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优秀
“lcycctv”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优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优秀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蹊跷(qīqiāo)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殷切(yīn)
嫣红(yān)玛瑙(mǎnǎo)山坳(ào)厂甸(diàn)核潜艇(qián)
匀称(chèn)镶嵌(qiàn)国(jí)籍
2、解释词语: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填空:萧乾:(1910-)现代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1980年写作《美国点滴》,由《枣核》等10篇文章组成,这些特写介绍了美国现代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心态。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答: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枣核”
4、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文章,用适当的词填空,完成下图。
第一部分:(1)索枣核
第二部分:(2-4)得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话主题
(二)、咬文嚼字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十分珍惜。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上面的句式强调了旧时的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劈头”有一开始就突然的意思,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为了炫耀后花园的“家乡味”。实际上是表示自己蛰居海外乡思心切,急于倾诉思乡之情。换成“突然”就表达不了上述意思。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划线部分表明旧时同窗堆假山时十分仔细。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删去划线句子,则表达不了这种情感。
(三)、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
答:(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3、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答:(1)、栽杨柳树,种睡莲。(2)、亲手建造“北海”。(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4)、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答: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答: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篇2:小学三年级枣核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
篇3:小学三年级枣核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 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 折跟头
zhé:折断 损兵折将
shé:折本 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 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 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 表示“断”“亏 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 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 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 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 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 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 ,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 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 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 英雄出少年
篇4:《枣核》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朴实的叙述
2.精巧的结构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揣(chuāi)瑙(nǎo)篱(lí)蹊(qī)跷(qiāo)掐(qiā)嫣(yān)倘(tǎng)
坳(ào)甸(diàn)殷(yīn)掀(xiān)嵌(qiàn)核潜(qián)艇机械(xiè)长
泛(fàn)舟匀(yún)称(chèn)
作者介绍:萧乾。19生,当代作家,1929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6毕业,1939赴英讲学。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记者,奔波于西欧反法西斯战场。1945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先后写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枣核》集于《美国点滴》(1980)。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枣核)
2.理清段落,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一)1―4,为什么远离祖国偏要几颗枣核?
(二)5―10,为解相思之苦,在美国模拟建“北海”。
(三)11,点明中心(整个段)。
〈补充〉解词:①蹊跷:奇怪。②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不实的动作)③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④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寿命不长了。风烛:风中摇摆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剩余的`年岁。
⑤不约而同:事先并没有过商量而彼此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⑥倘若:连词,表示假设。⑦安顿: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
⑧殷切:深厚而急切。⑨匀称:均匀。
⑩追忆:回忆。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1段①“再三托付”是什么意思?
(一次又一次,多次)――索刺核(板书)
②而且“我”觉得这个枣核的用途怎么样?(蹊跷)
③文章开篇是怎样一种写法?(设置悬念)
2段“他已经在车站上等了”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这几个枣核重视、盼望心切)
3段,他殷切地问我,见到枣核后有什么表现?(板书)
(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比喻)这时读者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4段,当“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时,他有什么反应?
(一面……一面……)故弄玄虚。
第二部分
5段,不仅“他”故弄玄虚,作者也故弄玄虚,宕开一笑,写起沿途风光来
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枫城
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写出美国生活的优裕(拟人)。
6段,解释买房子。
7―10段①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7段②后花园布置得怎样?(精致匀称)
(强调作用,把游子之心表达得自然深沉。)
8段“我们家的‘北海’”是怎样建成?
(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买下来……拉回来)
表现游子的?(一片痴情,这是故土的缩影)
9段,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细心?(小凉亭、红庙、白塔)
可以说,北海的每一处景致一直印在他的心中。
10段,“他告诉我……”
身在异国,心在故土,这就是游子的心境。
第三部分
点明中心(整段)
第二课时
检查生字词,复习上课所学的内容。
写作特点1.叙事朴实。
做书后练习
[作业]书后练习七,预习《榆钱饭》,查生字词。
结尾段含义:
篇5:关于语文枣核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
2、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出示枣核图片,导入新课——枣核,齐读课题。
师:一对夫妻在期盼中得到了他们的孩子,(出示图片),看到他们的孩子,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这个孩子好小。生2:这个孩子能做什么呢?
师:这个孩子就是枣核,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有图片导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更能让理解文本内容。多种渠道,加深学生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清文中的生字词,读懂内容,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词。
a、齐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说意思;进行识字游戏。
b、想一想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齐读、个人读,以图佐意,游戏的方式进行识字比赛,多种教学形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分组形式的出现,图片的辅助,更能解决识字难点。在兴奋的情绪中,孩子学得轻松,学习效率更高。
三、精读课文,品趣处。
1、学习枣核的“勤劳能干”。
师:枣核虽然小,但是却有很多本领,说一说。生答。
师:想一想他还会哪些本领?生1:洗衣服。生2:插秧。
师:真是个——生接“勤劳能干”的孩子。师随机板书。
2、想一想后面哪些内容你觉得有趣,做上标记,并且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说哪里有趣。
a、捉弄衙役,牵回牛羊
师:哪些内容有趣?怎么有趣,用自己的话说。生回答。
师:体会到枣核的——?生:聪明。
师:用你们的朗读,把这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好吗?别急,读也是有学问的,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读书小法。(课件)学生自读,个别读。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来,哪些内容需要说得具体一点?
设计意图:先是读出自己认为文本中有趣的内容,接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以本展本,从文本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让孩子对内容理解的更清楚,也训练了孩子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训练。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知识的教授,孩子很容易掌握。
b、师:面对衙役的逮捕,枣核有什么表现?生答;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枣核?生:敢作敢当。
C、顺利脱险
师:来到衙门,衙役师怎样对待枣核的?枣核的表现又师怎样?
生:(读书上的内容)先是用铁链套,然后是棒子打。枣核的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师:动作描写,感受到枣核——?钻出铁链、躲过棒打、教师相机板书生:动作敏捷。
“哈哈大笑”类型句子积累
师:读到“县官——”你有什么感想?生:太爽了,县官终于得到惩罚。
师:这是什么描写?生:夸张、神态。
“夸张”手法的练习。
师:怎么逃脱的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棒打县官。
师:这么生动的内容,我们带着感情读一读吧,回顾朗读小法。
师:回顾全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篇6: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 ) 蹊跷( ) 掐( )指一算
嫣红( ) 倘( ) 山坳( )
掀( ) 嵌( ) 乾( ) 喏( )
故弄玄虚( ) 草坪( ) 卵( )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1) 枣核
第二部分:(2-4) 枣核
第三部分:(6-10) 枣核
第四部分: (11) 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枣核》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枣核》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 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 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 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 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篇8:课文枣核的优秀教案
关于课文枣核的优秀教案
《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
篇9: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篇10: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小学语文课文枣核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二、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三、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篇1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枣核预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篇12: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2)贻()(3)箬篷()
(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
(7)天启壬戌()(8)篆章()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
(5)篆章:(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以:木:木材;为:
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
椎髻:夷:了了:盈:题:
简:为:灵: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贻()有奇()黍()
箬篷()糁()峨冠()髯()
髻()衣褶()诎()楫()
椎髻()虞山()篆章()矫()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篇13: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学生齐读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三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篇14: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反思优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反思优选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这也是xx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抓住主旨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xx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xx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xx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xx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xx。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xx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xx,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三年级语文枣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1.枣核教案
2.关于语文枣核教案
3.写枣核的优秀教案
9.三年级语文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