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
“狂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
关于杜甫的创作分期,文学史上习惯把杜甫48岁至去世称为漂泊西南时期,这是杜甫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他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个时期。
现存的诗一千七百多首中,有一千首左右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以乾元二年为起点。
乾元二年,对于杜甫来说,是重要的一年,朱东润说:“乾元二年(759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①冯至也指出:“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
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同谷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②这一年,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诗歌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同谷诗”,研究界有各种说法,本文在这里所要研究的同谷的生活和诗作是指包括去同谷的途中、在同谷和离开同谷时的生活和诗作。
也就是从诗《发秦州》这一首开始到《发同谷》这一首结束这中间的生活和创作。
一、杜甫在同谷的生活
乾元二年,杜甫经历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正月,杜甫从洛阳归陆浑山庄,二月复归洛阳。
三月开始,由洛阳返华州,就途中见闻感受作“三吏”“三别”。
他看到百姓饱受灾难的同时,也看清了朝廷的无力与混乱,对朝廷的政治越来越失望。
加上当时关中一直旱得厉害,粮价奇贵,七月,杜甫便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职,携家小离开华州往秦州,希望在秦州找到一个安静的居处,一个避难所。
但是,在秦州的生活异常的寂寞,诗人在这里除了杜佐、赞上人、和隐士阮P等几位朋友外,很少与其他人有往来。
离群索居之时,他倍感此间人情冷漠,故常常思念起自己的亲人和往日的朋友。
离群索居、贫病饥寒,诗人在秦州住了三个月左右,实在住不下去了,便决计离开。
可是“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③天地茫茫,但杜甫却感到无处安身。
正当杜甫走投无路之际,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佳主人”(研究者多指为同谷县令)欢迎他到同谷去。
气候温暖、物产丰富的同谷对于此时的杜甫有很大的吸引力,杜甫便告别了赞上人,由秦州往同谷去。
在杜甫离开秦州之时,诗人作了《发秦州》,说明了离开的原因,也写出了他对同谷生活的期许:“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诗人一家向西南走了七里,来到了赤谷川。
此时,岁暮天寒,道路艰险,山深风急,乱石塞途,诗人作了《赤谷》。
行了一段,至铁堂峡,峡有石笋,空空荡荡,写了《铁堂峡》。
继续南行,经过盐井、寒峡,分别作诗。
前行的道路越来越艰险,诗人一家接下来来到了奇险的青阳峡,杜甫被眼前的奇景深深吸引,作了《青阳峡》。
接下来,诗人一家直奔成县东面的龙门镇,途中栈道泥泞,风寒日暮。
行程艰难的苦况,诗人联想到“石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④的要塞戍卒之苦,诗人“驱车石龛下”,翻越积草岭,就进入了同谷境内。
进入同谷后,往西北三十里有泥功山。
泥功山很高,去泥功山的路又非常的泥泞,诗人作《泥功山》,写了山路之艰难,在凤凰台,作诗《凤凰台》,寄予了自己的忠心,也表现了自己的迷茫。
诗人曾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独访万丈潭,在经历了从寻访不得到突然发现的惊喜后,诗人心中有所开阔,作《万丈潭》,在诗中,诗人以神龙自喻,想象自己能乘云气高飞。
但同谷的生活并不如诗人想象般美好,甚至比在秦州时更糟,诗人的生活非常艰难,濒于绝境,这在他著名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中可以深切的表现出来。
生活的困窘引发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在同谷也无法继续再待下去,所以只能再次踏上旅程,此时有《发同谷县》。
二、杜甫同谷的诗歌创作
从洛阳到秦州、同谷,杜甫开始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现实的远离、生活的苦难使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投身政治到致力于诗歌创作,从纪实性表现国家不幸与人民疾苦到对自身的思考和对人对物的具体关怀,从中可以看到他仁爱思想的独特性。
(一)山水纪行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
从秦州到同谷,这一段距离并不算很长,但杜甫一家走得特别的艰难,诗人在对所行之处环境的描写中渗入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这些诗歌不像之前《丽人行》那样辛辣的讽刺现实,也不像《兵车行》那样有着深沉的哀痛,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甫此时不关心国家大事了。
如《石龛》诗,诗中首先写自己的困境,通过左右前后熊罴、虎豹、恶鬼之类,充分展示行进之艰难。
写石龛的风光时,仅用了两联“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彩虹。”接下来他的目光便转向了辛勤劳作、饱受徭役之苦的采箭者。
最后表达了对劳动人民造成苦难的战争的厌恶。
此诗中,诗人把自然景物同自己的困境及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思想性更高,像他的《龙门镇》、《盐井》等诗,亦是如此。
(二)仁爱之心从人到其他生命的扩展
在杜甫的思想中,儒家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对杜甫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仁政思想,这也是杜甫想思想中不同于别人的一个闪光之处。
如在同谷时作的诗《泥功山》,诗人一家清晨上山,黄昏仍未下山,可以看出泥功山道路之难行,中间四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一幅艰难行进图:白马因为身上沾满了泥污,变成了黑马;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此时也陷入了泥中,活像老翁;善于攀援的猿此时也掉入泥中;长于奔跑的鹿也因没有选择好路,掉入泥中,面临死亡。
从自己之艰难写到了白马、猿、鹿的艰难挣扎。
在艰难的行进中,常人已无暇顾及他人,更别说其他动物。
杜甫写这些动物,一方面衬托道路之艰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这些动物的关注、同情。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同谷的生活是杜甫人生的一个低谷,但正是在这样的低谷中,杜甫创作了著名的诗篇《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简称《同谷七歌》)。
《同谷七歌》结构比较独特,在第一首中,诗人写自己在这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天寒日暮却只能在山间捡橡栗充饥。
第二首写家人,自己的空手回来,一家人只能饿的倚壁呻吟,极其凄惨。
第三首写自己远方的弟弟,都在为生计奔波,因战乱阻隔无法与他们相见而今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都不知道在何处收骨,心中的凄凉可想而知。
第四首写到远嫁他乡的妹妹。
妹妹的丈夫已死,孩子还小,孤苦伶仃,自己十年也未曾与其相见,兵荒马乱的年代,似乎连悲伤也特别的沉重,连猿都为他悲啼。
第五、六首写周围的环境,到处是狐、蛇以及类似于它们的邪恶,如此恶劣之环境,自己都无法生存,更何况那些百姓呢?第七首写到了自己的悲哀及人生感慨。
这七首诗,诗人从关心个人到关心家人到关心亲人到关心周围环境及社会。
可以说,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切实化为实际。
诗人流落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依靠橡栗充饥,家人的呻吟更触发了他无尽的哀愁,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深体会到普通百姓的艰辛,也正是在这里,他真正同百姓融为一体。
乾元二年,对于杜甫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也是思想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
同谷的生活和诗歌在杜甫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注解:
① 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② 冯至:杜甫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③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④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参考文献:
[1]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2] 莫砺锋、童强:杜甫传,天津人民出版社,.
[3] 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齐鲁书社,.b
杜甫在长安的幸福夜班生活【2】
当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
从此,我们的杜老师有了一份跟自己的学问还算配得上的职位,接下来的工作情形怎样呢?
诗圣杜甫,在我们眼中的形象,要么在江边看黄四娘家花满蹊,要么在漏雨的简易棚子里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或者在落花时节与老友感叹流逝的青春,然而,对于杜甫当年在长安城从事行政的一面,却了解甚少。
对于这段按部就班的工作,杜甫是写过“微博”进行记录的,记录了他是怎样值夜班的,又是怎样下班的,很有现场感,由此可以看到杜老师形象的另一面,中规中矩而又工作热情高涨的一面。
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工作
杜甫老师常被后人称为“杜拾遗”,拾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之一,这职位虽然不高,《唐六典》记载,左拾遗,从八品上,按照八品的级别对待,但职能不容忽视,皇帝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遗忘的事情,拾遗官可以把这些事情直接向皇帝提起来,要么写一封奏章,呈上去,要么建议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杜老师的'这个职位来之不易。
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
想当年杜老师在长安北漂十年,44岁时才找到一个看管武器库的工作,他一肚子的学问和满脑子的志向,换来的就是拿着一串钥匙,在武器库周围晃来晃去,真够悲剧的。
没多久,安禄山叛乱爆发,杜老师将杜太太以及杜公子杜小姐安置在陕西羌村,自己则单枪匹马去找人。
虽然他很想念老婆,想象杜太太在月光下的“清辉玉臂寒”,但还是找工作要紧,可惜他眼神不对,认不清路线,一脚踏入安禄山大军的阵营,被活捉了,据说还和大诗人王维关在一个大院子里。
这时候,职位低也有它的好处,王维老师职位高,目标大,被死死地看守着;老杜嘛,虽然哭哭啼啼写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事情没有他写的那么严重,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实在没有必要为一个武器库的保管投入看守的成本,所以,那一段时间,杜老师还是有行动自由的。
公元757年的四月,好消息传来,郭子仪的大军打到了长安城北边,杜老师还挺机灵,马上刺溜一下从长安金光门逃出去,也算是吃了雄心豹子胆,居然胆敢穿过两军的交火地段,一脚深一脚浅地找到了唐肃宗李亨,见到唐肃宗时,浑身上下衣服没一块完整的。
当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
从此,我们的杜老师有了一份跟自己的学问还算配得上的职位,接下来的工作情形怎样呢?
夜班情形:老听到门钥匙响
不停问时间
杜老师所属的部门叫门下省,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就是尚书、中书和门下,中书省是发布命令的机构,可以拟定诏书,大家别以为圣旨是皇帝写的,其实在唐朝是中书省写的;门下省是审核诏书的地方。
门下省的办公室就在大明宫宣政殿的东边,那时候以左为东,故而门下省称为“左省”。
杜甫就在这里上班了,公元758年的一天,朝廷将要举行每月初一十五的朝会,这个叫做朔望朝参,杜拾遗头天下午就赶到了门下省值班,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和文武百官去见皇帝,而且他还要拿出自己的文件,压力大着呢。
这是一个春天的黄昏,杜老师来上班的时候,见到门下省院子里,矮墙边,一簇簇花朵若隐若现,在暮色散发着清幽的花香,再也不是“感时花溅泪”;夕阳西下,归鸟啾啾地飞过,再也不是“恨别鸟惊心”,杜老师上班的心情不错――“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坐在办公室,写写文件,不知不觉,暮色变成了夜色,星星出来了,银河在天空中晃动,万亿星光格外垂青长安城,格外垂青大明宫,照得皇宫的千门万户都在摇曳――“星临万户动”,其实也是杜老师的心在动。
这不只是一个星星之夜,也是一个月亮之夜。
月亮在哪?正照射着高耸入九霄的皇宫,大明宫似乎是所有建筑物得到月光最多的――“月傍九霄多”。
有月光,有星子,有花儿,此时的长安城,一片平和气象,在经历过安禄山战乱的杜甫看来,应该是多么地不容易。
不过,景色虽美,工作压力可不小。
杜老师多少有点紧张,都到半夜了,他在值班室的简易休息床上翻来覆去不能成眠,也许太激动,也许太紧张,居然出现幻听,听见宫门的钥匙在响,好像要开门早朝了;一会儿又似乎听见百官在宫门外的马铃声,其实,那是晚风在吹拂屋檐上的铃铛――“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其实,这是杜老师一次次地在心中演习第二天上早朝时的情景。
人对所期待的事情,总是会进行若干次的设想和排练的。
幻听没有了,但心情还是很激动,想着明天早上要向皇帝上奏章,是对自己才能的一个测定,今晚怎能入眠,于是又从值班室的床上爬起来,去问值班人员现在是什么时辰了――“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这种情形在周朝也有,《诗经》里提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官员也会屡次问:夜晚过去了吗?值班人员答:夜晚还没过去呢――“夜如何其?夜未央。”
杜老师对早朝如此期待,第二天的情形又如何呢?
下班情形:过度兴奋产生过度疲劳
杜老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可是真到了第二天上朝,关于工作的内容和情形,他一个字也没透露,看来杜老师还是蛮有保密意识的。
这次上朝时间还挺长的,一直耗到傍晚时分。
本来据说朝参一般在十一点左右就结束的,那天可能议题比较多,因此下班晚了。
杜老师讲了下班情形,那情形还挺美的:“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文武百官退朝了,大家都走在浓密的一树一树的花下面,各自分散回到自己衙门里,但居然有人因为柳树成荫,居然临时有点迷乱,找不着回部门大院的路。
大明宫绿化不错,宋朝人编的《文昌杂录》交代:“唐殿廷多种花柳”。
走在花丛柳林中,杜老师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心情有些低沉,抬头看,楼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把城墙浸湿了,低空中的云朵离宫殿已经很近很近了――“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看样子没头一天晚上那么激动了,那股一个晚上问若干次时间的热情去哪里了?杜老师此时此刻正找了个没人的偏僻地方,把自己用热情和才华写的奏章,一把火烧了――“避人焚谏草”,这是为什么?或许杜老师当时并没有这么做,而只是心里有这么个想法。
其实很简单,就是咱们的杜老师想学习古人建功立业不留名的品德,将写给皇帝的书信烧掉,做好事不留名,这在当时是一种美德,但从后来看,烧掉一些历史文献,那可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不过,杜老师情绪低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最后杜老师自己交代清楚了:“骑马欲鸡栖”。
骑着马儿,看到回到鸡窝里的鸡――其实是产生联想,大明宫哪里有鸡窝呢――忽然生起羡慕的感觉,明白啦,原来不是杜老师心情不好,而是杜老师累了,前一晚就没睡好,上班又早,下班又迟,过度兴奋导致过度疲劳,46岁的杜老师精力肯定有点不济,因此就羡慕起回到窝的鸡。
累并兴奋着,看来这也是以杜老师为代表的唐朝上班族的精神状态。
杜甫诗歌与情感教育【3】
摘要:杜甫被称为“情圣”,他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功能。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情感教育
用一般的眼光去看杜甫,他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千百年来杜甫被公认为“诗圣”,决不仅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还在于他的诗于诗美之外,还蕴涵着一种情美。
所以梁启超不称杜甫为诗圣,而称之为“情圣”,并以《情圣杜甫》为题,说杜甫是“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的确,杜甫诗歌用诚挚之笔抒写着爱国之情、人伦之情、珍爱生命之情,使人在感受着诗的魅力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化,千百年来滋润心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亦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尽管他不曾像孔孟那样授徒讲学,亦不曾有过自成体系的教育理念,但他的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教育思想,他的为人处事足以为人师表。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情却越来越淡漠、人越来越没有信念和责任感、心性越来越浮躁的的今天,研讨杜诗的情感教育功能,品味杜诗的精华,以此涵养心性,达到孔子诗教的效果,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
杜甫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
从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报国志向,到临终“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深深惦念,杜甫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个赤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安史之乱中,有的文人投敌了,有的文人消极避世,杜甫却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
尽管处境危险,他却时刻不忘祖国。
宰相房琯在陈陶斜和青坂遭到惨败,杜甫得知消息后,一面对“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表示沉痛的哀悼,一面又担心仓促对敌会遭到更大的失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春莫仓卒!”(《悲青坂》)诗人还关心着整个战局,恨不得有人去提醒李亨加强对芦子关的防务,《寒芦子》中他说:“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诗人写下《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感人肺腑的悲剧,亦是高亢的爱国之歌!有母亲送儿子的,有新妇送丈夫的,有老妻送老翁的,连一位“二男新战死”(《石壕吏》)的老妪也被连夜带走,一个无家可别的单身汉又再次被征召,多么可悲可悯可恨!但诗人笔下的这些主人公,在悲痛愤恨的同时,却终为坚忍的爱国精神所驱使,毅然决然走上战争的前线。
《垂老别》中的老翁说:“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新婚别》中成婚才一天的新妇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说自己不能跟随而去,因为“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这种悲壮激越、异乎寻常的爱国精神是多么的可歌可泣!比照着现代人的国家观念,“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一些人不想着如何建设国家,反而靠坑损国家谋取个人私利。
国家耗费资材培养了众多的大学生,结果是一流的大学生一江春水向西流了(定居西方发达国家),二流的大学生孔雀东南飞了(移民澳大利亚等东南国家),只有三流大学生留在了国内,却也一心想进外资企业,时不时享受一下麦当劳,一有机会就想移民海外。
二
杜甫从小就生活在人间的温情中。
他母亲离世很早,幼年时,他曾经寄养在二姑母家。
在时疫流行之时,姑母总是先照看他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于是杜甫的病渐渐有了转机,而姑母儿子的病却日渐严重,最终早夭。
长大后的杜甫曾经满怀深情地追忆这段往事。
他在爱中成长,自然也会懂得爱、珍惜爱。
杜甫对周围的人,包括妻子、儿女、弟妹、朋友和邻居,都充溢着真挚的爱。
他用自己的心与笔,谱写了动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之曲。
文士风流,自古而然。
唐代又是个浪漫的时代,诗人的生活更是如此。
金屋藏娇、青楼寻欢、买伎教舞等都被视为文人特权,而杜甫却坚决与这些时尚划清界限。
唐代诗人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生与原配妻子厮守而不曾移情别恋的。
他在《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诗中就明确地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他的夫人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两人感情深厚。
杜甫半生贫困,几度辞官,四处飘荡,杨氏都与他同甘共苦。
杜甫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一个温情的丈夫,他无法拂去对妻子的思念:“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珍惜难得的安定而有情趣的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现在一些有钱的、当官的,养二奶养小密,搞艳遇,读读杜诗,岂不汗颜?
对于孩子,杜甫是慈父。
杜诗中提到孩子的地方特别多,赞扬他们聪明。
对兄弟姐妹他也是手足情深,他在诗里一再提到的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不仅在诗里经常念及他们本人,而且还惦念他们的妻子、丈夫、孩子。
读他的诗,能够强烈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天下明明是同一轮明月,却偏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但被故乡明月映照过的弟兄们却是天各一方,四处飘零,一种深深的惦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对朋友,感情真挚而持久。
他不仅以友谊作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而且用动人的诗句为读者展示了友谊所应遵循的原则。
如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互帮互助。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高适、岑参等诗友的诗歌都曾给予由衷的赞美和中肯的批评。
朋友之间还应经常往来,时时思念,不能因为眼前的事务而把心中的这个位置挤兑掉。
杜甫写下了大量怀念朋友的诗歌,大大丰富了传统友情的内涵。
尤其是他对李白友谊的挚诚,堪称后世的楷模。
他和李白在前后约半年的相处时日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安史乱起,李白先被下到狱中,后又被判长期流放夜郎,杜甫对此十分关切。
因久久得不到李白的确切消息,以至积思成梦,写下了《梦李白二首》:“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诗歌中的这些温馨描写,带给后世读者怎样的感动和向往!
三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命题,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个命题的精神实质是泛爱一切人和物,而早在张载之前的杜甫诗歌里始终都贯穿着这种精神。
杜甫认为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特别是圣贤应与天地同心,人应该与万物同体同在:“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夏夜叹》)。
杜甫写有不少歌咏小动物的作品,如《缚鸡行》、《花鸭》、《舟前小鹅儿》等,表现了诗人对生物的泛爱。
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他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他把花鸟看成兄弟,把山川视为一体。
而现实生活却是残酷、充满矛盾的,人类为满足口腹之欲总是在无情地摧毁着某些生命,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痛苦。
《观打鱼歌》中他说:“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君不见朝来割素鳍,咫尺波涛永相失!”你刚刚吃下去的鱼,如果不被捕获,也许此刻正相忘于江湖呢!这些作品展现出可贵的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怀。
篇2: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
孤舟等,在这些被损弃与被遗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啸”、“落木”等意象营造了萧索、凄冷的氛围,表达诗人悲凉的心境。
四、语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语言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 ,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沉郁顿挫。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总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仙,天纵英才,神出鬼没,奇幻百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力透纸背,振聋发聩。李白是云端上的织梦人,杜甫是苦难大地的悲歌者。对于后人来说,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他们都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
篇3:我在同谷唱的七支和歌--夜读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我在同谷唱的七支和歌--夜读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一 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 您都谦卑地自称为客 同样作为流浪汉的我 哪能不超越时空直奔 人生游子的`最大特色--
作 者:公刘 作者单位: 刊 名:黄河文学 英文刊名:HUANGHE WENXU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4:比较你和你的父母在同年纪时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不同之处的
关于比较你和你的父母在同年纪时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不同之处的
I am very happy now,I love my parents and they like me too.Though my family is poor ,but I think I have the most .When my parents at the age of sixteen, they do many work,they listen to their parents,they are good children, and they study hard ,but they don't have money,so they left school early ,and now I have chance to go to school,I fell happy , please do more for your parents ,we should love them,beacuse they give their lives to us.whenever we should think of our parents.
Do you do that ?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与诗歌】相关文章:
3.两在两同心得体会
4.唯物与生活论诗歌
5.李白与杜甫
6.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7.杜甫的诗歌全集
9.杜甫经典诗歌集萃
10.《肆步同书》诗歌欣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