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寒食》唐诗赏析
“im不鸟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途中寒食》唐诗赏析,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途中寒食》唐诗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途中寒食》唐诗赏析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注释】
寒食:寒食节。
可怜:可惜。
洛桥:今洛阳灞桥。
怀:惦念。
故园:家园。
日夜:日日夜夜。
柳条新:新的柳条。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赏析】
这首诗的全称为《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篇2:《途中寒食》阅读答案及赏析
《途中寒食》阅读答案及赏析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对一个得3分)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6分)(每点2分)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简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篇3:寒食-唐诗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诗鉴赏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篇4:唐诗《寒食》
年代: 唐 作者: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赏析: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篇5:寒食-唐诗
寒食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
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
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
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
酣歌一曲太平人。
宋之问诗鉴赏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山庄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静安宁的环境,屡屡唤起这位宫廷诗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诗集中有不少以陆浑山庄为题的诗作,大多风格清新秀丽,显示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纯朴幽雅气息,也抒发了诗人隐藏在志深轩冕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居于东都洛阳,其近臣文士,亦常随行左右,诗由洛阳起笔,说明这是宋之问任居洛阳,偶返山庄时所作。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 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五六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 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呢?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诗至此全是写景抒怀,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园牧歌风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诗人自称乡间野老,在开怀畅饮之际,歌咏太平盛世。
这首诗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后四句主要抒发诗人一旦摆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园的欢欣之情。但通览全诗,风格清秀,语言轻松自然,与刻板冗滞的奉和应制诗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篇6:途中唐诗
杨炯
悠悠辞鼎邑,
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
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
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
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
乡泪独无从。
杨炯诗鉴赏
杨炯因从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征讨武则天而受株连,于垂拱元年(685),被贬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司法参军。《途中》这首五言排律诗,大概就是作于前往梓州的路途中,抒发远行怀乡的哀愁和畏谗惧谤的忧思。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鼎邑对以金墉,语词庄重宏丽,流露出郁勃不平之气,和被贬谪的感慨辞鼎邑指金墉,题途中相切。接下来的两个对句阐释前联:路途盈千里,山川亘百重,描写诗人在征途中,思前想后迟疑不决,远隔千余里,山环水绕,行路艰辛,怎么能不望而却步!他感慨怨叹行役之劳,如泣如诉,语悲辞切。很明显,诗人不是远走他乡升迁赴任,也不是抗击外侮守卫边关,因此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的`冲天豪气不见了,更没有览阅山水的闲情雅兴。这里浓缩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感受。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既是征途的风雨莫测,也是胸中的狂澜波涛: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这里可解释为诗人的路途见闻:
狂风大作时地面上万物和鸣,漫云翻卷时天空中云峰叠嶂;风声凄唳,白云飘忽激起游子的离思万千。也可视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他恃才傲物,平时冷潮热讽已不少,又况且是置此风头浪尖上,怎么能不是上头有风吹草动,下面便万窍发声哗然一片,流言蜚语,众矢之的,不正恰似浮云从山峦一涌而出吗!各种打击不都应是预想之物的吗?这里的愤懑溢于言表,自我宽解,昭然若现。第七、八两句是描写景物。《古诗》云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原本描绘的是一幅宜人的阳春美景。而杨炯这里只选取了离别物色的郁郁园中柳。设想一个被贬之人,此时此刻也只能倍感伤怀罢了。第八句亭亭山上松,是从《古诗》青青陵上柏演绎来的。李善认为此句是言长存也。长期以来诗人写松柏,多半取其不凋长青之意,借用山陵二字,大多是取其崇高伟大之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这是诗人真正感到悲哀的地方。
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蓝,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可见他是非常反对当时的上官体而注重骨气的。《途中》这首短排律,写得清新刚健,气骨苍然。化用古诗句意,或采句入诗,袭用中自创新意境,令人读之自然浑成。诗虽短,但开合自如,跌宕起伏。比兴得体,情景交融,格调虽深沉而不沉闷。加之悠悠去去青青亭亭诸字的叠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篇7: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
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一首作者被贬后怀念君主的诗。其原文如下:
・・・・・途中寒食
・・・・・ 【唐】宋之问
・・・・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字词解释:
寒食:寒食节。
可怜:可惜。
洛桥:今洛阳灞桥。
怀:惦念。
故园:家园。
日夜:日日夜夜。
柳条新:新的柳条。
翻译: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作品背景:
神龙元年(7)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作品主要内容:
《途中寒食》 是唐代宋之问的一首写清明的诗,这首诗是写在路途中,因景生情,抒发对君主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以上这篇途中寒食 宋之问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8:途中寒食,途中寒食白居易,途中寒食的意思,途中寒食赏析
途中寒食,途中寒食白居易,途中寒食的意思,途中寒食赏析 -白居易的诗
途中寒食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路旁寒食行人尽,独占春愁在路旁。
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
篇9:途中寒食,途中寒食许浑,途中寒食的意思,途中寒食赏析
途中寒食,途中寒食许浑,途中寒食的意思,途中寒食赏析 -诗词大全
途中寒食作者:许浑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篇10: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途中寒食》
《途中寒食》原文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途中寒食》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途中寒食》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篇11:途中寒食的阅读答案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泷洲途中,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4、D,E题干“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恰当”,选项中,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5、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答题关键词“感情”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题抓住关键点“寒食”“暮春”“可怜”“作逐臣”“肠断处”分析情感。
篇12:唐诗《寒食野望吟》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途中寒食》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赏析
3.寒食韩翃赏析
4.《出塞》唐诗赏析
5.唐诗秋思赏析
9.唐诗送别王维赏析
10.秋兴唐诗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