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儿圆》教学设计
“kk598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豆儿圆》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豆儿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篇1:豆儿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会写三个生字:豆、儿、在。
3、巩固刚学的6个复韵母,练习看拼音读字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复韵母。
1.音。复习6个复韵母。齐读。
2.形。根据口型猜韵母。游戏:亮眼睛,猜猜猜。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到舒老师先做好发a的口型,然后再滑到i的口型,我就知道是ai了。)读。
二、揭示课题
1.孩子们真能干。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复韵母宝宝学习更多的生字。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图。(豆子图)你认识他们吗?
2.齐说。(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豌豆、)
生每说一种,老师介绍:恩,红豆粥的营养可丰富了;夏天喝一碗绿豆汤,感觉特别爽;黄豆磨出的豆浆可香了;黑豆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学校的烂肉豌豆好吃吗?
3.出示课题,指导读好课题。正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范读。听读识字。
2.学生自读儿歌。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齐读儿歌。
四、理解儿歌,感情朗读
1、数句子。
2、学习第一句。
(1)观察触摸
师:老师奖励你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豆儿。你有什么发现?
(2)儿歌中的豆儿是什么样的呢?我把第一句话送给女同学读。男同学边听边想:豆儿是什么样的?
(3)豆儿是什么样的呀?,随文识字“肥”。拼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指导朗读第一排。
(5)实物理解、指导读第一句
师:可爱的'豆儿,它的家住在哪儿呀?
出示豆荚。学生摸豆荚里面,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就是豆儿,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有妈妈温暖的怀抱,你的心情会怎样?(幸福、舒服,高兴、骄傲)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二句
(1)PPT展示秋天的图片,读词“秋天到”,随文识字“秋”“到”,谜语记住“秋”
(2)理解“跳出来”和“粒粒”
a、创设情境。小豆儿们,看到这样美丽的秋天,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你想说什么,想干什么?
b、美读词语。指名跳一跳,读一读。创设情景理解“粒粒”。
(3)有感情读第二句
师:粒粒豆儿们,请带上你的快乐,加上你的动作,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4、学习第三句。
(1)出示第三句,抽生读
师:跳出来的豆儿们要到哪里去呀?齐读最后一句。出示“大口袋”,拼读。正音“袋”,单独读时是四声,和大口袋组成词语后就要读轻声,再读。
(2)指导读词“集合”和“排队”
他们可不是乱七八糟去的,他们可守纪律了!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读词语“集合,排队”。
(3)指导读第三句
瞧,爸爸收获了满满一大口袋的豆儿,可高兴了! 一起来读出爸爸的高兴心情。
5、齐读全文。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带着丰收的喜悦表演这首儿歌吧!
五、巩固生字
1、巩固词语:夺红旗游戏。
2、积累词语。A肥头大耳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3、游戏,摘豆子
六、写字。
师:生字宝宝累了,我们送它回家吧。
1.出示“豆”。谁还记得开课时老师教大家“豆”字的儿歌?要想在田字格里把它写好,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呢?
2.观察-范写-书空-描红-写字。
3.同理教学“儿”、“在”
篇2: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儿歌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
2、通过读拼音,听读识字等多种方法认字7个。
3、学习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朗读的乐趣。
重点目标:
巩固复韵母音节拼读,培养初步的生字自学能力。
难点目标:
学习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豆爷爷过八十岁生日,请豆儿子孙们都来参加舞会。红豆娃娃来了,绿豆娃娃来了,黄豆娃娃来了,黑豆娃娃来了……大家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开起了舞会。这时,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酱油姐姐和豆奶奶妹妹,后面还跟着豆腐哥哥。咦?它们来干什么呢?豆爷爷告诉大家,它们也是豆儿家庭的成员,酱油、豆奶和豆腐都是用豆子做成的。大家进到屋子,又听到咚咚咚有人敲门,大家一看,原来是轮胎。它来干什么呢?原来,豆子和一种酒精混合后能制成人造橡胶,人造橡胶可以做成轮胎。哇!豆子的作用真大啊!大家都更加高兴了,舞会又继续进行着了。
2、听了刚才的故事,你知道豆儿有什么作用呢?
3、豆儿的作用真大啊!你们想和豆儿交朋友吗?那让我们先来读准它的名字。出示带拼音的“豆儿”,请学生拼读。
4、请你看着大屏幕,说说豆儿是什么样子的?
5、有人看到这么可爱的豆儿,就写下了一首诗《豆儿圆》。你们想听吗?
二、初读识字
1、老师出示大屏幕读儿歌。
2、你想读儿歌吗?这首儿歌就藏在我们书上的57页,请翻57页。把儿歌小声地读一遍,再把红色的音节拼一拼。
3、你会拼吗?那好,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绿色通道”中的生字词,请学生拼读。
强调“大口袋”的“袋”读轻声。练读句子“跑进爸爸的大口袋。”
4、孩子们拼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做一个游戏:我当小老师。贴出生字卡。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小老师教读)
5、小老师们当得真出色。把表扬送给他们!小小手放桌上,亮眼睛,看老师。齐读卡片。指名读卡片。
6、生字宝宝玩累了,小朋友们也有些疲倦了。课中操,开始了!
三、品读课文
1、当我们做操的时候,生字宝宝又躲到儿歌中去了,读儿歌的时候,你还认得它们吗?我读书,我指读。指读课文。
2、孩子们都能正确朗读儿歌了。现在我们谈来学习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3、小铅笔,请出来。标出这首儿歌共有几句话。标完后用手势告诉老师。
4、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出三句话。
5、出示第一句话。谁再来为我们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豆儿长成什么样?豆儿住在哪里?圆圆胖胖的豆儿住在豆荚里多舒服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6、出示第二句。请小组读第二句。秋天到了,豆荚干了,裂开了,豆儿们就?指导读好“跳出来”。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7、豆儿跳出来干什么呢?齐读第三句话。豆儿集合排队的动作很快,谁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每一句话都读好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读读整首儿歌。
9、男女生比赛读儿歌。
[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3: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3个生字,重点指导“在”的写法。
2、通过学习儿歌,利用熟字巩固刚学的6个复韵母,练习看拼音识字。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学习儿歌,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目标1和2、3
教学准备: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CAI课件磁铁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出新课
1、用卡片复习复韵母。
2、谜语引出本课内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示范读,注意指读的要求,还要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己试着小声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就在字的下方打个小点。
3、小老师示范读,其他生认真听清还不会认的字的字音。
4、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品味语言。
1、你们都会读了,你读懂了吗?
第一句:豆儿圆,豆儿肥,豆儿住在豆荚内
随文认识“肥”,“在”,尝试学习利用拼音识字;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2、第二句:秋天到,豆荚开,粒粒豆儿跳出来。
随文认识“秋”,“到”,尝试学习利用拼音识字;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3、第三句:集合排队动作快,跑进爸爸的大口袋。
随文认识“合”,、“排”、“队”、“袋”,尝试学习利用拼音识字;了解“袋”字的读音特点,相机指导朗读。
(四)、游戏巩固所学生字,重点识记6个,再次渗透拼音识字。
1、开火车游戏。
⑴、集体开火车,再次巩固字音。
⑵、个人开火车,检测个别。读对了就跟读,还不会的就请小老师拼拼音教读。
2、送豆荚游戏,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生字。
3、回头美读诗歌。
4、背诵诗歌。
(五)、指导书写“在”字。
1、弄清笔顺。
2、讨论关键笔画的位置。
3、小老师教老师写,教师范写。
4、观察好后,生自己练写。
(六)、总结全课,结束。
[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4: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会写三个生字:豆、儿、在。
3、巩固刚学的6个复韵母,练习看拼音读字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六个带调复韵母。(卡片)
师:上周我们学习了6个复韵母宝宝,你们还认识他们吗?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6个复韵母,开火车读。
师:刚才廖老师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口型非常好。今天复韵母宝宝还要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呢。
二、揭题
1、出示豆子,激趣引入:
师:看,今天廖老师给孩子们带了一些礼物?投影出示5杯不同的豆子(豌豆、绿豆、红豆、黄豆、黑豆)
生每说一种,老师介绍:恩,炒豌豆吃起来可香了;夏天喝一碗绿豆汤,那是又爽口又下火;红豆粥的营养可丰富了;黄豆可好吃了;黑豆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
2、出示课题
师:不管是豌豆、绿豆、红豆,还是别的什么豆,我们都可以亲切地叫它们“豆儿”。来,亲切地叫叫它们。
师:师:豆儿们有些不高兴,因为你们叫得不够亲切,来,再叫叫它们。
师:看廖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板书:豆儿)看,“豆”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板书:“豆”字是个独体字,先写一个短横,再写一个扁扁的口,接着写一点一短撇,最后一个长横。“儿”字也是独体字,先写什么,注意是竖撇哦,在写什么,对,是竖弯勾)
师: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齐读“豆儿”)
师:这些可爱的豆儿都什么形状的?(我请做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摸摸看。请一两个孩子摸摸观察)
师(板书“圆”):豆儿啊,跟孩子们看到的一样,圆圆的非常可爱。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儿歌,题目就叫《豆儿圆》
3、齐读课题
师:来,再读读题目。准备,起……
师:什么圆?(生:豆儿圆)
师:豆儿怎么样?(生:豆儿圆)
师:嗯,豆儿不高兴,你们没有笑起来叫它,你们不爱它。准备,再来。(生:豆儿圆)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儿歌。
师:想读这首儿歌吗?好啊,先试着自己读,在读之前,请听廖老师的要求,复韵母宝宝说了它会帮助你们认字的。请孩子们在复韵母的帮助下,先拼读生字条内的生字;再试着把儿歌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不会拼的标上点;读完后静息等其他的同学。
师:好,请个同学来重复廖老师提出的要求。先做什么,在做什么,做完后干什么?(指名回答)
师:请把书翻到57页。左手(压书)右手(指字)眼睛(看书)
师巡视,按自读要求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识字。
师:孩子们刚才读得可认真了,而且把廖老师提出的三个要求全部做到了,廖老师要奖励你们,请你们听廖老师把儿歌读一读,注意听清楚字音,特别是你还不认识的那些字的读音。
准备,我读哪个字……(生:我指哪个字)
师:你们的掌声告诉我,我读得不错,廖老师相信,你也能读得跟我一样好,那通过听廖老师读,你打点的字都认识了吗?那夸夸自己。
3、齐读儿歌。
师:那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儿歌。左手……右手……眼睛……
师:注意,读完题目后要稍稍的停顿一下,再读正文。准备,“豆儿圆”起。
生齐读文。
四、理解儿歌,感情朗读
1、标句子。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马上观察,这首儿歌一共有几句话?请把句子标出来。
师:为什么是三句。(因为有三个小圆圈,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句号,一个句号代表一个句子,一共有三个句号,因此就是三句话)能干,掌声送给他。
(CAI 标好句子的全文)请对照老师的大书,看看你标对了吗?(标对的,夸夸自己)(小铅笔请回家)
2、讲第一句(CAI第一句)
师:孩子们真能干,那廖老师要给孩子们一个奖励,请孩子们先关书,眼睛看大屏幕,老师把书放到了我们的大屏幕上,请孩子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大书。
(1)读句子
出示豆子的图,问豆儿什么样?让孩子们观察、摸摸豆子。在观察、摸完,并回答完后再出示句子读、学习。
师:我把第一句送给女孩子读。男孩子听听,豆儿什么样?女生,准备,起
(2)豆儿是什么样的呀?(圆、肥)(CAI第一句:圆、肥红色标注)
(3)随文识字“肥”出示字卡
认识“肥”,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加一加)
(4)抽生读第一排
又圆又肥的豆儿可爱极了(出示豆儿图),你能来读第一排,读出它的可爱来吗?
(5)实物理解、指导读第一句
豆儿这么可爱,那它家在哪儿呀?(“豆荚”里CAI红色)哦,豆荚是豆儿的家
出示豆荚,廖老师把豆荚剥开,豆儿出来了,来你摸摸豆荚里面,有什么感觉?(两三名学生摸)如果你就是豆儿,住在这样光滑的房子里,在妈妈温暖的怀抱,挨着妈妈滑滑的皮肤,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幸福、舒服,高兴、愉快)(CAI出示:豆儿笑脸)
师:那就请孩子们带着这份舒服、这份幸福、再把第一句话读一读。我看,豆儿们高兴起来没有?幸福没有?(生齐读)(学生感情朗读)
师:还不够幸福哦,自己再试一试,要甜甜的哦。(生自己读、指名读,可以评价其实你读得很好,连你的表情都是甜甜的。读得多开心啊!生齐读。)
3、讲第二句
(1)读词,随文识字“秋”
a、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豆儿的可爱,他们的幸福。时间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秋天到了。(CAI出示:秋天到)谁来读一读这个词?(把词卡贴在黑板上,认读词语“秋天到”)“秋”怎么记?
b、(CAI出示秋天美图)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瞧,大地一片金黄,稻子熟了、油菜花开了、枫叶红了、果子成熟了,到处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多美啊!
我听到了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如果你就是豆儿,看到这样美丽的秋天你想说什么,或是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应该孩子的语言在这里特别多。你还可以在这里使用一些小伎俩,比如点一名小胖子起来,走到他的面前笑呵呵的说,瞧呀,秋天到了,这豆儿长得多肥呀,看来是个丰收的季节,你是什么豆儿--哈哈是滚圆的大黄豆呀,难怪这么胖呢。大黄豆说说吧,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干什么?或你想说些什么?)
(2)理解“跳出来”和“粒粒”
a、是呀这些豆儿们和你们想得一样,也想迫不及待地想从豆荚里跳出来了,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来读读吧--出示句子读。
问一学生,小豆儿为什么你们是“跳”出来的,而不是走出来的?(CAI出示:跳出来红色)
原来它们想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瞧,豆儿们看到美丽的景,丰收的景象,多么高兴呀,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了。抽生比动作,除了这么使劲的跳,还可以怎么跳?(轻轻的)谁来做做?豆儿跳的可轻了,谁来读读这个词?
b、是不是一粒、两粒豆儿跳出来?(不是)那豆儿多不多啊?(多)你从哪个词读出了豆儿很多?(粒粒)(CAI出示:粒粒红色)
(3)有感情读第二句
“粒粒豆儿”就是很多很多的豆儿。你们就是豆儿了,小豆儿们,准备,跳出来!
师:小豆儿你跳出来,想干什么呢?(玩、看风景、学习等)
师:哦,你们的想法可真多,说不定,它还很好奇,想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呢!就请你带着这份好奇读读第二句话。
4、讲第三句:
(1)出示第三句,抽生读
师:豆儿们跳出来可乐坏了爸爸,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读一读
(2)指导读词“集合”和“排队”
他们不仅是一群可爱豆儿,还是一群非常守纪律的豆儿,你从这句哪里看出来它们非常守纪律?
读词语“集合,排队”。豆儿们可不是乱七八糟地跳出来的。他们非常守纪律,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排队也要像豆儿学习。
(3)指导读第三句
那集合排队干嘛呢?
那孩子们,快看,爸爸装了满满一大口袋的豆儿,自从播下了种子,爸爸就每天都来给它们浇水、施肥、捉虫,盼着它们快快长大,结出许多许多的豆儿。秋天到了,豆儿们终于成熟了,丰收了,爸爸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带着这种高兴读一读。
5、齐读全文。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丰收的喜悦,把这首儿歌读一读。全体起来,愿意加上动作的同学也可以加动作读。
五、学习字词
1、读词卡
读得真好,词宝宝说想和孩子们打个招呼,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来吗?开火车读词
2、游戏,摘果子
词语读得真好,这节课,你们和廖老师一起种的果子也成熟了,不过,它们是神奇的果子,它们就是我们的生字宝宝。现在我请10个孩子上来摘果子,你摘下的果子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并能给它组个词,好吗?
请生上台读字并组词。
六、写字
师:生字宝宝累了,让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豆”谁还记得“豆”字怎么写?那让我们边说边书空。“豆”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先写一个……再写一个……接着写……最后写一个……
把书翻到页,要在田字格内把“豆”字写好,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呢?请孩子们读帖。(指名说,师范写,生描红)
“儿”要写好“儿”字,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说,独立描红)
“在”“在”是什么结构的字?外面的笔顺是……(生书空)里面是个……
观察田字格,注意关键笔画。(指名说,师范写,生描红)
[豆儿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5:《豆儿圆》说课稿
《豆儿圆》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的一篇韵文,它简短而富有情趣,是孩子们巩固拼音,学习识字的好课例。今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这两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来看,8-12单元集中学习拼音,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拼音识字。集中进行拼音教学容易枯燥,所以在8-12单元中出安排了很多韵文,其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生动有趣的韵文避免拼音学习的枯燥;二是通过韵文学习巩固学过的拼音,练习拼音识字。所以在学习8-12单元的韵文时,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进行韵文教学,而更多的是要利用韵文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拼音服务。比如10单元的.《值日生》这课放在学完z、c、s和zh、ch、sh、r之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复习巩固平翘舌音;《热带鱼》这课放在学完声母y、w之后就是为了复习巩固y、w及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而《豆儿圆》这一课放在学完六个复韵母之后,其目的就是为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六个复韵母的认读和拼读。
其次,从课文中拼音颜色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8-12单元韵文的编排目的。在8单元之前,只有少数几篇课文带了拼音,而且拼音全部是黑色,没有进行强调。而在8-12单元之间出现的韵文全部带了拼音,并且拼音有了颜色的变化。比如《咏鹅》和《小书架》这两首诗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单韵母;《对韵歌》和《画鸡》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刚学过的声母;而《豆儿圆》这课中音节中的红色部分都是才学过的复韵母。
老师可以利用音节中颜色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每节课确立不同的训练重点,让每节课的拼音教学更有目的性。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8-12单元中韵文的教学时,除了读文、识字的教学外还要重视韵文中的拼音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认学过的拼音,多进行拼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好拼音。
另外,学习拼音的目的是为了识字,但拼音识字不是识字的唯一方法,本册教材中1单元的金钥匙提出了看图识字的方法;3单元的金钥匙说明了听读识字的方法;7单元教会学生们在生活中识字;12单元的金钥匙告诉孩子们可以用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看图、听读、拼音等各种识字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容易。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继续学习看拼音识字,并综合运用原来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丰收的欢乐情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会写3个生字,重点指导“在”。
教学重点是:复习拼音、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生字、会写3个生字。
二、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的,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首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复韵母,区别iu和ui,然后利用小礼物引出课题,认识“豆儿”两个字。
2、初读课文。首先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识字;其次让学生观察拼音颜色,明确拼读练习重点;然后让学生拼读生字卡,利用拼音识字;最后强调轻声,齐读。
3、读儿歌,随文识字。以老师引读为主,利用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理解儿歌,认识生字。
4、写字。强调学生学会观察,认真写字。
这四个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我设计时考虑的又一重点。所以我尽可能多地设计了很多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希望让孩子们边玩边学。
比如:开课时送给学生一盒豆子,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运用直观形象引入新课;教学轻声时,告诉他们这是读好课文的秘密武器;理解“豆荚”和“粒粒豆儿跳出来”时运用教具;理解“秋天到”时运用多媒体图片;读“集合排队动作快”时让孩子们当司令员对豆子下命令;背诵时加入动作进行表演;巩固认字时进行“捡豆子”的游戏;写字前做手指操;观察笔画时看谁有双“火眼睛睛”……通过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一年级孩子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快乐地学习。
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这首儿歌生动易懂,不必过多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个性地读书,就能达到对课文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尊重,只要培养孩子们喜欢读书,他们一定能在朗朗读书声中体会出诗歌的情感。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篇6:《圆》教学设计
《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展示课件:四只小兔子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 ,分四个道次沿椭圆形跑道跑一圈,再回到同一个终点,谁先回到终点就为第一。
师:同学们对这场比赛有什么看法吗?
生:……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比赛公平呢?
生:……
师: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共四道,跑道最内圈为400米)
1.观察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
2.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板书:跑道一圈长度=圆周长+2个直道长度)
(二)简化研究问题:
1.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
2.讨论:四个小兔子沿跑道跑一圈,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3.小结:既然与直道无关,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观察,暂时将直道拿走看看差距在那里,好吗?(课件:直道消失,屏幕上只剩下左右两个弯道。)
(三)分析问题,寻找方法
1.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
2.讨论:你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交流小结: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算出相邻两圆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也就是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
(四)动手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直径)
2.课件出示: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3.教师带领学生填写表格的前两道,剩下的由学生完成。
4.汇报结论:相邻起跑线相差都是2.5∏,也就是道宽×2×∏。说明起跑线的确定与道宽最有关系。
5.计算相邻起跑线相差的具体长度:2.5∏=2.5×3.14=7.85米
师:同学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起跑线的秘密,小动物们的比赛应该把起跑线依次提前7.85米才公平。
三、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学生先练,老师随后讲解。
作业安排:到跑道上画起跑线。(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画好后请请老师评价)
篇7:《剥豆》教学设计
芜湖市峨桥中心小学蒋山分校 俞君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眼动手剥、利索、敛声息语、执著、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词语,解决多音字“剥”。
2、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来体会母亲在比赛中的“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3、尝试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儿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儿子坚强、乐观的态度。
4、熟读最后一段话,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来体会母亲在比赛中的“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2、尝试联系上下文来揣摩“儿子”的内心世界,并学着写一写,感受儿子坚强、乐观的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学会看病》导入,板书:剥豆,指名读。
2、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该怎样读呢?请大家看一看不同读音的字义,相信聪明的你们肯定能读出正确读音。
3、出示多音字:读bāo,“剥豆”就是把豆的壳去掉,那把香蕉的皮去掉叫做“剥香蕉”,把橘子的皮去掉叫“剥橘子皮”,把糖外面的纸去掉叫做“剥糖果”。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轻轻地跟读。
3、学生交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和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主要讲述了母亲与儿子进行一次剥豆比赛,母亲赢了,儿子输了。)教师板书:母亲(赢)儿子(输)
三、从心理和动作描写中体会母爱
1、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集中于哪几个自然段?
2、默读8-11自然段,圈出母亲的动作,找出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慢 快 松 紧),指导朗读,读出速度。
3、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呢?同学们,动作不同,是因为想法不同。同学们,在行动的背后,肯定会有一种想法在支撑。
4、母亲为什么快,为什么慢,为什么缓,为什么紧,你能不能自由选择一句来说一说。
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
5、师生对读(师读心理部分,生读动作部分)这里是作者的心理描写,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加了双引号的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个正在斗争着的母亲,她们似乎正在激烈地争辩着。)
6、引读:母亲甲在说(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母亲乙在说(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母亲甲在说(儿子这么投入,让他赢吧),母亲乙在说(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6、如果用词语来概括母亲比赛时的表现,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矛盾、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左思右想)课文里用了一个词,板书:瞻前顾后 解词:瞻、顾――表示“看”,原来,是因为母亲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才有了剥豆时这一快一慢一缓一紧的动作变化。
7、一场小小的剥豆比赛,母亲为什么要这样瞻前顾后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母亲的心。
A:母亲慢下来是怕儿子输了比赛,会让他失去信心。希望……那是什么让她有了这样的想法?(爱)一种慈祥的爱。
B:母亲剥豆的速度快了起来,是怕儿子(获得胜利后的骄傲)她这种想法的背后,藏着的是(爱)一种严厉的爱。
C:此时的母亲心疼儿子,又心生怜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D:她怕(获得胜利后的骄傲,对儿子发展不利),所以这种想法的背后,让我们体会到的又是(爱)一种真实的爱。
四、从动作和语言中体会儿子的大气
1、比赛中的母亲瞻前顾后,儿子呢?请同学们快速划出描写儿子赛前、比赛时和赛后种种表现的句子,思考: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请直接用词语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2、学生交流
3、这些句子对儿子的什么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语言、动作
4、我们知道,语言和动作是心理的反映,你觉得儿子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心理在想什么呢?
比赛结果出来了,我输了。
我想―――――――――――――――――,
―――――――――――――――――――。
于是,我朝妈妈笑笑,很轻松地说:“你赢了。”。
妈妈安慰我:“比赛不公平,应该是平局”
我想―――――――――――――――――,
―――――――――――――――――――。
所以我没有赌气,没有沮丧,脸上仍洋溢着山泉般的笑容。
5、学生写一写,交流。
6、此时,你们还觉得在剥豆比赛中儿子输了吗?――他赢得了什么呢?
五、总结
1、是啊,儿子的表现使毕淑敏豁然开朗,她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2、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3、读了最后一段,你懂得了什么?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五、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毕淑敏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毕淑敏的书,去触摸她细腻的笔触,聆听她心灵的思考吧!
【板书设计】
5 剥豆
母亲(赢)・・・ 儿子(输)
瞻前顾后 快慢・・・ 自信大气
缓紧・・・・ 认真执著
清澈笑容
篇8:《剥豆》教学设计
《剥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词语“瞻前顾后、执著、赌气、沮丧”等。
2、品读课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话练习,加强感受,积累语言,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以读悟写,以写促悟,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展开想象,练习写几句描写儿子心理活动的语段。
4、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获得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等乐观积极的生活体验。
设计意图
科学解读教材,首先必须正确解读,实事求是解读。本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理解并无大碍,但文章出现的几个生字新词却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安排预习,只有学生自己查字典获取的才是印象深刻的。科学解读教材,还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此文结构清晰,由剥豆的小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细腻的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自信、大气,敢于挑战,自强自立的少年形象。我们面对的好多学生不就是缺少这样的品质吗?
于是,我们的情感目标果断地定位于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体验。另外,作为选读课文,我们还应该透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地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他还说:“惟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此课时教学,我就是根据这些想法去设计实施的。
预习要求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尝试理解新词。
课前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我们刚刚学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今天我们再来学学她的另一件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板书,读课题(正音)。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难读的记下来。
2、检查: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我就相信大家不检查了。
2)写在小组的本子上,全班反馈,请小老师教
3)在预习时按照剥豆前、中、后给课文分了段,把结果跟大家说说。
指名――(怎么想的呢)
三、导读重点,落实训练
1、导语: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妈妈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适当正音
2、导语: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吗?板书: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
3、导读母亲“瞻前顾后”体会母爱细腻
导语:自由读句子,边读边划出妈妈剥豆时速度的词语,反馈板书。
(1)看到这里,老师产生问题了,你们有疑问吗?
(2)导:是啊,比赛,为什么慢了下来?为什么又快了起来?为什么缓了下来?为什么又紧了许多?妈妈的这复杂的心情,你能读懂吗?
(3)选择一个点,用上“母亲剥豆时之所以――――――――是因为――――――――――――――”写一句,有时间可以写上两句。(交流3位――评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4)朗读训练体会母爱
导:母亲的心理是复杂的,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妈妈的心理变化呢?
同桌互相读读评评――教师小结同桌合作学习方法――展示(你现在就是这位母亲了)――同桌评议
(5)说说“瞻前顾后”的意思。
(4)师:作者只用了四句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剥豆比赛,主要进行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板书),
(5)指读母亲赛前和赛后的哪些表现看出她也是瞻前顾后的'。(板书:抓和淡化结果)出示6句
4、导读儿子的表现补写儿子心理活动
(1)师:从儿子的表现中可以读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什么词语概括?
赛前:自信、大气板书:按(朗读感悟,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赛中:认真、执著板书:手不停歇
赛后:轻松、坦然板书:量笑
(2)小组学习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赛前、赛中、赛后选择一处说说儿子当时的心理想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母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看到母亲要抓一把豆放在自己的碗里,心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儿子手不停歇,看到母亲碗里的豌豆似乎多了点,他忙加足油,默默地告诉自己――――――――――――――――――――――,结果出来了,儿子虽然输了,但是他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的清澈的笑容。因为他知道:――――――――――――――――――――――――――――――――
(4)最后仅仅是母亲赢了吗?儿子赢在哪里?(找到有力证据读读,并谈谈理由)
四、提升明理
1、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次没有失败者,只有“双赢”(齐读)
2、是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生道路难免磕磕碰碰了,我们只能勇敢面对,让我们对自己说――齐读
3、温室里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让我们对母亲说:――
4、背下这段话,作为我们共勉语句
篇9:《剥豆》教学设计
《剥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剥这个多音字。理解词语:敛声息气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感悟等,使学生联系实际逐渐领悟到在磨难中学会成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着瞻前顾后在自主学习中,品味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教学难点:
从对儿子的行动描写中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儿子面对挑战与失败的良好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这样一本书,上面没有一个字,可是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生活。的确,普通的生活蕴含着哲理,平凡中又包容着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很普通的家庭生活小故 事,希望我们学完后也能从中有所发现,收获启迪。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剥豆》。
2、解决多音字剥。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文中的母亲在经过这件生活小事之后有了什么收获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母亲知道了瞻前顾后是没有必要的,那瞻前顾后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剥豆时的那种瞻前顾后?
慢快缓紧(指导朗读)
2、母亲除了在剥豆的时候瞻前顾后,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可以看出她的瞻前顾后呢?
(抓豆给儿子;淡化比赛结果)
3、是啊,像母亲这样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一会儿考虑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就叫瞻前顾后。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啊。可是,她到底需要不需要这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子的表现吧。
4、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儿子表现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从这些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自信、大气、认真、执着、不气馁、不灰心)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情,而你妈妈却没有像文中的母亲那样,而是一味的照顾你,袒护你?
6、如果你就是这个故事中的儿子,你想对因为爱你、因为怕你受到一点点伤害、受到一点点委屈的妈妈说点什么呢?
四、提升明理,总结升华
从结果上看儿子输了,但儿子的自信、认真、执著,面对失败的坦然让母亲欣慰不已,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儿子出色更让她感到骄傲呢?母亲不但看到了一个懂事、乐观、坚强的.儿子,还让她收获了教育孩子的哲理。
1、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的内容。剥豆这件事让一位母亲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
2、引导学生从课文引到生活,从文本到自己,升华主题。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也明白了:对于我们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
3、语言积累。把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本上去。
篇10:《圆》数学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 连接等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难点 :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篇11:《圆》数学教学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平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平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平滑地过渡,怎样算平滑?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 已知: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 ,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 ,使AB、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已知:如图, 的半径为R1,圆心为O1;线段R2.
求作:半径为R2的 ,使 与 在点A外连接.
作法:1、连结O1A,并且延长到点O2,使O1 O2 =R1+ R2.
2、以O2为圆心,O1 O2为半径作 ,使 与 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习题:P148练习,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外连接?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习题A组16.
课外题: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二)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理解连接等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对作图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连接的意义,能对具体图形熟练地进行弧连接.
教学难点 :
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篇12:《圆》数学教学设计
(一)概念复习与理解
练习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
(A)将一段弧和一条线段连到一起的图形叫连接;
(B)一段给出半径的圆弧可以和一直线连接;
(C)两段给出不等半径的圆弧可以用内、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
(D)两段圆弧内切就是内连接.
练习2、内、外连接的区别是( C )
(A)内连接两弧在连心线同侧,而外连接两弧在连心线两侧;
(B)内连接两弧在切点同旁,外连接两弧在切点两旁;
(C)内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
(D)内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
(二)连接图形的应用
例3、(教材P148)如图,要把零件中直角A加工成半径为15mm的圆角(即用一条半径为15mm的圆弧连接边AB与边AC)在图上画出这条圆弧.
分析:圆弧的半径已知,要画出这条圆弧,只要求出它的圆心即可.因为圆弧要与AB和AC都相切。所以圆心到边AB和AC的距离都等于15mm,实际上四边形AEOP是正方形,它的顶点O在CAB的平分线上.
(参看教材P148)
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写出画法,画出图形.
练习:把两边长分别为8cm和5cm的矩形的4个直角改画成圆角,使圆弧的半径等于1cm.
(三)展示作品
对上节课课外作业 中较好的连接图形,展示.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参与热情.
(四)小结
1、连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
2、任何一种连接的问题经过分析后都能转化为基本图形: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内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外连接.
3、连接的关键是确定所求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4、线段可在一点处与两条弧同时连接.
(五)作业 教材P154中18,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三圆两两相切,切点分别为C、O、D,与半圆O分别切于点A、E、B,请你找出图中除线段AB和弧以外的6条从A点平滑过渡到B点且没有重复弧的路线,并指出在经过个点处是什么连接(内连接、外连接).
篇13: 《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这天,我们还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边讲述边课件演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两只小狗都从同一点出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狗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师: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师: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师: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师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晴:“想像”,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一条线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圆形橡筋,并剪断,看看成什么?
学生齐答:也是一条线段。
3.动手体会: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课堂活动二:动手操作,引导探索
(一)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下面,老师要请各学习小组利用手中的测量工具,互相合作,动手测量圆的周长。测量完后,相互交流一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动手测量)
2、反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
(学生说出三种方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尺测,老师进行演示)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
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在刚才的操作中,我们用绳测、滚动的方法都能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的?同学们请看(老师甩动绳子系的小球,构成一个圆)小球的运动构成一个圆,又比如(老师演示摩天轮),你能用绳测、滚动的方法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吗?
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研究圆的周长首先应思考圆周长跟什么有关系。
(二)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要探讨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关系?先探讨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个表格)
正方形
周长
边长
周长:边长
1、
1cm
2、
2cm
3、
3cm
我的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的比值是。即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倍。(多媒体显示)。
(三)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观察比较一下,想一想,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长短有关)
提问:你们是怎样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小结: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这说明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2、学生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周长跟直径是否存在着倍数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小组分工合作,用你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填好报告单,第四栏可用计算器。
《圆的周长》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3张圆形纸片、直尺、三角板、棉线、剪刀、计算器。
测量的物品
周长(C)
厘米
直径(d)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
比值(C/d)
圆形纸片1
圆形纸片2
圆形纸片3
我们的发现:
(学生测量、计算、填表,在展示台出示结果)
请一组同学上台展示表格,师询问:从这些测量的计算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结论:这些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板书)
师:那么屏幕上这三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多媒体教具演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板书
师根据课件演示介绍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周率
课堂活动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师:表扬全班同学。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那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1)多媒体课件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早在20xx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的说法,意思是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约15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和天文家祖冲之就已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数学家要早1000年左右.此刻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山,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我们确实就应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之后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代表圆周率。(板书::∏).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2)谈感想,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1:我要向祖冲之爷爷一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生2:我们组刚才测量时不够细心,今后我们要向祖冲之爷爷学习,做一个细心的人。
课堂活动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刚才我们透过实验可知:圆周率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根据小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π是一个固定的值
2、由此我们可知,如果明白直径如何求周长呢?
教师板书:圆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3、圆的周长还能够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4、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课堂活动五:课堂反馈
一、决定.
1.Π=3.14()
2.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倍。()
3.圆的直径越大,它的圆周率就越大。()
4.只要明白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够求圆的周长。()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三、实践操作
2.电脑课件出示主题图。如果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群众订正)
问题2: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c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打开课本64页例1对照,反思自己的解答过程)
(注:评析问题2时,能够推荐学生用估算来解答。)
3.解答开始的问题
这天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此刻我们来帮忙小黄狗和小灰狗算一下它们跑的路线,看看小灰狗为什么会赢,小黄狗为什么会输。
小黄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的'周长,小灰狗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动手算一算,谁跑的距离远?
10米
四、拓展延伸
看,小黄狗和小灰狗又要比赛了,这一次小灰狗沿大圆跑一圈,小黄狗沿两个小圆“∞”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呢?好好想一想。
课堂活动六:全课总结,反思评价
1、同学们,这天我们一齐研究了圆的周长,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本节的收获。
2、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如何。
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1、基本练习:完成课本第64页做一做第1、2题。
2、提高练习:完成课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2、3题。
3、操作练习: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
板书设计:
利用了生动的课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把两只小狗进行赛跑比赛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地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透过结合实物动手指和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周长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感知动作同人的心理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动作记忆保留的时间更长久。小学生在其数学思维活动中,视觉映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透过活动强化问题解决前的感知动作思维,有利使记忆以动作效果来储存。透过让学生把圆形橡筋剪断,使学生感知化曲为直的概念。为下面探索圆的周长做好铺垫。
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归纳出圆的周长的方法,不失时机地表扬小组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抓住时机,甩动绳子系的小球,构成一个圆,演示摩天轮,让学生感受到用绳测、滚动的方法并不能测量出所有圆的周长,就应找到一种既简单有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透过填写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的关系,为下面的探讨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因为学生在记忆正方形的周长时,只是记正方形的周长是4个a相加的和,很少说是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上表的填写对于中下生的小组合作起了一样板的作用。
透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求出比值,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了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并透过课件演示验证了结果。使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由知识的理解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不仅仅理解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那里引出故事,在帮忙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自然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一往情深的志趣。
本环节的设计,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物化到内化,理解计算公式。透过转化,从而完成新知的生成。
透过辨析让学生巩固圆周率是常数的认识,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操作练习设计紧扣课题,从解决基本练习到解决主题图中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对新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巩固新知,发展了潜力。
透过解答课前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体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更能促进学生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智力、潜力。
在解决了开始的问题后,紧跟着变化题目的图,让学生能感知当大圆的直径等于另外两个小圆的直径和时,大圆的周长等于这两个小圆的周长和。是对圆周长公式的综合应用。
让学生谈收获,能够自我认识、总结课堂的表现与认识掌握程度,最后回忆新知、巩固新知,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外作业题目体现层次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运用。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的周长
(实物测量方法)
转化
圆周率
字母表示π≈3.14
曲直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π是一个固定的值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字母表示:C=πd
C=2πr
篇14: 《圆周长》教学设计
课题
圆的周长
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发现规律,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探索意识。
3、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手记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对
圆周长概念的教学做了淡化处理,新教材对概念和老教材比已经大大弱化了。目标是让学生知晓,不必死抠字眼。我的设计,力图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衔接点,故而在正方形内接圆这一点上,为探究直径和圆周长的关系做了新的尝试。之后的教学,希望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资源
目标
学与教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渗透“转化”,激发兴趣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知识回首,概括总结
师生谈话,生活中的周长概念,教具。
教具、学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具、计算器、
实验报告单
习题
实物感知,触摸圆的周长,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的让学生建立圆周长的概念。
让学生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测量的局限性引出寻找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从猜想与观察中初步探寻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操作,收集数据,计算比对后发现规律。
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从圆周率概念中演变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巩固运用、深化知识
学生对整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圆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拿出一个圆片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指出老师手上圆的周长?再指出自己准备的圆形物体的周长。
2、提问:圆的周长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图,让学生进行比较)
3、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4、归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1)教师接着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们能直接用尺子测量出来,但是圆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出来吗?比如这样的一个圆(铁丝围成的圆形)
生:拉直了再量一量。
师:为什么要拉直呢?(引出化曲为直的思想)
师再出示圆片问,这个能拉直吗?可以怎样得到它的周长?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同桌讨论)
汇报:(学生演示)
a、可以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
b、还可以先用绳子绕圆一周,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评价:同学们想出的方法很好。刚才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是把弯曲的线段转化为直的线段来测量。
师:做校服量你的腰围是不是跟这个差不多呢?
师板书:绕线法、滚动法------化曲为直
(3)教师问:这样的方法有局限性吗?举几个例。
生:比如说在操场上画的大圆的周长、广场上的圆形喷泉的周长、溜球绕在手指上旋转一周,形成了圆,它的周长不便用上面的方法。
师:用图片展示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圆形轨迹,引发学生的感慨:测量的方法有局限性,那么我们就要找出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方法。
(1)观察并猜想:圆的周长会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三个直径不同的圆提示周长与直径有密切的联系。)
(2)观察并思考:正方形与圆有何共同之处,圆的周长会超过直径的4倍吗?至少应大于直径的()倍。
(三)圆周长的推导。
(1)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看看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让4人小组的同学进行合作,分别测量出3个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观察数据,有什么发现?
圆
直径(厘米或毫米)
周长(厘米或毫米)
周长/直径(保留两位小数)
圆1
圆2
圆3
我们的发现
(2)反馈。
请学生上台来展示,并且说说发现。
小结:同学们都发现了虽然我们测量的圆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
(3)教师用软尺绕学具圆一周,再将软尺沿直径绕三次演示3倍多一些,加深3倍多一些的印象。
3、教学圆周率。
师:其实任何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师:什么是圆周率呢?也就是说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说到圆周率,老师不得不提起一位我们的祖先。(看63页你知道吗?)
上面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π≈3.14。
4、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刚才,我们圆周率是怎样求出来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根据圆周率你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师:如果用半径求呢?
(c=2πr)
5、从最后的公式中可以看出,什么决定了圆的周长?
(四)解决问题
1、算一算。
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4厘米(2)r=1.5米
师: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判断。
(1)、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 )
(2)、圆周率是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的比值。( )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五)、谈学习收获: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想?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测量:滚动法、绳测法---------------化曲为直
规律: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 C=2πr
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一条绳子、剪刀、一把直尺、3个大小不同的圆。
篇15:《柳叶儿》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嚼【jiáo】 捋【luō】 逞【chěng】 噌【cēng】 蒙【mēng】 兀【wù】
勺【sháo】 茬【chá】 柳【liǔ】 涩【sè】 猴【hóu】 蹭【cèng】
飕【sōu】 攥【zuàn】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舒展:不卷缩;不皱。 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
风快:比喻植物生长非常快。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镰刀: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柄和刀组成。 淘气:顽皮。
咔嚓:模拟物体猛然断裂的声音。 通身:浑身,全身。
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 兀地:突然。
美滋滋:形容非常满足的样子。 蒙蒙亮:形容天刚发亮。
摔倒: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 赞赏:赞美赏识。
泡沫:液体表面聚集在一起的小气泡。
二、课文导入
背诵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主要描绘的景物是什么?)大家细致的体会一下,在这首诗歌当中,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和柳树有关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片文章又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请一名同学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语调、语速等方面把握的如何。
接下来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另一方面思考我们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⒉ 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线索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明确:“柳叶儿”。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⒊ 提问: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在“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这四部分中,有哪些生动精彩的句子打动了你呢?或者说你感觉哪些句子写的生动精彩呢?找出来并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平常柳叶儿的描写,给人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再如写爬到最高的树枝上弹来弹去的得意之态,去抢柳叶儿的晨景,日出的绚丽景色,吃柳叶儿包子的贪婪,都写得极其生动,使人如见其人、其景。
⒋ 提问: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你感觉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作者对童年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童年是“苦中有乐”。
⒌ 提问:同年的“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一“乐”是爬树之乐。
二“乐”是抢柳叶儿之乐。
三“乐”是吃柳叶儿之乐。
⒍ 提问: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为什么在艰苦的岁月中会感受到这样的“乐”呢?
明确:“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
⒎ 提问:那这种当时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现在长大成人的他回想起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明确:乐中带着苦涩。
⒏ 提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曾经的“乐”中带着许多的苦涩呢?
明确:①第四段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体现了饥荒的严重。
②第十段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
③上树的具体情景。“仰头看看”,可见树之高;硬地上“冰凉”,可见其早;牙齿都“咯嘣嘣响”,可见其冷;肚皮“凉嗖嗖”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其滋味并不好受。
④第十一段“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是作者极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
⑤第十二段柳儿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反映了柳叶儿的难吃。
⑥“吃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⑦用柳叶儿“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可以想
象当时油的珍贵。
⑧“全家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从侧面反映了饥荒的严重: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
⑨作者吃菜包子的情况,可以体会到“我”饥饿、消瘦的程度非常重。
⒐ 提问:今天的人们吃不吃树叶、野菜?如果吃的话,与课文所写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今天也吃树叶、野菜的,如吃香椿树叶、荠菜等,但都是作为美味中的调剂
或保健食品来吃。
⒑ 提问: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今天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明确: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童年的生活都是难忘的,不管它是与苦难交织,还是同欢乐相伴,它毕竟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东西。和作者一样,我们也都曾经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童年,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拿起笔,回忆、记录自己的童年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
以谈吃树叶、野菜为话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豆儿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豆儿圆教学设计
2.圆的教学设计
3.飞天梦圆教学设计
4.笋芽儿教学设计
5.示儿教学设计
8.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9.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10.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