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诗词的鉴赏
“SayHel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寄远诗词的鉴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寄远诗词的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寄远诗词的鉴赏
关于寄远诗词的鉴赏
寄 远
贾岛
别肠长郁纡,
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
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
密别恨难祛。
门前南去水,
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
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
故人今在无?
华山岹峣形,
遥望齐平芜。
况此数尺身,
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
难以知子躯。
贾岛诗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以《寄远》为题,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突出特点。一是把对故人思念之情写得缠绵宛转,回旋往复,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思念故人时心潮起伏的情状。这正如诗人那郁纡的别肠一样,情思萦纡,感情深沉。二是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诗人以相交甚深与关系疏远相比,以岹峣形的华山与数尺身的故人比较,以日月光与诗人目力比较等等,既突出了抒情的内容,又增强了抒写的感情色彩。
篇2:《秦中寄远上人》翻译及诗词鉴赏
《秦中寄远上人》翻译及诗词鉴赏
1、古诗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拼音版
qín zhōng jì yuǎn shàng rén
秦中寄远上人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yī qiū cháng yù wò , sān jìng kǔ wú zī 。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běi tǔ fēi wú yuàn , dōng lín huái wǒ shī 。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āi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rì xī liáng fēng zhì , wén chán dàn yì bēi 。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2、古诗秦中寄远上人翻译
我常常向往去丘山隐居高卧,但苦于没有资财把庭院经营。滞留西秦求仕并非我的意愿,我常常怀念东林寺我的远师。囊中黄金已在羁旅中用尽,京城物价太昂贵,难于久留,一腔报国壮志也逐年衰减。夕阳渐落凉风吹来,听着蝉鸣,只能增加我的悲哀。
古诗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拼音版,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古诗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拼音版,古诗秦中寄远上人翻译,以及古诗秦中寄远上人赏析吧!
3、古诗秦中寄远上人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时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厌倦仕途生活,希望归隐的愿望,同时也描写了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揭示出归隐也需要钱的事实,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篇3:诗词《寄人》鉴赏
诗词《寄人》鉴赏
寄人
朝代:唐代
作者:张泌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相关赏析
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
创作背景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
作者介绍
张泌
张泌 张泌,字子澄,唐末重要作家,生卒年约与韩偓(842-914)相当。...
篇4:寄远
唐代李白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
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
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
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长短春草绿,缘阶如有情。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睹物知妾意,希君种后庭。闲时当采掇,念此莫相轻。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恩情婉娈忽为别,
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
觉来相思生白发。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鉴赏
《寄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组诗数量一本作十一首,一本作十二首。作品表达的主要是作者远行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其抒发的思念之情既执着又苦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寄远》系列作品非一时所作。这一组诗或直述或借景物、人事写两地相忍之苦,表情达意深切细腻,写景状物也传神动人。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以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前后,李白旅居洛阳、南阳等地寄内或自代内赠。其时,李白妻为许氏,居于安陆。
组诗抒发的`执着的相思之情,是朴素而强烈的。以情感人,是作品的生命。“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情感的付出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那么,这相思之作便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但恰恰是诗中那种于难以逾越的阻隔面前执着追求的精神,又使这悲苦之情获得了崇高的审美价值,是它在经验与感受的契合过程中,荡起欣赏者久久不能平静的情感涟漪,这才是诗的根本魅力。
篇5:念远李商隐诗词鉴赏
念远李商隐诗词鉴赏
作品介绍
《念远》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1卷第14首。
原文
念远
作者:唐·李商隐
日月淹秦甸,江湖动越吟。
苍桐应露下,白阁自云深。
皎皎非鸾扇,翘翘失凤簪。
床空鄂君被,杵冷女媭砧。
北思惊沙雁,南情属海禽。
关山已摇落,天地共登临。
注释
①此诗冯浩等人多以为作者大中元年(847)在桂州幕思家之作。
②秦甸:指长安。京城周围五百里之内为甸。
③战国时越人庄局仕楚,病中思越而吟越声。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④苍梧:汉郡名,治今广西梧州,此指桂管。悟,全诗原作桐,校云“一作梧”。
⑤白阁:终南山之一峰。此指长安。
⑥鸾扇:画有鸾鸟的扇。
⑦翘翘:高出的样子。凤簪:有风凰形象的簪。
⑧床空:指男方独处。
⑨女媭:传说为屈原的姊姊。见《离骚》王逸注。《水经注》:“姊归县北有屈原宅,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杵冷:喻女方独处。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念遠李商隱
日月淹秦甸,江湖動越吟。
蒼桐應露下,白閣自雲深。
皎皎非鸾扇,翹翹失鳳簪。
床空鄂君被,杵冷女媭砧。
北思驚沙雁,南情屬海禽。
關山已搖落,天地共登臨。
篇6:思远人诗词鉴赏
思远人诗词鉴赏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晏几道词作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篇7:寄令狐郎中诗词鉴赏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注释】
⑴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
⑵双鲤:指书信。
⑶梁园:梁孝王在梁地大兴土木,以睢suī阳为中心,根据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⑷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
【创作背景】
这是公元845年(会昌五年)秋天,作者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令狐绹当时任右司郎中,所以题称“寄令狐郎中”。
【文学赏析】
首句“嵩云秦树久离居”中,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所在的长安。“嵩云秦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云、树是分居两地的朋友即目所见之景,也是彼此思念之情的寄托。“嵩云秦树”更能够同时唤起对他们相互思念情景的想象,呈现出一副两位朋友遥望云树、神驰天外的画面。
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是说令狐从远方寄书问候自己。双鲤,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用作书信的代称。久别远隔,两地思念,正当自己闲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际,忽得故交寄书殷勤问候自己,格外感到友谊的温暖。“迢迢”、“一纸”显出对方情意的深长和自己接读来书时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念之情。
这两句短短十四个字,写得凝炼含蓄,将自己过去和令狐父子的关系、当前的处境心情、对方来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对故交情谊的'感念融汇在一起,内涵极为丰富。闲居多病,秋雨寂寥,故人致书问候,不但深感对方情意的殷勤,而且引起过去与令狐父子关系中一些美好事情的回忆。但想到自己落寞的身世、凄寂的处境,却又深感有愧故人的问候,增添了无穷的喟慨。
三、四两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加。”转写自己目前的境况,对来书作答。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园是梁孝王的宫苑,此喻指楚幕。作者从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到837年(开成二年),曾三居绹父令狐楚幕,得到令狐楚的知遇;公元837年(开成二年)应进士试时又曾得到令狐绹的推荐而登第,此处以“梁园旧宾客”自比。司马相如晚年“尝称病闲居,既病免,家居茂陵”,作者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因丁母忧而离秘书省正字之职,几年来一直闲居。这段期间,他用世心切,常感闲居生活的寂寞无聊,心情悒郁,身弱多病,此以闲居病免的司马相如自况。第三句用“休问”领起,便含难以言尽、欲说还休的感怆情怀,末句又以貌似客观描述、实则寓情于景的诗句作结,不言感慨,而感慨愈深。
篇8:《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
《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思远人作品赏析【注释】: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 ;“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
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 ”,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
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
明知书不得寄 ,仍是要写,一片痴情 ,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语本孟郊《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 。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 ,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
全词用笔甚曲 ,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篇9:《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
《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快来看看吧。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思远人作品赏析【注释】: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
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赏析:
这是一首闺中念远怀人词。开首句以“红叶黄花秋意晚”起兴,暗寓闺中人悲年华消逝之忧愁,故思念千里外的爱人,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又无处可寄音书。离愁别恨,如是之深。触发出泪弹不尽,无尽泪水滴入砚池,纵无处递笺,仍要挥笔摅怀,一派痴情,无以自控。此时墨泪交莹,滴洒不止,红笺湿透,彩色褪尽。墨耶、泪耶、情耶?浑化难分,凄楚欲绝。此词最妙之处在于写“泪”。词中先写泪珠弹淌,衬写相思之苦,还是常事;而以泪研墨,已属异态,以泪和墨作书,更是奇想;不说红笺因泪水湿褪颜色,却说是情深而使红笺无色,则尤见巧思。
篇10:《寄远》杜牧
《寄远》杜牧
南陵道中 / 寄远
唐代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翻译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注释
⑴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⑵客:作者自指。孤迥:指孤单。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文学成就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风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篇11:寄远 杜牧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一共有三首,都是写景诗,下面是这些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赏析,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原文】
寄远
作者:杜牧
(一)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二)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三)
只影随惊雁,单栖锁画笼。
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
寄远翻译:
(一)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寄远赏析: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篇12:《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鉴赏
作者: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寄远诗词的鉴赏】相关文章:
2.诗词鉴赏
3.古代诗词鉴赏
4.江城子诗词鉴赏
5.诗词鉴赏:登高
6.李白诗词鉴赏
7.《月夜》诗词鉴赏
8.红楼梦诗词鉴赏
9.《诗词》分析鉴赏
10.李后主诗词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