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2025-01-13 07:39: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忽左忽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篇1: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出居庸关》

清代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i):旌旗。

此诗着意刻划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望,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鉴赏】

徐兰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康熙、雍正年间。字芬若,号芝仙,江苏常熟人。少从王士祯学诗,诗体近李贺,擅画花卉及白描人物,线条生动,名盛一时。二十岁时出游京师,数十年仅回乡一次。康熙三十五年(1469)丙子随帝亲征漠北噶尔丹,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沿途作《出居庸关》一诗:“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后流寓北通州以终。晚年与查为仁友好。

王应奎对其评价甚高,称“沈方舟尝与吾友汪西京论近日虞山诗人,以芬若为第一”。朱庭珍称“徐芝仙塞外诸诗,境奇语奇,才力横绝,在昭文诗人中,另出一头地。其边塞诗,可谓独擅之技,实未易才”。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 .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篇2:刘禹锡《秋词》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描写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悲秋喜春的,刘禹锡却一反古风,赞美了秋天美好的风光,此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关试题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参考答案: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 (A)

15.(3分) (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篇3:张弼《渡江》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译文赏析

张弼《渡江》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译文赏析

渡江

[明]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渡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注释】

(1)“扬子”句:扬子津,为古津渡名,在江苏江都县南,有扬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几问津,几次求渡。

(2)“西飞”句:喻夕阳易逝,岁月催人。

(3)“孤枕”句,指在旅途中。

(4)“敝裘”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元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句意。

【作者简介】

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赴任而卒。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译文】

徘徊在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夕阳跟我一样向西边匆匆坠落,两岸青山冷笑着看我一路北行。独行独宿在漫漫旅途中,无法克制住对故土家国的思念,我那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旧日一起游学论道的友人如今已四散分离,不知漂泊到哪儿去了,只剩下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抒发的孤寂与伤悲。

【说明】

李东阳《丽堂诗话》云:“张东海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则此诗原为下第后作,故多感慨语。此诗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篇4:《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的诗句。( )(1分)

A.王维 B.韩愈 C.杜牧 D.李贺

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3.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B(1分)

2.C(2分)

3.这首词情随景生,借景抒情。上阕描写黄莺初啼、微雨细润、嫩草萌生等早春美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对“一年春好处”的喜爱之情,下阕联想人生的兴衰,想象暮春的残花败落之象,与早春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告诫人们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享受人生的美好。(4分)

二: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机最美好。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感情(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另一版本答案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解析】

题目问“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答:“初春(早春)”。“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很明显,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说词是描写初春的景色,顺应这个思路,正确的答案应当是:诗描写了“莺语初解”(莺儿刚刚开始啼叫)、“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最能代表初春特征的景物,韩愈《早春》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以,词描写的是初春景色。但现在的答案却要求回答:为什么初春的时机最美好?须知,这是两道完全不同的题目啊!最重要的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初春没有这个景观),万物充满了生机”(准确说法是,万物萌发了生机),并不能说明为什么“初春的时机最美好”。

词人为什么认为“初春时机最美好?”答案在词的下闋。仲春时节,花儿含苞待放,为什么不是最美好?原来“花不看开人易老”,词人不忍看花开,因为花开了会很快凋谢,花开花落,容易想到生命短促,人生易老。如何摆脱这般苦恼?“休辞醉倒”,一醉万事休,酒能消愁啊。季春时节,万紫千红,为什么不是最美好?“莫待春回”,此时虽然绿叶扶疏,百花盛开,但好景不长,春光即将归去,在这样的季节里,“颠倒红英间绿苔”,便会伤春悲人,神魂“颠倒”。所以,词人认为只有初春时节最美好,它不仅生机萌发,而且来日方长,让人憧憬希望,憧憬未来。

这首词与韩愈的诗《早春》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借此劝勉年青的朋友,要特别珍惜少年青春时期,它是人一生中最有希望,最有未来的最美好的时期。

赏析:

《减字木兰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只有在下阕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5:袁枚《马嵬》阅读真题答案解析及全诗翻译赏析

袁枚《马嵬》阅读真题答案解析及全诗翻译赏析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相关试题及答案

①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②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意对即可)

5.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剖析:C项中“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答案:C

6.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剖析:C项中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答案:C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篇6: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写作背景]

这首曲子在诗人这样的境遇与心情下写的:客中夜雨,倍添离人惆怅;夜半梦回,更令百感交集。徐再思这首曲子用极流利的语言将旅人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愁思,酸甜苦辣一时俱上心头,慨叹自己身处异乡,为天涯飘零之客。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意象的表达效果。(3分)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3分)

【答案】

(1)(3分)词人选用了“梧桐”、“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象,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2)(3分)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二: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3.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3.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4分)(少一点减1分,答3点得满分)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以数字入曲,连用四个相同的数词“一”,夜雨一声声打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芭蕉上,音调和谐却单调,而羁旅之愁便在这如同打在游子心头一般的无休无止的雨点声中一点点积聚。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 “梧桐”、“芭蕉”、“夜雨”这些秋季的典型意象描绘秋夜萧瑟落寞的环境,渲染了伤感的情绪。

(2)①羁旅客思之愁。秋夜,听一声声雨打“梧桐”、“芭蕉”, 午夜梦回,再难入眠,只见得床头几上一盏残灯,一局残棋,残棋未收,灯花已落。而这一切都是在“孤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羁旅客思之愁。

②思乡怀亲之意。十年羁旅的孤苦,故乡二老十年的牵挂担忧,一齐涌上心头!作者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或从“枕上十年事”揣测作者十年在外奔波,潦倒他乡却万事无成的失意惆怅)

(1)这首元曲善用数量词,请结合前三句赏析其运用的妙处。 (4分)

(2)曲子以“都到心头”收束全篇,请概括结句包含的情感内容。 (4分)

参考答案

(1)①一声、一点,强调滴滴细雨,敲击着无眠者的心(1分),渲染了静夜愁思的气氛(1分)。②“三更”表明夜深(1分),突出愁思难寐,心潮难平(1分)。

(2)光阴易逝的感慨,羁旅漂泊的愁怀,怀才不遇的伤感,怀乡思亲的衷情。(4分)

参考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译文]

瑟瑟西风吹动落叶,一声声报告秋天来到,绵绵雨点打芭蕉,一滴滴激起离愁。到三更归乡的梦醒后再也难成眠。灯花落尽,棋盘上的残棋子也懒得去收拾。可叹新丰孤馆把游子滞留。像做梦一般想起十年往事,还有对江南二老的忧心,都一起涌上心头。

赏析: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曲中通过对秋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外思念家乡和对自己潦倒落寞的际遇倍感无奈的情怀。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1.《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3.《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4.《江楼感旧》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5.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6.《一碗米粉 徐全庆》阅读答案

7.《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8.《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9.《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

10.《关山月》全诗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徐兰出居庸关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