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023-06-26 08:28: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龙卷东风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篇1: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两种算法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先感知再抽象出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案在设计中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

《减法的运算性质》(《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  10-4.5-3.5

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1.出示例1:四年级一班有图书84本,借给第一小队26本,借给第二小队30本,还剩多少本?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____47____153=549-47-153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638-438-57

=200-57

=143

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2)832-346-154

(3)876-(276+158)

(4)3950-668-232

四、小结:

1.什么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篇2:笔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培养验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订正时,各自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法则及笔算过程,并说一说怎样验算。2.与板演同时,全体同学进行卡片口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简便。

6+9+4=  7+2+8=  7+8+2=

5+7+5=  9+8+1=  8+9+2=

4+5+6=  3+8+2=  9+9+1=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会做万以内加、减法了,数目再大一些也会做吗?今天我们学习数目比较大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加、减法)

1.教学例1。

例1的第1题:43865+5427=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的,怎样验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十位上写9;百位上8加4得12,百位上写2,千位上进1;千位上3加5再加1得9,千位上写9,万位上的4落下来。最后得数是49292。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再加一遍,两遍得数一样就对了。)

出示例1的第2题:43560-8976=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减法怎样计算的?怎样来验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向十位借1,10-6=4,个位写4。十位:6-1=5,5减7不够,向百位借1,15-7=8,十位写 8。百位:5-1=4,4减9不够,向千位借1,14-9=5,百位写5。千位:3-1=2,2减8不够,向万位借1,12-8=4,千位写4。万位:4-1=3,万位上写3。验算减法时,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就对了。)

教师提出:同学们都会计算加、减法,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谈谈你的体会。

由相邻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 按法则进行计算,首先相同数位对齐,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3)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验算。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1题,并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在下面计算中要用这些经验,争取四道题都计算正确。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进行订正时,表扬一次做得全对的同学,有错的同学检查出原因,下次改正。

2.教学例2。

6845+14270+9238=

由学生列出竖式,并检查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提问:

(1)每一位三个数计算时,怎样算得快?

(每位三个数连加时,用凑十的方法就能计算得快。)

(2)连加法怎样进行验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板书如下: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2题,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提出要求:前面练习的四道题,很多同学运用了大家总结的经验。四道题都做对的,下面的三道题也要争取做对;前面的题没做对的,吸取教训,争取这次做对。

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表扬两次做对的同学,特别注意两次都做错的同学,检查一下什么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改正。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在前面两次边讲边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85472+3629  80000-4865

27465-7759  13465+8972+27035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要求列竖式,原式验算,便于订正。

订正时,对三次全对的同学奖励小纪念品,注意三次都有错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3,4,5题。

提出要求:按照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进行计算,争取做得全部正确。

批改作业时,在全对同学的作业本上盖一面红旗章,表示鼓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亿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其计算法则和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对于两个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已经学全,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新课时,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

但是亿以内加减法的位数增多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采用组织学生总结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大家都按照这些经验来做,这样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比老师要求学生去做要好。

本节课组织三次练习,每次练习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练习后进行订正,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现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布置课外作业适量,提出争取全部做对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篇3:减法的意义(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  150-80=

110-75= 150-70=

110-35= 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提问: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提问: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提问: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 - 70 = 80  80-70=150

被减数 减数 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篇4:口算加、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

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

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口算:540-370。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你认为哪种方法容易就用那种方法。)

360+180=  520-150=

410-240=  370+580=

(2)列出算式,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3。

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万

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 24万+19万=________万

因为24+19=43,所以24万+19万=43万。

(3)27万-4万=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列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观察表(1),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观察表(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画出下面的解题思路图。

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答:今年比去年多修1072米。

提问:题目中“今年修了4条水渠”这个条件怎么在列式中没有用上?

(这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没有关系。)

3.课后练习:

练习四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及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和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

本节课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口算内容,为新课作好准备。由已学过的250+400引出例1,启发学生想出口算过程比较自然,同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想。学生口算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怎样想得快就怎样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减法的口算,启发学生根据加法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减法的口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练习比较充分,除了边讲边练外,还安排了集中练习。在集中练习中,除了练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外,还引导学生观察和、差的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对课本练习题中的一些难点,在课堂上解决,达到了当堂巩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口算250+470=(720)

这样想:

(1)250+400=650

650+70=720

(2)50+70=120

200+400=600

600+120=720

(3)25+47=72

250+470=720

例2  口算540-370=(170)

这样想:

(1)540-300=240

240-70=170

(2)54-37=17

540-370=170

(3)140-70=70

500-300-100=100

100+70=170

例3  口算

17万+8万=25万

24万+19万=43万

27万-4万=23万

35万-28万=7万

篇5:混合运算(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2.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指导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沟通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30-100÷5×3 (43+57)×(28-21)

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要求学生将32+540÷18和100-(32+30)合并为一道题.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例1.100-(32+540÷18).

2.对照例1与复习题2,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指名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4.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先算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括号内的加减法,最后算括号外的运算.

5.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6.反馈练习:

(90-21×2)÷12 70+(750-65×11)

三、巩固发展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投影逐一出示)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2.变式练习: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投影出示)

48÷4+2×4

然后利用抽拉投影片在式子的不同部分加上括号,分别形成:

(48÷4+2)×4

48÷(4+2)×4

48÷(4+2×4)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285-15+20×3 285-(15+20×3 )

285-(15+20 )×3 (285-15+20 )×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24点游戏

游戏目的

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

游戏准备

扑克牌一副,取出其中的J、Q、K和大、小王.也可以是自制的相应的数字卡片.

游戏过程

1.4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把余下的40张扑克牌混在一起,轮流分给4个人.各人按发牌顺序把分到的10张牌摞好,但不准看牌.

2.每人都亮出最上面的一张牌后,马上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口算,可以任意加、减、乘、除,还可以使用括号,但算出来的结果必须是24.例如4张牌上的数字分别是2、5、6、3,可以计算为6×5-3×2=24.

3.谁最先算出来,谁就可以得到桌上的4张牌(放在他面前,但不能和最先发的牌放在一起).

4.手中的10张牌都出完为一盘.每盘结束,谁得到的牌最多,就算谁胜.

注意事项

如果在1分钟内没有一个学生算出来,4张牌就放到一旁,重新出牌.

篇6: 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对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理解和运用这个性质进行简便运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上节课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感受到简便运算带来的好处,本节课中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本课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班内交流两种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探索出如何简便计算的过程,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必要的点拨和提升。可是在课堂反馈时,发现学生会把本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的加法结合律混淆,因为这两种都需要在算式后面打上小括号,减法的运算性质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而加法结合律也是需要把两个数用括号相加,利用这个孩子的犯错,我就着重强调了两个运算符号的不同点,先观察,再计算,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从本课整体来说,环节比较清晰,学生们对帮帮忙的导入环节很感兴趣,都踊跃的举手参与,但对小组交流展示环节处理得不够好,学生的积极性还未充分的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例题: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买东西,我先请一名同学说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学生知道先算出买东西用了的总价格,再用自己的钱减去用了的钱,就是剩下的钱,学生独立列式再小组交流时,思维就会很局限,基本上都用了同一种方法,而只有个别同学用了连续减去两个数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列出算式300―(62+38),并且知道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62+38=100,300―100=200。最后我将两种做法展现出来时,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得出两种算式他们的答案是相等的,说明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比较大家都喜欢第2种做法,提问为什么可以要计算62+38呢?学生都能统一回答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对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是理解了,但在练习题中却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267―54―46=267―(54―46),这种错误是比较普遍的,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处理还是会混淆,所以练习时一定要着重强调。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但就是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所以在下节课中还需要举一反三。在以后的简便计算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简便意识的培养,学生缺少的是简便意识,精选题目,体现出简便的优势。

总之,通过这节亮相课的.展示,让我有了这些新的体会与收获,我将用这些成长的点滴一步步的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做一个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越学简单,越学越轻松的老师。

篇7: 四年级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虽然教参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

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学只停留在最基础的水平(掌握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上,那就没有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学生才会去思考,所以针对a―b―c=a―(b+c)这样的算式变形,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让学生认真讨论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变形更合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减法的性质最大的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两个计算上的错误:

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二、应用意识薄弱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篇8: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

(三)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二)学习新课

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教师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中间的 0不能去掉).

(4)加深理解概念.

提问:

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0”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0”,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0”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

板书:5  50

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0”,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0”,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0.6  0.06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0.2=0.200  4.08=4.080  3=3.000

反馈:101页“做一做”.

3.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

(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4)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部分重要的概念,不仅要理解,而且还要会应用.

在新课中,首先通过观察,比较3个量的关系,初步得出小数性质,再利用直观形象图形比较,完善小数性质,最后通过在整数末尾添“0”去“0”的对比,强化小数的性质,加深理解.这就为应用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在练习中,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图……→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50

0.6  0.06

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0.70=0.7

105.0900=105.09

例4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  4.08 3

0.2=0.200  4.08=4.080

3=3.000

篇9:《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课件

课题: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P106—P107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减法性质。

难点:抽象、概括减法性质及其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内容:

你想帮谁计算剩下多少元钱?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吗?

生汇报:要求将思考的过程与所列的算式一起说出来。

2、引导观察:

黑板上贴满了你们写的算式,显得有些零乱,能将它们进行整理吗,你想怎样整理。

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分吗?

师小结:相等的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师说: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找一找,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根据学生说的提问:为什么有括号的算式用加号连接,而没有了括号却变成用减号连接呢?

3、读算式,感知算式特点:

我请同学分别读一读这些相等的算式。

二、        类举算式,观察探究:

1、             感悟算式特点:

路老师给你们同桌两个人准备了一组算式,你能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些特点,解答这道题吗?两人合作进行解答。想想为什么这样连接?

生合作:

连线:

76-(16+34)   150-70-40

72-(50+8)    76-16-34

100-(10+50)  72-50-8

150-(70+40)  100-10-50

29-9-1

生汇报:

师问:

1、题目要求是连线,能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将这两个算式连接在一起的吗?

2、有的同学发现还有一个算式没有与它相等的算式,你能帮它找到它的好伙伴吗?

3、每人写一个算式,请你的同桌来补充另一个算式。

师板书一组同学出的题。

2、再来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号两边算式的意思吗?或用字母表示算式的意思。

3、师: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减法的性质(板书课题:减法的性质)

4、师:请大家打开书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叙述《减法性质》的?(书P107)

5、师:书上说的和我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但书上归纳得要简单、准确。我们还要象书上学习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我们所发现的规律。

三、分层练习,实际应用。

1、             基本练习:

459-47- 153=459-(□+□)

673-(□-□)=673-(173+48)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请你计算出这两题的结果。

师问:

1)             为什么这么快就计算出结

果来了呢?

2)             你使用了哪边的算式计算的?

为什么选择这个算式来计算呢?

3)             你能将自己的好的、快的这个方法教给我吗?

我很用大家教我的方法试着计算几道口算题好吗?

2、口算练习:

(1) 71―12―8=

(2)125―63―37 =

(3)45-(15+13)=

(4)137―37―18 =

(5)42―(15+5)=

(6)128―56―28 =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应用了哪个知识?

1、             应用练习:

1)             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会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呢?

2)             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同学们所说的那样。

看屏幕:出示课件内容:购物活动,计算出剩余价钱。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全课总结。

1、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问:减法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总结:今天我们运用了观察,小组合作、交流这些方式习了减法的运算性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灵活的应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

学生小组进行合作计算、列式,将算式写在黑板纸上,完成后贴在黑板上。

生汇报解题思路:从整体中去掉两个部分的和或依次去掉两部分的两种思路。

围绕两个算式的关系来分类

学生分类情况:

1、将有括号的分为一类,没有括号的分为一类。

2、将算式相等的归为一类。

(有、无括号、是否相等)

将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用“ =”连接起来。

从结果说是相等,从意义说是表示从整体中去掉两部分求部分,但思路不相同。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相同点:

1、             两个算式中的的三个数都相同,结果相等,顺序也相同;

2、             都是从同一个数中去减;

3、             都是求部分,所以用减法;

4、             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

1、             运算顺序不同;

2、             左式没有括号,右式有括号;

3、             左式是两个减法,右式一减一加;

4、             左式是从一个数中分别减去后两个数,右式是从这个数中减去的是这两个数的和。

三个数相同,都是从同一个数中减去两个数,减的方法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连接在一起。

生补充:29 -(9+1)

生互相出题

学生描述算式的意思:

一句话表达: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从这个数中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连续)

字母表示:a-(b+c)=a-b-c

……

读一读这个规律。结合算式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填写:说填写的根据。

减法的性质。

459-(47+153)=259

673-173-48=452

生说:

2、             能凑整。从数字上看出来的。

两个数相减得到一个整百数,减起来好算一些了。

生小结数字特点:

能凑整十、整百或整千;

尾数相同,减出整十、整百数。

(1)先计算12+8

_

(2)先计算63+37

(3)先计算45-15

(4)先计算137-37

(5)先计算15+5

_

(6)先计算128-28

生得出的结论:

能够直接进简算的就不必再使用减法的性质了。

生思考、表达:

购物时,在同一地点购物一般用从整体里减掉几个部分之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点购物一般用到连减的方法。

生购物:

454-154-26=

454-(26+174)=

454-154-174=

454-(154+26+174)=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引出两步计算的算式为研究减法性质做准备。

通过解释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算理。

通过观察发现每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

合作、交流中发现算式中隐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能通过相同与不同建立算式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与接受他人意见的好的学习品质。

增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性质的认识与理解。

再次加深认识。

指导学生在观察、发现中抽象、概括出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鼓励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减法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通过计算使学生发现要应用减法的性质,必须在数据有一定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正确遥选择、使用。

在计算中从学生原有的无意识行为入手,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总结简算的要点:应放在观察数据特点上,自主发现,自主建构。

再次突出根据数据特点来选择是否需要应用到减法的性质。

知识的横、纵向的延伸。

课后小记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课件

篇10: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 0.4 2 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

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

3.口算.

0.4+0.3  2.5-1.4 1.28+1.21 4.6-3.2

8.75-3.74  4.5+5.5 456+344  125-25

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  8.35+4.65  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  16.74+5.238  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  6.42-4.2  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  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第二部分是学习小数减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学生自己推导出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在与整数比较中,明确被减数小数部分哪一位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最后通过填空形式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本课除了及时反馈练习外,还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难点及重点,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解题,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篇11:简单的分数减法1(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  )   是( )个(  )

是3个(  )   是( )个(  )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  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  米,  米就是6个  米.

从9个  米减去6个  米,剩下3个  米,就是  米.

(米) 答:还剩  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 )=( )

②     = (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计算1-  .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1可以分成8个  ,就是  从8个  减去3个  ,剩5个  ,就是  .

(板书:  )

(4)反馈练习.

①做一做

( )-( )=( )

②  口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

2.讲桌宽  米,长比宽多  米.讲桌长多少米?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减法,同分母分数减法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  -     -   -     -

-     -   -     -

2.1-    1-    1-  1-

3.两棵小树,第一棵高  米,第二棵高  米.哪一棵高?高出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套圈游戏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分数加法的口算能力及动手操作的稳定性.

游戏准备

1.用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小猫、小鸡、小鹿、小猴),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过程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10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套中小猫,每个圈得  分;套中小鸡,每个得  分;套中小鹿,每个圈得  分;套中小猴,每个圈得1分;同组其余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篇12:除法的运算性质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除法的运算性质

内容 教材第43页例3 上课

时间 总课时

第9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连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

难点

重点  掌握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于加法、减法、乘法计算的题目,找到了一些简便算法,对于除法式题,有没有简便算法呢?有,是怎样的?想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植树画面。

师:植树需要买什么?

生:买树苗。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你会算出每棵树苗多少钱吗?

(2)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250÷25÷5 生乙:1250÷25÷5

=50÷5 =1250÷(25×5)

=10(元) =1250÷125

=10(元)

(3)师:说说,你们先算什么?

生甲:我先算每个小组种的树苗花多少钱。

生乙: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

师:你们说得很好,也算得对。从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

(4)生汇报。

生丙:我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师:你说得真棒!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有几道题你想做吗?

2.试做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2题。

出示:÷125÷8 1280÷16÷8

生汇报。

生甲:2000÷125÷8 生乙:1280÷16÷8

=2000-(125×8) =1280÷(16×8)

=2000-1000  =1280÷128

=2 =10

师:你们同意这样做吗?你是这样做的吗?

大家都很聪明,老师非常高兴。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280÷16÷8 25×(4+8) 5×99+5

2.小明用3个星期把一本习字本写字,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吗?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吗?老师祝贺你.你学会了什么?谁的表现最棒?

篇13:小数的性质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看哪一个价钱贵呢?

2.出示:5,50,50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

3.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4.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2.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出现直尺,体会:

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

0.10米=10厘米

0.100米=100毫米

(5)教师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教师补充说明: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7)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3.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1)出示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思考:怎样表示0.30和0.3?分组讨论并动手涂色,完成比较.

(2)学生汇报:0.30表示30个 也是3个 ;0.3表示3个 .所以0.30=0.3.

(3)演示讨论结果:将两张纸分别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表示出0.30和0.3,将两张纸片重合,发现阴影部分也重合.

(4)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口述:10个  是1个  ,30个  是3个  ,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即:0.30=0.3

(6)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数的性质.

教师提问:通过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教师概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

5.应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篇14:混合运算(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 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 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是三步,而且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第92页1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  }.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混合运算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篇15: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教案设计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教案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二)解析:本节课是于对数运算性质的一节后延课,是高中新课改人教A版材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三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对数的概念、指数与对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指数与对数的关系推导出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的换底公式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数的换底公式;难点是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应用。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出发,证明对数换底公式,有多种途径,在中要让学生去探究,对学生的正确证法要给予肯定;证明得到对数的换底公式以后,要引导学生利用换底公式得到一些常见的结果,并处理一些求值转化的问题。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能够证明对数的换底公式;

2.正确应用换底公式得到其变形结果,能利用它将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来计算,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3.通过本节课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前一节课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发现数学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解析

1.掌握并能够证明对数的换底公式指的是:熟记换底公式,能够证明换底公式;

2.正确应用换底公式得到其变形结果指的是:能利用换底公式得到一些常见结论(即换底公式的变形公式),对于具体的求值问题,能够选择适当的底数进行转化,从而简化计算;

3.对数的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可以有不同的顺序,各条性质之间有些也能互相推导,也可以转化为定义推导,对于具体的求值问题,可以应用不同的性质来解决,非常灵活,但不困难,题目做起来非常有趣;通过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数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针对具体问题学生不能选择适当的底数来应用换底公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换底公式尚不太熟悉,转化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对换底公式的变形公式的探究及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 a >0 , a ? 1, M >0 ,N >0, 那么

(1)

(2) ;

(3) .

2.换底公式

其中

两个重要公式: ,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例1.( 1).把下列各题的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 =16 (2) =1

解: (1) 2= 16 (2)0= 1

(2).把下列各题的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x= 27 (2)x= 7

解:(1) =27 (2) =7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例2计算: ⑴ ,⑵ ,⑶ ,⑷

解析:利用对数的性质解.

解法一:⑴设 则 , ∴

⑵设 则 , , ∴

⑶令 = ,

⑷令 , ∴ , , ∴

解法二:

点评: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及计算方法.

例3.利用换底公式计算

(1)log25?log53?log32 (2)

解析:利用换底公式计算

点评:熟悉换底公式.

五.课堂目标检测

1.指数式化成对数式或对数式化成指数式

(1) =2 (2) =0.5 (3)x= 3

2.试求: 的值

3. 设 、、为正数,且 ,求证: .

六.小结

本节主要复习了对数的概念、运算性质,要熟练的进行指对互化并进行化简.

篇16:四年级数学教案《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混合运算(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3.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4.梯形(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5.分数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7.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

8.《除法的性质》教案设计

9.四年级下册运算测试题

10.含有几个小三角形(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