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2023-07-12 08:27: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甜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疆战士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边疆战士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条理,训练有条理的表达内容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石的样子,通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样子,通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幻灯片显示要求。

2、学生自学。

3、集体讨论分段和段意。

四、了解中国石的样子。

1、提出自学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集体讨论解决。

五、体会我为什么把中国石奉为至宝。

六、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各自练习。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概括的,并集体讨论。

七、自由朗读课文。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这一课,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来读课文,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1、检测字词。

2、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一看能否读准它们。

3、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觉得战友们很珍爱中国石?

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并指导朗读。(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弄清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3、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导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中国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层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切的爱。

1、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给学生标准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分层。

3、交流:全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

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三、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深的爱。

1、默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体会到的?切入到文章中去,指导朗读。(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内容)

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爱?

A、(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B、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C、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D、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结合语文天地D4的读一读,注意引号。

E、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拓展:

1、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2、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3、老师小结。

4、战士之所以将这块石头当作宝贝一样,是因为战士在这块像祖国版图的石头上面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这正是这它神奇所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石头的故事,请大家听听,说说这块石头又神奇在哪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猎人海力布。

四、指导生字:

1、姗、视、酷、偎等字的写法。

2、戈、繁、存、览等字的部首。

3、板和版、颗和棵的区别。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海力布的故事请给家人听,并和家人探讨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3、练习写生字。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篇3:三年级语文搭石教案

教材分析:

《搭石》是第六组精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专题是“人间真情”重在引导学生感受

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

使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爆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平凡的事情中感受美,从三个片段从体会细小事情蕴涵的美,(一人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走搭石。)

教学准备:

图片,文字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搭石?理解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搭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都会读了吗?

谴责 懒惰 俗语平衡平稳 伏下 联结 间隔 一行人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脱鞋绾裤 谴责 伏下 俗语

3、读课文

①分小节自由读读课文每个自然段读两次,点中差生读

②自由读全文,齐读

三、初读课文,认识搭石寻找美

1、同学们预习得真认真,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

①什么是搭石?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如果你想别人介绍搭石?那些词语不能漏?说理由

点1-2人介绍读什么是搭石?

全班齐读

②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往往,必须脱鞋绾裤。

篇4:三年级语文搭石教案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自然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三年级语文搭石教案]

篇5:三年级语文搭石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搭石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篇6:《中国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泛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3、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配合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有关戈壁滩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习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朗读课文。

篇7:《中国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篇8:《中国石》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题眼处质疑。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中国石,中国石是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的重点 问题。

4、那么,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思考本文主要讲什么。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出示课件,检查生词。

(1)、指名开火车读。

(2)、齐读。

4、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释疑 ,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刚才那些问题的答案,并做上记号。

2、共同交流相关问题。

师生交流。交流重点为:( 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

(1)、指名读相关课文。

(2)、想一想:作者和小姑娘发现时的心情?再自由练读体会这种心情。

(3)、指名朗读,进行比赛。(“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

(1)、指名读画的句子。(并课件出示)

(2)、出示中国版图、中国石,教师引读这一段。

(3) 课件出示“依偎”一句。结合图片理解“依偎”。体会用词的恰当。

三、小结,布置作业

师:课文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了,在我们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上,驻守着解放军战士,他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的大门,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装着我们的祖国。这浓浓的爱国情,多么令人感动!那就请同学们课下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把《中国石》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

篇9:《中国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傲然”“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

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g5 j) gu9 4o ku4 h3n w8i

戈壁积聚瑰丽傲然挎包稀罕快慰

g3ng sh1n b3n j9n qu2n j!n y)

站岗姗姗来迟版图不禁拳头不仅盛誉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4.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5.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经常拣石头,“我”也成了石头迷。

第二段(第二至七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大漠上拣石头,一位小姑娘带“我”到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段(第八、九自然段):讲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举目是无边的沙海,上面散布着漫滩的碎石头”)

“驻守”是什么意思(驻扎防守)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因为“我”驻守的戈壁滩上布满碎石,连队里又常常举行赛石会,所以“我”渐渐成了石头迷。)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即拣石)。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因石头经雨水冲洗更为光洁,容易发现好石头。)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就是异常美丽。“倾泻”原是指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这里是照射的意思。“裸露”指没有东西遮盖。“珠光玉彩”是说珍珠美玉的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裸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5、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后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

篇10:《中国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俺”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俺国的领土。

不由(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j@n)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俺”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只(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外表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俺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俺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靠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抚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抚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像看稀罕似(sh@)的”中的“似”,不要读成“s@”;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俺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俺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俺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

篇11: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初步辨别区分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

2、通过与小伙伴合作交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重点难点:

区分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

山奇石的赞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看图学文、读文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热身】

(播放课件)同学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上课之前,请你像我这样做:学会自信、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好了,上课!

一、录像引入,激趣质疑。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桂林山水甲天下,西湖美景人人夸。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省南部,那里有一座的山——黄山。【板书:黄山。】

2、你们知道黄山四绝吗?(课件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今天,我们就来一睹黄山奇石的风姿。【板书:奇石。】齐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播放录像。)看了录像之后,你对这个“奇”字是怎样理解的呢?再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进入文本,初读感知。

1、(出示读文提示)带着问题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找一名同学读要求)

(1)标上自然段序号。

(2)选择你喜欢的办法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用你喜欢的线画出来。

2、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个。)请同学们按照自然段读课文,喜欢读的同学就可以直接站起来读。注意不要唱读。教师纠正读音。

三、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一)理清详略。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jǐng)区在我国安徽(huī)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yóu)其是那些怪石,有趣(qù)极了。】

1、课文读完了,你一定找到了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了吧?(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板书:神奇、有趣。】 “尤其”的近义词是什么呢?(特别。)你能把“尤其”换成“特别”,再读一读这句话吗?第一自然段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黄山在哪里?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注意重读“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极”,谁还能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后思考题“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描写的奇石的名字。

3、汇报:详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略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二)深入探究。

这四种详写的奇石中,你对哪种最感兴趣?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看看是什么奇石的图片呢?那么我们就先来游览下这两处奇石。引导学生先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在一座陡(dǒu)峭(qiào)的山峰(fēng)上,有一只石猴。它两只胳(gē)膊(bo)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dūn)在山头,望着翻滚(gǔn)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1、课件出示猴子观海的图片

(1)观察:看,这是什么?【板书:猴子观海。】猴子在哪呢?他在干什么?

(2)读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猴子观海”?谁来读给大家听?和小伙伴讨论一下,写得好吗,哪些词语用得好?“陡峭(山非常高、直上直下的)”“翻滚(云海的动态)”;动词“抱”“蹲”“望(向远处看)”。这个自然段写出了猴子观海的位置、动作。如果把这句话改为:在面对着云海的山峰上,有一块大石头,这就是“猴子观海”。好不好?(不好,原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很生动。)请同学们学生做动作体会一下。

(3)想象:一名学生读短文,其他同学看图片。想象:为什么猴子这样望着翻滚的云海?抓住“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蹲”。

(4)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了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里我们就继续按照这种方法学习,好吗?】

2、仙人指路:【“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bì)指向前方。】

课文还有一张插图,画的是什么?【板书:仙人指路。】

(1)观察:看到了什么?(用文中或者自己的话回答。)

(2)读文:看图,找一名同学读文,注意动词“站、指”。全班同学做动作。这是一个比喻句,十分形象。

(3)想象:我们现在就在这黄山奇石的世界中,看到这位仙人你会和他说什么,他又会和你说什么呢?(提示:仙人既然在指路,就应该有人——问路。)

(4)再读。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自学第2和第5自然段,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学生自学、交流收获。教师巡视,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观看图片的感受;也可以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哪里写得好;还可以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抓住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3、仙桃石:【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板书:仙桃石。】

(1)看图说仙桃石的样子。

(2)读课文,什么样的,什么地方的?(用书中句子回答。)注意动词:飞、落。(动画演示。)

(3)如果这样说:就说“仙桃石”吧,它是山顶石盘上的一块桃形的石头。好不好?

(4)看到“仙桃石”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课件观察、联想。

4、金鸡叫天都:【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巨(jù)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xióng)鸡。它伸着脖(bó)子,就像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tí)叫。不用说,这就是著(zhù)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1)看图描述。【板书:金鸡叫天都。】

(2)读文。注意动词“伸、啼叫”,“天都”是什么意思?如果让你画一画“金鸡叫天都”你会画些什么?化成什么样?为什么?

(3)读文。

(三)创造提升。

1、读最后一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shī)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略写了什么?

2、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什么样子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还会有什么样的奇石?

3、读最后一句。【板书:奇形怪状】

四、总结升华,激发欲望。

1、品悟“奇”: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奇形怪状、引起想象。

2、记得徐霞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比五岳的景色还要美、还要神奇。如果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去黄山看一看那奇石的美景。

篇12: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二)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闻名、名字、风景区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 )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 )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地蹲在山头,望着( )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 )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篇13: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经典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教学用具:

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请齐读一遍课题。

二、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观察完图,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四、认读生字词。

五、接读课文,生评价。

六、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七、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情。

八、小组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生答。

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有趣)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6、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7、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8、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黄山上的石头可真奇特有趣呀!并且还有许多石头等着咱们去给它起名字呢!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

9、你喜欢黄山吗?那老师现在就带你去游览一下黄山好吗?这次咱们就不单单看奇石了,还记得老师上节课讲的黄山四绝吗?除了“怪石”,还有什么?(生答)好,同学们等不及了吧!请看录象。

10、美不美?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11、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的课文背诵一下。

12、检查背诵。

13、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有趣,黄山更美!其实,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的风景区,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有关的课外书。另外,告诉大家,下一单元就有一篇介绍宝岛台湾风景秀丽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课下同学们可以先睹为快!

好!这节课就学到这儿,下课!

篇14:《中国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国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认识了陨石和和氏璧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石头朋友“中国石”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字音。

2.小组交流学习生字,提出难点全班解决。

3.生字书写指导。

三、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或句?

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提示学法。

你能说说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嘛?

先小组内复述,再指名复述课文,并请同学互相评一评。

(2)你能找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句子嘛?

出示句子:

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

什么是依偎?(看图帮助理解)换成其他词语好嘛?为什么?

(3)指导朗读。

2.自读课文八九自然段

(1)战士们对中国石有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为什么把它奉为至宝?

(3)“我们在“祖国”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第一个祖国指什么?第二个指什么?

3.读了这片课文,你想说什么?

篇15: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渍》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能力目标: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能够用“继续”造句。

情感目标:在和同学交流的基础上,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以外的收获。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以外的收获。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十一个生字,认读两个字;能正确读生词,能用“继续”造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孩子们,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意外的事情?学生举例说说。

你遇到意外的事情后,怎样做的?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二、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过渡语:同学们,假如,你画好了一张画儿,可是在画儿中间却滴上了一滴墨,你怎么办?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激趣:妈妈有一个好办法,你想知道吗?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三课:

板书:3墨渍

学生读课题。

(二)提示: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

(三)你们读的真认真,谁能流利的读下来?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不仅正确,而且要流利。

(四)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五)提示:谁愿意和你的小伙伴读给大家听?

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分自然段读课文。

(六)提示:小声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自学。)

(一)同学们,这课中有很多生字,你能自己学习吗?

学生自学生字:先读字音,再组词,然后查字典确定偏旁部首。

(二)提示: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生字可以分类学习:

左右结构的:作、继、续、致

上下结构:墨、置、弃、突

左中右结构:斑

半包围结构:布

(三)提示:打开书八页,读读第三题,说说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四)师:请你再读课文,说出你不懂的词语。

生读文,找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四、语文实践活动。

(一)出示:比一比,组词。

墨( )置( )做( )班( )弃( )继( )致( )

黑( )直( )作( )斑( )气( )续( )到( )

(二)提示:谁能用“继续”造句?

举例:遇到困难,要克服,继续努力,才能够达到光辉的顶点。

生用“继续”写句子。

五、作业。

1.抄写字词或选字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巩固练习使得学生在练习中复习学习的知识,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弱点,使得自己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能对“意外的成功”说出自己的想法。初步懂得出了意外应该及时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补救,免得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出示有小狗的图画,你觉得这幅画怎样?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幅有趣的图画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们读书后告诉我好吗?

学生读课文,说说大意。

二、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从哪知道我在画画时遇到了意外呢?(2自然段)轻声读2自然段,想:你从哪知道这是一个意外呢?划出有关的词句。

生读文体会。

2.指名展示,课件引导:

我刚把房子画好,突然一滴墨水掉在画中央。要重新画已经来不及了,我急得大哭起来。既然是意外,这些话该怎么读呢?

3.你能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吗?读出来。课件“大哭”加点,引导学生读出我焦急的心情。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导:妈妈,快来帮忙啊!妈妈怎么帮忙的呢?读哪?(3自然段)

2.请你轻声读3自然段,想:妈妈是怎么帮助我的?

生读文思考,指名展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妈妈说的话:

(1)理清层次:“别哭啦,可别这么容易灰心。”妈妈这是在干什么?(安慰我)该怎么读?

“依我看,这墨渍很像狗身上的斑点呢。画下去,也许会画出一条小花狗。”妈妈这又是在怎么帮我呢?(帮我想办法)该怎么读?

“孩子,要记住,碰到这种情况别随便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也许会有意外的成功。”妈妈这又是在干什么?(鼓励我)该怎么读?

(2)理解“继续”:你能把“继续”换个词,按妈妈的意思也来鼓励鼓励他吗?(生换成“接着”)师:原来继续就是接着的意思啊,把这句话再读读。

(3)师生配合读,在我画画遇到意外情况,着急地大哭的时候,妈妈来帮我,她先安慰我,生接读第一句;接着她帮我想办法,生接读第二句;然后她又鼓励我,生接读第三句。

4.为什么妈妈就能想到办法呢?请你默读3自然段,再想一想。

课件引导:妈妈走过来,笑了笑,说:“……”

妈妈走过来,看完之后笑了笑了,说:“……”(妈妈是在分析情况后想出了办法。)

5.小结:出现了意外情况,只要我们认真的分析情况,不灰心,想办法,继续干,就可能会有意外的成功。妈妈的话对我们的启发真大啊,再读3自然段。

(三)学习4自然段。

1.我听话没有?你从哪知道的?(4自然段)读4自然段,想我是怎么做的?

2.你觉得小狗可爱吗?读句子,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小狗很可爱,加点表示出来:小花狗翘着鼻子,样子十分可爱。指导学生读出小狗的可爱。

(四)妈妈说,遇到这种情况别随便放弃,应该继续干下去,也许会有意外的成功。那我有没有得到意外的成功呢?你从哪知道的?(5自然段)

1.读5自然段,想:我得到了什么意外的成功?生读文思考,指名展示。

2.为什么这是意外的成功呢?(我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3.老师说,这条小花狗使画面活泼多了,我们看看是这样吗?课件展示图画。那没有这条小花狗画面就显得怎样呢?(死板)

4.嗬,我的画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赏,这时候,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5.读5自然段,让我们也来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吧!

三、拓展延伸。

(一)他这件事给你怎样的提示呢?生活中我们还可能会遇到哪些意外的情况?如果遇到,你会怎么办?

(二)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帮助真是太大了,让我们再读全文。

四、作业。

(一)写一写,你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想法。

(二)写一件你遇到意外事情。

(三)搜集一篇有关的故事。

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学生感受到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动脑筋,在不断的思考中有的时候会获得“意外的成功”。

篇16: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渍》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课文中“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想像“我”听到赞赏后心里的想法,并能跟大家进行交流。

4、积累词语,会用“继续”造句。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我在教学时本课时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自由的去学习,让学生知道做事要善于动脑,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初识生字,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课文中“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了解课文内容,想像“我”听到赞赏后心里的想法,并能跟大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墨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同桌互查生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读正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1、课文中“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2、听到同学的赞赏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先想一想,再跟同学说一说。

3、是什么原因使被破坏的画最后获得意外的成功?(是妈妈的鼓励。)

A、读妈妈的话,说说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继续”是什么意思?(困)

B、从妈妈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不放弃,最后获得意外成功的事?在小组里说一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在班内说。(小组发言,选发言人,班内发言,大家评议。)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还懂得了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要及时寻找补救措施,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的道理。

六、作业:朗读课文,预习生字。在“采蜜集”中摘抄下好词、好句

七、板书:

3、墨渍

意外成功——

继续——

课后板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很到位,知道文中所说的意外的收获指得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复述课文内容。只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或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积累词语,会用“继续”造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用“继续”造句。

教学难点:用“继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继续学习第3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听读、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带音节)并组词。

注意读准:置、弃、渍的音。

2、记字形(由小老师组织)

独体字:布、业,按笔画记。

合体字:置、作、突、弃、继、续、等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方法记

重点指导:置,下面的“直”内为三横。弃,上边是“云”的变形。

3、指导书写。

4、学生写字:

要求:认真观察每一个字,记住字形(每一笔的位置)一气呵成,把字写好。

(观察,书写,对照范字找出不足,再写,一个比一个有进步。)

四、读词、造句:

1、读读词语:

2、用“继续”造句:

A、找出课文中用到“继续”的原句,并说说“继续”的意思。

B、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用到这个词?(一件事情没做完接着做。)(困)

C、试着说句:吃完晚饭,我继续写作业。

D、试着写句。

五、作业:抄写课后三题

板书:

3、墨渍

突像

课后反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学习生字效果很好。

篇17: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渍》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墨、渍、斑、擦、幅、致”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墨水,一幅画有房子的画。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1)出示一张漂亮的图画,有意将几滴墨渍洒在纸上,说:这么美的一幅画,掉了墨渍该怎么办呢?

(2)学生开始讨论,提出各种办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巧妙处理这块墨渍的。(板书:墨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词,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正音:“渍”的声母是平舌音z。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讨论:

(1)妈妈和作者是怎样对待画纸上的墨渍的?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注意抓住表示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词语)

2.小组选代表交流汇报。

3.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他笑着说:‘瞧,这条小花狗使画面活泼多了!’”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师范读,生练读。

(3)小组交流汇报:

4.朗读全文。

四、拓展思维,引发想像。

1.这有墨渍的地方还可以画写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自画表演。

3.教师鼓励小结:作者在妈妈的启发下能灵活地处理画上的墨渍,那么同学们也应像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篇1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从美文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从美文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槐花一词,老师仿佛就闻到一股甜丝丝的清香,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闻到过?春末夏初的五月,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之中。这美丽芳香的洋槐之花,给槐乡孩子带来了甜蜜和欢乐,你们想不想也去享受一番。那我们去看看五月洋槐开花了板书:(槐花)开得怎样?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2.小声读课文,看看哪一段课文是描写这幅画的?(第1段)师:读了课文,看了图你喜欢读哪几句话?为什么?{相机出示句子:槐乡的山洼,坡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小辫。}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5.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你们槐花,难怪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师:谁喜欢读这句话。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白生生、喜盈盈、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满足之感。孩子们勤劳可爱。)板书:勤劳可爱

6.这白白的花儿像小辫一样挂在枝头,这难怪蜜蜂喜欢,孩子们满足,槐花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风儿打的旋涡……浸在香海中。)板书:花香

过渡: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槐乡孩子勤劳可爱,槐花又白、又香、又美。是呀!槐乡还有比槐花更美的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美文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师: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我们江南的孩子们也是非常热情好客。槐乡孩子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篇19:小学三年级语文《信箱》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一.通过诵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捷地复述文章内容

二.感受娃丽关爱别人的美妙心灵,做一个有优秀品格的小公民

三.细心诵读课文,理清思绪,培育自己读与复述的本领

四.掌握新生字的音、形,末了能有情感的诵读课文教学重点:领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一.课前导入:同砚如今是怎么样和你的同伙、亲戚联络的?(打电话、发短讯、发邮件、写信)在之前人们又是用哪些体例进行联络?(至多的是写信)写信就得用到信箱,信箱的作用是什么?

那末,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2.通读全文,概括主旨

1. 出示题目: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首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事?

2. 在浏览中,碰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效果

3. 搜检浏览效果(回答得好的实时给与表彰)

3.再细心诵读,解决问题

1. 诵读浏览提醒,以后解决提醒中的三个题目:

a. 哥哥、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这封信的?

b. 娃丽为何拿到了和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

c. 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甚么?

二.请同砚逐一回答,找出相干段落,分角色诵读(师做适宜的指点诵读)

从中剖析并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惟品质

4.总结全文,谈感受

一.依据板书复述课文

二.学习了本课你有甚么感受?

三.结合实际:假设是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你会怎样做?

5.课后功课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篇20:小学三年级语文《鱼化石》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诗歌,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鱼化石”意象的深刻寓义,从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方法与过程

1、通过朗读了解诗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理解诗的内容,并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艾青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并把握“鱼化石”的意象及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诗时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在《失去的岁月》里有这样的诗句: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你。 他凝望着一片带有时间印记的化石,上面有凝固的石化了的鱼骨,“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就是这片鱼化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诗歌,概括诗中每一章节的内容。

2、能大体梳理诗人情感变化过程吗?

3、能画出诗的节奏,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来吗?

三、品读段落,正确理解诗意。 合作讨论(1-5)段;

1.你能找出“鱼”与“鱼化石”究竟有哪些异同吗?

2.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猜测有依据吗?

3.你能用重音读出这两者的不同吗? (提示:找出段落中感染力强修饰语、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你们能想象一下灾难降临的一刹那间鱼当时的内心感受吗?写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痛苦、挣扎„„)并用语言表达。

教师范例: 当无边的灾难降临的时候,我的天空是灰暗的,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是我无力挣扎。

在漫漫而悠长岁月中,我尝试了所有努力:恨过,哭过,笑过,沮丧过,悲伤过,痛苦过,付出过,到最后还是被抛弃、被埋没。孤独与寂寞折磨着 ,伤心与难过比任何时候都多!我所剩的只有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模糊不清的回忆……

四、细读诗歌,体悟诗理

1、“鱼化石”为什么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教师出示链接材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41年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被誉为“火把诗人”。

(自由的创作期——活着的鱼)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

(摧残与沉寂期——遭受天灾) 直到1976年复出后,重又执笔,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震惊诗坛,享有广泛的声誉。 ( 复活与期——把能力发挥干净) 相同的经历,不同的表现形式,艾青想表达的,用他自己的话:“没有创作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生命”。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他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自己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

2、你认为,诗里的鱼是谁?天灾指什么?

学生回答:鱼就是诗人的化身,天灾指的是作者的经历。正是基于这种深入的思考,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的意象和诗人的思绪相撞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

五、反思自我,畅谈启示

1、我们了解鱼的经历变化,作者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悟出怎样的道理呢? 生命离不开运动: 这里的运动指自由,没有自由等同于死亡。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把能力发挥干净: 说明要敢于斗争,要敢于抗争,哪怕是死亡。

2、追问:哪个词语能表现作者的心理感受? 凝视: 表明作者是经过沉思,想了很久得到的。这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反思。

3、追问:可作者却说:傻瓜也得到教训,傻瓜该如何理解? 傻瓜:头脑有病的人、头脑简单, 说明这个教训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思考的。也说明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人都明白的、大家共同遭遇的命运。

4、这首诗在选人课本后,最后两个分句有改动,比较一下哪个诗句更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也是一种战士的情怀,只有敢于抗争,才不会从蹈历史覆辙,因而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于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可以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再次深情地朗读读课文, 读出诗人的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

六、借事理,总结全文

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作业布置:

1、读完诗歌你的启示是什么? 用诗的语言表达。

2、随笔:发挥想象力,把《鱼化石》扩写成记叙文《鱼的故事》,扩展诗的容量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语文《鱼化石》优秀教案

2.小学三年级语文《信箱》优秀教案

3.小学语文课文黄山奇石优秀教案

4.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5.三年级搭石教案

6.小学三年级语文《煮书》优秀教案

7.三年级的语文优秀教案

8.三年级语文冰灯教案优秀

9.《黄山奇石》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10.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