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2023-04-06 08:29: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海底捞在逃猪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篇1: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试题

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试题

一、判断下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2569+385的和是。

(2)11+12+13+14+15+16+17+18+19的`和是()。

(3)一个奇数与2相乘,积是()。

(4)485—682的差是()。

二、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3+35□的和是奇数。

380—25□的差是偶数。

三、判断。

(1)一个非零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奇数与偶数的乘积是偶数。()

(3)所有的质数中没有一个偶数。()

(4)除1外,奇数都是质数。()

(5)两个奇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四、猜猜我是谁。

(1)我们是三个连续的奇数,和是27。

(2)A是最小的合数,B是一个质数,A和B的和是偶数。A是几?B是几?

篇2:数的奇偶性教案

数的奇偶性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篇3:数的奇偶性教案

数的奇偶性(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发现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判断下面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5    48  234    564  98  109

二、新知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

2、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让学生观观察下面两组数,各有什么特点?

(1)80  12  20  6  18  34  16  52                            (2)11  21  37  87  101  25  3  49

试一试

偶数加偶数   奇数加奇数   偶数加奇数

判断:让学生交流判断的思路

三、总结www.xkb1.com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四、作业布置

篇4:小学数学《近似数》教案

教学目标:

教科书P96-97页的内容,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2、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增强对近似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了解一些数量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读中感悟:

(1)出示:到20xx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

到20xx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

(2)学生读一读,师:画线的四个数所表达的数量的准确程度是否一样?

组织讨论,引入准确数、近似数的概念。

像2709和1999表示准确的数量准确数

像43776万和14398万表示大约的数,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近似数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生活中再认识

师: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或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数,请拿出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同桌说说这些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回忆,交流。

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3、读数,判断近似数

过度: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组数据,你能读出这些数,说说哪些是近似数吗?

出示信息,要求读出,并说明哪些是近似数(或用想想做做第1题)

①《中国昆虫名录》收录了当时已知的`中国昆虫9种。

②20xx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全球昆虫可能仅有200万到600万种。

③江阴市实验小学共有学生4502人。

④20xx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苏州东方水城7天来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6亿元。

指名读题组织交流

二、探索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下面是某市20xx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男性(人)女性(人)

970889484204486685

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级,它们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2、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请你自学书P96页下方的一段话。

交流,老师解释。

例如484204通过分级,我们知道大约有四十几万,然后看万位后一位,千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

(板书48000048万)

同样,486685怎样取近似数?学生说,老师板书。

970889呢?自己坐在作业本上。注意格式。

3、以万或亿作单位

(1)对着前面判断的信息,提问这些近似数是以什么为单位的?万或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有什么好处?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由于实际的需要、为了读写方便

(2)出示:2830001970000000它们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集体讲评,说思考过程。

(3)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得出:相同方法相同四舍五入,不同前者用0占位,后者省略尾数后用万或亿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的想想做做,师指名回答,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一些近似数,在班级里交流

六、作业设计:

1、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05385199432089775

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34000000020680000000980000000

七、课堂作业

完成相应的《三级训练》。

篇5:小学数学《近似数》教案

学习目标:理解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准确地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重点:近似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学习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按给定的精确或有效数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准确数与近似数:

(1)初一(4)班有42名同学,数42是数;

(2)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内角,数3是数;

(3)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数960万是数;

(4)王强的体重是约49千克,数49是数.

二、合作探究

1、王强的身高为165cm,数165是一个数,表示王强的身高大于或等于cm,而小于cm。

2、长江长约6300千米,是一个数,表示长江长大于或等于千米,而小于千米。

3、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取近似值:

(精确到个位),(精确到0.1,或叫做精确到十分位),

(精确到0.01,或叫做精确到分位),

(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

(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

4、有效数字:从一个数起,到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5、3.256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5.08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3080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0.0802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3.02万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1.68×105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1)0.0158(精确到0.001)(2)30435(保留3个有效数字)

(3)1.804(保留2个有效数字)(4)1.804(保留3个有效数字)

三、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练习。

2、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

(1)0.65148(精确到千分位);解:0.65148

(2)1.5673(精确到0.01);

(3)0.03097(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4)7546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5)90990(保留二个有效数字);

(6)64.8(精确到个位);

(7)0.0692(保留2个有效数字);

(8)399720(保留3个有效数字)。

2、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1)32;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2)17.93;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3)0.084;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4)7.250;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5)1.35×104;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6)0.45万;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7)2.004;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8)3.1416.解:精确到位,有个有效数字,是。

篇6:小学数学《近似数》教案

教学内容:

p.40、41例9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了保证近似书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了改写小数,板书:改写

说说改写的最本质的要求是什么?(大小不变)

指出在改写中主要的2个问题:(1)漏写单位名称;(2)改写好后,小数末尾的0要化简。

2、改写

分别改写成“万”和“亿”为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说具体的方法。说“万”的时候注意末尾的0,说“亿”的时候注意位数不够的时候用0补。

二、学习新知:

1、理解“精确”:

通过预习,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板书:近似数)你想到什么?(≈、四舍五入)

2、读,并写书数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问:这是一个几位小数?

现在学习精确到整数?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分别是多少。

(1)精确到整数,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2)精确到十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3)精确到百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比较两个小数:1.5,1.50这后面的小数能不能也写成1.5?为什么?指出:题中要求要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不能化简。

3、补充:0.9946

分别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注意进位问题

4、比较两个概念:改写、精确你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在那里?达成共识:改写时大小不改变,用“=”,精确时得到的是近似数,用“≈”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指名说出近似数。指出要看清楚保留的位数。

2、练一练。

(1)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略)指名说说结果,遇到困难的加以指导。

(2)先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注意解答的顺序、联系。指名交流。

3、完成p.43的练习。

(1)第4题。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2)第5题。身高、体重的精确。要注意精确的位数。

(3)第6题。在下面的○里填上=或≈上下两个数对比,说说为什么一个填“=”?一个填“≈”?

(4)第7题。注意审题:“改写”。按要求完成并交流。

(5)第8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规范地书写解答。交流。

四、布置作业。

篇7:小学数学《近似数》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

、、()、()

9997、()、()、()

497、()()、()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008

()>()>()

205306402

()<()<()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篇8:小学数学数独教案

数独这一讲是学而思在建立十二级体系之时新加入的一个内容,内容上属于数学游戏与逻辑推理范畴。关注杯赛的老师应该知道,近4年来,迎春杯和走美杯几乎每年都会考数独变型题。那么我们加入这一讲,也就旨在应对杯赛,另外引发学生对数独游戏的兴趣。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常规数独,及见识各种变形数独。而重点在于后者。大家知道,零基础解决入门级数独时,往往需要20-30分钟时间,甚至更长。因此把9X9的普通数独和对角线数独完完整整的讲一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提倡的。最好把重心放在讲解规则,演示方法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起来做。变型数独,对于不同的类型,点拨学生寻找突破口。变形数独的补充题可以在课上多做做。

想自己从头讲到尾的老师,一定要慎重。数独问题比数字迷更容易挂黑板。让学生一直跟着你的思路,相信学生也很累的。

对于学案题和作业题中的9X9数独问题,推荐让学生作为兴趣拓展练习。做出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

现在把教师版讲义中的9X9普通数独和对角线数独的解析放在下面,老师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提高班学案1 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ABCDEFGH11234556437899869479691372735647I8ABCDEFGHI11682539742725496138339417826548765324195519647382643298175672538196478947365821968172459319

23[分析]突破口在第5行。第5行缺少

1、

4、8。B5=1,E5=4,H5=8. 然后看第6个九宫格。里面缺少

4、

6、7.I6=6,G6=7,G4=4;那么C6=2。 看第5个九宫格。里面缺少数字

1、

3、

5、8.F6=1,E4=3,D4=5,E6=8. 用相同数字判断法,得出H3=6,B8=4,I1=4,D2=4,F9=4,G8=8。 看第H列。缺少数字

2、

3、9,那么H2=3,H9=9,H8=2。 用相同数字判断法,得出D3=1,G2=1,I8=1,C9=1 接下来可以用排除法填出第3和第9个九宫格。I7=7,G9=5,I3=5,G1=9,G3=2。 看D列,缺少数字

2、

7、8,那么D9=7,D7=8,D1=2 看第8个九宫格,缺少数字

2、

5、

6、9,得到F7=9,E9=2,E8=6,F8=5。 排除法得,C8=7,A9=6。 观察E列,E1=5,E2=9。 第4行,A4=8,C4=6。 第3行,A3=3,F3=8。

之后的几个空完全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答案如右图。

尖子班学案1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ABCDEFGH1868829234971774234324715676789IABCDEFGHI158197432657

23476251893296183457471549826358392617456462357918767354289181548396729928716534

181723[分析]数字不密集,突破口不明显,我们先从相同数字入手。 用相同数字判断。B9=2,G3=4,C2=7,F6=7,A5=8。 第6行,缺少数字

4、

5、

6、9,只有A6=4。 观察第2个九宫格,只有F3=3。

观察第7个九宫格,只有A9=9。那么根据相同数字判断,B3=9 第3行还却数字

1、6,那么C3=6,D3=1。 再根据相同数判断,F5=1,E8=3。

观察第B列,缺少数字

3、

5、6,那么B8=5,B6=3,B5=6。那么C4=5,C1=1,A1=5,A8=1。

观察第8行,缺少数字

4、

6、8,那么C8=4,D8=8,G8=6。那么C9=8,C7=3。 观察第9行,缺少数字

4、

5、6,那么F9=6,G9=5,I9=4 观察第6行,缺少数字

5、9,那么E6=5,G6=9。

观察第G行,缺少数字

1、

3、8,那么G1=3,G2=1,G7=8。

之后的几个空完全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答案如右图。

提高班学案2 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ABCDEFGH1823456375284991455499IABCDEFGHI18571439526724125893673395627184428641579359748365216531972846712879463586493512789753268419

[分析]对角线数独一定不要忽略对角线上的限制条件。 先用相同数字判断法,C8=9,C7=8。 7864939

观察B、C两列的数字3,4,可以发现,只有A2,A3可以是3,4。那么A列只有A5=9。 那么B3=9,F2=9。

继续用相同数字判断法:I3=4,那么A2=4,A3=3。 用区域排除法找到G3=1。

这时副对角线(A9~I1)只有2种填法。A9=2或A9=7。尝试发现,A9=2时无解(C3和F6无法填)。因此A9=7,E6=3,I1=2。 根据相同数字,B5=7。

第2行中缺少数字

1、

2、

3、8,那么G2=3,E2=8。于是H1=5,H3=8,B1=6,C3=5 根据相同数字,A6=5,I4=3,H7=3,D8=3,F1=3。 观察F列,只有F7处可以填4,于是F7=4 观察H列,只有H8处可以填7,于是H8=7. 用区域排除法,F6处只能填6,于是F6=2,对角线上,G7=6,B2=1,D4=4。那么C2=2,C6=1,C4=6。

之后的几个空完全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答案如右图。

尖子班学案2 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ABCDEFGH1165267594184562432984756789IABCDEFGHI113698527427453269813298417536442765139856532981476819743625758213476989618724539374569812

[分析]主对角线易填:D4=6,F6=3。 用区域排除法,F9=9。 用相同数字法,I3=6。

769582

观察第3行,只有G3处可以填5,因此G3=5。

观察第7行,只有F7处可以填4,因此F7=4。接着看F列,剩余数字

1、

2、8,那么F8=2。 用区域排除法,E7=3,E1=8,E3=1,E2=2,C7=2。那么D6=7,D5=2。

观察副对角线,只有I1可以填4,于是I1=4。那么观察第3行,H3=3,D3=4。于是G8=4,H9=1,I8=3。 区域判断法,I4=8。

那么H2=8,于是副对角线上F4=1,B8=6,A9=3。于是F5=8,E8=7,E9=6. 第8行,A8=9,C8=1。于是B9=7。

观察第1个九宫格,缺少数字

3、

5、7,A2=7,B1=3,C2=5。 第2个九宫格,D1=9,D2=3。

第3个九宫格H1=7,I2=1,G2=9。

之后的几个空完全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答案如右图。

作业题2: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ABCDEFGH12324563785997965489961376952I174ABCDEFGHI1457862391263195482732891734564196235784572548691363487915629

[分析]应用区域排除法,第4个九宫格中的数可以直接确定。A4=1,A5=7,B4=9,B5=2,B6=4. 第5行E5=8,I5=3,H5=1。

区域排除法,F4=5,那么第5个九宫格,D4=2,D6=7,F6=1。那么H4=8。 区域排除法,I9=5。

相同数字法,C3=9,H1=9,H3=5,B1=5,E2=5,D7=5。 第2行只有C2位置可以填1,因此C2=1。 相同数字法,B7=1,B9=7,A7=8,B3=8。

第I列用区域排除法,I3=6,I6=2,I8=8。那么H6=6。 第B列用区域排除法,B2=3,B8=6 相同数字法,E1=6。那么第1个九宫格A1=4,A2=6。

那么主对角线可以全部填出,G7=6,H8=7。

之后的几个空完全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答案如右图。

作业题3:请你在图中将数字1,2,3,4,5,6,7,8,9分别填入空格内,使得每行、每列及9个“九宫格”中数字1~9均恰好出现一次.

781352764985643192789972648135ABCDEFGH1234576178936874495675394978IABCDEFGHI147325168929523681473618794253434581297657264395186189576432786712539482319478659594683721425296839

[分析]区域判断法,得出G6=4。

篇9:小学数学数独教案

一、教材内容和目标:

“猜一猜”既“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一教学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既 “数学广角”。“猜一猜”这教学内容又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逻辑推理思维性比较强,学生对纯“文字”的推理存在难度。我确定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而推理过程的叙述是难点。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钱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一对双胞胎兄弟,(出示课件)你能猜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也可能出现两种可能,但不确定。)。那现在钱老师给大家一条线索,你能确定了吗?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说明理由:能用上“因为、、、所以、、、”连着说一说就更好了。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根据老师给你的一条线索从刚开始乱猜到一步步推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出示课题并生齐读)。说到推理可不得不提到一位高手,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名侦探柯南)柯南可了不得了,六岁就开始破案,还和他的小伙伴成立了“小小侦探团”,根据线索步步推理,告破案件。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柯南一样聪明机智呢?那就赶紧进入“柯南侦探营”吧!

1、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 师:首先进入柯南的基础训练。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能根据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论,看来,我们离柯南越来越近了。

2、探究“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

师:通过了柯南的基础训练,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进入柯南的提高训练营吧!

3、总结推理过程 师: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推理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从而使我们的问题更加简单。

师:看到大家学得都不错,柯南还送给咱们一首儿歌呢!一起读一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练习巩固

师:根据柯南送咱们的“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我们一起来接受柯南给我们设的难关吧!有信心吗?

1、第一关:

下面黄色纸片的后面分别藏着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第一个后面不是三角形,第二个后面是长方形。

师:你先确定哪位?再确定哪位?有不同的想法吗?完整地说一说。轻松闯过第一关。 师:先确定谁?接着呢?谁能说完整整个推理过程? 祝贺你!离柯南又近了一步。

3、柯南指令:完成书本102页的第三,第四题。

顺利闯过了所有关卡,现在,你已经是柯南训练营的一员了,恭喜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时,也能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这样,你就是为未来的柯南了!

师:说到推理大家想想在动画片中有一位推理高手大家知道是谁么?

对了,他就是名侦探柯南!柯南可了不得了!六岁就开始破案,还和他的小伙伴们成立了“小小侦探团”,他们根据线索,步步推理,帮助警察破了很多案子! (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柯南一样聪明机智呢?那就赶紧进入“柯南侦探营”吧!

师:首先进入柯南的基础训练。

师:通过了柯南的基础训练,老师要提高难度了,进入柯南的提高训练营吧!

师: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推理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从而使我们的问题更加简单。

师:看到大家学得都不错,柯南还送给咱们一首儿歌呢!一起读一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现在,你已经是柯南训练营的一员了,恭喜你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希望每个小朋友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时,也能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线索,排除一些情况,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这样,你就是为未来的柯南了!

第二课时

一、学习例2,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上一节的推理课大家觉得有趣吗?

学生回答:有趣。

2、师: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推理游戏。请大家看题。

课件出示例2题目。

3、师:谁来说说表格中的数字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

(1) 每行、每例都有1到4这四个数。

(2) 每个数在每行、每例都只出现一次。

4、师:像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它归为数独类。所谓数独,是一种运用纸、笔进行演算的逻辑游戏。玩

家需要根据盘面上的已知数字,推理出所有剩余空格的数字,并满足每一行、每一列均含有1~N,且不重复。N即盘面的规格,在标准数独中N是9,也就是盘面是9行9列,数字是1~9。我们这个数独,N则是4,也就是4行4列,数字是1~4,它是数独游戏中非常简单的。

板书:

5、师:每一道合格的数独谜题都有且仅有唯一答案,我们的推理方法也以此为基础。当我们看到这个题

目时,我们应该怎样想呢?哪个空格的数字是最好确定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6、师:大家说得没错,因为每一行、每一列所含有的数是固定的,所以,哪一行、列已有的数字越多,

剩下的空格就越好确定。在这一题中,我们来看第一列A所在的位置,这一列已出现了3和1,A所在的行又出现了2,根据每一行、每一列中都不能有重复数字的规则,A就不可能是

3、

1、2中的任何一个,只能是4了。大家理解这个推理过程了吗? 学生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讨论、梳理。

7、师:让我们把4填到A的位置,现在让我们来看B。我们看到,B所在的列有3,所在的行有4和2,

那么B就不可能是

3、

4、2中的任何一个,只能是1了。让我们把1填到B的位置。这个推理过程你有疑惑吗?

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释疑。

8、师:剩下的方格中应该填入哪些数字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如果想不出来,可以与同桌或者小组

同学探讨,把表格填完。

学生分组活动,填写表格。

9、师: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上来为我们演示一下推理的过程?

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根据什么推理出了什么,一步步地将表格填写完整。

10、师:你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解,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

再让一两名学生上台演示,以帮助学生巩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

11、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每次填完后要一行行、一列列地检查,看是否满足“每行、每列都有1到4这四个数,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的特点。

12、师:让我们再用“做一做”中的这道题来巩固一下方法。还是先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做一做”。

13、指名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推理过程及答案。

二、练习巩固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1)课件出示题目表格。引入:一般情况下,在盘面相同的数独中,已有的数字越少,则难度越大。刚才我们完成的两个数独中都有5个已有数字。接下来的这个数独中只有4个数字的位置是确定的。你们有信心攻克它呢?

学生回答:有。 (2)这一题只要求我们求出B所在的位置是数字几,不过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表格填写完整。事实上,教材已经提醒我们最先能确定的数字,那便是A所在位置的数字。请大家由它开始来把表格填写完整吧。 学生先独立推理、填写,再与同桌交流。

(3)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引导学生梳理题意。

(2)组织学生交流推理方法。使学生懂得这一题与数独的推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先看有没有能一下就确定的数字,(如第

1、

3、4题均有)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剩余数字的推理。对于第2题,可以用“试”的方法,如先在左上格中试着填“1”,再据此写出其他方格中的数字,看能否得出符合规定的答案;再接着试着填“2”,依此类推。注意,有的竖式可能不止一种填法。

(3)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再小组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7题。

(1)引导学生梳理题意,以一个数字为例,理解“周围的八个方格”所指范围。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 (3)全班汇报。

三、趣味推理,感受推理的乐趣

1、师:看着大家这么棒,柯南想把手上的一个案子交给大家来处理。事情是这样的,他在破案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密码箱,打开了它就能知道罪犯是谁。关于密码箱的密码,这儿有三个提示:

(1)密码是个两位数;

(2)十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得数是12; (3)十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得数是4。 同学们,你能推理出密码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探讨,得出结果。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趣的推理题,引导学生体会推理的乐趣。

数学广角——推理 数独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全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反应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数独游戏,可以益智,可以获得持久的脑力锻炼。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排除法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的推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 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在同伴之间的交流

与团结协作中,获得肯定,又在独立 思考后,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四、教具和学具: 课件数独游戏题纸 6 宫格教具纸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新: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也喜欢玩,今天老师将为你们介绍一款 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在玩的数学游戏——“数独”游戏。为了带你走进这神奇的 世界,待会儿咱们一起进入游戏的王国,跟着老师从最简单的类似数独题入手, 好吗?(板书:巧玩“数独”)

2、建立数独的模型

1、①第一关“猜一猜” 师:要见到真正的“数独”,咱们还得过三关呢?想不想试试? a、一个大格子平均分成了九个小格子,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方块分别填 入九个小格子中,使每一行、每一列都有三种颜色,不重复出现。为了便于表 述,我们为每一行,每一列都取上名字。(出示:行列) 师:你准备从哪个格子开始猜? 师:什么颜色?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时,既要看行又要看列,判断时,用排除法,不是??就是??(板 书:行,列,不是??就是??) 红 蓝 黄 b 完成后回顾 师:刚才我们从哪个格子开始猜的?为什么从这个位置开始猜?能不能从别的 位置开始猜呢? 小结:是的,对于这道题来说,因为每一方位提供的信息量都是一样的,所以 从任意的格子都可以开始猜。而当我们观察时,既看行又要看列,判断时不 是??就是??) ②第二关“想一想” A、将一个大格子分成 16 个小格子,现在有苹果,香蕉,草莓和葡萄这四种水 果,要放入相应的格子中。要求是每一行,每一列的水果不能重复,还有,再 加一个条件,每四个方格为一个区,像这样一个区里的水果也不能重复出现。 概括来说,就是,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区的都有四种水果,不重复出现。 师:你准备从哪个格子开始?(第几行第几列)多指名学生说 葡萄 葡萄 草莓 苹果 香蕉 苹果 草莓 葡萄 B、出示课件:回过头来再看看,怎样观察才能很快的开始呢? 小结:不仅要观察行,列,还要观察区。而且找到提供信息最多的方位开始。 ③第三关“画一画” 师:看来你们的本领掌握得很不错,老师对你们进入下一关很有信心,那你们 自己呢?好,进入第三关画一画。 师: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五角星形画入方格中,每一行,每一列,每一 区都不能重复。 要求: 这道题是画一画,请先思考三十秒后再小组内合作完成。 出示学具纸 一 四 二 三 汇报: 先检查一组,再对照检查。 师: 老师对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 刮目相看,短时间内就掌握了玩“数独”的基本方法。现在,三关已经闯完了, 下节课可以向你们正式介绍“数独”,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数独”

(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全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反应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四、教具和学具: 课件数独游戏题纸 6 宫格教具纸

五、教学过程: 应用“数独”的模型:

1、介绍“数独”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 3 4 4

2 3

1 3 1 4 2 2

1 4 3 我们一起来玩填数 游戏吧! 规则是:每行、每列必 须有1~4这四个数。 B应该是几? 仔细读题,你都 知道了什么? 我们要解决什么 问题呢? 我们应该如何 思考呢?

二、学习新知

(一)初步理解 我知道,每行、每列 都有1~4这四个数。 我还知道,每个数 在每行、每列都只 出现一次 。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所以,A只能是4。

(二)尝试解答 应该从哪里入手解 决这个问题呢? 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 出现了

3、

1、2。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 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4,所以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

4、

2、3。

二、学习新知 B到底是多少呢? 应该怎么想? 所以,B只能是1。

你能填出其他方格 里的数吗?

尝试解答 4 1 3 4 1 2 2 4 1 4 3 再看B所在的行和列 已经出现了

4、

1、2, 所以B是3。 然后就可以依次填出 其他方格的数了。 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 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 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 我从A入手填,A所在 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

4、

2、3,所以A是1。 1 4 3 2 1 3 4 1 2 4 3 1.

三、巩固练习我是这样想的:先从个位入手想 7+

=8, 7+1=8,所以第二个加数个位是1。

三、巩固练习1 3 2 这道题该怎样想呢? 1 2 3 2. 再想十位上的数,

+

=5,4和1组成

5、2和3组成5,题目要求每个算式中的数字不 能重复,所以选2和3。 还有其他填法吗? 再试一试。 2.

三、巩固练习

这三道题可以怎样 填呢?请你填一填。 8 1 9 2 4 2 9 1 7 1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

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第7题。

篇10:小学数学数独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排除、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观察、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教学准备:

讲义,铅笔,橡皮。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小组合作讨论、独立探究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1、引入:采用背景知识引入法——数独,是一种以数字为表现形式的益智休闲游戏,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的河图洛书,而数独(Sudoku)一词源于日本,意思是“只出现一次的数”,数独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靡全世界的益智游戏,拥有上千万的爱好者。

2、教师讲授过程: 1)借助例一介绍“格”、“行”、“列”、“宫”的概念【针对学生的年龄与知识储备决定是否讲解“ 坐标”的概念】,并交代例一是一个四宫数独,也是数独模型中最简单的形式。

2)介绍完成这一四宫数独的标准:每行、每列、每宫有且仅有一个

1、

2、3和4。 3)观察法的运用:观察第一列,出现了

1、2,没有

3、4,因而确定

3、4填在A、B的位置。

4)排除法的运用:由于一宫有3,因此A不能是3,从而判断A为4,进而判断B为3。一宫已有

2、

3、4,从而C必为1,一列已有

1、

2、4,从而E必为3,剩余的同法可解。 例一:

3、学生分小组(2人为宜)讨论过程:讨论完之后,教师校对答案并详细讲解。 例二:

4、学生独立探究过程:

例三:

5、教师讲授一个六宫数独(例四)示例,与学生同步解析,一些简单的观察或者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由学生说出。例如:根据观察,一宫中缺少的是

4、6,而一列有4,从而判断第一行第一列的为6.如此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系统、完整、有规律的思路。

例四:

6、课堂总结:总结数独的基本元素的概念,总结观察、分析等方法在数独过程中的运用。

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第三讲剩余题目。

篇11:小学数学数独教案

对角线数独是从数独衍生出的变种。在9×9的大九宫格中填入数字1~9,使他们满足一定规则。

游戏规则:

每个数字在每个小九宫格内不能出现一样的数字,在每行、每列和每条大对角线中也不能出现一样的数字,其相对于标准数独来说是多了两个额外区,要求两条对角线也包括数字1-9。

解题技巧

区块排除法

由于第七宫内1的位置,第一宫内1只能在对角线上,所以在第九宫1排除了对角线及第九行,只能在红圈的位置。

对角线排除法

对角线数独中,最关键的位置是第五宫。第五宫内对角线上所在单元格的作用大家都明白,只要在这个单元格内出现的数,在其所在对角线上都不可能再出现了。所以可以辅助排除第一、九宫或者第三、七宫。

但是我今天提到的是第五宫内4个红框的位置,我称其为非对角线数。一般这些位置如果有已知数或者推出的数字,也有关键作用。

我们看第五宫上的8不在对角线上,然后观察到第七宫的8也不在对角线上。因此第三宫内的8只能在对角线上。再利用简单的排除法,可以确定8在红圈位置。

一般只要第五宫非对角线位置有的数字,我都会找一下第一、三、七、九宫内非对角线上有没有同样的数字,只要出现一个就有线索了。

crossover

我们看对角线上的28数对和他们在第六宫内的交叉位置。交叉位置的红圈内不能为2也不能为8。因为这个格控制了对角线上两个蓝格,如果红圈为2或者为8,对角线上就没有2或者8了。所以目前第六宫的红圈只能是5。在第二宫的对称位置也一样,既不能是2也不能是8。

因为第一宫内2的位置,所以对角线上2只能在第三宫的红圈或者第五宫的蓝格内。所以第6宫的红圈内不能有2,否则对角线上就没有2了。第二宫的对称位置也一样。

最少已知数

9×9对角线数独的最少已知数是多少个呢?答案是12个。(目前还没看到对此的证明)

篇12:数的奇偶性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探索 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侓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指名学生演示:学生先站在教室前面,再从前面走到教室后面,这样来回走.

请问:走4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走15次后这位学生在哪里?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二、应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指名回答活动的两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试一试:翻动杯子,判断杯子口的方向。

你能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同桌互想交流。

三、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让学生观观察下面两组数,各有什么特点?

(1)80  12  20  6  18  34  16  52    (2)11  21  37  87  101  25  3  49

试一试

小结: 偶数加偶数   奇数加奇数   偶数加奇数

判断:让学生交流判断的思路

四、总结

作业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0平方厘米都可以。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

课外作业:17页  第4、5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图形有什么特点?

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

求积的方法:(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

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 ),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这个长方形的( )与原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 (单位:厘米)

16 20 15

20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相关文章:

1.数的奇偶性教案

2.人教版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3.人教版数的奇偶性的教学设计

4.小学数学《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

5.小学五年级数学能被2、5整除的数教案

6.数学三年级奥数教案

7.中班数学数海鱼教案

8.小学五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9.小学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10.奇偶性说课稿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