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函楠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以及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 :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以及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难点 :
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照片,以及人类探索和认识地球的过程中有趣的故事。
教学过程 :
活动一 : 地球的形象 阅读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你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其中可让学生从三个方面了解地球是球体:一是从卫星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圆形的;二是宇航员在太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圆的;三是人们运用数学原理计算和证明出地球是圆的。
【设计意图:从不同方面了解地球是个球体,并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活动二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1、[播放动画:天圆地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交流研讨:早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最初的认识源于他们最直观的生活感受,在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认识是很正常的。
2、[播放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从麦哲伦的事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也使人们感受到麦哲伦在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对地球早期的探索。】
活动三 :交流和探索地球的奥秘
1、[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画面中了解到什么?引导学生了解现在人们在运用各种方式(如考古、地质勘探)探究地球的奥秘。
2、[播放视频:南极科考]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交流研讨:这些科学考察说明什么?引导学生了解现在人类依然不断地在探索地球,依然在为共同和平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进行着各种研究工作。 小结:人类为了揭示地球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科学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知道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地球上的许多奥秘,还等待着人类去发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课后反思: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 “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进入课题,接着欣赏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然后采用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提出了问题:你能用具体的事例说说地球有多大吗?读了《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学习《麦哲伦环球远航》时,通过小组合作,读文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们对麦哲伦及船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会领悟的更深刻些。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全班交流,让收集来的“知识资源”充分共享。在今后的思品教育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果你乘座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学生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6、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二、讲解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认识地球经历漫长过程
(3)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地球是个球体
三、讨论麦哲伦环球航行
四、师生共同讨论96页问题
五、作业
(1)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2)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3)在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有生命的星球?
文明礼仪渗透:教室内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课后反思:我从学生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学生进行设想:如果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学生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学生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学生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学生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学生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充分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及古希腊人对地球的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及地球的大小。
篇3:五年级下册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话题从太空看地球
教学要求
1、在学习中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的巨大。通过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照片进一步欣赏地球美丽的形象,从而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好奇心及喜爱之情。
2、收集并了解人类探索宇宙所付出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索和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知道探索地球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准备(教师)“从太空看地球”照片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地球的形象
1、设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请同学们畅谈如果给地球照相该怎么照?
2、思考与分析:请同学们收集地球的照片时,分析这些照片上怎样拍摄而成的?可以结合教材92页同学们的问题,针对大家初看“从太空看地球”照片感到新奇与疑惑的地方,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
3、认识:利用教材93 页所提供 地球大小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们体会地球体积巨大以及给地球照相的艰难,也可以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图与扬利伟拍摄的地球局部照片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对地球的大小和地球外貌的基本认识。
4、创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学生可以用彩色笔等文具,画地球并设计解说词。
活动二收集与思考
收集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只有趣的故事,如:教材加加林的话,神州5号、6号升空的故事等。旨在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总体认识
第二课时
话题: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一张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地球早期是怎样的?
1、人们早期认为地球是怎样的?
2、人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活动二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
1、结合p95页的内容,查找麦哲伦航海时的资料。如当时的航海技术、船只状况等情况。
2、出示世界地图,从麦哲伦起航地点出发,沿着麦哲伦当年的航程在地图上表明航迹,并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收集到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故事。
3、说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交流“和麦哲伦一起完成环球航行”的感想。
活动三交流和探索地球的奥秘
1、阅读p96页的内容,将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奥秘写在小纸条上,在班上进行交流,看看大家都有哪些问题?想想可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2、收集人们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奥秘以及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不畏艰险、科学求证的故事。
3、全班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
篇4:浅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
浅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
文/张丽微
摘 要: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教学更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数字星球系统作为近年来最新引入课堂教学的技术平台,如今已经在全国部分学校得到了应用,但如何将它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服务师生,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因此,将主要探讨教师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数字星球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设计理念的问题。
篇5:浅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
一、前言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星球系统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位数字化教学仪器。它通过国际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方便教师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转变为球面图像,结合精密光学技术,瞬间展示于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上,动态立体地再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与过程。
2.将数字星球系统引入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数字星球系统正是在这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为教育环境与教学过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将它更好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设计中,这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即“备课”,可以概括成“三备三写”:备教材、背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教学进度、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有效的一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应是设计者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结果。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教学理念。
1.具备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深受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它们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数字星球系统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将平面、静态的图片转变为立体、动态的图像,可以极大地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传播理论的有效指导,将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七年级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对海陆变迁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视频、动画、数字星球演示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认识上从感性逐步上升为理性。
2.融入地理新课程标准
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理解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如,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数字星球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益,还需要地理教师在科学地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3.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该多考虑如何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这节课中石油的运输路线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策划主要的石油运输路线,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发言,在数字星球中指出每条石油的运输路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注重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除运用系统本身的各种资源外,还应学会开发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讲授“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设计者就可以利用数字星球模拟不同的运输线路,由学生讨论选择哪条线路。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分小组讲解小组内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种形式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合理有效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如今在以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形势下,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要出路,而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蔚蓝色的星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科技星球参观记
2.蛋糕星球作文
3.星球奇遇记作文
4.幼师星球答案
5.蓝色星球观后感
6.冰雪星球游记作文
7.范文 来到外星球
9.宇宙星球选美大赛
10.零食星球作文35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