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
“hw13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文教案-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语文教案-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语文 -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 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 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篇2:语文 -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
冰 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教案-现代诗三首 纸船――寄母亲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也铸就了这节课的呈现方式――现场诗歌研讨会。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纸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孙,叫孙悟空。啊!错了,太紧张了!我叫孙莹,虽然不叫孙悟空,但我会孙悟空的72变,信吗?
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个礼物。同学们,屏住呼吸,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从桌堂里拿出纸船)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冰心的《纸船》。(配乐诗朗诵,动人的音乐萦绕教室)
(三)走进写作背景。
同学们,1923年,才二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这份真挚的思念。
(四)以“万水千山”一词指导朗诵,深化情感。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
对,最后一小节,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重点指导“万水千山”一词的朗读)
我觉得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不够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指导朗读的技巧语速快慢。)
一起读一下这四个字。
二、诗歌研讨会,走进文本。
(一)一封信激活课堂。
同学们读得真好!冰心是一位儿童作家,她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冰心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今天我把这封信也带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信的内容?
(出示信的内容,让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读)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很高兴咱们能因为《纸船》有了这次交流的机会。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小桔灯》和《寄小读者》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研讨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你们的冰心奶奶
1月
(二)冰心奶奶是世界上有声誉的大作家,我们却是无名小辈,修改她的作品,大家怕不怕?好,现在就让我们四人为一小组,研讨《纸船》这首小诗,指出你认为好的地方并说说理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起交流。
(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解析“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每天”“总希望”“含着泪”“求”等这些词语,从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如果冰心奶奶看见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很开心,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诗人叠纸船时为何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伤?
(诗人告诉母亲,这梦中的纸船是含着泪叠的,这是思乡的泪,念母的泪。诗人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的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希望母亲能感受到她此时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背诵全诗。
这只小船虽小,却载满了诗人对母亲后厚重的思念,思之越切,爱之愈深。也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能读懂诗人的爱。这首深情的小诗,不觉让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多年后,一首《纸船》驶进我们心灵深处,使我明白:母爱是盖在身上那暖暖的棉被;母爱是为我盛上热腾腾的饭菜……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仿照老师的说话格式,说出你体会到的母爱还是什么呢?
(播放舒缓的音乐)
孩子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唠叨不再是罗嗦和多余了,老师提议:让我们在此向我们的妈妈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回家送给妈妈。
(课件显示“妈妈,我爱您”,音乐伴奏)
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打动了我,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冰心奶奶的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天堂。信是我杜撰的,但老师的感动是真的。老师感动于同学们有一颗感受诗歌、感受爱的一颗真挚的童心。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如梦。这是你们亲爱的孙老师用爱与真诚的祝福叠的,万水千山,求它美丽你们别样的童年。
(课件显示上段文字,课堂在舒缓的音乐中结束)
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决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
教法:授导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归纳法
课前准备:
教师:完成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纸船-----寄母亲
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
活动2【讲授】纸船-----寄母亲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1、预习检查,抽学生回答。
2、探究内容: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 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下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所在。
活动3【练习】纸船----寄母亲
《繁星》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 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 你是那春光吗?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活动4【作业】纸船---寄母亲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篇5:纸船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征 (认知目标)
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
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
4.感悟作者的情感(德育目标)
二.教法、学法
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
2.读中求知的方式;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
4.学生“自主、探究式”;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
2.同学们轻声附和;
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
板书:《纸船――寄母亲》
[初读]
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
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篇6:《纸船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吹卷打湿不灰心总希望(集体朗读体会,并加以指导)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不要惊讶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
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
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⑴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⑵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千纸鹤》。
⑶问:《千纸鹤》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明确: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抒情方法,借千纸鹤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⑷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思念自己的同学、伙伴以及长辈。每当这种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的时候,你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寄托你的思念之情的?
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
[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篇7: 《纸船 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寻找诗眼、把握诗情;揣摩饰语、体验诗情;叩问意象,品赏艺术”,让学生学会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会背诵部分诗分。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品赏法、探究体验法
五、教具:录音、千纸鹤相关背景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文本。
1、高尔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谁能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
学生口述,激励评价,适当点拨。
2、投影出示: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生齐诵〈游子吟〉。
启发:母爱就是那衣裳上密密的针脚,是那远行之前的一声声叮嘱,是那失意时鼓励的眼神,是那村口企盼的身影……做儿女的又会如何对等母亲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出示课题:纸船——寄母亲
4、学生简介诗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及诗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投影出示加以补充。
写作背景: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8月17日她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本诗写于太平洋上的旅途之中。粼粼的波光,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水鸟让诗人亲近了大自然,只有母爱愈来愈远,无法亲近。在诗人的早期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个要素:母爱、童心、自然。因此旅途之中诗人格外地思念母亲,甚至于因思念而得病,也因梦中见母亲而病愈。
(设想:“母爱话题的交流和古诗〈游子吟〉的为文章内容儿女对父母的爱蓄势。)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划出自己的疑难词句
(3)划出诗句朗读的基本节奏和重音
2、穿插重点词语学习:妄弃无端至爱
3、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对照给诗句划分节奏和停顿,及确定的重音情况。
4、学生有停顿、有节奏,有重音的读课文。注意关键重音确定及点拨。
启发:我们读得怎么样,在朗读技巧上我们有了停顿、节奏和重音,还缺少什么呢?
(情感)
过渡:(或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用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三、抓点题之笔,领悟诗情
1、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诗文中的点睛之笔是哪句?(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启发:你对这句话有疑问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用“为什么说这句是点睛之笔?诗句中有不懂的吗?诗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作为补充启发的问题)
(关键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从而领悟诗情)
四、揣摩语言、体验情感
1、再读全诗,围绕中心意象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诗歌每个小节的主要情节。
(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2、设问:三个小节都是表现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但具体程度上有何不同呢?我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索。
投影出示学习方法及示例:
探究主题:探究修饰语,品悟诗中情
步骤:
1、寻找能表达情感的句子
2、寻找句子关键的修饰语
3、围绕关键词自我发问
4、自我解答
5、小组内交流(问题要精选、要有记录)
6、小组代表报告学习成果
示例:
1、找到句子: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2、确定诗句中关键的修饰语:为“从来不肯”
3、自我提问:
(1)“从来”什么意思?
(2)“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4、自我探究:
(1)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
(2)“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3)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自主探究:寻找一句诗,利用关键修饰语,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总是留着——留着:(同例)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启发: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四)叩问意象,品赏艺术。
1、诗人总喜欢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投影出示: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抒写爱情心理,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写自己博大的胸怀。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自已亡国之恨,犹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发现:你在这三句诗中的写法上有何发现?(借物抒情)
投影出示:
探究题: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纸飞机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结论:诗人往往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事物进行借物抒情。
2、体验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千纸鹤、纸飞机等来表达一下对父母兄弟、亲朋好友的情感。在自己折的事物上写上一首诗、一句话、或一个能表达情感的词。
让学生说说送给谁?为什么选择这个事物?赠语有何有意思?
3、重读〈纸船〉加深体验。
五、课外延伸。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盛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究竟魅力何在?请读《繁星春水》下面我们先睹为快一下:
用小黑板出示: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繁星
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2、读〈繁星春水〉
3、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给将课堂上所写的心愿和祝语送给或寄给相关的对象,让他们知道你在想着他们。
结束语:爱情是自私的,友情是相互的,而亲情总是无私.
七、板书设计:纸船——寄母亲
冰心
篇8: 《纸船 寄母亲》教案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9: 《纸船 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有表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读出感情。
3、斟酌诗中的字、词,体会诗情,仿写诗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许多不显眼的一景一物也往往因为融合了这种深沉、伟大的爱而让我们多了一份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共同感受那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纸船。
2、介绍冰心及《纸船》的写作背景(可由学生搜集介绍)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和《寄小记者》。
《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1923年秋赴美留学途中所作,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父母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
2、个别学生朗读,其它同学点评
(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划分重音、节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3、全班同学分男女角色,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
方案如下:
(女领)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女合)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男领)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男合)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女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全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女领)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的入梦。
(女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全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感知、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赞歌。
三、合作、探究、质疑
学生四人小组自由讨论、提问,加深对诗中较难诗句的把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可参与学生交流。
我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为什么连续用2个留着?
2、作者为什么折的是很小的船儿?
3、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4、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为什么要用求他?
5、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6、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引导,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对5、6两题参考如下:
(5)、思念之苦,难以摆脱。一直在母亲身边,一旦远行,与母亲远隔千山万水,想念母亲的滋味,最是难受,浓浓的爱与悲哀萦绕在诗人心中。
(6)、作者当时在太平洋的轮船上,无法与母亲通信,
惟有幻想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而纸船正符合身处海上的环境,也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练字练句,体会诗情
(以第一段为例,改动个别字词,体会表达效果)
我从来不肯丢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叠成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丢下在海里。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原诗字、句的含蓄、凝练,诗人借纸船托物言情,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之情和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体验拓展
《纸船》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非常关注朗读感受的过程,从“轻声倾诉”式的自由朗读,到“个别朗读”到“深情演读”式全体朗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朗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基本上能传达出作品的真情,能感受美、体验美,朗读气氛活跃。
2、改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了诗用词的精练,也进一步理解了诗中蕴含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仿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写诗的热情,全班同学互相探讨,热情高涨,纷纷用纯真、童稚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我对好的作品整理修改后,专门编辑了一期《献给母亲的歌》的诗文,在班中阅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10: 《纸船 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冰心生平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学生看注释了解冰心概况。
2、请同学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冰心的情况加以补充并介绍背景。
三、朗读诗歌
1、过渡:本学期我们读过不少的现代诗,也学习了不少读诗的方法,许多同学对
朗读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中,一些同学用心地自己录制了《纸船》的朗读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放录音带二至三盒,学生欣赏。)
2、小黑板出示评价标准,请同学评价。
诗歌朗读评价标准:
(1)读音准确(2)停顿正确(3)语速适中
(4)重读恰当(5)语调适当(6)配乐和谐
3、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评价。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五、阅读赏析
四人小组细读诗歌,从不同角度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三至五个并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六、写法探讨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纸船在这里有哪些象征意义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千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七、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大家其实也常常会借物抒情。亲人生日时,送上一串精心叠出的千纸鹤;朋友远行时,捧给一盒辛苦折成的幸运星,即使你什么话也不说,但纸鹤、星星已代表了你的心。我这里就珍藏着今年教师节,一位同学送我的一串美丽的千纸鹤。我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下面,我想读给同学们听听:
篇11: 《纸船 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征 (认知目标)
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
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
4.感悟作者的情感(德育目标)
二.教法、学法
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
2.读中求知的'方式;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
4.学生“自主、探究式”;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
2.同学们轻声附和;
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
篇12: 《纸船 寄母亲》教案
[初读]
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
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语文教案-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相关文章:
7.《现代诗》教案
8.有关母亲的现代诗
10.关于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