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的诗歌
“果冻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原因的诗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原因的诗歌,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原因诗歌
原因诗歌
妻子说:她小时很坏
5岁就懂得给父母帮拳好恶分明
说起多年前某个秋天的早晨
妻子,那时还是一个年幼弱小的屁女孩
不知为什么事父母和邻居吵了一架
妻子忽闪着童真之眼躲在门内偷偷看下这丑陋可怕的一幕
隔晌,邻居家晾晒的衣服被一阵风吹落在地
小女孩瞅瞅四周无人
跑将过去在吹落的'衣服上狠狠踩上几脚
那模样天真而邪恶
那脚印纯朴而肮脏
直到今天,妻子仍对此津津乐道
仿佛她做下的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大道义之事
其实就像她有时也会对我的某些作为“呸”的一下
表示不满与不屑
人生如此,记仇并施加报复似乎都无师自通
原因无非是我们被爱或恨驱使的太深太久……
篇2:原因的诗歌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
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
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篇3:原因的诗歌
雨中,你我相遇
相遇在无人的大街上
我没有带伞
你的臂膀很长很长
共打一把伞
雨中,我们徜徉
短短的路途
我们走出了无数的诗行
你的胳膊很暖很暖
我第一次体验了男人的滚烫
害羞的女孩距离最是遥远
我却不想挪开你的臂膀
分手的时候
我们四目相望
我的唇被爱吻得又红又厚
我颤抖着那是女孩的渴望
转角遇到的爱
让我的日子只剩下了渴望
春天没有播种秋天没有收获
冬来时我只能把那一吻收藏
二十年的日子不算漫长
二十年的等待无法丈量
那场小雨始终在下
淋湿着我暗淡的目光
雨中,我们再次相遇
相遇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你开着白色的宝马
我依旧从前的模样
在拦在你的车前
你愤怒地骂我“傻样”
我问你还记得我吗
这是你的花折伞好好想想
你接过雨伞仔细端详
你抬头看看我没有血色的脸庞
你微微一笑
你说,你还是从前的模样
你开着车走了
左手放在唇上
你一定感受到了当年的温度
只是我满脸的皱纹叫你恐慌
没有原因的悲剧啊
用去我二十年的大好时光
悲剧皆由自己酿造
酒醒后看看前方
篇4:原因的诗歌
【摘 要】初中语文书里,现代诗歌占有一定的分量,但对于现代诗歌,乡镇农村初中的许多语文教师感觉比较难教,学生也感到比较难学,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诗歌自身因素等方面。要教好、学好现代诗歌,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尤其诗歌的基本常识)以及诗歌的赏析能力,必须运用个人的联想和现象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师及初中学生所欠缺的。
【关键词】乡镇农村初中 现代诗歌 难教难学 原因
自从本人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之后,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而在这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本人和许多同事同行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相对于其他文体的文章来说是比较难教的,即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分析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乡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深思:
一、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诗歌知识素养的匮乏是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很难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乡镇农村中学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诗歌知识素养并不高。从现实中看,许多乡镇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包括我自己),因为在学生时代(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平时接触到的现代诗歌非常少,所受到现代诗歌的熏陶就很少了,并且当时各种日常测试考试关于现代诗歌涉足又少, 从而使我们对现代诗歌不会产生太多太深的印象。即使在大学读书时学习了一些诗歌知识,但从来就没有很详细很专业地来学习诗歌这一文学知识。通常只是笼统地知晓诗歌发展的大概轮廓、诗歌的类型流派、诗歌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知识,也只是阅读了少量的诗歌作品,而对于诗歌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如何进行诗歌鉴赏,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等等,则没有更深入具体去学习研究和掌握。因此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当中,专长现代诗歌的人甚少。正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本身缺乏了解和深入去感受现代诗歌的意象意境、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诗歌的鉴赏方法等,所以在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理解,只是简单让学生去读一读、背一背,大概了解其内容或每节意思,以应付了事。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总是认为,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创作的,是诗人灵感一时闪现的结果,只有诗人自己能理解想写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旁人应该不能主观去臆测和理解的;况且现代诗歌流派那么多,风格多样,创作手法多样,作为初中老师,我们不用也不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力气去学习研究欣赏它,加上乡镇农村的初中学生知识面有限,分析理解能力尚肤浅,对于诗歌不用去学习理解掌握那么多了,只要能够背诵默写一些名句佳句就可以了,想去学习深入理解研究掌握的话,等他们考上大学以后再慢慢学习研究探讨吧。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本身诗歌知识素养就有限,我们的观念与认识还是停留在应试方面,加上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现实中接触到现代诗歌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与经验更是微乎其微,自然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感到很困难了。其次,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目前仍然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日常教学、训练及测试的重点,教师钻之研之授之,学生听之记之练之;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的,自然成为教学次点,教师可以简之省之略之,学生避之远之弃之。虽然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都有一定篇目的现代诗歌,但它们都不作为必须讲读的课文,而只是作为教师选教、学生自由阅读的课文,加上我们现在平时所用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的考试试卷,还有平时的写作指导(写作要求是除了诗歌之外的.体裁)以及中考语文试题,都对现代诗歌不作考试要求,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把它排除于平时的基础知识训练之外了。原先在大学里掌握的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因忽略疏远而渐渐遗忘。同时在课改实施后,我们在课改培训过程中也没有接受过专门或比较专业的现代诗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今绝大多数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文化知识素养都比较匮乏。课本中的一些诗歌如朦胧诗、哲理诗等,我们甚至都不明白作者是在写什么,我们只能按照教师参考书里的解析照本宣科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师照搬教材,不能创新,没有激情,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吃力了。总之,我们乡镇农村初中老师自身现代诗歌文化知识素养匮乏,这是我们觉得现代诗歌很难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从初中学生自身来看,乡镇农村中学的初中学生自身文化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诗歌基础差,自控力比较差,容易受父母和社会风气影响,这是中学生普遍感觉现代诗歌难学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相对于城市中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受各种学习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文化书籍少得可怜,各种学习资料也极其有限,许多班级的学生,上面发给多少本课本资料就有多少本了。故此他们的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视野不宽广,这就必然使他们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较低。而在城市,许多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比学校发给的课本资料多得多,同时城市的书城书店比较多,图书馆的藏书量多,学生容易买到或者借到新版或旧版的各种书籍资料,他们的知识面就比较广泛,各种文化知识素养自然高于农村学生。就古今诗歌课堂教学来说,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因为没有关于诗歌的各种书籍和学习资料,预习时只能看看课本,不能积极调动思维,无法完成老师安排下来的预习任务,课堂学习时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基本上没有质疑,而且记了也是不理解,不管老师说了多少次,他们还是不会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来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不会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诗歌的语言运用等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诗歌尤其现代诗歌时感到特别难了。其次,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父母自身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等素质比较低,他们在工作的第一线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很严峻,而农村农民收益不错,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村生活压力不是很高,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就不是很高了。这就导致自控力很低的初中学生大多数也就没有什么长远的目标或远大的理想了。他们认同父母的观点,认为今天连大学生都难找到工作,因此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反正自己家里有几亩田地,有几片山林,有一两块鱼塘,只要有点力气,就肯定是不会饿死的;况且如今农村农民收益不差,虽说发不了大财,但起码是小康了,只要自己会算数,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反正自己不可能成为作家、诗人,更不可能以诗歌写作当作谋生手段,学诗歌知识对自己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这样的心态及认识就使学生丧失了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既然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压力,那么初中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自然感到特别的困难了。
三、从现代诗歌本身来看,现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手法多样,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现代诗歌的这些内在因素使得我们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了
现代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思维方式上重视想象作用的发挥,用意象的组合来推动意境的发展;表达方式上重视比喻、通感、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的运用;立意上重视人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人生体验的表达;语言上重视语言的形象化、内在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要教好现代诗歌,最好能利用现代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为声、色、形等俱全的多媒体诗歌教学,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习兴趣。但在我们乡镇农村中学,教学设备陈旧,名义上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这是一种应付式的摆设,实际上使用率很低。诗歌的一些知识连我们语文教师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要具体深入去学习理解与掌握都觉得比较困难,何况能力肤浅、自控力差且又不想多学点文化知识的初中学生呢?
总之,在我们乡镇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难教难学,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只是本人肤浅的一点看法,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但本人相信,在继续探讨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诗歌教学规律的,从而使师生提高诗歌素养,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相长。
篇5: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就是说顶峰也不为过,因为日后的朝代、诗家,尽管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但是总体上没有能够超越唐朝的。所以,鲁迅就很伤心的说出来诗歌到唐代已经做尽了。唐诗为什么繁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可以找出理由来。但是无论如何,大家不能忽视诗歌的作者,毕竟,诗歌是由人写的,人的不同造成了诗歌的不同。
唐朝,刚刚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是征荐、门阀制度也没有完全废除,所以,诗人们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有别的方式作官,并且,唐朝的高考,也没有统一的答卷,没有钦定的复习资料等,所以诗人尽可不用费劲心机的去背去抄。因为没有这个习惯,所以唐朝的诗人在一起互相以年龄排序,没有说谁谁谁是同年。李白、杜甫两个大诗人都没有考上进士,但是他们的诗名却是远播。唐朝诗人在一起互相切磋,感情很深,是一种自由的交流,李白、杜甫就不说了,连后来的人都在怀念他们。这种风气使得唐朝的诗人们在一种宽松的环境气氛中来开怀畅饮,自然诗兴勃发了。
唐朝因为不去背八股,不用太计较于应试,因此诗人有闲心来扩展自己的修养,事实上,唐朝诗人的个人修养也确实了得。
篇6:李白诗歌成就的原因
李白诗歌成就的原因
李白的诗风飘逸、洒脱,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积极,那么的亢奋。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古代诗歌,而在古代诗歌的成就中,我们便不知不觉地想到了“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诗歌中成就最高的两位,我更喜欢李白。被人称为“天上谪仙”,“地上诗仙”的李白一生为何会在诗歌上的造诣如此巨大,这恐怕是时代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平凡但却伟大的诗人。对于他的成功,大多数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诗安诗风的影响
李白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所以他的早期教育也别具一格。他既能有像一些士大夫那样的教育条件,又能有更多的宽松自由,这也就练就了他以后放荡不羁和涉猎天下的广泛兴趣。少年时,喜欢游侠和纵横,而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道教非常活跃,这就方便了他去找道士说道论经,更加上他受时代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便让他在年少时,就有了“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如常人一样,都有着影响自己的人。而李白的影响者,却是一名离他很远的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对于谢安,李白有着特殊的仰慕之情,并对谢安的事迹和爱好有着非常地了解。谢安喜爱音乐、舞蹈和游山玩水,这一切一切的兴趣爱好,似乎都传达在了李白的身上。“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这是李白在《秋夜独坐怀故山》诗中的开头,表现出李白既仰慕谢安之情,又想学远游的屈原。谢安一身才高八斗,并在政治中有所建树,在他四十多岁时出山从政。对于国政,他从内采取了“镇之以和静”的治国方略,使国家内部和谐安定;对外他又采取了加强军事防御,抵抗外敌的政策,使国家稳定安详。对于谢安的功绩,李白更是作出了“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这样的千古名句。在这样激昂的'时代,李白更是受了谢安这种“兼济天下”雄怀的影响,所以他也想一心报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愿望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政治上的失意,官场上的黑暗让桀骜不驯的他心中也会出现苦闷、忧伤,但这种苦闷忧伤并未击败李白,相反却让他写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同的际遇,却成就了他不同的辉煌。
成功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李白的仕途失望,心中的忧伤,精神的空虚让他经历了这一切一切,而残酷的现实并未使他一蹶不振,反而成就了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千古名句。
他与谢安的仕途可谓相反,但他们的成就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而在诗歌的成就中,李白更是略胜一筹。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仕途受挫后,仍能继续游山玩水,寄情天下,这就与谢安相似,也就更能说明谢安对他的影响不小。
二、特殊婚姻的影响
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他的婚姻生活却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经历。
他一生娶过四个老婆,第一个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二个是一个姓刘的女人;第三个是东鲁女子,姓名不详;最后一个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丰富的感情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也就有了《寄远十二首之十一》中的“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这样的名篇。
他的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而成的,在那时年少的李白是个倒插门的女婿,在相爱十年后,妻子去世。
他的第二个老婆是在前妻去世后一年,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因为那女子高傲有些看不惯李白的清淡,最后李白拂袖离开。
他的第三个老婆是745年李白在山东一带路过时,与一当地的妇人结婚,不幸的是在婚后五年,他的第三任妻子再一离开人世。
他的最后一个老婆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李白那首著名的《梁园吟》也是因当时醉酒作下的,最后宗氏看见便也留下了“千金买壁”这一佳话。后李白因李案下狱,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这样一位豪放的诗人在四次婚姻中看似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诗也就更增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也让李白的诗风中也会出现一种忧伤凄凉的感觉。
三、仕途不顺
心怀天下的他想“兼济天下”,但仕途去容不下他这样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巨星。李白一生几度被贬,壮志难酬,但他始终关心着国家,关心着人民。心怀天下的他不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当他激昂的政治热情被现实冲撞时,便装换成了他怀才不遇的愤作,从而心中呐喊出了“大道如青天,独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这样的心声。
李白仕途上的不顺并不能掩盖他诗歌上的辉煌,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寄情山水留下的千古名句。试想他如果政治得意,每日忙于政事,怎会有现在的千古名句呢?
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这就是我们伟大诗人李白的兴趣爱好,就是因为以上诸多原因才有了今天的“诗仙”李白。如果诗歌上少了他,恐怕唐诗也会显得少了些许黯淡。让我们现在尽情滴去享受他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之情吧。
篇7:没有原因的悲剧诗歌
雨中,你我相遇
相遇在无人的大街上
我没有带伞
你的臂膀很长很长
共打一把伞
雨中,我们徜徉
短短的路途
我们走出了无数的诗行
你的胳膊很暖很暖
我第一次体验了男人的滚烫
害羞的女孩距离最是遥远
我却不想挪开你的臂膀
分手的时候
我们四目相望
我的'唇被爱吻得又红又厚
我颤抖着那是女孩的渴望
转角遇到的爱
让我的日子只剩下了渴望
春天没有播种秋天没有收获
冬来时我只能把那一吻收藏
二十年的日子不算漫长
二十年的等待无法丈量
那场小雨始终在下
淋湿着我暗淡的目光
雨中,我们再次相遇
相遇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你开着白色的宝马
我依旧从前的模样
在拦在你的车前
你愤怒地骂我“傻样”
我问你还记得我吗
这是你的花折伞好好想想
你接过雨伞仔细端详
你抬头看看我没有血色的脸庞
你微微一笑
你说,你还是从前的模样
你开着车走了
左手放在唇上
你一定感受到了当年的温度
只是我满脸的皱纹叫你恐慌
篇8: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李白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一、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通知时间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大时代。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下形成的一种新潮流的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乳汁的哺乳下步入了高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优秀代表。
二、文学已有的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初唐全面辉煌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的盛世,而作为封建正统文学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的发展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三百年间诗作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间遗存总和还多出两三倍。这一时期诗坛的诗人更如群星灿烂,社会性极为广泛,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前所来有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李白抱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在《赠僧行融》中曾赞扬陈子昂“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包、广为接纳,并加以批判地继承,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吸取不尽的给养。
三、李白的个人经历,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的旗手。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在26岁时,李白开始踏上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加强烈。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在李白身上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了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
拓展: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篇9:醒在深夜的原因诗歌
醒在深夜的原因诗歌
可以从达尔文《物种起源》追索更早
可以从史前鲨鱼进化到人类开始
可以从灵魂能够用语言时,说起厌恶的异类
那个最擅长夏天夜战的原始发明者
那个贪婪吸饮血管生命之水的小混混
那个凭着灵敏的嗅觉,尖针的触角与嘴
以及最让人神经过敏,心烦意乱的`叫嗡嗡
一只教唆着另一只,包抄在我的耳侧
经一阵连嗡侦察,采取叮钻的遗传基因战法
乘我灵魂远游,躯壳失去感知的当口
在我浅脉血流的肤上下手,一处一处的漫延
啮噬我的沉睡,狂搅我刚刚开始的梦
这不得不愤怒激起我明灯反抗,轻手击拍
终于被我周密围剿,一个个歼灭
然而,我也因此而无睡,醒在胜利的兴奋中
直至聆听到黎明前,一群鸟呜对我的欢庆
才渐渐走进梦的拐角,响起得意的鼾唱
篇10:高考考生惧怕诗歌原因及建议
高考考生惧怕诗歌原因及建议
高考恢复已经三十多年了,作文的规则要求中,有一句不变的提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句话刻进历届考生的脑海里。前几年某些省份破了下规矩,真的冒出了几首让人称羡的诗歌,也发现了几个写作能手。但后来又偃旗息鼓了。到了今年,除少数省份外,那句作文提示又回来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恰好印合了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回到原点》。
有一个疑问一直想问,高考作文为何如此惧怕诗歌呢?
中国是诗歌大国,打开文学史,是从《诗经》开始的。从古风而格律,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代产生的白话自由诗。一切都昭示咱们厚实的诗歌底蕴。可是,今人离诗歌越来越远确是事实,不过远到把诗歌排除在“文体”之外,倒真的有些让人诧异。既然是“文体不限”,又为何“诗歌除外”。可见,当今的教育部门已经把诗歌逐出文体之外。
这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现在面对广泛质疑,教育界有种种回应,最核心的理由是:很难标准化,很难判卷。
理由貌似成立,但经不起细究。
假定我完全承认他们的这两个理由,那么,问题恰恰也就隐藏在这两个理由其间。
第一个理由:很难标准化。这倒真是实情,让一篇文章标准化,确实很难。而且如果真的做到了标准化,那么文章也就死了。过去的八股文大都如此。今天的高考,岂止作文,所有的试卷一律都标准化了,一律都把回答简化成打勾或打叉。打勾还是打叉,这是个问题。非黑即白式的判断正在让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思维陷入简单化、机械化。
这种“理科思维”如果仅仅用在数理化这样的工具性学科,似乎弊端还不明显。但用于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却是大大的谬误。文史哲教人的是世界观乃至宇宙观,是形而上的。你无法让思想的表述精确到小数点,同样也无法把复杂的思绪纳入A或B两个简单的选项。所以,我们的历史课本,鲜有史实,鲜有过程,只有“五大特点、四大原因、三大结论”之类的教条,让学生死背。我们的语文教育都花在语法修辞的填空上,却很少琢磨怎么把语法修辞用于文章。虽然我们有作文课,但我们依然想把文章纳入标准化,文章便肢解成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些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字句都被早早地扼杀殆尽。作文成为猜题、押宝的奇怪游戏。
如此标准化的考试模式,怎能不惧怕天马行空的诗歌?
第二个理由:很难判卷。这又触到了痛处,但这不是考生的痛,是考官的痛。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知道,判一篇作文的时间,平均一分半钟,也就是九十秒。试想九十秒钟的时间,那八百个字都无法从头读到尾,更没法品味,只能凭事先拟好的判卷标准(又是标准),一目十行地扫描“关键词”,这种连普通文章都难以尽阅的判卷方式,怎么能评判得了文字之巅的诗歌呢?今天的教师们,其实都是在这三十年内高考独木桥上走过来的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被标准化训练得乖乖巧巧,他们中有不少人对诗歌这种“非文体”早就隔膜,恨不得剔除干净。如果不是教学大纲上还有一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他们是不想提“诗歌”这个词的`。所以这个理由只能证明,我们的考官们集体不及格。
我一直有个建议,不知给谁提。
高考语文怎么考?我的观点是,首先把颠倒的语文试卷比重颠倒过来,作文占七十分,古文阅读理解占三十分。因为所有的语法修辞,所有的字词句,都是为写文章服务的,学语法是手段,写文章是目的。写不好文章,一切语文知识等于零。一篇文章可以把现代语文全部检阅了。古文阅读理解,是为考生奠定养分,与传统文化不割裂。如果排除了那些细枝末节的语文知识,作文判卷的时间将会成倍增加,作文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如此情形下,诗歌才可能走进作文。这也正是回到人文教育的“原点”。
只是不知道,面对这个陌生的“原点”,当今的老师是否比学生更胆怯。
【原因的诗歌】相关文章:
1.辞职报告原因
2.原因翻译
3.辞职原因
5.辞职报告原因上学
6.辞职报告离职原因
7.结巴是什么原因
8.辞职报告辞职原因
9.离职原因申请书
10.家庭原因辞职报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