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寄刘孝叔苏轼诗词

寄刘孝叔苏轼诗词

2023-06-15 07:53: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归梦隔狼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寄刘孝叔苏轼诗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寄刘孝叔苏轼诗词,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寄刘孝叔苏轼诗词

篇1:苏轼《寄刘孝叔》 古诗

苏轼《寄刘孝叔》 古诗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AA8。

公厨十日不生烟, 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従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従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篇2:寄刘孝叔

宋代 苏轼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译文

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

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

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

骄虏(lǔ):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

椎(zhuī)破:以椎击破。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接连不断。

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鼍(tuó)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污资斧(fǔ):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指保甲法。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

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讼谍(sòng dié):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自那时以来。手实:指手实法。

挟剔(xiétī):搜求挑取。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恻怛(cèdá):哀怜、同情。信:确实。

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

比数:相提并论。

凤将雏(chú):汉代乐曲名。

啮(niè):咬。啖(dàn):吃。

甒(wǔ):酒器。

更望:岂望。红裙:指歌舞妓。

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

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簪(zān)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

粗:粗略。

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卒业:完成学业。

霅(zhá)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苏轼赴密州任途中与刘孝叔等六人会于吴兴,著名词人张先作“六客词”,成为文坛佳话。熙宁八年(1075)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篇3:寄刘孝叔,寄刘孝叔苏轼,寄刘孝叔的意思,寄刘孝叔赏析

寄刘孝叔,寄刘孝叔苏轼,寄刘孝叔的意思,寄刘孝叔赏析 -诗词大全

寄刘孝叔

作者:苏轼  朝代: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AA8。

公厨十日不生烟, 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舅姆焦诟悄郑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臼馕醋悖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篇4: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

【宋】苏轼

荷尽⑴已无擎雨盖⑵,菊残⑶犹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⑸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⑹。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⑶菊残:菊花凋谢。⑷傲霜:不怕风霜。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题解】

这是一首寄赠的诗。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译文】

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朗诵指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4、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篇5: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苏轼,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

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苏轼,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的意思,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

作者:苏轼  朝代: 玉关不用一丸泥,自有长城鸟鼠西。

剩与故人寻土物,腊糟红曲寄驼蹄。

多买黄封作洗泥,使君来自陇山西。

高才得兔人人羡,争欲寻踪觅旧蹄。

篇6: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的意思,怀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的意思,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赏析 -诗词大全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作者:苏轼  朝代: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t,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荆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篇7:和刘道原见寄,和刘道原见寄苏轼,和刘道原见寄的意思,和刘道原见寄赏析

和刘道原见寄,和刘道原见寄苏轼,和刘道原见寄的意思,和刘道原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和刘道原见寄

作者:苏轼  朝代: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

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冀北空。

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

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篇8:次韵刘景文见寄,次韵刘景文见寄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的意思,次韵刘景文见寄

次韵刘景文见寄,次韵刘景文见寄苏轼,次韵刘景文见寄的意思,次韵刘景文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刘景文见寄

作者:苏轼  朝代: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篇9:江城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诗词解析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注释】:

【注释】

①闲居带湖之作。余叔良:稼轩友人,其他不详。  此咏梅小令。不以绘形写神见长,却以巧立新意取胜。上片起言争春先出,继之则谓欲早却迟,而早迟之间,亦不无人生寻常事理寄焉。下片结韵转折有致,且借花喻世,含意尤深:冰清玉洁,傲霜凌雪者,人常运之;妖娆娇艳,俯仰随风者,人恒近之。

②“暗香”三句:写寒梅凌雪开放。暗香:幽香,代指梅花。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垂垂:降落貌。

③“花意”句:寒梅岁末开花,意欲争春。

④“毕竟”三句:从一年的花时来看,梅花欲早反迟。

⑤“未应”四句:梅花欲开未开之时,未必全是雪霜丰姿,它白里透红,犹有胭脂红色。此用苏轼《红梅》诗意:“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脸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

⑥“醉里”三句:请梅花莫恨我醉后乱语,要知道素雅太过,有谁来欣赏呢?谤:诽和谤,说坏话。冷淡:清冷淡泊。知:欣赏,赏识。

篇10:苏轼诗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前言】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写给友人朱寿昌的。朱寿昌,字康叔,当时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知州,鄂州同江北的黄州隔江相望,朱寿昌对身处逆境的苏轼时有馈问,两人交谊深厚。朋友之间诗词酬答,无所忌讳,苏轼在词中敞开心扉,坦露胸怀,即景怀古,尽情抒写了此时的感受。

【注释】

⑴此词当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作者在黄州,朱寿昌,安康叔,时为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

⑵江汉:长江和汉水。

⑶高楼:指武昌黄鹤楼。

⑷蒲萄:同葡萄,喻江水之澄清。李白《襄阳歌》:“遥年历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⑸岷峨句: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

⑹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

⑺南山:终南山, 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遗爱, 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孔子闻郑子产卒时“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⑻剑外: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⑼《江表传》:晋虞溥著,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吴国时事及人物言行,已佚,《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⑽狂处士:指三中是祢衡。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不出仕之士称处士。

⑾空洲两句: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唐崔颢《黄鹤楼》诗:“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诗:“顾惭祢处士, 虚对鹦鹉洲。”为此词用语所本。

⑿曹公句: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

⒀谪仙:指李白。

⒁追黄鹤:赶上崔颢的《黄鹤楼》诗。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见《唐才子传》)无作而去。后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的。

【翻译】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写给友人朱寿昌的。朱寿昌,字康叔,当时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知州,鄂州同江北的黄州隔江相望,朱寿昌对身处逆境的苏轼时有馈问,两人交谊深厚。朋友之间诗词酬答,无所忌讳,苏轼在词中敞开心扉,坦露胸怀,即景怀古,尽情抒写了此时的感受。

【鉴赏】

这首词上片即地写景,由景到情,下笔关照到友、我两方,至“对此间风物岂无情”,一笔道破。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此处 “说”含有倾诉、评论之意。下片正是面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这种直泻胸臆、谈古论今的写法,容易导致浅露平直、缺乏情韵。但本篇却无此弊。一则,它即景怀古,《江表传》、鹦鹉洲、黄鹤楼云云,处处都联系“此间风物”,即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充满感情,让人不难从中感到有一种苍凉悲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词中写道:“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词人想象枣站在武昌黄鹄山上的黄鹤楼,俯瞰滚滚的长江,那波涛的'颜色,绿得醉人;这醉人的绿水,包含着上游的“岷峨雪浪”和“锦江春色”。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 “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在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蒲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

【寄刘孝叔苏轼诗词】相关文章:

1.苏轼诗词

2.李叔同诗词

3.苏轼诗词《浣溪沙》

4.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

5.苏轼中秋诗词

6.苏轼苏东坡诗词

7.苏轼的诗词

8.苏轼诗词《送乔仝寄贺君(并叙)》

9.苏轼诗词名言名句

10.苏轼的经典诗词

下载word文档
《寄刘孝叔苏轼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