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2023-12-14 08:32: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lm6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1: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鳎屏山半卷馀香袅。

密约沈沈,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篇2: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篇3: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上片写暮春季节,微雨蒙蒙,自然界的春天呈现一派寂寥无人的景象。下片写离情。两人别后无有音讯,引起思念之情。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了。

“半掩”、“鳌薄“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中,“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对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地不去拂拭它了。

唯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象魂魄离体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这首词题为“暮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的惆怅情绪。在词风上受到韦庄、李煜的影响,以清新流畅见长,情景交融,充满画意

寇准简介:

(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下(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公元994年(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为官敢直言。宋真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亲自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所谮,罢知陕州。公元10(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刘皇后干预朝政,密奏请太子监国,事泄,为丁谓排挤,罢相,封莱国公。后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卒于贬所,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七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渊》辑得一首

以上这篇是踏莎行 寇准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宋词三百首 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篇4: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踏莎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的《踏莎行》,选自宋词三百首。该词上片写景,景中生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忠愍思凄惋,盖富于情者。”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寇准诗作的评价,用来评论寇准的词。

踏莎行 寇准全诗

踏莎行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

密约沈沈,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踏莎行 寇准翻译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踏莎行 寇准赏析

上片写暮春季节,微雨蒙蒙,自然界的春天呈现一派寂寥无人的景象。下片写离情。两人别后无有音讯,引起思念之情。

“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了。

“半掩”、“濛濛”、“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中,“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对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地不去拂拭它了。

唯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象魂魄离体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这首词题为“暮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出一种青春易逝的惆怅情绪。在词风上受到韦庄、李煜的影响,以清新流畅见长,情景交融,充满画意

寇准简介:

(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公元994年(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为官敢直言。宋真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亲自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所谮,罢知陕州。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刘皇后干预朝政,凖密奏请太子监国,事泄,为丁谓排挤,罢相,封莱国公。后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卒于贬所,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七卷。

篇5: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 《踏莎行》 原文翻译赏析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 《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

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

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

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

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 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在这样一个丝雨细如愁的场景中,女主人眼看着春天就要离自己远去了,曾经娇美的朵朵花儿已被雨 打风吹去!春的离去怎不让人想到红颜易老?自己曾经如花的容颜也将在这时间的流逝中一天天凋零!“春色将阑”,春将去,春将去!那清脆的鸟啼似乎也随着春 光的消逝而透出了苍桑,入耳再也不是良辰美景时的百媚千娇了。女主人的目光掠过远方,只见无边无际的绿已逐尽了芳踪,心中对春的留恋与伤感越发浓重。收拢 目光,细看楼前的梅树,早已是红英落尽,再也看不见春日的满树繁花,小小的青梅已从枝叶间探出头来,似在无言地告诉女主人春已随落花流水远去了,任多么伤 情的心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看楼外,春的离去让女主人伤心欲绝,而楼内呢?却是“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本来就幽静的画堂,在满 天烟雨的映衬下,更显出了无限凄清,而半掩的绣屏遮住了兰香,只见袅袅香烟萦绕在堂内,让这安静的画堂平添了几许凄迷与悲凉。想当初男主人没有离去时,这 精美的画堂该是何等快乐的地方!两情缱绻,比翼齐飞,可以一起吟风咏月,一起弄墨调丹。只是此际人去楼空,睹物思人,更让人愁肠百结。这烟雨濛濛中的画 堂,这余香袅袅中的屏山,物是人非,情怀难遣,怎不让女主人悲从中来?

昔人已去,所有说过的话都如石沉海底,正是“密约沉沉”,“海誓山盟言 犹在,奈何却有别离时”,一切都是人意无法改变的,哪怕再不情愿,哪怕还有太多的理由,时空的阻隔都让一切变得虚幻!不能牵手,没有音信,心爱的人现在何 方?如果女主人生活在现代,有了信息高速,两地分离的恋人还可以凭借现代化通信手段来慰藉相思,而在遥远的古代,不能相守的两个人除了用想像来安慰自己, 还能有什么办法?所以那离别的情更切,恨更深。因为“密约沉沉”,更觉得“离情杳杳”,长久没有音信,让曾经的感情都变得渺茫起来。虽说“密约”仍在,但 什么时候才能聚首?这看不见希望的守候怎么不让女主人终日恹恹,慵于梳妆?都说“女为悦己者容”,爱人早已离去,自己的容颜又有谁能怜惜?对镜只能伤情,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一天天变老,还不如自欺欺人!让它“菱花尘满”!对爱人的刻骨思念,深深感情,只在“慵将照”三字中就表露无遗,因为心爱的人 不在,才没心思梳妆,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爱人喜欢,没有了欣赏自己的爱人,自己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情切切,意真真,“菱花尘满慵将照”,直让闻 者落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情重,才会思深。女主人倚楼而望,恨春光易逝,容颜易老,而心上人却音信茫茫,何日是归 期?花儿谢了可以再开,春天走了可以再来,而人的青春呢,一旦不在了,却再也不会回来!想到自己遥遥无期的等待,可能真的要等到“鬓发染白霜”,怎么不“ 黯然销魂”?而这深深的相思、无尽的离愁又能向谁诉说?只能是“倚楼无语欲销魂”,心中有苦不能言,所有的痛只能默默承受!这愁这恨就如“长空黯淡连芳草 ”一样,没有尽头,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芳草连天的画面,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缠缠绵绵无穷无尽的相思。

整首词通过暮 春时节,女主人倚楼而望的画面,表现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词以情写景,景皆带情,情思缠绵,虽只是一个画面,但极具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仕女相思 的图画,让我们读到了一颗为爱而跳动的心。虽然时间早已流逝,这画面早已让时间雨打风吹去,但这唯美的感情,却永驻人间,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篇6:踏莎行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踏莎行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参考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篇7:踏莎行,踏莎行寇准,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寇准,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诗词大全

踏莎行

作者:寇准  朝代:北宋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 阑:残,尽。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篇8:寇准《江南春》全诗翻译赏析

寇准《江南春》全诗翻译赏析

江南春

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

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

注释

① 杳杳(yǎo ):深远的样子。

②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③ 白蘋(píng):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④ 汀洲:水边的小洲。

⑤末句“柔情”一作“愁情”。在范雍的《忠愍公诗序》中作“愁情”。

译文

渺茫烟波,一望千里;东风吹拂,散布着白蘋的香气。夕阳西下,我站在水边瞭望,心中的'柔情绵绵不绝,与春水相似。

作者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980(太平兴国五年)进士。994年(淳化五年)除参知政事。10(景德元年)辽国侵入,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迸驻澶州督战,与辽国订澶渊之盟。

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相,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

赏析:

《江南春·杳杳烟波隔千里》是北宋诗人寇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一二句点明题意,并描写出了江南春日黄昏的那种迷离艳冶之美。末句转入抒情,诗人心中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此诗颇具唐诗特色,情韵悠长,蕴藉空灵。

诗的一二句点明题意,并描写出了江南春日黄昏的那种迷离艳冶之美。杳杳,指江水的深暗幽远。夕阳西下,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江水浩渺,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缕缕白苹清香。寥寥十四字,表面写无人之景,实是境中有人,“隔”、“风起”、“香散”,都是从人的感觉角度落笔的,因此第三句就将人推出镜头来。原来此时诗人正伫立在汀洲(水边平地)之上凝望着。此属倒装句法,按顺序而言,应把此句提到最前面,但如倒转过来,便属凡笔,诗意也索然了。

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伤感,尤其是悲愁郁结的人,所以末句便转入抒情。此时,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愁情不断如春水”,凭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含蓄地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与早于他的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晚于他的秦观《江城子》词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异曲同工。李词鲜明、生动,秦词情辞兼胜,寇准的诗则妙在首尾呼应,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吟味之处。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洽家,位至宰相,功业彪炳,性亦刚毅,却写出如此柔丽感伤之诗,便是他的同时代人也觉得难以理解,议论纷然。宋僧文黄在《湘山野录》中说:“莱公(寇准封莱国公)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尝为《江南春》云云”;南宋胡仔说:“忠愍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如《江南春》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曾经作过寇准副职的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也谈到:“尝为《江南春》二绝,……人曰少贵无不足者,其摅辞绮靡可也,气焰可也,惟不当含凄尔。”其实,他们都没有说对。范雍以为只有诗人的女婿文康公(名王曙)说中了:“乃暮年迁谪流落不归之意。诗人感物,固非偶然。时以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约公之为诗,多有此意。”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晚年罢相又复相,又被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作为一个人,他心中存有芥蒂;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感到失意和抱负难以再展;而作为一个诗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他对景伤情,发为诗句,原因就在于此。

篇9:《踏莎行》全文翻译赏析

《踏莎行》全文翻译赏析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

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③绿萍涨断莲舟路:这句话,水面布满了绿萍,采莲船难以前行。

④红衣:形容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以上两句说,虽然荷花散发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断然不来,它只得在秋光中独自憔悴。

⑤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

⑥依依:形容荷花随风摇摆的样子。骚人:诗人。

⑦不肯嫁春风:语出韩偓《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张先在《一丛花》词里写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贺铸是把荷花来和桃杏隐隐对比。以上两句写荷花有“美人迟暮”之感。

【赏析】

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篇10: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上片写行者在得意去梅残,草薰风暖的春天在别馆与恋人离别。他初不经意,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仿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居人望归的愁情。居人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人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以想见。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传教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为全词之眼,以不断之春水状无穷之离愁,化抽象为具象,比喻贴切。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无穷,信如迢迢不断的春流水,自然真实地刻划了行者离情别绪萌生渐深的过程。

【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由欧阳修创作。这是一首伤春伤别之作。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结构的“蒙太奇”处理是此作最大特色。上下阕是两个生活画面的组接,前者写行人,后者写思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厚重和深沉。

本篇抒写远别离愁。

上片写远行人在春日离家后随着行程的渐远,愁也越来越重,越强烈。“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是远行人途中所见之景,“梅残”、“柳细”、“草熏”等词渲染出悲情气氛;“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离家日渐遥远触发离愁,词人以春水迢迢比喻离愁的绵绵不断,真切生动,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其望归的愁情。

下片则从闺人着眼,悬想闺中人思念远行人的情态,表现闺中人相思的痛苦。“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两对句、八字即写出闺中人的缠绵深切的相思之情。接下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既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深情的嘱托,又表现了闺中人倚楼望远而又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补充说明上句,即使登楼也枉然,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你远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无尽的草地,原野尽头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寻。即使望断春山也是徒然,更见闺中人的失望和感伤。此二句既刻画出闺中人的神态,又揭示出其内心深处悠远缠绵的情思,为宋词中的名句。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赞曰:“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写来极柔极厚。”明王世贞《艺后卮言》说:“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全词委婉缠绵,别具一格,词人将游子思乡之情与闺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写出两地互为相思的情思,可谓新颖生动。虽为常见的离情别绪的题材,但词人所运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词跳出俗套,读来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词意境优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现了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词作。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秦观《踏莎行》赏析

2.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山行》全诗翻译赏析

4.踏莎行秦观赏析名句

5.《踏莎行·夜月楼台》辛弃疾翻译赏析

6.杜牧《村行》全诗翻译赏析

7.踏莎行,踏莎行洪??,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8.踏莎行,踏莎行黄庭坚,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9.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10.踏莎行?情似游丝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