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夏天要结束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板书设计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 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2: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倍炼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学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自然风景图片及建设中的三峡图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辈シ湃峡风光片段或出示挂图,老师激情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约600公里,其中峡区长约92公里,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今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生养他们的热土上。(优美的画面伴着老师动情的解说,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三峡美景中)
2背鍪究翁猓学生带着对三峡的喜爱和憧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薄度峡情》是一首优美的诗,那缭绕的白云和朦胧的细雨,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北疚牡纳字很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生字,然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毖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4敝该分节读诗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5倍亮苏馐资,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弊邢改读课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蹦憔醯媚男┚渥有吹煤茫慷亮苏庑┚渥樱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弊槟诮涣鳌#ㄏ榷磷约合不兜氖节,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说说你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交流喜欢的原因)
4比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并指导朗读。
(1)指名读喜欢的诗节,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帮助理解,老师随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如:第1小节先引导学生了解三峡地区雨量充沛,常常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在云雾中放羊,在雨雾中撑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如有条件,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美读这一小节。
第2小节指导学生读好“细如丝”、“柔如锦”,宜读得慢而轻,边读边想象三峡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蒙蒙细雨中,在云雾缠绕中若隐若现的美。
第3小节“几时……几时……”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位头发花白、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已移民到祖国各地的三峡儿女正站在遥远的地方,向着三峡的方向极目远眺的情景。此时,他(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进而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带着对三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全诗,可抽读或分组赛读。
(3)诗人把自己对三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融入了这首优美的诗中,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三峡情》,细细品味三峡的秀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在《三峡情》的伴奏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到美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蔽羧盏娜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其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今天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老师适时补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
2比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不伴随着它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此刻,面对三峡,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未来的憧憬?(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画一幅画等)
[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师:上课!
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请大家看屏幕。(CAI显示三峡风光)
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
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板书:美读)
师: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生读,老师巡视)
师:三峡美景无限,老师先来说两句。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
生:三峡的春冬美。
生:三峡的瀑布美。
生:三峡的树美,花美,高山美,歌声美。
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点模糊的影象了,怎么让这影象更清楚一些呢?我们接着刚才
的那句话再说一段话,来具体描述一下三峡的景色。
师:老师先来做个示范。(CAI显示文字)
师: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师:请同学们自己准备一下,先在组里说说。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
生:三峡的夏天美。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生:三峡的春冬美。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生:三峡的秋天美。你看: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师: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师: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那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写山突出了高峻。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师: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生:写春冬之景,表现了宁静的感觉。
师:作者认为春冬的景色如何?
生:“良多趣味”。
师:是很欣赏的。那三峡夏天的水给人什么感受?
生:多。汹涌澎湃。
师:在这样的江水中航行有什么感觉?
生:爽。
师:记得《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吗?第一句是什么?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在长江的滚滚洪涛中,如果驾一叶扁舟,有什么感觉?
生:无以自主。随流飘荡。
生:恐惧。
师:夏天的三峡水大流急,这时船只是不能通行的。为什么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说法?
生:那是因为有皇帝的命令必须传达。
师:一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但写出了水流之急,也暗示了过去公文传递的艰辛、危险与无奈。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诗,表现三峡的水,题目是——
生:《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李白的心情与传递公文的人不一样。
师:李白是在游览祖国山川,心情轻松愉快,所以即使听到猿猴的啼叫也觉得是在为自己
的行程伴奏。这和课文中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文中是一种凄凉的感情。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人们的心情不同吧。
师:是啊。心境不同,时令不同,人的感受就不同。秋天,万木凋零,林寒涧肃,已让人感到阵阵寒气,再加上凄苦的猿鸣,怎能不让艰辛劳作的渔人落泪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给旁边的同学听。
(生互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板书:心中有情)
师:这样美美地读,大家一定会有更新的体验。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过。
(生读课文)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老师先来给同学们示范着背一下。
(CAI显示三峡的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篇4: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一、导入。
1、播放长江三峡的录像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桂林山水甲天下,峨眉天下秀,泰山会当凌绝顶,万里长城第一关,大漠孤烟直……现在请同学看看这段录像。
2、学生汇报。
都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3、三峡的简介。你了解三峡吗?(课件)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作者方纪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11课三峡之秋。
5、学生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不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自由说。
师:你们不但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们还能发现问题,你们都很会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问一问,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放在句子中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2、读词语。(课件:词语) 师:课文读了一遍,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的好词。 师:说说你注意了到哪些好词? 生:说。
师:老师也从课文中找出了几个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又会对课文有哪些了解?拿出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生:默读,圈画。
师: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段的三峡。 师:具体说一说。 生:说。 师:板书。
师:谁能把板书穿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通过描写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已经到了秋天。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的不错。 师:除了这些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给三峡来了了浓浓的秋意。 师:你可真会读书,说说你的想法。 生:从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中可以看出来。
师:是的,当橘柚树的叶子绿得,果实由()变(),同时散发着(),三峡就充满了()。 生:老师我还想说。 师:说。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告诉了我们三峡到了秋天。 师:说的好,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早晨部分。
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三峡,绚丽多彩,每当早晨——(课件)请你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词概括早晨的三峡。 生:快速阅读。 师:你喜欢早晨三峡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师:(板书)。
(二)、学习中午的部分。
师:到了中午——(课件)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你又会有怎样的
感觉呢? 生:大声地朗读。
师:谁能把你的感觉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 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感觉到了中午的三峡怎样? 生:热烈。 师:(板书)。
师:谁还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三峡的热烈。 师:是哪句话让我们感觉到三峡的热烈呢? 生:中午……流去。
师:对,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呢?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写动了,写活了。 师:哪是是拟人?哪是是比喻? 生:说。
师:还有谁能把你内心的赞叹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所有的人看见了长江的气势,现在我们共同来朗读,让中午的三峡更加热烈。
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样的慷慨激昂的语言你记住了吗? 生:是的。 师:出示(课件)。 生:看题填空。
师:关掉课件,你还能背下来吗? 生:背。
(三)、学习下午的部分。
师:如此热烈的气息没持续多久,因为峡里的黄昏来的早去的迟……请同学们轻声的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生:轻声读。
师:和中午的三峡比起来,下午的三峡变得—— 生:平静了。 师:(板书)。
师:同桌之间试试读出三峡的平静。 生:互相读。
师:那个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同桌读。
(四)、学习夜晚的部分。
师:配乐朗读。(学生读完上个自然段教师紧接着就读)
师:为什么说“夜,终于来了?”把“终于”去掉行吗?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去掉“终于”,因为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期待夜的到来。 师:为什么会期待夜的到来? 生:三峡的夜晚更美。
师:夜晚的三峡哪里给你印象最深,拿出笔画出来,并且反复的读一读。
生:(多个学生读,并且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板书)宁静,神秘……
四、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心中的三峡是如此的绚丽多彩,那此时此刻你心中的三峡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吧。 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师: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汇报读。
五、落实知识点。
师:这一天,过得真快。手指板书——早晨的…… 生:接着说。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5自然段,作者在进行描写不同时间段的三峡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词,写作的顺序和清晰。
生:不同的是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动”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是“静”的描写,而第五自然段既有动又有静。
师:由动到静,动静结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
2、
3、4段是略写,第五自然段是详写。 师:详略结合了。
生:第三和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 生:我们要牢记这些写作的要点,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师:你真会学习啊,相信你们都能做到。
五、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同时更是美丽的,你愿意为祖国做些什么吗?(生说)是的,我相信你们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更相信你们能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祖国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方纪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明亮
夜晚
宁静
篇5: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篇6: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精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三峡风光资料,准备歌曲《三峡情》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挂图,老师激情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全长约600公里,其中峡区长约92公里,雄伟的长江三峡白浪滚滚,波涛汹涌,两岸青山叠翠,风光秀丽。这美丽的三峡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今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的情却永远留在了三峡,留在了生养他们的热土上。
2、出示课题,学生带着对三峡的喜爱和憧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三峡情》是一首优美的诗,那缭绕的白云和朦胧的细雨,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2、本文的生字很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生字,然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诗歌,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5、读了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仔细默读课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产生了什么想法?请随手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并指导朗读。
(1)指名读喜欢的诗节,
(2)引导学生带着对三峡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全诗,可抽读或分组赛读。
(3)诗人把自己对三峡的热爱和深切的思念融入了这首优美的诗中,让我们再来欣赏歌曲《三峡情》,细细品味三峡的秀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在《三峡情》的伴奏中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到美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昔日的三峡风光秀美,曾经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其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今天的三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你知道今天的三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老师适时补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
2、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不伴随着它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此刻,面对三峡,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未来的憧憬?(写几句话,写一首小诗,画一幅画等)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1 、学生能背诵课文
2、基本了解异乡儿女对家乡的思念
篇7:西师版三峡情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播放三峡风景的幻灯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
师:对了,这里就是三峡,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生一: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生二: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生三: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峡呢,有三个之最。首先她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其次,她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
师: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方纪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三峡之秋,再读。“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的”的意思。
师: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的。
师:(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一种成熟的美。
师: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师: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生: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师: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师: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
师: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那么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先自己练读。 师:谁能读出长江中午的热烈? (生读第一句)
师:他在读的时候注意了语速和重音,听起来就特别有感情了,还有谁想读读?
(生读这三句话)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齐读第一句话。把你们的这种感情送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个三峡中午的热烈。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雾。
师: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还有哪些景物?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师: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师: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师: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师: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展开来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篇8:《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1毖Щ岜究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痹诶识凉程中,联系上下文和查阅的资料理解关键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盼望解放、渴望自由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教学挂图,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红岩》、白公馆、小萝卜头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激趣引入
1笨吻白橹学生阅读小说《红岩》或观看电影《红岩》,搜集有关白公馆、渣滓洞、小萝卜头的资料,相互交流。
2币出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
1毖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做到正确、流利。
2贝佑锞持谐橄蟪鲎帧⒋剩检查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图激情,朗读理解课文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自由朗读第1~5段。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
出示重点句:他把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出示小飞虫插图,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读第8段的第一句,相机出示小飞虫。
提问:孩子们认识它吗? 你觉得小飞虫对你来说是“新事物”吗?
小组里说说你平时捉到小飞虫是怎样对待它的?
过渡语:为什么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呢?他又会怎样对待小飞虫呢?请同学们自读第6~12段。
3 教师让学生联系图画,朗读第6~12段。
提问:小萝卜头觉得小飞虫是“新事物”,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小萝卜头看到小飞虫后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请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勾画出来。
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动作辅助,教师引导感悟小萝卜头的心情。
(1)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2)“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它。
(3)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
(4)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5)小萝卜头高兴地拍手叫道:“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可比赛读,可齐读。4北冉夏愫
小萝卜头对待小飞虫的态度,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升华,启发教育
1毙》沙娣闪耍小萝卜头为什么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了”“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板书:向往自由)
2毙÷懿吠返脑竿实现了吗?他为什么没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3毕胂胄÷懿吠范宰杂擅篮玫南蛲,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打算呢?
4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读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生字,词语。
2蓖学间互相交流了解到的“红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的演讲比赛。
附: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向往自由
插 图
(贴与图对应的重点句)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9:《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阅读提示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萝卜头”具有远大革命理想,为建设新中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条件的话,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红岩》)观看电影《红岩》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从电影中你了解到了“小萝卜头”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逐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萝卜头”宋振中在国民党监狱中的生活,表现了小萝卜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结合自学,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1.理解第二自然段。
(1)理解句子: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
①结合一自然段理解“监狱生活”。
教师讲述:小萝卜头的爸爸是一位共产党员,由于进行革命活动,宣传抗日,在1941年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起来了,在这之后呢?敌人又骗小萝卜头的妈妈去监狱探望亲人。这个时候,妈妈抱着仅仅八个月的小萝卜头去了;结果母子俩人也被敌人抓起来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结合具体内容理解“折磨”。
a.“一年到头不见阳光”
b.比较句子:
③理解“面黄肌瘦”。
(3)朗读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2.理解四、五自然段。
(1)指读思考:哪两件事说明弟弟爱学习?
(2)讨论理解四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明确:弟弟爱学习,也很有礼貌
②指读:弟弟怎样有礼貌?
理解:每次、总是、轻轻
③弟弟怎样爱学习?
明确:功课好,用俄语
④小结:第一句概括讲弟弟爱学习,有礼貌,后面五句话具体的讲弟弟是怎样爱学习,有礼貌的。
⑤指导朗读。
(3)讨论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把写小萝卜头学习刻苦的句子画下来,四人一组讨论理解。
②重点理解“不管……总是……”
a.“不管”后面列举了哪些情况?
b.想象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学习条件的恶劣。
c.体会弟弟是怎样的孩子?
明确: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d.指导朗读。
(4)总结: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知道了弟弟是个刻苦学习的孩子。弟 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这样做呢?
3.学习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弟弟为什么刻苦学习?
①理解“来之不易”。
a.“经过难友们几次斗争,特务才勉强同意……”
b.得到一张纸,一支笔很不容易。
C.妈妈把草纸省下来。
②理解“牢牢”“将来”“建设”。
(2)总结
①弟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刻苦学习。
②在妈妈的教育下弟弟树立了革命的信念,这是他刻苦学习的动力。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和有关“小萝卜头”的图片。讲述: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2.师总结全文。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把“小萝卜头”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预习第29课。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及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的能力,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使学生懂得“小萝卜头”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精神,并注意课前培养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
探究活动
1、利用手中的笔,夸一夸你身边或你知道的刻苦学习的人或事(大人、小孩、名人、伟人不限),最好用“概具”的叙述方法。
2、练习《巧解谜底》
3、买一本或借一本《红岩》读一读。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0:《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教学媒体: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观看影片《在烈火中永生》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随笔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 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当时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也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根据图片介绍“小萝卜头”名字的来历.
通过介绍小萝卜头的资料,使学生对他有所了解,介绍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生字,弄懂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理解课文 深化主题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 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学生如果能说出他渴望自由就更好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小萝卜头的生活背景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文中人物小萝卜头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讲通过读文章来体会会有些困难,所以从具体句子入手,由学生自己分析,再来体会,难度会小些.
使学生明白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体会出小萝卜头的人物思想.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四,回归整体 读中再悟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这么漂亮的飞虫,小萝卜头又很喜欢,为什么还要把它放了呢
学生可能会认为因为小萝卜头爱护昆虫所以才放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从文中找到描写飞虫漂亮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再找一找从哪可以看出小萝卜头很喜欢飞虫,最后再回忆小萝卜头当时的想法.接着分析小萝卜头为什么把它给放了.
学生再读文章,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
恰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你还可以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
扩大知识面,增加积累,为综合运用五的口语交际打基础.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1:《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会读查字表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
【教学难点】从小萝卜头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CAI 小萝卜头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他吗?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生想象小萝卜头生活的环境CAI
4、就是在这里,小萝卜头度过了他极其短暂的一生,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的故事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归纳概括
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2、现在请大家翻开书77页,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关于小萝卜头的哪几个故事?
3、指名说,师指导归纳小结
第一个故事1-13自然段:小萝卜头跟罗伯伯和车伯伯学习
第二个故事14-16自然段:罗伯伯和车伯伯被特务杀害,小萝卜头沉浸在悲痛中
第三个故事17自然段:小萝卜头跟黄显声将军学习
三、导读感悟,体验情感
1、生快速默读课文1-13自然段,想想:小萝卜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用﹏画出描写环境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小萝卜头学习的句子速度快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在旁边用1、2个词写出自己的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a、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
b、小萝卜头认真念了几遍课文,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直到把这14个字默写下来
c、重庆是个大火炉,七八月份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小萝卜头每天光着膀子,趴在地上写呀,算哪;没有纸笔,妈妈在床头地上铺了一层土,小萝卜头就用一根长钉在上面写写画画
四、小结:故事读到这里,小萝卜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革命的诗
2、看影片
七、板书设计:
14、小萝卜头的故事
环境艰苦
学习刻苦
《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小萝卜头的故事》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小萝卜头在牢房里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故事课文真实、生动的表现了小萝卜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的情形:没有纸笔,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的只是又闷又热的牢房,没有自由,有的只是敌人的监视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萝卜头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再苦再难,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希望!他这种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少年儿童学习的
2、说我对本课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度成为天下父母重视教育,关心子女的流行标语,然而时至今日,它却成为家长娇惯溺爱子女的理由文中所描述那种艰苦的环境对于新生代的独生子女来说都很遥远,陌生而这篇课文恰好是对那个久远时代认识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让他们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醒自己,让孩子们在学习环境优越的今天也能像小萝卜头一样,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掌握好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的编写,认真研读教材后,我采用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归纳概括--导读感悟、体验情感”的教学策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会读查字表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
【教学难点】从小萝卜头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敞开心扉,真诚的倾听和倾诉,是在相互接受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相遇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小萝卜头的图片,从直观上对小萝卜头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这时他们对小萝卜头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拉近小萝卜头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先想象小萝卜头生活的环境,接着在图片和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仿佛滑进时光的隧道,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紧接着导入正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归纳概括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认识生字、读准字音以及读通课文都纳入学生课前预习在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学生开火车读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之后再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小萝卜头的哪几个故事,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三、导读感悟,体验情感
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环境的艰苦和小萝卜头学习的刻苦,但是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句子,反复进行导读,必要时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验文中的情感
评第一节《小萝卜头的故事》
1、选择上第一课时的老师,都是有勇气的毕竟第一课时我们的研究都还不够深入,可放心拿来用的经验不多这位老师第一课时容量较大,除了常规的读通、读顺课文,指导生字生词的学习外,还把理清文章条理,概括大意和感知人物特点作为学习的内容把难度大,费时多,效果不好体现的分段、概括段意的环节放进来,让人感到教师的课堂务实求真
2、课文所述故事需要强有力的解读背景支撑,教师在提供解读背景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感觉效果不错教学开始,教师出示影视资料中小萝卜头的截图,以此开始进行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后,一段配乐的CAI环境介绍,较快地让学生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点的特殊和人物生活环境的特殊环节不多,情境创设较好
3、重点语段的教学教得耐心和细致如,学习描写环境的词句和描写小萝卜头学习的句子的教学,不急不躁,逐点体会特别是“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两句的教学,能抓住句子中的逗号,通过比较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这里穿插进对《囚歌》的学习,巧妙
需要商榷的:
1、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时,指导稍显不足在第一段的划分上,学生迟迟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113段划在一起,有的学生把小萝卜头背诵《囚歌》作为一件独立的事情来看,这里可以放慢一下速度,帮学生释疑
2、部分研读时,一个问题中有两个要求,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如“小萝卜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如果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问题,先后提出或一起拿出来都可以
3、对小萝卜头的理解还可以更深入教者不能只帮助学生认识小萝卜头的学习环境艰苦和学习的刻苦对学生而言,小萝卜头不是一个普通的同龄人他是一个失去了自由,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的孩子他对学习的爱和现在的好学生爱学习是不一样的这种爱是建立在对敌人的恨,对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珍惜和对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的基础上的所以不能把这些学习动机和热爱学习的表现联系起来,小萝卜头的形象就是单薄的教者有这种联系的意识,指导的时候要挑明,要强调,要在指导朗读,掀起朗读情绪时点出来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2:《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小萝卜头”在狱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其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小萝卜头”艰难的处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电影《红岩》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提示课题,质疑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图上画的是谁?他的外貌是怎样的?他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你能从图上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简介人物。课文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作者宋振苏。他和弟弟宋振中(即书中的“小萝卜头”,是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烈士的儿子。1941年,只有8个月的“小萝卜头”和妈妈、爸爸一起被国民党运动派秘密逮捕入狱,重庆解放前夕,他们又一起被敌人秘密杀害了。 观察图中人物-----小萝卜头的外貌,说说小萝卜头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他在干什么?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全班交流有关小萝卜头的资料。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听故事,看书,网上查询,注意时间安排) 此时可教“链结”在电脑查询中的意思。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白鸽 弄脏 哀伤取名 熟悉 任何艰难险阻 传递 弧线 感激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 指名读 ②评价 ② 再指名读 ③ 齐读(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哀”和“衷” “熟”和“热” “激”的组成。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艰难险阻” “传递” “感激” 用画简笔画的方法理解“弧线”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交流读书收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课文记叙了一天,小萝卜头在走廊上----小虫,----小虫,----小虫的事情。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2、重点指导“廊”“概”“缓”等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观察生字,正确书写,写好“廊”“概”“缓”等字区分“栏”和“拦”。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重点:感情朗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难点: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将继续去了解这个我们的小英雄。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进入学习状态。
二重点指导 朗读感悟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想象一个从来就在牢房里生活的孩子,听说山的那边是家的方向,他会说什么呢? 教师从中点拨。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知道这些信息: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根据课文回答,(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3)全班交流,讨论。(4)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学习用不同的符号勾画不同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积累运用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 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到课文里读。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指导书写。
[《小萝卜头》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篇13:《一幅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一幅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
2、能准确地说色、调色和涂色。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准确说色、调色和涂色。
四、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粉笔、毛笔、小水杯、调色盘、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话吗?特别是最后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说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向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学生也可参与部分)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看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
2、临摹合作。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要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来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认真的研究与探讨,今天你有收获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向日葵》这幅画的主要颜色及指导学生探索调色方法,使学生在体验调色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体协作精神。但在“组合展示”环节,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故没有一一欣赏点评。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一幅画》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
【三峡情(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