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
“兔崽子2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语文06号,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阅读延伸】
《诗经·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篇2:诗经采薇说课稿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下面是课文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 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篇3:《诗经 采薇》说课稿
《诗经 采薇》说课稿
课题:《诗经两首•采薇》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下一课《离骚》。
(三)课题研究
〔参阅教科书第一章第四节,参考阅读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4:《诗经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古诗文能力,能通过阅读感悟、想象等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简单了解古诗词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针对六年级孩子的心智特点,主要的'教法有:
1、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本课通过让学生观看插图、以及整理搜集的资料体会一个出门在外的老兵的心情: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2、朗读感悟法: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体会老兵的心情
六、说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放飞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以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效的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第二板块:简介诗歌,对诗歌有个初步了解。
第三板块: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第四板块:自学古诗
第五板块:情感体悟
第六板块:学习写作手法
第七板块:小结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因此我的板书设计为
诗经·采薇(节选)
昔 (哀) 杨柳依依 (乐)
今 (乐) 雨雪霏霏 (哀)
篇5:《诗经采薇》说课稿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 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篇6: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篇7: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
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騤(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迟迟:迟缓。
【译文】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
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
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
【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篇8: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蔽:一种野菜。②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③莫:同“暮’,晚。④ 玁狁(xian yu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⑤遑:空闲。启:坐下。居:住下。(6)柔:软嫩。这里指初生的菠菜。(7)聘:问候。(8)刚:坚硬。这里指菠菜已长大。 (9)阳:指农历十月。(10)盬(gu):止息。(11)疚:病。(12)尔:花 开茂盛的样子。(13)路:辂,大车。(14)业业:强壮的样子。(15)捷: 交战,作战。(16)騤騤(ku);马强壮的样子。(17)腓(fei):隐蔽,掩 护.(18)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19)弭(mi):弓两头的弯曲处。鱼服: 鱼皮制的箭袋。(20)棘:危急。(21)依依:茂盛的样子。(22)霏霏:纷纷下落的样子。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篇9:诗经采薇节选
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来背?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谁还能背?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
生:可以。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觉得我背得怎样?
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字形是什么?
生:----
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
生:----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
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生自己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节奏,谁来读这种节奏?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种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认了节奏,该来学习什么?
生:这首诗的理解
师:我们可以怎么来学习诗呢?
生:一句一句理解。
生:查字典。
师:很好,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生:问老师,问别人。
生:一个字一个字理解。
师:这个方法很实用。
师:今天,老师将向你们介绍一种又简单又方便的方法,就是看课文后面的注释,一句一句看,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生自学师巡视。)
师:能否把自己的理解跟同学聊一聊?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
生:我读懂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怎么说?
生:我读懂了---
师:经过刚才的交流,我相信学习一定会更顺畅。
生:以前我去时,杨柳随风飘动---
师:读到现在,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
师: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了解诗中作者的身份。(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师:知道了“我”的身份,你知道这一往去了哪里?
生:行军。
生:---
师:同学们,此刻带着“我”的身份再来读这句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在不明白“我”的身份时,你会怎么读?
生:很高兴地读。
师:你来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读出了春天美的感觉。
师:可现在知道了“我”的身份,你会怎么读?
生:悲伤。
生:不舍。
生:一字一顿地读。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一字一顿呢?
生:---
师:我慷慨地奔赴前线,这又是一种择优的豪情呢?再读这句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你的远征总会带着这么多人的牵挂。(课件出示句子,音乐响起) 在依依柳树下,我真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又想对()说:---
在依依柳树下,我还想对()说:---
生:---
师:除了对家乡,我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你说---
师:如果你是位有妻儿的父亲,你要出征了,你想对()说?
生:---
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的期望啊?
生:---
师:这一句道出了远征战士的真诚。此刻,让我们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我还是离去了,而如今,我终于回来了,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又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开心。
师:为什么?
生:---
师:你真如同这位战士一般了解他的内心,你来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你的兴奋比前面更强烈些。
师:第一句写了昔、往,写的是我出征的时候。第二句写了?
生:我回来了。
师:对呀,那中间这一段呢?
生:这一段岁月我铭记在心。
生:---
师:让我们把它写出来吧!(生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
生:---
师:不仅写出了我的思念,还写出了远征战友的心愿,剩下的还有很多人的等待。(课件出示古时战场的图片。)
师:(出示后四句诗并读出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
生:悲、伤。
师:这伤怎么说?
生:---
师:这伤不仅在身上,还在心上。
师:(指着“莫”)看这个“莫”字,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没有。
师:没人知道我才是悲哀,读!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一字一顿,这字字情,声声泪,声音都沙哑了。无限的悲哀,都化成了这两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闭上眼睛。(听音乐读诗。)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的双眼不忍看到这一切。再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让美好的诗句永远留在心底。拿起笔,默写这首诗。(生默写诗)
师:在默写时,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四个字。
生:有语气助词。
师:加上去特别通顺。
生:最后两个字相同。
师:诗经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叠词,更加强语气。
生:比较。杨柳对雨雪。
师:所以《诗经》是诗歌的起源,是中华文字的起点。
师: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篇10: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蔽:一种野菜。
(2)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3)莫:同“暮’,晚。
(4) 玁狁(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
(5)遑:空闲。启:坐下。居:住下。
(6)柔:软嫩。这里指初生的菠菜。
(7)聘:问候。
(8)刚:坚硬。这里指菠菜已长大。
(9)阳:指农历十月。
(10)盬(gǔ):止息。
(11)疚:病。
(12)尔:花 开茂盛的样子。
(13)路:辂,大车。
(14)业业:强壮的样子。
(15)捷: 交战,作战。
(16)騤騤(kuí);马强壮的样子。
(17)腓(fei):隐蔽,掩 护。
(18)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
(19)弭(mi):弓两头的弯曲处。鱼服: 鱼皮制的箭袋。
(20)棘:危急。
(21)依依:茂盛的样子。
(22)霏霏:纷纷下落的'样子。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篇11:诗经·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豆科植物,野生,可食。又名大巢菜,冬发芽,春长大。一说叫“野豌豆”。
2、作:生出。止:语尾助词。
3、莫:通“暮”,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4、靡:无。靡室靡家:言终年在外,和妻子远离,有家等于无家。
5、玁狁(险允xiǎn yǔn):一作“猃狁”,种族名。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玁狁居住的地方在周之北方。以上两句是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6、遑:遐。启居:启是小跪;居是安坐。古人坐和跪都是两膝著席。坐时臀部和脚跟接触,跪时将腰伸直。这句是说奔走不停,没有闲暇坐下来休息。
7、柔:是说未老而肥嫩。
8、烈烈:本是火势猛盛的样子,用来形容忧心,等于说忧心如焚。
9、戍:驻守。这句是说驻防未有定处。
10、聘:问讯。这句是说没有归聘的使者代我问室家安否。
11、刚:是说将老而粗硬。
12、阳:十月为“阳”,现代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
13、启处:犹“启居”。
14、疚:古读如记,病痛。孔疚:等于说很痛苦。
15、来:古读如厘,慰勉。不来:是说无人慰问。
16、尔:《说文》引作“薾”,音同,花繁盛貌。
17、常:常棣的简称。以上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到壮盛军容的描写。
18、路:就是“辂”,音同。车的高大为辂。斯:语助词,犹“维”。这句和“彼尔维何”句法相同。
19、戎车:兵车。
20、牡:指驾车的雄马。业业:高大貌。
21、捷:抄行小路为“捷”。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22、骙骙(葵kuí):强壮貌。
23、君子所依:君子指将帅,“依”犹“乘”。
24、小人所腓(肥fé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
25、翼翼:闲习貌。
26、弭(米mǐ):弓两端受弦的地方叫做“弭”。象弭:就是用象牙制成的弭。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器具。鱼菔,就是用沙鱼皮制成的“菔”。
27、戒:古读如“亟”。日戒:每日警备。
28、棘:急。
29、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貌。
30、霏霏:雪飞貌。以上四句言春去冬还。
【题解】
这是戍边兵士的诗。第一、二、三三章是说远别家室,历久不归,饥渴劳苦。第四、五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不敢定居之劳。末章写归途雨雪饥渴的苦楚和痛定思痛的心情。
【译文】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腚不着凳,还不是为了玁狁。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心忧闷好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篇12:诗经 采薇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kuí)。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意解释
诗经·采薇(节选)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发了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一年又快过完啦。
没有妻子没成家,只因和玁狁把仗打。
没有空闲难休息,要和玁狁(xian yun)去厮杀。
采薇菜啊采薇菜,采那薇菜柔嫩芽。
说归家啊道归家,愁思不已乱如麻。
忧心忡忡如火烧,又饥又渴日难熬。
驻地不停长调动,让谁来把书信捎。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枝芽已变老。
说归家啊道归家,转眼又过半年了。
公家差事没个完,想要休息难上难。
心情痛苦似油煎,不知能否把家还?
那盛开的是何花?是美丽的棠棣(di)花。
那辆战车是谁的?将军作战坐着它。
战车驾起要出发,四匹壮马把车拉。
出征岂敢图安定?一月多胜把敌杀。
驾车四匹大公马,马儿强壮又高大。
将军指挥立车上,士兵隐蔽也靠它。
四匹壮马向前行,士兵持箭拿雕弓。
无时无刻不戒备,军情紧急抗玁狁。
昔日从军上战场,杨柳依依好春光。
今日归来路途上,大雪纷纷漫天扬。
道路泥泞走得慢,又饥又渴苦难当。
我心伤感悲满腔,谁人知我痛断肠!
小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篇13:诗经采薇全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①思:语气助词。
②矣:语气助词。
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⑤昔:从前。
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节选)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篇14:诗经采薇小学语文解析
《采薇》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下文为大家分享了《采薇》的解析,欢迎欣赏!
采薇
作者: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 N(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W,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W(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解析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采薇》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
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节选)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诗经采薇小学语文解析]
【小学语文说课稿:《诗经采薇》】相关文章:
1.诗经采薇
2.小学诗经采薇教案
3.诗经采薇朗诵
4.诗经采薇教案
5.诗经采薇翻译
6.诗经采薇教学
7.改写《诗经采薇》
8.诗经小雅采薇原文
9.诗经采薇相关介绍
10.诗经《采薇》节选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