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
“奶油本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希望大家喜欢!
篇1: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
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
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一项关于“求职陷阱”的特别调查显示,近半数求职者曾在上海遭遇过“求职陷阱”,而现场招聘会则成为“骗子”最常出没的场所,
七成受访者计划春季求职
调查显示,有68%的调查者计划在传统的“金三银四”寻找工作机会。其中,应届毕业生和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占到了求职者总数的七成,也有16%拥有5-8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资深人士计划在这个春天换个“新东家”,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
职业顾问认为,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仍是春季求职的主力军。20,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6.8万人,比增加1万人。许多“求职陷阱”专门瞄准经验不足的新人,指导求职者防范“求职陷阱”非常紧迫和必要,
五成求职者曾遭遇陷阱
此项由智联招聘网携手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五成的`求职者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遭遇过“求职陷阱”。具体到遭遇陷阱的场所,现场招聘会的比例最高,占到35%,三成以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介绍所,比例达到三成。而通过不正规的网站求职而遭遇陷阱的比例也不低,达到了两成。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一成的网友,曾接到过陌生电话通知,在约定的面试地点不幸“中招”。
近六成的调查者将遭遇“求职陷阱”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求职经验,也有三成的调查者承认,才市供不应求,在求职的时候心态过于急躁。
七成“陷阱”发生在企业内部
调查显示,近三成的求职陷阱是“未开工先要交钱”,近四成的“求职陷阱”发生在新公司。其中“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与招聘信息不符”和“实际工作岗位与合同不符”,则分别占到了“求职陷阱”的26%和13%.
职业顾问表示,国家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其次,求职者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条款,遇到含混不清要勇敢指出。
篇2:五成求职者遭遇过求职陷阱
。
想要兼职要交培训费?经济危机下,“路边”兼职机会却日渐增多。记者采访发现,近期在轨交站内和招聘会上的兼职推销,往往要附加诸如培训费等收费。根据最新调查,有五成求职者在求职包括兼职过程中遭遇过陷阱,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是求职陷阱中的惯用伎俩。 ,就业形势严峻下,招聘欺诈将增多。
想要兼职要交培训费
近日,轨交中山公园站3号线换乘2号线的通道里,一名打扮时尚的年轻女子满脸微笑走上来,“不好意思,打扰您一下!”见记者露出疑惑的表情,她立即笑道:“我不是骗子!我也是上班族啊!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做兼职?”
随后她向记者介绍,她和朋友开了家美容机构,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人手不够,特别需要兼职人员。并一再强调他们不是随便拉人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她还表示,兼职工作很简单,就是在空闲时做推销,待遇不薄,有基本底薪还有提成。
当记者表示感兴趣,并问她怎样开始工作时。她又表示,因为要给新人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培训时要用些产品,所以刚开始要收点钱作为培训费。
招聘会推销兼职搭讪增多
无独有偶,近期在各类招聘会现场,时常有些白领打扮的人在会场里推销各种兼职机会,说法也几乎一样,先是表示公司在起步阶段或发展中,需要招聘一批兼职人员,待遇丰厚,然后表示上岗前要先缴纳培训费等,
在一些职场论坛上,不少网友都表示在轨交站和招聘会现场,常会遇到各种推销兼职的搭讪者,对方非常热情,称可以推荐高薪兼职。网友们也对此类“路边”兼职表示怀疑。
记者调查发现,经济危机下,由于薪资下调等原因,兼职正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选择。“路边”兼职的大量出现,也是抓住了现在职场人的这种心理。
就业形势严峻招聘欺诈将增多
根据智联招聘一项“职场3·15”调查,五成求职者在求职包括兼职过程中遭遇过求职陷阱,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是求职陷阱中的惯用伎俩,比如说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
除此以外,调查发现,工资陷阱也不能忽视,有企业假承诺高薪、高提成。还有利用招聘作幌子来推销产品、试用期陷阱等。
智联招聘职场专家表示,判断“路边”自动送上来的兼职是否有诈,首先要看其是否会先收取费用。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正规公司,不会通过路边拉人的方式招聘全职或兼职,对于这些主动推销的职位,除了防止被骗钱,也要谨慎对方是在拉拢 人员。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类招聘欺诈可能会随之增多。而急于求职的职场人也要避免各种新的隐形的招聘陷阱,比如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以免付出了劳动和智力而一无所获。
篇3: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又快到校园招聘的招聘实习的季节,快毕业的学子们忙着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半数求职者遇招聘陷阱 试用期陷阱种类多
。与此同时,招聘骗局也悄悄潜伏。在智联招聘刚刚进行的“是否遇到过招聘陷阱”的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遇到过。收费陷阱是最大骗局
招聘中以不同名目收取“苛捐杂税”是最常见的招聘陷阱。在调查中,
“收取押金、保证金”名目排在第一,“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也是位居前列。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特别提醒: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此“财”而非彼“才”。
智力陷阱更隐蔽
与其他陷阱相比,“智力陷阱”更隐蔽,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都利用求职者在应聘考试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将公司内接下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劳动成果。在调查个案中诸如在应聘中为人免费翻译文章、策划文案、设计程序的例子比比皆是。
“试用期陷阱”恶贯满盈
试用期陷阱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面对这样的招聘,智联职业顾问提醒求职者千万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白纸黑字的书面上。
另一种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常常是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占了三个月。其实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0天;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的,试用期不超过60天。
篇4:求职者提防招聘“陷阱”
求职者提防招聘“陷阱”
求职者提防招聘“陷阱”
本报讯 (记者姜艳秋)春节假期结束后,企业招工进入高峰期,火车站、汽车站附近街头出现大量招工人员,各种招聘广告随处可见,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招工广告上的招聘信息并不完全真实,求职者应提防其中“陷阱”。
本市劳动 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月十五一过就进入招聘的高峰期,真假招聘信息混杂,求职者一时很难分清真假。所以提醒求职者一定警惕那些虚假中介骗人的伎俩,谨防上当。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应注意以下“陷阱”:
一、收取额外费用
如果有公司上来就让先交报名费,那一定是趁火打劫的 。求职者在应聘时遇到收取报名费、面试费、培训费、管理费等额外费用的企业,最好不要相信。不少皮包公司就是看中求职者求职心急,借着招聘骗钱。
二、试用期有猫腻
试用期人员一般工资较低,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
求职者辛辛苦苦给用人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此外,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
三、剽窃求职者作品
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四、先 再骗钱
一家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演讲,一番煽动性的演讲加培训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 ,心甘情愿地交出集资款。
五、多出力少拿钱
一些私人企业在招聘时打出一份职务,上岗工作时一个人却要干几份活,而工资只开一份。一家杂志社在招聘时写着文字总监,用人时文字总监既要采访写稿,又要编辑版面,既要拉广告业务,又要送杂志搞发行,却只有一份工资。
劳动监察人员提醒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要和用人单位就某些关键事宜,诸如工作性质、薪资、相关福利待遇等一一核实,并在签订合同时要求用人单位一一列明。对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出现不诚信行为的,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12333进行举报。
篇5:求职者的杀手锏和陷阱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就业市场表现就比较乏力,如果你的所在的区域不好,工作纪念不多,专业又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求职遇到的挑战就更大。如果求职面试失败的次数多了,我们很可能会增加面试的内心恐惧,影响自信,反过来影响求职面试时的表现,以致对形成恶性循环。
在BNET众多的管理文章中,对于求职、面试类的指导文章不在少数。这里,我们将这些文章进行了一些总结,看看求职高手有哪些杀手锏,另外就是导致求职失败的一些陷阱会在哪里。
求职者的杀手锏
1.关注点击率最高的招聘网站,并利用RSS订阅这些网站的内容。
2.利用社会化媒体手段,找到应聘单位的招聘经理,争取建立直接联系。
3.寻找与自己的工作技能相符合的岗位描述,根据招聘需要定制简历。
4.在简历开头写上职业概要,成就无序列表,最好将取得的成绩换成数字。注重相关关键词,以便网络搜索,
简历不要超过两页。教育经历放在最后,
5.在撰写简历时,遵守对方要求的格式,避免任何错误(比如错别字),强调获得的成就,而非曾经的头衔。
6.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细节上,引导面试谈话,精确地推销自己,并主动提出能够提供服务,体现自己的附加值。
7.面试时态度积极,对所应聘的职位充满激情。抓住时间,表达自己的愿望,让自己脱颖而出。
8.在面试回答问题时,给出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描述你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但也需要简明扼要。
9.面试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说句“谢谢!”。或者手写一封感谢信给招聘经理,并在信中例举几个方面你对企业的了解。
求职者的陷阱
1.在简历中充斥着大量与应聘岗位不相关的信息。简历非常冗长。
2.简历中对实际工作描述不清,没有把一些陌生性的头衔翻译成描述性内容。
3.面试时间迟到。面试时先提出一些特权请求。回答一些老问题没有任何创意。
4.面试时对前任雇主表达抱怨和不满,对所应聘的企业没有了解。
5.面试表现出没有野心,或者太有野心,或者表现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
6.面试时过分吹嘘自己,不实话实说。或者问太多问题,不注意倾听招聘官的问题。
7.面试着装不得体,如浓妆艳抹,或者涂抹太多刺激的香水。
8.面试时不敢与招聘人员进行眼神接触。在面试过程中接听私人电话。
9.当面试官给出一种二选一的问题时,将其中之一作为自己所选答案。其实最佳答案是两者都选。
10.在社交网络上随意发表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言论,社交网络上的私人信息缺乏严肃、认真。
篇6:求职者的杀手锏和陷阱
1. 关注点击率最高的招聘网站,并利用RSS订阅这些网站的内容。
2. 利用社会化媒体手段,找到应聘单位的招聘经理,争取建立直接联系。
3. 寻找与自己的工作技能相符合的岗位描述,根据招聘需要定制简历。
4. 在简历开头写上职业概要,成就无序列表,最好将取得的成绩换成数字。注重相关关键词,以便网络搜索。简历不要超过两页。教育经历放在最后,
5. 在撰写简历时,遵守对方要求的格式,避免任何错误(比如错别字),强调获得的成就,而非曾经的头衔。
6.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细节上,引导面试谈话,精确地推销自己,并主动提出能够提供服务,体现自己的附加值。
7. 面试时态度积极,对所应聘的职位充满激情。抓住时间,表达自己的愿望,让自己脱颖而出。
8. 在面试回答问题时,给出问题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描述你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但也需要简明扼要。
9. 面试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说句“谢谢!”。或者手写一封感谢信给招聘经理,并在信中例举几个方面你对企业的了解。
篇7:求职者的杀手锏和陷阱
1. 在简历中充斥着大量与应聘岗位不相关的信息。简历非常冗长。
2. 简历中对实际工作描述不清,没有把一些陌生性的头衔翻译成描述性内容。
3. 面试时间迟到。面试时先提出一些特权请求。回答一些老问题没有任何创意。
4. 面试时对前任雇主表达抱怨和不满,对所应聘的企业没有了解。
5. 面试表现出没有野心,或者太有野心,或者表现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
6. 面试时过分吹嘘自己,不实话实说。或者问太多问题,不注意倾听招聘官的问题。
7. 面试着装不得体,如浓妆艳抹,或者涂抹太多刺激的香水。
8. 面试时不敢与招聘人员进行眼神接触。在面试过程中接听私人电话。
9. 当面试官给出一种二选一的问题时,将其中之一作为自己所选答案。其实最佳答案是两者都选。比如,“对你来说到底哪样东西更重要?钱还是工作?”
10. 在社交网络上随意发表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言论,社交网络上的私人信息缺乏严肃、认真。
篇8:近半求职者遭
近半求职者遭
自下半年整体回暖之后,又将迎来“金三银四”的招聘求职高峰,然而,近年来“求职陷阱”层出不穷,花样年年翻新,已经成为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大职场隐忧。近日,一项关于“求职陷阱”的特别调查显示,近半数求职者曾在上海遭遇过“求职陷阱”,而现场招聘会则成为“骗子”最常出没的场所。
近七成受调者计划春季求职
这项由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和智联招聘网联合进行调查显示,有68%的受调查者计划在传统的“金三银四”寻找工作机会。其中,应届毕业生和拥有1-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占到了求职者总数的7成。也有16%拥有5-8年工作经验的职场资深人士计划在这个春天换个“新东家”,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平台。
职场专家认为,应届毕业生和职场新人仍是春季求职的主力军。20,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6.8万人,比20增加1万人。尽管才市在年下半年开始整体回暖,但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另一方面,许多“求职陷阱”专门瞄准经验不足的职场新人,教育和指导求职者防范“求职陷阱”非常紧迫和必要。
半数求职者遭遇过“求职陷阱”
调查显示,近5成的求职者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遭遇过“求职陷阱”,
具体到遭遇陷阱的场所,现场招聘会的比例最高,占到3成以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介绍所,比例高达3成。而通过不正规的`招聘网站求职进而遭遇陷阱的比例也不低,达到了二成。值得关注的是,还有近一成的网友,曾接到过陌生电话通知,在约定的面试地点不幸“中招”。
近6成的调查者将遭遇“求职陷阱”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求职经验,也有3成的调查者承认,才市供不应求,在求职的时候心态过于急躁,导致自己陷入“求职陷阱”中。职业顾问认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众多,职业素质良莠不齐,不合规范的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计划求职伊始,求职者就应该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另外,大学生求职要尽可能参加校内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知名场馆的招聘会,这些招聘会上单位的合法资格都经过严格审查,相对安全。
仅三成求职受骗者法律维权
在面试中胜出,信心满满开始新工作之后,也并非就高枕无忧了。调查显示,近3成的求职陷阱是“未开工先要交钱”,而近4成的“求职陷阱”就发生在企业内部。其中“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与招聘信息不符”和“实际工作岗位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则分别占到了“求职陷阱”类型的26%和13%。更有4%的企业用“延长试用期”的方式为职场新人设置了“职场陷阱”。
在遭遇求职陷阱之后,只有30%的求职者曾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其余的求职者则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弃了维权。
专家表示,国家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职者收取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费用。求职者遇到需要交费的用工单位,一定要提高警惕。一位职场专家建议求职者,在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条款,遇到含混不清的内容,或者需要注明却没有提及的内容,一定要勇敢地指出,而对于使用期限,务必要求用工单位在合同中明确注明,此外,求职者要注意保留劳动合同等书面证据,便于在维权的时候掌握主动.
篇9:近半数防晒衣不防晒
夏日紫外线强烈,质感轻薄、款式时尚的防晒衣受到消费者热捧。中国消费者协会7月30日通报的服装防晒效果(即防紫外线性能)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市场上标注宣称有防晒、防紫外线性能的服装近一半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我国《防紫外线性能》规定,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中国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近期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三夫户外、天猫等10家实体店和电商渠道购买了26款宣称具有防晒功能的服装样品,涉及24个品牌,委托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只有14款样品的upf值大于40,3款样品upf值为20~40,9款样品upf值小于20,还有一些服装为了宣传防晒功能虚假标注upf值。
专家表示,衣服的防紫外线性能受面料成分、厚实程度、颜色深浅、是否经涂层处理等因素影响。常规面料中,聚酯纤维、锦纶等合成纤维的防晒性能好于棉、真丝等天然纤维,结构紧密、厚实、颜色深的面料防晒性能较好,但夏季服装穿着还要考虑透气、凉爽,消费者购买服装应综合平衡考虑。据了解,本次比较试验中没有一款服装样品能够同时达到我国《服装理化性能要求》的“具有良好透气性”标准和《防紫外线性能》规定的“防紫外线产品”标准。
【近半数求职者遇过“陷阱”】相关文章:
3.高学历求职者简历
4.求职陷阱保险公司
5.财务职业陷阱
6.拔牙陷阱作文
7.数字陷阱作文
8.陷阱作文650字
9.面试5大陷阱
10.谨防求职陷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