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
“檸檬加冰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
1、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是少食冷饮和保护阳气与心脏
1.1、少食冷饮:夏天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
1.2、保护阳气与心脏: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旺盛,阴气也从夏至开始滋长。养生应要顺应自然,一方面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2、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适当运动和做好后脑的防晒
2.1、适当运动:夏天外界阳气最旺,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
2.2、做好后脑的防晒:夏季,我们不忘皮肤的防晒,但后脑阳晒却被忽视了。后脑是全身阳气最盛的部位,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体内不断聚焦阳气,阳气过盛容易出现中暑症状。所以出门应做到后脑的防晒。
3、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保暖避寒并按摩涌泉穴
3.1、保暖避寒: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这样寒凉之气会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易乘虚而入。
3.2、按摩涌泉穴: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可于每天空闲时按摩涌泉穴。
中医夏季养生饮食
1、和风秋葵
秋葵,是盛夏的好食材,它被认为是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秋葵的粘性物质,可促进胃肠蠕动,对关节也有润滑作用,秋葵可凉拌、可炒,也可煮汤。
2、姜汁西瓜饮
西瓜,是男女老少的夏日最爱。西瓜性凉,不可贪食,但咱们还是放不下它,如何是好?送上一杯姜汁西瓜饮,用生姜汁调和西瓜的寒性,甜中带着姜的辛辣,选嫩姜更好,几乎感觉不到姜的辣味。
3、消暑的三豆粥
盛夏爱煮绿豆粥,除了绿豆外,还可以再加入一些黑豆和赤小豆,这样就成了“三豆粥”,功效更甚,且不用担心绿豆的寒凉。三豆粥是从扁鹊的“三豆饮”演变来的。“三豆饮”是中医中一道着名的处方,黑豆、绿豆、赤小豆皆有祛湿利水、清热解毒的功效凉。
4、祛湿水
暑期湿度大,体内的湿气也随之累积,大暑宜祛湿。薏米的祛湿功效,大家都很熟悉。让人担心的是,薏米性微寒,不宜多食。今天推荐的是不寒凉的祛湿薏米水。
篇2: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
1、中医有“冬病夏治”的理论,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哮喘、呼吸系统过敏、皮肤痕痒、冻疮,都可以透过夏季的调理而固本升阳,正气足,到冬季就能抗御邪气的入侵。若生机最旺盛的季节而不及时养生,就是错过天机。
2、但夏季天气反复,既热,且湿,气压低,风雨多,晴天阳光猛烈,雨天湿度大,阴天空气翳闷;再加上商场、食肆、交通工具、办公室空调开放,室内室外空气温度湿度差别很大。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此时心理养生不容忽视,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愉悦心情,有益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感。抑郁烦躁时,不妨听舒缓音乐,室内的装饰也应采用浅色系,以保持良好的情绪。身体很难适应,在这样情况下,养生就特别重要。
篇3:中医夏季养生保健常知识
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夏季运动应适宜
夏季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如若怕热怕出汗,长期处于温度稳定环境中,人的汗腺几乎被闲置起来,该出汗的季节也不让其出汗,这对于健康是有害而无利的。我国古代医学讲究内毒外排,祛邪安正,而汗腺不畅就丧失了一条重要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线。
夏天,汗孔开张,外来之毒易于侵入,出汗可将这些毒素冲出,清理身体。当然,出汗过多也不好,出汗过多就要补充丧失的元素。夏天由于运动出汗多,血液浓缩,宜及时补充水分;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氨化钠,出汗多应该补充食盐和钙。每天吃点西瓜大有裨益。另外还要注意保持皮肤洁净,天天洗澡。
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其实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注意好这些细微的方面,对我们的健康和长寿都有重要意义
篇4: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夏季是一年中非常潮湿的季节,在南方这样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如果平常的时候不注意保养的话,那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热毒等疾病症状。治疗不及时或者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身体疾病发生。这样对于身体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些夏季中医养生的小常识。
1、解暑不当反倒中暑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出现的中暑现象,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
中医会把中暑问题分为“阳暑”和“阴暑”,其中阳暑问题,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的劳动者、运动人士,症状是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兼休息,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阴暑问题,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
所谓“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在当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适度防晒,避免出入温差太大的环境,并在因闷热而感到不适时,尽快往阴凉通风处让身体散热,并要适当补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黄昏或夜间做适量运动,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增加能量消耗和减肥。
2、宜吃消暑瓜类
对于夏日季节消暑最佳食材,当数瓜类最适宜了,例如冬瓜、笋瓜等,配合中药材如白扁豆 、扁豆花,不但能湿解暑,更能补脾开胃以消暑热。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之效。
如在暑热或感冒期间进食冬瓜,可带来解热治疗的作用。由于冬瓜性偏凉,属虚寒人士者,应尽量避免进食。
3、不宜吃燥热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热的食物,例如羊肉。现代医学认为,夏季炎热的刺激,令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腺的活动水平亦会有改变,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变差,不想进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 这样会较易消化,而太过油腻的食物则不适宜,会令胃液分泌减少,胃部排空减慢。身处暑湿季节,多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有助预防体内受湿热困扰,对解暑生津颇有帮助。相对而言,煎炸燥热的食物,则应少吃为妙。
4、体质弱少吃寒凉食物
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从食疗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态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绿豆汤虽具有消暑益气、润喉止渴的功效,但属于寒凉体质的人(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5、寒底人少喝凉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爱喝一杯冰冻凉茶解暑,但原来饮凉茶都要因应个人体质,如寒底人士,饮得太多凉茶随时会头晕眼花,即使热底人多饮亦不适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体质并适当饮用。因为凉茶的药性偏寒凉,具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饮用太多,反而会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应选择以祛湿寒为主的凉茶,如紫苏叶、生姜及大枣等。
夏季由于天气的原因很容易会引发一些身体的疾病症状出现。所以在平常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上面介绍这样注意养生保健。这样不光能让疾病症状少发生。而且还能非常有效的减少引发严重疾病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保证我们自己身体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
篇5:关于中医夏季养生法
夏天,从立夏到立秋,总共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夏天这三个月中,自然界的阳气已渐渐达到洪盛的地步。一方面天阳下逼,另一方面地热上腾,这样的天地之气相交合,大大促进了万物的“华实”。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这样的养生认识“预告”给人们:夏天万物皆荣,阳盛于外,养生者应注意养护阳气,以适应此时自然界阴气不足的环境。
顺时养生,不与大自然较劲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都有恒定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就季节而言,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特色分明的季节。人们如果想健康长寿,就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或者说适应这个“潮流”,这就是中医“顺四时,天人合一”的思想。
违背这个规律,硬要与大自然“较劲”“逞能”,那吃苦头的终究还是人类。因为,不管人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变人体的自然属性。例如,尽管现代医学和科技十分昌明,仍然无法改变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夏三月,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夏季养生要领,就可能变成坏事了。夏天人的阳气虽足,却容易外泄;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出汗多,容易脱水;天气太热,容易影响人的食欲;人们也容易因贪凉而染病……
心火过旺,肺、肾易虚亏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却是有所潜伏,直到秋季才发作的,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即《内经》所说:“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冬至重病。”必须说明,这里说的“心病”,不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
古书上所提及的“心”,实际上相当于今天人们常说的“精神”“心理”。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的季节。
心火一旺,则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攻现象,故肾水易亏。
气顺则顺,气乱则逆
一般人对夏天应防“肺虚肾亏”的理念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对正处于很旺时的“心”应该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人们的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可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之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那么,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夜卧早起(大意为:稍晚一点睡觉,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睡眠不足时可适当以午睡补充),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大意为:切勿因厌恶长日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大意为:要精神饱满,成就夏季应有的秀美,并充分宣泄),若所爱在外(大意为:就像面对心仪的对象,情志应充分外露而不需内藏),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大意:这才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内经》这段文字之妙,在于通篇讲的是“气”,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应充分、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乱”,就是“气逆”,就会使“神志”受伤。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到了夏天,一方面,客观上利用饮食起居调摄而保健,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可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晨练,适当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谨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名言:“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
【中医夏季养生小知识 中医夏季养生的重要性】相关文章:
5.日常中医养生方法
7.中医养生学的体会
10.中医养生 春季养它们最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