心来,也不能不说,可能是他真实的心声,真的累了。我们在小说里或者影视里不是也经常看到高官富豪的后代渴望自己是平凡人吗?可能存在演绎的成分,但肯定有一定的生活社会基础。
人的本性是不珍惜已经拥有的,缺什么更关注和渴望什么。
选择安逸生活的人肯定也有不少后悔和自责的'时候:啊呀,那个很好的大赚一把的机会我没有抓住;哎呀,那个年代,我选择经商、多买几套房就好了。但是,相信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内心深处并不是痛不欲生,因为这是这类人的人生观。
站在历史的长河,没有永远的英雄,也没有永远的富豪。我们历代皇帝的家族现在怎么样了?和珅的后代是不是还在富甲天下?
所以说,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沧海中的一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于自己想要什么。
经济学家们眼中只有金钱,但是人生还有很多可以追求,这样的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是努力的、认真的、负责的、快乐的。
有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知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
希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快乐的、不悔的人生!
篇7:写作-文学散文
关于写作-文学散文
很多人问怎么写散文,怎么写诗歌,怎么写作文。高中的时候,我们甚至还看过什么《作文大全》之类的指南书籍。其实那些技巧的东西,花架子的东西,还是少些为好。
我高中的时候,因接触卡夫卡,伍尔夫的意识流作品。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种意识流写法。写了意识流的作品,后来我再读,觉得不行。还不如真情实感写的抒情散文。
创作既然离不开现实生活,就意味着我们得踏实去写,去反映生活。生活有多现实,有多难以触碰,我们的文字就应该多么现实。我自己也从来不会因为害怕别人说我什么,而故意美化文字。
把写作比喻成练武。有人练剑法,有人连枪法,有人连棍法,有人练拳法。但真正的高手,无论你是练什么功法的,必须根基牢固,你才能成为高手。18般武艺是相通的。等你融会贯通的时候,别人出什么招,你都随意接招。自然而然,在别人看来美极了。这就是花架子出来了。那么写作的根基是什么?
是多读,是多听,是多想,最后多写。文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属于人民,就属于生活。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这样的。文章是字的组合,是对生活的描述。描述的方式就是诗歌啊,散文啊,话剧啊等等。
一开始写作,初中,高中都尽量写实,都尽量真情实感。不要意识流,不要跳跃,不要魔幻,不要限制在一列火车上就写完一生。就像木心说:“后来,我觉得平平淡淡,本本真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描述素材来源于生活,与你相关的生活,相关的事件。不要说你的生活平凡,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没有发生什么值得写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就决定了他的唯一性。你写不出来,是你观察不到位,体悟不到位,语言组织不到位,逻辑不清晰等。
举一个列子,老王家是做豆腐,卖豆腐的。老师问:“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只有老王家的孩子,能从头说到尾。说的比老师都细致。原因是什么?是老王家的孩子,天天吃豆腐,天天看父亲做豆腐,帮忙打下手。这样能不会吗??
引申一下,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其实都是这样的。孩子耳濡目染,对这个行当就比行当外的人熟悉。自然就会了,做起来也更容易成功。
写作也是这样的,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就一定能学会,就能写好。我们经常听到,某人获奖感言说:“我是为唱歌而生的。”“我是为舞蹈而生的。”“我是为写作而生的。”我大抵笑笑,是不相信天生的这种东西。但别人这样说,也其实是表达的自己对从事事业的热爱。
其实多读,多看,多写,多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但顶级的作家,一定是非常热爱写东西的,很固执的去写的,那种非写不可的精神一直存在。
所以各种体裁的文学,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形式不同而已。结合你要表达的事情,观点,长短自己把握。
如果要问所有成功作家作品的特点是什么?那就一个字——真。任何作品都是的。
你看看卡夫卡的《变形记》,夸张另类。但是他所描述的文字,不正是说他自己吗? 你再去看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新奇,怪异的描述,让我们不觉得失真,反而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再回归朱自清,鲁迅等人文章,去品味各种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你写什么形式的文章,都不要脱离真情实感。
所以想写好诗歌,就去多读诗歌。想写好散文,就去多写散文。想写好小说,就去多读小说。另外说一点,思想的深刻性,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学习。多读哲学作品,树立自己的哲学价值观。这也是你文学的价值观点。
尤其是中长篇小说作品,没有一个系统的哲学价值作为导向,你可能会出现混乱,那么你的作品也一定混乱。
再次强调,“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作的大忌。万变不离其宗,去多看,去多想,去多观察,然后坚持的写下去。你就是作家,自己的作家,大家的作家。
篇8:经典散文:走进文学
走进文学
还记得摇身一变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吗?我为它而笑;还记得那个被冰冷的社会逼迫致死的祥林嫂吗?我为她而哭;还记得一边葬花,一边独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黛玉吗?我为她而悲……我笑,我哭,我悲,只因有你――文学,我的生活更多彩!
走进文学,领略那一米阳光的温暖,体味那潭湖水的清澈,感受那缕清风的柔媚。走进文学,走进文学的殿堂。
走进童话。儿时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捧上一本厚厚的童话书,躺在床上亦或是坐在草坪上,慢慢品味,独自陶醉其中,以至于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我是我。将我带进文学殿堂的人使妈妈,还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童话书就是《安徒生童话》。我陪着灰姑娘一起,寻找着幸福的玻璃鞋,一起在黑暗中等待;我陪着白雪公主一起与可恶的皇后和魔镜斗争,一起期盼着王子;我陪着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游走在冬日的街头,一起寻找着光明;我陪着井底之蛙一起努力跳跃,一起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小小的孩子总有小小的梦想,他们充满了我的心灵,我的世界,我的童年突然变成了一副彩色的画卷,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一段回忆。
只因有你――文学
走进小说。在童话世界之中我幸福地成长,渐渐长大,我接触到了一种崭新的文字形式――小说。这就像我在文学领地挖到的一大宝藏,让我欣喜若狂。于是,我沉浸于小说的世界里。说起小说,我最喜爱的便是鲁迅先生的了。尽管有人说他的文笔太锋利,的确,他是没有徐志摩的浪漫,欧阳修的闲逸,莎士比亚的细腻,但如果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竟是如此吟花弄月的感性之言,我们又怎能了解当时的黑暗?品味《孔乙己》,我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品味《阿Q正传》,我震惊于那个荒谬的时代;品味《社戏》,我苦叹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之深;品味《祝福》,我更清楚地看到到了那个悲凉的社会所孕育的一些杀人的人……先生的厉文严字,给我的世界留下了一段空白;时时让我思考,思考古今,思考人生,我渐渐走向了成熟。
只因有你――文学
走进诗词。渐渐长大的我,对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而如今,我更是对诗词情有独钟。我感受到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的悲情;我体味到了“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苦;我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我佩服“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在诗词的世界,我的心灵得到净化,我的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中华最伟大的文学的力量!我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只因有你――文学,我深爱着的文学。
走进童话,走进小说,走进诗词……文学的殿堂中我已长大,也因文学,我淡然面对着世间的一切浮云,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无论社会多么肮脏,这世间,总有那么一捧净土让我停息,让我的心灵停息。
走进文学,你会满载而归。你会感受到来自太阳的温暖,你会感受到来自人间的温情。不论你年幼还是年老,不论你的身份与地位,文学的殿堂之中都有你最想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朋友,走进文学,让心灵起舞,让梦想高飞,让精神永恒!
[经典散文:走进文学]
篇9:文学市场散文
文学市场散文500字
走过寂寞的小树,我的影子跟随着我前前后后。夏天的风的确实有点烙人,似乎是行尸走肉一样行穿梭在小城的各个闷热的`街道。
那家宁静的书店还开着,淡淡的一丝丝冷气从两扇玻璃门间的缝隙乱横的玻璃窗里射出来,在冒着热气的街上透下很模糊不清的气影,接着慢慢消失。顿了顿,还是走了进去,一下子就觉得貌似刚从地狱回到天堂,热得发大的汗津津的头一下子就清爽了起来。
我这人从来都不看作文选,看的最多也就是文学杂志。因为我觉得作文选,就是个文学地牢,而文学杂志,它就是个文学市场。我知道,从文学杂志上得到的学来的远远超过从作文选上学来的。
我只是在飘。眼前混沌一片。耳边模糊地响着,仿佛是一个女人来呓语。听不清。看不清。细小的风儿梳着我的发丝,轻抚着我的皮肤。可我看不见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是在写一些辞藻华美的东西,认为那些都是精品,认为那些都是经典,一味地认为疼痛,伤感是我们青春的全部,于是,在文章中大肆地渲染,把偶尔的感慨写得像垂暮老人回首往事,把不时挫折后的失落写得像跌入深渊,把本身的快乐,上了悲伤的枷锁……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和我当时一样,会认为好的文章是靠不切实际的辞藻堆积出来的,是由虚假的感情构造起来。其实,不是这样的。
【文学老年散文】相关文章:
1.老年散文
2.怀念文学散文
3.散文:文学价值
4.文学没有捷径散文
5.生活与文学散文
8.老年健康标语
9.老年学校教学计划
10.老年分会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