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2025-01-22 07:57: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静虹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下面给大家分享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欢迎阅读!

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篇1:残叶李觏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残叶李觏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原文:

残叶

李觏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秋晚悲怀词字词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秋晚悲怀词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秋晚悲怀词阅读答案:

试题: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言之有理即可)

秋晚悲怀词创作背景:暂无

秋晚悲怀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个人资料: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嵩市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篇2: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句清新,寄情真挚。

原文:

残叶

李觏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秋晚悲怀词字词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秋晚悲怀词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秋晚悲怀词阅读答案:

试题: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言之有理即可)

秋晚悲怀词创作背景:暂无

秋晚悲怀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个人资料: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嵩市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相关推荐:

篇3:李觏残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觏残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残叶(李觏)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2)取次:随便、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此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寄情真挚。表达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2、本诗还运用对比手法,第3、4句把残叶今之凄苦与往日之温馨可人对比;5、6句把未落时日月之有情与落后泥尘污染对比,揭示其命运,寄寓深沉的感慨;结尾两句,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作者对落叶的祝福。

【简析】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篇4:乡思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所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乡思词字词解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乡思词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乡思词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3.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1、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2、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思乡怀人诗词鉴赏还有注意用写声音来表达思乡怀人,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属于第一种.(2分)

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4、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5、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乡思词创作背景:暂无

乡思词赏析: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v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个人资料: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嵩市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相关推荐:

苦雨初霁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翻译赏析

篇5:忆钱塘江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李觏

,这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所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原文:

忆钱塘江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

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

水仙齐著淡红衫。

忆钱塘江词字词解释:

⑴钱塘江:亦作“ 钱唐江 ”。 浙江的下游,称钱塘江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⑵昔年:往年;从前。

⑶归帆:指回返的船只。

⑷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

⑸涵:包含。

⑹水仙:传说中的水中神仙。

忆钱塘江词翻译: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忆钱塘江词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黄昏(傍晚)   醉

(2)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忆钱塘江词创作背景:暂无

篇6:《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1、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荷花落尽,香气消失,荷叶零落,深秋的西风从绿波中起来,这菡萏成长的整个大环境的摇落的悲哀,更使人发愁。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由秋残引入深愁残年。

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对比,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愉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传达相思之苦。

对偶工整,情景交融。细雨梦回,梦醒独伤,笙断泪下,寂寞寒冷,孤独的小楼细雨之夜,无不体现出浓厚的相思怀念之情。

3、“倚阑干”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答:“倚阑”,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怨恨。

注释

①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名。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共憔悴:指菡萏残败再加上秋意萧条,含有自己“与秋俱老”的感叹。

③梦回:梦醒。鸡塞:即鸡鹿塞,汉时边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这里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注:“多少泪珠何限恨”亦作“多少泪珠无限恨”

参考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小楼中醒来吹笙以思念亲人,可是由于时间长久,寒气逼人,虽还想吹但已经不能吹了。(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译文二

红莲香断,翠叶凋残。西风过,荡漾粼粼绿波,唤起愁无限。时光流逝,朱颜易改,美景与人共憔悴,不忍相看。

夜沉沉,梦魂又到边塞远,醒来听细雨点点。不知何处玉笛声,凄凉、哀婉,使人心寒。起身独倚栏杆,多少清泪,伴帐恨无边。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描绘了一个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她对着秋风残荷白伤。梦醒后的吹笙更使她愈加感到凄凉。词中细腻地抒发了她的凄楚哀怨之情,前片写景,后片写人,层次分明而又意味悠长。其中的“菡萏”两句和“细雨”两句更是备受后人的赞赏。

上片写秋色凋零之悲感,下片写细雨梦回之远思。时空交错,境极高远,而语言却自然沉郁,读之令人凄然欲绝。李璟贵为国主,雄踞一方,何至作此等缠绵怅悒之语?其实乃是一种超越尊卑贫富、寿夭得失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在看似柔婉的词语背后,是对人生浮沉的大感慨。王安石称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感于其刻画人生离恨之凄迷动人。王国维以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则是以寄托说词,把它同屈原以美人芳草比喻政治联系起来,便显得更高远而浑成了。

这首词咏思妇怀人。思妇在梦中与征人相会,可那只是瞬息的欢愉。随着梦醒而逝去,外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现实。荷花已经开始凋谢了,花下的荷叶更是残败不堪。一阵秋风吹过,水面上回荡的绿波正如人的愁思一般,为荷花的凋落飘零而发出阵阵叹息,同时也引起了思妇的心绪。那消歇的罄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都无不令她恫怅。思妇不由也为自己的憔悴而暗自伤心。年轻时的美好容颜都已不在,青春已经慢慢逝去,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美丽了。外边依旧下着蒙蒙的细雨,思妇独处小楼,过着凄清孤独的生活,而征人却在遥远的边塞。小楼上凉意沁人,唯有清幽的笙音传来。这种思念令人无限感伤,不知思妇为远方的征人流下了多少眼泪,又有多少次地独自倚靠着栏杆等待征人的归来。这漫长而无尽的等待何时才是尽头呢?南唐中主李臻的这首词写的是他自己的心境。当时的南唐正像那逐渐干枯败落的荷花,美丽的姿态已经不在。大好年华最易逝去,老之将至,一代帝王以前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现在也被消磨殆尽了。在梦中回到昔日,醒来才知道那已经变成了永远都无法再得到的美好回忆。李臻借荷花等来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之情。

篇7:李觏《袁州州学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李觏《袁州州学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诞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有改动)

【注释】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②祗:恭敬。③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旧夫子庙 相:视,察看

B.庖廪有次 廪:粮仓

C.旴江李觏谂于众曰 谂:熟悉

D.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徼:通“邀”,要求

6.下列都属于袁州学馆很快建成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制诏州县立学 ②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③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 ④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⑤《诗》《书》之道废 ⑥抑亦为国者之忧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针对皇帝下令州县立学,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把设立学馆、兴办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也有的地方官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B.陈侁通判觉得旧有的夫子庙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东北角上建造新的学馆。作者记叙营治学舍的过程,并无称道之语,但对陈通判办学雷厉风行的赞赏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汉光武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醇厚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大臣也不敢胆大妄为,可见圣贤的教化很深入。

D.本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见作者哲学家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8.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3分)

(2)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3分)

(3)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4分)

【参考答案】

5.C。“谂”,规诫,劝告。

6.A。⑤ 说的是秦时,⑥是说统治者忧虑有人进州学是为求名利。

7.B 袁州太守祖无泽和陈侁一起为营治学舍相地选材,从下文“尔曹得贤官”(你们袁州人又有一位贤明的太守),可见作者主要赞赏祖无泽太守办学给人以雷厉风行之感,“无称道之语”、“不言之中”不准确。

8.(1)(祖无泽)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2)秦始皇凭借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激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3)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泽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泽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篇8:李觏 《乡思》阅读试题答案附赏析

李觏 《乡思》阅读试题答案附赏析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答案: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思乡怀人诗词鉴赏还有注意用写声音来表达思乡怀人,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答案:属于第一种.(2分)

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案: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二: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C.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D.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A (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简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

篇9:《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大家所称道,请简要分析此联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意对即可)

2.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意对即可)

注释

⑴春残:春将尽。

⑵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⑶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⑷微雨:小雨。

⑸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⑹断:断绝。

⑺“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⑻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⑼夕:傍晚。

⑽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⑾暮:傍晚。

⑿辉:光辉。

参考译文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春残》是唐末五代诗人翁宏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篇10:江城子李好古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李好古所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感怀之作。

原文: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字词解释:

①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浅草:短草。

②茫茫:遥远貌。几:几度。

③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遗骨。

④底事:何事。谩:徒然。

⑤伏:制服。中行:指汉文帝的宦官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后投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

⑥馘(音国):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名王:指金兵的统帅。

⑦沙场:战场。

⑧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⑨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⑩维扬:即扬州。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翻译: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阅读答案:

试题: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上阙的写景句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词的主旨与姜夔《扬州慢》相比有何异同?(4分)

答案:

(1)(5分)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6分)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 ② 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每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4)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意思对即可)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意思对即可)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志,但无报国的机会。其《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这首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面对扬州屡遭破坏的历史事实,缩写的伤感惆怅之作。该词没有把重点放在残破的景象上,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统治者不纳忠言的结果。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赏析: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推荐:

江城子秦观赏析

江城子段成己阅读答案

篇11:李贺《将进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

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境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C.“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

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

(2)试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李白的《将进酒》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流露出诗人积极用世而又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李贺的《将进酒》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在生死的对比中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注释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

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参考译文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赏析: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前四句写筵席之华贵丰盛;五、六句写动态的歌舞;七、八两句点明宴饮的时间;最后引用古人以反语结束。这首诗前面极写美酒佳肴欢歌妙舞,人生之享乐似乎莫过于此,结尾突然翻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坟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诗人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的对比中,诗人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相关文章:

1.《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山行叶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九日寄秦觏》阅读答案

4.《新唐书·李承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5.浣溪沙周邦彦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6.天仙子张先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7.叶李,杭州人。少有奇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8.《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9.芦叶船阅读答案

10.残牡丹,残牡丹李建勋,残牡丹的意思,残牡丹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残叶 李觏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