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2025-01-01 09:41: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n594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篇1:新凉 徐玑-新凉翻译

新凉 徐玑-新凉翻译

新凉 徐玑,这是宋代文人徐玑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

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

飞过青山影里啼。

新凉翻译: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作品赏析:

本诗是一首田园小诗,诗风清新、明快,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呤即出。

作者简介: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永嘉四灵之一。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

以上这篇新凉 徐玑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2:徐陵《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徐陵《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3、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思念家乡亲人。(3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

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

3、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4、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翻译:

在遥远的边塞,正是三五之月,我这个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乡。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星辰映照在遥远的西域,云阵积聚在高高的祁连山上。目前的战争气氛还是很浓厚,不知道我还要从军多久?

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题,本篇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

本诗题为“关山月”。关山者,关隘山岭也。它是边塞诗的常用意象,所以看到这两个字,就可以推断本诗为边塞诗。边塞诗无非是表达建功立业的希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身处边关的愁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本诗既是边塞诗,自然也不例外。

首句“关山三五月”,点明了时间、地点。三五,指的是阴历十五。地点是边关,“关山”一词告诉我们,这是战云密布的边塞,暗示这可能是战争时期。全句意思是,十五的月儿分外明亮,照耀着万里关山。次句“客子”,就是征人。秦川,泛指今天的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此处当指征人的家乡。句中的“忆”字,显示了诗歌的主旨:思乡思亲。它起了引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各句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

颔联承上句的“忆”,具体展现思乡之情。这里运用想象,刻画了思妇在高楼上夜不成眠、凭窗远眺的形象。后句的一个“应”字,证明这是征人的猜想。征人猜想亲人正在想自己,这本身就是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想象往往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一方面写出了思妇思征人,另一方面写出了征人思思妇,这样就把感化作了强化。如果说首联的“客子忆秦川”是实写,则颔联就是虚写。前后两联虚实结束,同样起到的强化感情的作用。

颈联中的星旗,不是旗帜,而是星宿。所谓星旗映疏勒,意思是星星映照着疏勒之地。云阵指军队,所谓云阵上祁连,意思是说军队开进了祁连山。这两句景物描写,突出了战事的紧张,它们既可以说是征人(也即客子)抬眼看到的实景,也可以说是思女在窗前想象出来的虚景。从征人方面说,战前对家人的思念,往往比平时更加强烈,因为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从思妇方面说,它突出了家人对征人的担心:战争要爆发了,千万要保重,一定要活着回来。

尾联的“如此”,是对颈联内容的总结,虽然没有说形势多么严峻,但这一信息已经颈联中毕露无遗。从军复几年?既可以说是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它说明征人征战已久,离家日长。这一问,这一感叹,透露出征人和思妇对战事的不满,对团聚的渴望。

篇3:徐昌图的《临江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徐昌图的《临江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②飘蓬:像蓬草一样飘浮无定。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此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传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4.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5.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6.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3.(4分)“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行惭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探。(2分)“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词人旅途落寞的情怀。(2分)

4.(3 分)情景交融的写法。(1分)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分)

5.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1分)。

6.“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1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1分)。

二:

1.这首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三句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共6分,回答情感2分,分析如何抒情4分)

2.同意。离别之情和别后的境况本为虚有,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羁旅情形被词人描绘得真切感人,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共5分,要分析出虚写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1. 这首词的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5分)

2. 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岩、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月、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2.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 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于送者而言,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解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篇4:王维《新晴野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维《新晴野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

[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6]农月:农忙季节。

[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

[7]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

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

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

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

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近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7、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6、平淡质朴.

7、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赏析: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相关文章:

1.杨万里《夏夜追凉》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2.浣溪沙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3.天仙子张先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4.咏山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6.泛吴松江 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7.苏轼《莲》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

8.《关河令》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9.李商隐《春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0.徐孺子年九岁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新凉 徐玑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