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文化常识 《诗经》
“好久不当刀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语文 -文化常识 《诗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语文 -文化常识 《诗经》,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化常识 《诗经》案例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 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 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诗 《诗三百》 《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 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蒹葭》 《关雎》 《硕鼠》 《相鼠》
语言:四言为主 结构:重章叠句 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篇2:文化常识 《诗经》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 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 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篇3:文化常识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篇4:文化常识 《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又名什么?有多少篇?《五经》是哪几部?《诗经》分为哪几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分为哪几种?《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齐背《关雎》。
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解题:《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齐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诗中难字,并理解其意。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示:结合注释,自读为主,有不懂之处可与同桌商讨。老师巡视指导。
理清诗歌的时间脉络。边分析边板书。
时间:白露:为霜未未已
分析诗歌的结构,深入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与好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每章的结构相似,只有一些关键字词不同,给人回环往复之感,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女生朗读诗歌)(出示页面)
明确:忧郁惆怅迷茫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出示页面:
一、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渲染冷寂落寞的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空灵悠远的意境)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怅惘迷茫之情)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1、出示页面:《在水一方》歌词,老师现场演唱,学生有会唱此歌者请合唱。让学生体味歌词与所学诗歌有无相似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二)深入研读,理解诗歌意蕴
1、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请全体男生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挖掘体会: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出示页面:
关于《蒹葭》内容的.几种说法: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今人天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3、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4、背诵诗歌。
三、拓展阅读
1出示页面:上邪(yé)!
我欲与君相知,长(cháng)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衰(cuī):衰减、断绝。陵(líng):山峰、山头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生朗读,理解其意。
了解久远的古代就有令人震撼的誓言,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话语。
四、课堂练习:
全班齐读课后练习三《诗经》中诗歌《木瓜》,指名解读诗意,教师点拨。(珍惜友情,不求回报。)
五、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诗经》中其他 篇章蒹葭朗读,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你读过的诗歌,会有跟老友重逢的感觉,那一定无比美妙。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蒹葭》。
课后记:教学真的是遗憾的艺术蒹葭朗读,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艺术,我只是想用自己的体会带着学生轻松学习。会唱的歌对学习有帮助我会唱给学生听,我想应该有一定的作用。不知道我把《上邪》作为拓展阅读是否多余,当这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誓言,那么朴素、那么彻底、那么真挚。《木瓜》结合课下注释很易理解,但对学生不失为友情的教育篇。也许我没有带学生挖掘很深刻的东西,但我只期让我的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喜爱。
篇5: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1、同音字
烟(烟波)西(西方)等(等候)路(马路)舟(小舟)
焰(焰火)夕(夕阳)灯(灯火)陆(陆地)州(神州)
炉(炉灶)瞄(瞄准)猫(小猫)加(加工)神(神州)
芦(芦苇)描(描红)锚(铁锚)家(家乡)身(身体)
2、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个)炉灶 一(个)荷塘 一(片)枫叶 一(首)渔歌
一(座)城楼 一(盏)红灯 一(门)礼炮 一(张)桌子
一(匹)白马 一(只)小猫 一(张)嘴巴 一(支)铅笔
一(把)铅笔 一(棵)禾苗 一(双)大脚 一(条)尾巴
篇6: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篇7: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篇8: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史书体例:1、编年体,如《左传》;2、纪传体,如《史记》;3、国别体,如《战国策》;4、通史,如《资治通鉴》;5、断代史,如《汉书》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豆、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7.“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28.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29.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0.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语文 -文化常识 《诗经》】相关文章:
3.外国文化常识
6.送花礼仪文化常识
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8.服装礼仪文化常识
10.吃西餐文化礼仪常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