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诗风格特点
“爱种稻谷的农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元稹的诗风格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元稹的诗风格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元稹的诗风格特点
元稹的诗风格特点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拓展阅读: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篇2:苏轼诗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篇3:元稹创作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简介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
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
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
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篇4:元稹诗全集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卷四百一十一
卷411_1 「杏园(此后并校书郎已前诗)」元稹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卷411_2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卷411_3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元稹
前年科第偏年少,未解知羞最爱狂。九陌争驰好鞍马,
八人同著彩衣裳。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
赖得官闲且疏散,到君花下忆诸郎。
卷411_4 「幽栖」元稹
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尽日望云心不系,
有时看月夜方闲。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卷411_5 「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元稹
蕊珠宫殿经微雨,草树无尘耀眼光。白日当空天气暖,
好风飘树柳阴凉。蜂怜宿露攒芳久,燕得新泥拂户忙。
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
卷411_6 「华岳寺」元稹
山前古寺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双燕营巢始西别,
百花成子又东还。暝驱羸马频看堠,晓听鸣鸡欲度关。
羞见窦师无外役,竹窗依旧老身闲。
卷411_7 「天坛上境」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卷411_8 「寻西明寺僧不在」元稹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卷411_9 「与吴侍御春游」元稹
苍龙阙下陪骢马,紫阁峰头见白云。
满眼流光随日度,今朝花落更纷纷。
卷411_10 「晚春」元稹
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
卷411_11 「先醉」元稹
今日樽前败饮名,三杯未尽不能倾。
怪来花下长先醉,半是春风荡酒情。
卷411_12 「独醉」元稹
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
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
卷411_13 「宿醉」元稹
风引春心不自由,等闲冲席饮多筹。
朝来始向花前觉,度却醒时一夜愁。
卷411_14 「惧醉(答卢子蒙)」元稹
闻道秋来怯夜寒,不辞泥水为杯盘。
殷勤惧醉有深意,愁到醒时灯火阑。
卷411_15 「羡醉」元稹
绮陌高楼竞醉眠,共期憔悴不相怜。
也应自有寻春日,虚度而今正少年。
卷411_16 「忆醉」元稹
自叹旅人行意速,每嫌杯酒缓归期。
今朝偏遇醒时别,泪落风前忆醉时。
篇5: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
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 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接受孔孟学说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白居易)。辅佐时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帝王,使自己成为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贤臣,是初唐和盛唐以来诸多名相和大诗人的宏愿,杜甫、李白、陈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们,尤其崇拜杜甫,精读了杜甫大量现实主义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艰”,产生了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在信奉儒家“达者兼济天下”这点上,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他曾回忆年轻时的志向说:“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酬别致用》)而欲兴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认清社会矛盾,看透社会的弊端。认识社会弊端,他有切身体会,同时又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系统研究。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他一直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体恤百姓之困苦,轻其徭戍赋税,抑制权豪、藩镇、宦官,改进科举,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广开言路,亲贤臣远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宫市之弊,经略边疆,以重治贞观、开元之治。元稹不仅提出了系统的革新主张,而且能身体力行。在拾遗、监察御史任上,他态度激进,不畏权势,严惩恶吏。
在元稹屡遭贬谪之后,他的思想开始由儒家思想逐渐转向佛道思想上来。他希望能够从佛道思想中找到解决人生苦闷的方法,这是他思想处于矛盾中的表现。一方面他理直气壮,虽累遭打击而不悔,曾自励曰:“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营!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思归乐》)读罢此诗,其高贵品格、坚忍不屈,毫不逊色于“革命烈士”,足见元稹骨子里有一种傲视苍穹、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气。这种品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结权贵,献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借酒浇愁,萌生出归隐的念头,并不时从佛、道说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元稹读《老子》、《庄子》,炼服丹药。另一方面,他还频繁与高僧往来,寻佛问道,从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禅师已经离开人世。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位高僧。
3.赞颂道友诗
元稹不仅写了很多赞颂高僧的诗歌,而且对于那些潜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加敬佩。他曾写有很多赞颂道友潜心修行,以及抒发道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如其《悟禅三首寄胡果》三首: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诗歌中的胡隐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学佛的好友,他虽然是居士,但却能够身在俗世心不染尘。诗歌赞颂胡果习禅得到了一定的觉悟。而且他的觉悟之处在于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脱,而万劫在六道中轮回感到悲哀。诗人在诗歌中称赞胡隐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觉者,他不会因为人生的苦短而抱怨,而是经常为在六道中受苦的众生而悲哀,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够远离苦海,同登觉岸。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悟禅三首寄胡果之二》是诗人元稹自己晚年对人生和修行的.体验,他体悟到闲静自在的修禅生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他将这种体验告诉道友胡果,以共同探讨佛法与人生。诗人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为太多的事斤斤计较。人到了晚年就会厌倦世间的很多学问,只有闲下心来才会达到禅境。诗人认为,当人生病的时候,应当安心宴坐,贫穷之时还应当少攀缘。诗人将自己的体会告诉胡果,认为这样就能够过得安然自在了。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
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
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诗人讲述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有关章节时,常常会在内心中生起种种个人知见和疑惑。诗人还能够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游山观水,以体会禅悟的境界。诗人还写到向僧人求法之时,僧人通常会说些偈语来为他解答,让他从偈语中领悟到问题的答案。诗人还告诉胡果,不要担心这么多年修学,自己黑发已经悄悄地变白,而仍然学无所成,真正的修禅观心到年纪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元稹在《赠乐天》诗中描写了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表达了自己闲适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看破世事,心无外物的心境。诗云:
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4.寺院风景诗
元稹还写了很多游历寺院,描写寺院景致的诗歌。他的《古寺》诗便是其中之一。诗云: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
诗歌中描写了古寺春末一天傍晚时分的景致,此时夕阳即将落山,寺院旁边的竹林在春风的吹拂下凉爽宜人。虽然没有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但依然有花院存在,还会给我们带来赏花的机会。此时,诗人笔锋一转,虽然古寺中有这么多令人留恋的景象,但这并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在寻访高僧并不是太在意花草。
元稹还在《度门寺》一诗中,赞颂了度门寺环境幽雅、殿宇庄严、法务昌隆、梵音袅袅的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诗云: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
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
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
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
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
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
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
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
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类不同内容的诗歌之外,元稹还写有表现护生理念的诗歌。如他的《修龟山鱼池示众僧》中云: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稹在诗中劝寺院僧人看护好放生池,不让外人前来钓这些被放生的鱼儿。诗人说,不要对坐在山间边看经边看护放生池感到厌烦,这样做其实就是最好的修行,说不定还是自己得道的时候。
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为官之后,他不仅频繁参访寺院、与高僧往来问道,而且还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体验,阐释佛教义理,赞颂高僧的盛德,与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成为他中晚年之后重要的精神支柱。
篇6:元稹诗歌特点
元稹诗歌特点
元稹开一派爱情诗与悼亡诗。
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爱情诗往往出自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
但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悼亡诗构思一般着眼于生活琐事,用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诗作的悲悼特征,言语质朴,表意深刻,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表现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悼亡诗之特点:
1.构思角度。元稹的悼亡诗与一般的悼亡诗不同,他着眼于日常生活琐事当中。
2.表现手法。先写其事,后感其情,诗意转折生情。始为喜事,再到悲情的无以排遣,以喜衬悲,把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写作手法。在悼亡诗中大量运用对比,主要是一今与一昔的对比。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来表现诗人对昔日美好婚姻生活的追忆,欢乐是那么短暂,悲哀却那么漫长。
4.感情特色。他的悼亡诗都充满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是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追忆无限。
是生与死的纠结,两不相知的梦魇。
元稹的悼亡诗中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生死的强烈碰撞,使人体会到强烈的震撼。
可以说元稹之妻与东坡之妻一样。但元稹无法做到东坡那个境界的悟性,只有感性的冲击,在这悲痛欲绝的冲击之下,方造就了元稹,造就的悼亡诗。
他在悼亡诗的的创作上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过的。(要说并列的话,概许是苏老的江城子吧。)他的语言质朴无华,情感却真挚感人。他的诗与白居易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对于李贺之死,元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拿人家李贺的人生前途来报复,把他往死亡线上猛推一把,虐杀了这个天才,也真够小人的,这虽报了闭门羹之仇,却也显示了自己的狭小气量。
拓展阅读:遣悲怀 其一 元稹
《遣悲怀·其一》
作者: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解】
1、谢公句: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韦丛为其幼女,故以谢道韫比之。
2、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其妻也颇贤明。作者幼孤贫,故以自喻。
3、乖:不顺遂。
4、顾我:看到我。
5、荩箧:草编的箱子。荩:草。
【韵译】
蕙丛呵,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自从嫁了穷困的我,百事就不顺当。
看到我身上无衣,你就要倒柜翻箱;沽酒少钱,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豆叶为粮;要扫落叶当柴烧饭,你向古槐仰望。
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
【评析】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为悼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的“悼亡”诗,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对这首诗的写作日期,说法是不一,有的说,是写在他的妻子逝世一年之后的元和五年(8),有的说是写于他进入内阁、并出任同州刺使兼御史大夫的长庆4年(825年),对诗内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有两个派别,一是对元稹颇有研究并撰写《元氏詩集、元白詩箋證稿》的国学大师陈寅洛,二是编了一本《元稹年谱》的文学教授卞孝萱。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 ,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遣悲怀》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在《遣悲怀》第一首诗中,元稹将妻子比作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最喜爱的侄女谢道韫,而用春秋时代的寒士黔娄自比,直言其妻委身下嫁。接着说妻子 “自从下嫁”之后,“百事”皆“乖”,这里的“乖”字突出表现自结婚后元稹的仕途不顺,多年担任职微薪低的小官,同时与王叔文等有权势的人政见不合,仕途坎坷。并由此引入中间两联。这中间两联描写了忆四种了情景:她看见我没有合身的衣服,就翻箱倒箧,想找点衣料缝制;我来了朋友,想买酒,就软缠她拔下了头上的金钗。这两句是写实,作为一个俸禄低微的小吏,婚后的生活不富裕是可想而知的,从“顾我无衣”到“泥她沽酒”,一“顾”一“泥”,活生生地刻画出夫妻清贫、而又情笃意厚的婚后生活。至于“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二句,为虚写,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野蔬充膳”和“落叶添薪”来比喻过惯锦衣玉食生活韦氏,能甘于与诗人共度小康,而毫无怨言,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也更加体现出夫妻之间感情的深切、浓郁。我以为,元稹和苇丛结婚时,已经是担任九品到七品的小官僚,还不至于贫困到无米无柴的地步,至少还可以过小康生活。诗的尾联从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中,返回到现实:“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妻子死后,诗人已升至五品监察御史,按唐代元和年间的俸禄制度,五品官月薪约合钱9500两,年薪超过十万两。所以才有“我的俸禄已很丰厚,本来可让你过上好日子,现在你已逝去,在你归葬咸阳祖莹之时,只能为你再做营奠营斋的事,以安慰你的亡灵”。
篇7:元稹的诗歌风格
元稹的诗歌风格
元稹创作风格是怎么样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稹的诗歌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的诗词
1、《自述》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2、《古寺》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
3、《箭镞》
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
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
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
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
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
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
4、《和乐天感鹤》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
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
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
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
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5、《秋堂夕》
炎凉正回互,金火郁相乘。云雷时交构,川泽方蒸腾。
清风一朝胜,白露忽已凝。草木凡气尽,始见天地澄。
况此秋堂夕,幽怀旷无朋。萧条帘外雨,倏闪案前灯。
书卷满床席,蟏蛸悬复升。啼儿屡哑咽,倦僮时寝兴。
泛览昏夜目,咏谣畅烦膺。况吟获麟章,欲罢久不能。
尧舜事已远,丘道安可胜。蜉蝣不信鹤,蜩鷃肯窥鹏。
当年且不偶,没世何必称。胡为揭闻见,褒贬贻爱憎。
焉用汩其泥,岂在清如冰。非白又非黑,谁能点青蝇。
处世苟无闷,佯狂道非弘。无言被人觉,予亦笑孙登。
6、《酬乐天》
放鹤在深水,置鱼在高枝。升沉或异势,同谓非所宜。
君为邑中吏,皎皎鸾凤姿。顾我何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多君岁寒意,裁作秋兴诗。上言风尘苦,下言时节移。
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7、《酬乐天书怀见寄》
新昌北门外,与君从此分。街衢走车马,尘土不见君。
君为分手归,我行行不息。我上秦岭南,君直枢星北。
秦岭高崔嵬,商山好颜色。月照山馆花,裁诗寄相忆。
天明作诗罢,草草随所如。凭人寄将去,三月无报书。
荆州白日晚,城上鼓冬冬。行逢贺州牧,致书三四封。
封题乐天字,未坼已沾裳。坼书八九读,泪落千万行。
中有酬我诗,句句截我肠。仍云得诗夜,梦我魂凄凉。
终言作书处,上直金銮东。诗书费一夕,万恨缄其中。
中宵宫中出,复见宫月斜。书罢月亦落,晓灯随暗花。
想君书罢时,南望劳所思。况我江上立,吟君怀我诗。
怀我浩无极,江水秋正深。清见万丈底,照我平生心。
感君求友什,因报壮士吟。持谢众人口,销尽犹是金。
篇8:元稹的诗全集
卷三百九十六
卷396_1「种竹」元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卷396_2 「春鸠」元稹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卷396_3 「春蝉」元稹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卷396_4 「兔丝」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卷396_5 「古社」元稹
古社基址在,人散社不神。惟有空心树,妖狐藏魅人。
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复闻。丘坟变城郭,花草仍荆榛。
良田千万顷,占作天荒田。主人议芟斫,怪见不敢前。
那言空山烧,夜随风马奔。飞声鼓鼙震,高焰旗帜翻。
逡巡荆棘尽,狐兔无子孙。狐死魅人灭,烟消坛墠存。
绕坛旧田地,给授有等伦。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
社公千万岁,永保村中民。
卷396_6 「松树」元稹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卷396_7 「芳树」元稹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
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
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卷396_8 「桐花」元稹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嶔岑。
满院青苔地,一树莲花簪。自开还自落,暗芳终暗沈。
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安问宫徵角,先辨雅郑淫。宫弦春以君,君若春日临。
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人安角声畅,人困斗不任。
羽以类万物,祆物神不歆。徵以节百事,奉事罔不钦。
五者苟不乱,天命乃可忱。君若问孝理,弹作梁山吟。
君若事宗庙,拊以和球琳。君若不好谏,愿献触疏箴。
君若不罢猎,请听荒于禽。君若侈台殿,雍门可沾襟。
君若傲贤隽,鹿鸣有食芩。君闻祈招什,车马勿駸駸。
君若欲败度,中有式如金。君闻薰风操,志气在愔愔。
中有阜财语,勿受来献賝.北里当绝听,祸莫大于淫。
南风苟不竞,无往遗之擒。奸声不入耳,巧言宁孔壬。
枭音亦云革,安得沴与祲。天子既穆穆,群材亦森森。
剑士还农野,丝人归织纴。丹凤巢阿阁,文鱼游碧浔。
和气浃寰海,易若溉蹄涔。改张乃可鼓,此语无古今。
非琴独能尔,事有谕因针。感尔桐花意,闲怨杳难禁。
待我持斤斧,置君为大琛。
卷396_9 「雉媒」元稹
双雉在野时,可怜同嗜欲。毛衣前后成,一种文章足。
一雉独先飞,冲开芳草绿。网罗幽草中,暗被潜羁束。
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啖养能几时,依然已驯熟。
都无旧性灵,返与他心腹。置在芳草中,翻令诱同族。
前时相失者,思君意弥笃。朝朝旧处飞,往往巢边哭。
今朝树上啼,哀音断还续。远见尔文章,知君草中伏。
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畏我未肯来,又啄翳前粟。
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
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自恨飞太高,疏罗偶然触。
看看架上鹰,拟食无罪肉。君意定何如,依旧雕笼宿。
卷396_10 「箭镞」元稹
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
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
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
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
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
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
卷396_11 「赛神」元稹
村落事妖神,林木大如村。事来三十载,巫觋传子孙。
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主人不堪命,积燎曾欲燔。
旋风天地转,急雨江河翻。采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
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鲵吞。主人集邻里,各各持酒樽。
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去年大巫死,小觋又妖言。
邑中神明宰,有意效西门。焚除计未决,伺者迭乘轩。
庙深荆棘厚,但见狐兔蹲。巫言小神变,可验牛马蕃。
邑吏齐进说,幸勿祸乡原。逾年计不定,县听良亦烦。
涉夏祭时至,因令修四垣。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我来神庙下,箫鼓正喧喧。因言遣妖术,灭绝由本根。
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蜉蝣生湿处,鸱鸮集黄昏。
主人邪心起,气焰日夜繁。狐狸得蹊径,潜穴主人园。
腥臊袭左右,然后托丘樊。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幽妖尽依倚,万怪之所屯。主人一心好,四面无篱藩。
命樵执斤斧,怪木宁遽髡。主人且倾听,再为谕清浑。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主人恶淫祀,先去邪与惛。惛邪中人意,蛊祸蚀精魂。
德胜妖不作,势强威亦尊。计穷然后赛,后赛复何恩。
卷396_12 「大觜乌」元稹
阳乌有二类,嘴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
饮啄颇廉俭,音响亦柔雌。百巢同一树,栖宿不复疑。
得食先反哺,一身常苦羸。缘知五常性,翻被众禽欺。
其一觜大者,攫搏性贪痴。有力强如鹘,有爪利如锥。
音声甚eT嗗,潜通妖怪词。受日馀光庇,终天无死期。
翱翔富人屋,栖息屋前枝。巫言此乌至,财产日丰宜。
主人一心惑,诱引不知疲。转见乌来集,自言家转孳。
白鹤门外养,花鹰架上维。专听乌喜怒,信受若神龟。
举家同此意,弹射不复施。往往清池侧,却令鹓鹭随。
群乌饱粱肉,毛羽色泽滋。远近恣所往,贪残无不为。
巢禽攫雏卵,厩马啄疮痍。渗沥脂膏尽,凤凰那得知。
主人一朝病,争向屋檐窥。呦鷕呼群鵩,翩翻集怪鸱。
主人偏养者,啸聚最奔驰。夜半仍惊噪,鸺鶹逐老狸。
主人病心怯,灯火夜深移。左右虽无语,奄然皆泪垂。
平明天出日,阴魅走参差。乌来屋檐上,又惑主人儿。
儿即富家业,玩好方爱奇。占募能言鸟,置者许高赀。
陇树巢鹦鹉,言语好光仪。美人倾心献,雕笼身自持。
求者临轩坐,置在白玉墀。先问鸟中苦,便言乌若斯。
众乌齐搏铄,翠羽几离披。远掷千馀里,美人情亦衰。
举家惩此患,事乌逾昔时。向言池上鹭,啄肉寝其皮。
夜漏天终晓,阴云风定吹。况尔乌何者,数极不知危。
会结弥天网,尽取一无遗。常令阿阁上,宛宛宿长离。
卷396_13 「分水岭」元稹
崔嵬分水岭,高下与云平。上有分流水,东西随势倾。
朝同一源出,暮隔千里情。风雨各自异,波澜相背惊。
势高竞奔注,势曲已回萦。偶值当途石,蹙缩又纵横。
有时遭孔穴,变作呜咽声。褊浅无所用,奔波奚所营。
团团井中水,不复东西征。上应美人意,中涵孤月明。
旋风四面起,并深波不生。坚冰一时合,井深冻不成。
终年汲引绝,不耗复不盈。五月金石铄,既寒亦既清。
易时不易性,改邑不改名。定如拱北极,莹若烧玉英。
君门客如水,日夜随势行。君看守心者,井水为君盟。
元稹经典唐诗集锦鉴赏
#FormatTableID_0#【元稹的诗风格特点】相关文章:
1.元稹的诗歌风格
2.元稹诗全集
3.元稹的诗菊花
4.解读元稹的悼亡诗
5.元稹写菊花的诗
6.黄庭坚诗的特点
7.徐志摩的诗特点
8.木兰诗写作特点
10.元稹写给薛涛的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