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
“易非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
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篇2:鲁迅《而已集》杂文集:《文学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2〕。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3〕。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4〕。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一月十四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五期。
〔2〕指梁实秋。他在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晨报副刊》发表的《文学批评辩》一文中说:“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前后数年间所写的文艺批评的根本思想。
〔3〕“岌岌乎殆哉”语出《孟子·万章》:“天下殆哉,岌岌乎!”即危险不安的意思。
〔4〕汗不敢出见《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篇3:鲁迅《而已集》杂文集:《文学和出汗》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鲁迅全集》中所收最早的短文《戛剑生杂记》写于这一年。
19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19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写了第一篇用文言写的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19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12月至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篇4:散文:鲁迅故里文学魂
散文:鲁迅故里文学魂
久想到鲁迅故里一游,如今突然实现了这个夙愿,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激动。
鲁迅故里位于人才荟萃的文化名城绍兴,是一处具有民族风貌和文化积淀的历史街区,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历史风貌展示的真真切切。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长庆寺,土谷祠,恒济当铺都原貌展示,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区内的石路、小河、老树、枯井、小桥、乌篷船都亲亲切切地闪现在游人面前。徜徉在古街,思绪在从前,想到现代文学巨人当年的生活、读书、交友、思索的历程,更加体会到鲁迅先生不同凡响的思想和追求。人生历程的山重水复,突见真理的柳暗花明,顿时豁然开朗起来。
正是在这处很寻常的街巷,鲁迅先生目睹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各样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从而为他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文学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色各样的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平平常常的景物在他笔下情趣盎然,司空见惯的故事在他笔下千迂百回。文学之魂就像沃土上的乔木,土壤越肥,乔木越壮。鲁迅创作扎根在百姓的沃土之中,因而,他的文学作品精神昂扬,感人肺腑。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追求自由的天性使鲁迅和小伙伴们乐而不疲地游戏于其中。其实,百草园就是普普通通的菜园,而且还长满了野草。作家的视觉与感觉如果与普通人一样,则百草园断不会被描绘成乐园。大富大贵人家的假山真水,楼堂馆舍,要比这泥墙根一带有趣得多;但纨绔子弟是无法体会到什么乐趣的。会欣赏的人,一切俗景皆有趣;不会欣赏的人,一切美景成无聊。因而,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云雀都成为鲁迅眼中的有趣之物,都化为鲁迅笔下的精灵。这就是文学之魂。
三味书屋是鲁迅十二岁到十七岁间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这只有三十五平方米的教室只能容纳十几个孩子读书,心宽不怕屋子窄,心胸如大海的鲁迅儿时就刻苦读书,他的书桌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勉励自己而刻下的。鲁迅从小就惜时如金,后来他曾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了。正中悬挂的“三味书屋”四个大字的匾额刚劲有力,规范美观。两边柱子的对联发人深省,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弟,下联是:太美有味是诗书。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她的先生的情态与治学精神,先生深入到书中境界时,摇头晃脑,陶醉酣致,可见其治学之严谨,对学问的一往情深,这对学生无疑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看到咸亨酒店喝酒的现代人,我立即就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个时代,来咸亨酒店喝酒的大多是在柜台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这句话将孔乙己的地位、性格、嗜好暴露无遗,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是不合时宜的颓废的读书人,是受尽侮辱的读书人。他已经潦倒到任人耻笑之,任人欺负之的地步,仍然顾及自己的脸面,穿着脏兮兮的长衫,表明他与短衣帮的'体力劳动者不同,而且说话总是之乎者也地叫人似懂非懂。他的额头上经常挂着被人打的伤疤。最后,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书而被打成残废,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了人世。孔乙己的遭遇其实是封建专制制度下读书人的共同遭遇。无怪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写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用两个字可以概括:吃人!
土谷祠就是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塑像,每年的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祈求好收成。平时很冷清,故而成了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的暂栖地。鲁迅从这群流浪汉中看到了民族的劣根性,创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阿q蜷曲在土谷祠里,生活状况十分可怜,可怜到连姓赵都要挨打的地步;然而,更可怜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个精神胜利法使得他在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仍不觉悟,喊出了:”二十年之后还是一个阿q“的荒唐可笑的口号。阿q有改变自己地位的思想要求,但他身上所具有的劣根性使他认识不到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因而他只能成为统治者制造冤狱的根据。然而,他的自轻自贱、自高自大、欺软怕硬、吹牛撒谎等劣根性却是当时自上而下的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根源于统治阶级。当年,慈禧太后面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不思反抗,却厚颜无耻地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在别的国家已经大搞经济建设的时候,他却沉浸在地大物博的自我欣赏中,热忠于朝廷内部的自相残杀。他难道不是典型的阿q吗?地大物博的华夏却只能接连不断地上演着被宰割的悲剧。鲁迅的文章真是警世钟,冲锋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满清王朝,中华民族进入到了民主科学的新时代;但是,封建势力的疯狂破坏又使阿q这样的有翻身希望的贫苦人上了断头台。这是全民族的悲哀!
我们看到了鲁迅故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灶一床、一河一桥,都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们自然地联想到了先生的振聋发聩的文学作品,那真是字字热血,句句酸泪,篇篇铮骨。鲁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明白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只有植根于民众之中,写出民众感情,揭出民族病痛,寻求治病的良药,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学。
【鲁迅散文《文学和出汗》】相关文章:
1.出汗,真好散文
2.鲁迅散文
4.鲁迅的散文
5.鲁迅散文名篇
6.怀念文学散文
7.文学老年散文
8.散文:文学价值
10.经典散文朗诵鲁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