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

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

2022-08-15 08:37: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盛乙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

篇1: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

特点

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气温低、气压低。多露、多风。由于高山上的气候在一日之间的变化多端,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经常雾涌至而将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里。将四周的`能见度突然间降低,使人易于迷季里遭遇大雾,原已低的温度,再加上雾所带来的潮湿空气,使暴露在外的表皮易于。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及由于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经常产生空气流动的现象。

篇2: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及成因

高原山地气候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特点: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

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自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最重要的有两个:“地形高”、“气温冷”。

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篇3:高原山地气候的特征概括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征一句概括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

篇4:高原的形成

中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的绝大部分与四川、新疆、云南、甘肃的一部分。位于昆仑-阿尔金山以南,祁连-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东、以北。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与甘肃、宁夏、河北的一部分。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大兴安岭,南接黄土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北至国界。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的大部分。位于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包括山西的大部分与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长城为界),秦岭以北,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

篇5: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特点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但有效辐射也增大。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故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小;

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

④风力大。

代表区域

青海海拔高而且山地寒漠广布,空气稀薄,形成了青海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即:低温、干燥、多风、缺氧。青海省年平均气温为-5.8摄氏度-8.6摄氏度,各地气温随海拔不同而呈垂直分布。如以气温而论,有人总结青海气候特点为:“夏短冬长、春秋相连”。干燥是青海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青海年均降水量约300毫米,但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相对多降水区可达500-700毫米,有一部分以雪灾方式出现,而最干旱地区年降水不足20毫米。

青海风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大风造成恶劣环境灾害,另一方面也使青海成为风能丰富地区。全省90%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每秒以上,分布趋势为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如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在4米每秒以上,其中阿尼玛卿山区,风速在17米每秒以上的大风,常常连续15天以上。

缺氧是不少到青海来的`人首先遇到的问题,由于青海空气稀薄,年平均气压在625毫巴以下,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了一个现象:青海的开水不开,因其沸点在80-85度之间。而不少长期在青海居住生活的人到了海南岛反而会出现所谓“氧中毒”症状。

青海省地域广阔,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在~3600小时之间,比同纬度地区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多400~700小时;全省每平方厘米年辐射总量在586~741千焦耳之间。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有利于高原畜牧业发展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生长,利用潜力很大。

篇6: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地区,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等等,青藏高原作为典型气候区域,由于青藏高原面积极大,因此高原气候特征显著,海拔高气温低,但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差较大。

高原山地气候属于一种非地带性气候,是由海拔高度所造成的的非地带性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在高原山地还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高原反应,主要表现为低压缺氧、寒冷干燥、皮肤损伤、肠胃问题等等。

篇7:高原红是什么原因

高原红是什么原因

高原红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出现的一个结果。

高原红的发病原因一: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长期空气干燥,风沙较大,早晚温差又大,太阳紫外线照射强烈等长期受到 高原气候对面部角质层的损伤,进而造成面部角质层较薄且肤质极为敏感,遇冷遇热、阳光直射后脸上高原红颜色表现的异常明显。

高原红的发病原因二:高原地区冬季寒冷,面部皮肤很容易冻伤,冻伤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毛细血管淤血,由于面部角质层长期受损伤变得极为敏感,导致无法抵御外来物理环境的刺激逐渐发展进一步损伤到面部皮下毛细血管内瘀血形成,引发 毛细血管扩张,淤滞在毛细血管内的陈旧性淤血透过很薄的角质层反映在面部就会呈现出片状、网状、条索状的脸上高原红了。

由于高原红(红血丝)的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如: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内蒙古高原。生活在以上 中国四大高原地区的人们由于自幼长期生活在以上高寒、缺氧、低气压的特殊地域环境中,面部皮肤经常性受到外界物理环境的长期刺激和风沙侵扰,极易导致面部角质层的损伤。

冬季寒冷的天气导致皮下毛细血管内血液循环较慢,逐渐形成毛细血管内淤血,反映在面部则会出现团状、片状和网状的高原红。所以被人们常常戏称为高原红。

由于此类地区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导致日光紫外线较为强烈,从而造成角质层的长期损伤。在两种因素的综合因素的导致下最终逐渐形成所谓的高原红。

高原红的症状

高原红患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红血丝,几乎是从记事起就有,有些还有家族聚集的现象,几代人都有高原红,所以就误认为自己是先天性遗传的红血丝。而通过临床大量的研究发现高原红是不会遗传的。

高原地区之所以发生高原红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带如 青藏高原、西藏、 青海等地区,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皮肤吸氧不足,细胞缺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脸上高原红怎么去除?

首先,脸上出现高原红那就是比较敏感的肌肤。

这种皮肤对于空气温度很敏感,这个时候你不要急着更换自己的护肤品,应该先让脆弱的皮肤有充足的水分补充,舒缓镇静皮肤炎症。

但是如果只是做了普通的表层补水是不够的,为了让缺水的肌肤恢复水嫩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层地滋润肌肤,选择化妆水敷面是非常好的选择,可以让水分输送到深层次的肌底。

需由生活饮食及正确的保养习惯做起。

饮食忌刺激性食物,在平时的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对于冷硬、腌制卤制品腻、油炸等食品要尽量避开。选择多补充些水、蔬果等绿色健康的食物,饮食均衡。

而在生活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熬夜对于皮肤也是有很大伤害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化妆,如果化妆之后你卸妆不干净的话,反而会造成毛孔堵塞,加剧肌肤变差。同时也会加重角质层变薄,反而加重高原红的现象。

而在清洁方面,不要使用刺激性的洗面奶,用温水洗脸,可以增强皮肤的耐受力。

对于护肤品的使用,也要选择温和的产品,不要选择那些含有酒精、色素、香料的保养品,使用不当的话,反而对肌肤没有帮助。

对于脸上高原红怎么去除的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外部环境对皮肤的刺激。

尽量避免日晒,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假如你在夏天中午出门,而且不抹防晒产品的话,很容易就被晒伤了。

所以,肌肤的防晒也是很重要的,建议在涂抹防晒产品之前,先使用乳液,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

使用防晒用品后,别忘了用洗面乳彻底清洁,不留夜,避免被皮肤吸收的不良隐患。

由于防晒产品不属于要被皮肤吸收的富含营养的产品,因此,正确的涂抹方式应是由上而下覆盖在皮肤的表面,以尽可能地不被皮肤所吸收。

以上所说的就是关于脸上高原红怎么去除的解决办法,大家可以多多阅读,然后可以去尝试看看,做个美丽的女子。

篇8:高原反应是什么原因

高原反应是什么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高原反应是海报高于三千公尺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降低和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因此人会产生头晕目眩、倦怠嗜睡、呼吸急促、消化不良等适应方面的问题。

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氧分压减少引起肺泡氧分压减少,低血氧。

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主要发生于移居者,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生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这种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高原反应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

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篇9:梅雨形成原因

一、梅雨形成的原因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二、梅雨时节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篇10:红壤形成原因

1、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条件下,会发生脱硅富铝与生物富集的作用,颜色变红,呈酸性,从而变成了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而红壤、黄壤以及砖红壤都可被称为铁铝土(铁铝性土壤)。

2、红壤是我国铁铝土纲中,位置最靠北且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其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耕性较差。

3、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一般以南北纬30°为限,在热带雨林地区很常见。

4、按照红壤成土条件、属性及利用特点可以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其中棕红壤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干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度的一个红壤亚类。

【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相关文章:

1.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2.黄瓜常见问题的形成原因

3.试谈美感形成的原因

4.坡屋面渗漏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5.雾霾形成的原因及措施

6.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探析论文

7.沥青路面病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8.中式英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探析

9.雷雨的形成原因及雷雨季节安全常识

10.瓦尔特高原牧场

下载word文档
《高原山地气候形成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