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示儿》教学设计
“PDPC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陆游《示儿》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陆游《示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陆游《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篇2:陆游《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篇3: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篇4: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篇5: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习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习这首古诗
1、学习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习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习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习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篇6: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篇7: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平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篇8: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篇9: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篇10: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王权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王权: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
(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篇11: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篇12: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xxx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同学们,在12,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陆游身世」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材料要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出示下列材料: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4、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5、结课: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篇13:陆游《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篇14:陆游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 一作:原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示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示儿 陆游
2.陆游 示儿
3.示儿教学设计
4.《示儿》陆游赏析
7.示儿陆游原文翻译
10.陆游《示儿》译文及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