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
“linhanyu9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供大家阅读。
篇1: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活动】【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导入】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讲授】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 、γ射线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 ,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活动)思考太阳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那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请各组代表回答。
【讲授】2,太阳能量的来源
老师补充
(过渡)虽然太阳能量到达地球不过是他的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由两个群众方阵来回答,互相比赛。
(板书)a、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即是地理环境的动力来源,如大气环流,洋流
b、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总结)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说明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迁移)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地球上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逐渐面临枯竭的条件下,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你对太阳能利用设想。(承接)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的,具有差异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析课本图1.8 图1.9,由各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老师补充大气上界的概念。
(迁移)为什么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不遵循这条规律,分析原因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除了包括纬度位置,还有气候状况(沙漠地区多的原因)和地势影响(青藏高原区最多的原因)。
(承接)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看上去很平静,我们感觉不到其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时刻在发展变化着,并且这种变化有时很剧烈,这些变化我们称之为太阳活动。
(学生活动)案例: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活动】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简述太阳大气结构,各层概况,归纳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板书)1、太阳大气的结构
(板书)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回答活动题。
(过渡)“上看天,下看地,天地之间有联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大的,太阳活动使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有一些微小变化,但可能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一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
耀斑爆发发射的电磁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带电粒子流——磁暴、极光黑子——降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了解了太阳的概况、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我国观测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的历史久远,古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如公元前28年,有记载曰“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面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在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许多方面的影响,请同学们回去继续搜索,我们将搜集并进行交流……
板书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大气的结构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篇2: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2.了解太阳大气层结构,简述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日常生活离不开太阳,那么太阳对地球和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
【讲授】教学内容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4.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5.太阳辐射的分布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这些活动现象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
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问题 太阳黑子数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周期大约是多少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生长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有明显的约的周期性,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两极地区永久冰层的钻探研究,也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
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反之,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2)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通讯
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3)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耀斑经常引起“磁暴”现象(magnetic storm),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指示方向,从而影响野外作业。同时对军事战斗、飞机和船舶定位、高纬度地区的高压供电系统带来影响。
1989年3月,一个强磁暴使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巨大电力系统损坏,6百万居民停电达9小时。
(4)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的绚丽多彩的极光。
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风的强度相应增大,特别是在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课后小结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直接提供光热
间接提供光热
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5.太阳辐射的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太阳活动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2)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课后习题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
A.氖和氦 B.氢和氦
C.氮和氧 D.氢和氧
2.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
A.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由两极向赤道递减
C.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D.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3.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自内向外分别为 ( )
A.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D.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4.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爆发
C.气候异常 D.磁暴
5.下列现象的诱因最有可能是太阳活动的是( )
A.江西九江一带发生地震,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B.新加坡上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C.连续几颗流星划过夜空
D.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指南针胡乱摆动
篇3: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其实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是以太阳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与以往的教材不同的是,新课标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作具体的要求,甚至可以不涉及。但必须把重点放在其对人类的影响上。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配合使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
【教法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扮演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1.读图分析法:读图方法的掌握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学法指导】
1.图导图练法: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 、γ射线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 ,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活动)思考太阳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那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请各组代表回答。
(板书)2,太阳能量的来源
老师补充
(过渡)虽然太阳能量到达地球不过是他的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由两个群众方阵来回答,互相比赛。
篇4: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测试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测试题和答案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B.氧和氦 C.氢和氦D.氧和氮
2.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D.太阳表面的磁爆炸
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
B.太阳辐射能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C.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
D.煤、石油等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4、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生物的形成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D.火山的喷发
5.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体积质量半径密度均比地球大得多
B.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
C.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D.地球表面的化石燃料在形成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6、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
A.酸雨的形成B.“磁暴”现象的产生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D.杨尘、沙暴天气的出现
7.关于太阳活动的正确叙述是()
A.主要类型是太阳黑子和太阳风
B.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多的时候,通常耀斑也多,但它们出现的地方不一样
D.太阳黑子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耀斑没有周期性
8.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
B.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C.会引起“磁暴”,罗盘指针坏掉
D.耀斑将大量能量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9、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B.色球C.日冕D.大气层之外
10、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是
A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B地面短波通讯受影响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
D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1、下列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
B、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
C、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最高的部分
D、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的高峰年
12、分别出现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属于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黑子和耀斑B.耀斑和日珥C.黑子和日珥D.耀斑和黑子
1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B.大小兴安岭C.青藏高原D.东南沿海
14、下列关于太阳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B.太阳大气稀薄,人们肉眼观测不到
C.太阳大气从外向里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D.太阳大气的变化通常称为太阳活动
15.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B.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的很多,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C.太阳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D.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直接能源
16.读图完成以下要求
(1)A是出现在太阳层中的太阳活动。它由于而发暗黑。
(2)B叫日珥,它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该层在图中用字母表示。
(3)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形式是,它发生在层。
(5)太阳大气中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这些斑块出现在图中的
的层、射出大量的紫外线、、射线以及。
(6)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年,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活动
周期有一定关系。此外,太阳活动还扰动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也会使地
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现象。
17、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
(1)西藏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多选)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有关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B: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
C: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能最丰富 D:太阳能分布东南比西北丰富
(3)影响地区间太阳辐射不衡的原因是和。
(4)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差异,因而各地获得的有差异。但是,热量盈余区(如赤道)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热量亏损区(如两极)温度并没有越来越低,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热量盈余区与亏损区不断。其途径主要是靠和。
答案
1.C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A
3、B解析:太阳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到达地球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能的22亿分之一。
4、D解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等的活动和变化提供了动力,而火山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是地质史上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化而来的,而生物则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
5.D6、B
7.B解析:太阳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黑子是太 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8.B9、A10、B11、C12、A
13、C解析:同纬度地区太阳能获得的多少,主要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14、A15.A
16.(1)光球,黑子,比周围温度低(2)色球,C(3)耀斑,C(4)日冕(5)C,无线电波,x射线,高能带电粒子(6)11,降水量,电离,磁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层外部结构及其太阳活动。
17、(1)B(2)B(3)太阳高度大小、日照时间长短大气的削弱作用多少。(4)热量传输热量大气环境洋流
篇5: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篇6: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篇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④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③水能发电站利用的水能多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生物能也是太阳能转化来的。
④大棚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
篇8:《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反思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反思
首先从教学要求来看,这节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知识点了解即可;其次,从考试角度来看,这节内容高考很少涉及,平时训练涉及的本节内容也少;再从教学进度来说,本来必修一需要的时间就多,特别是《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加上补充地球、地球仪、经纬网知识大概要5节课时间,按照目前距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情形来看,实在没必要在这一节上花费较多时间。
按照“一四五”教学模式要求,本节课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很明显,由于湘教版课本内容较少,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上拓展一些知识——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介绍,比如电磁波的知识和核聚变、裂变的知识以及电离层的讲解,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科学视野。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学生阅读教师给他们提供的资料,这样教学才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因为之前学案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所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也不是很了解,我在课上讲解的也比较多,占用时间较多。另外我还增加了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几个因素,讲述时间也偏长,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进而削减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时间,所以有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的不尽如意:比如学生回答为什么“蜀犬吠日”等。
另外在教学中对学情掌握有些不足,由于才上了两节课,所以不知道学生的姓名,不知道他们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多少,因此只能把这次月考成绩作为凭据,分层提问学生。
总体来说,通过今天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首先在学案的准备工作上,一定要早下功夫,勤下功夫。尽量完善学案。让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提前预习要学的知识,并且要拓展的知识准备齐全,尽早的呈现给学生,提前做到学生心中有数,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其次要给学生预留出预习和复习时间,课堂教学坚持“一四五”模式,不能满堂灌。课前提问和课后总结练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才能算是教学的成功。
好的要坚持,不好的要积极改进,才能立稳讲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武中教师。
篇9: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会分析运用地理教材,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分析,逐步学会“A对B的影响”问题的分析方法。尝试评价现实中同类的地理问题。逐步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并总结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分析,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重点难点
问题分析方法------“A对B的影响
3关键
体验自主分析,逐步形成逻辑思维
4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宇宙环境到地球本身环境的过度,一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可以理解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另一方面对于下一节地球的运动也有铺垫作用。
本课是通过(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个标题来完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
5学情分析
新高一的学生,对地理学习尚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无论是地理知识还是思维方法都是较低。
学生只是通过上一课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教材中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不能很好区分,对地球的某些影响理解不了,以及教材结构不能充分理解,所以本课通过教师引导,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A对B影响”学习方法。
6教学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哪颗?------太阳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着眼点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带到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太阳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上。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尝试问题分析方法归纳总结问题研究的方法
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尝试问题分析方法归纳总结问题研究的方法
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活动3【活动】归纳教材
按照以上分析方法,归纳教材内容(①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1、学生看书回答;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图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太阳的基本状况,学会信息提取。
教师提出问题:(大屏幕放视频)说出哪个视频是黑子,哪个是耀斑,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2、同学观察视频,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理解黑子和耀斑的特点并运用特点判断
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题要研究什么?-----------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作为工业能源的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甚至中断
、磁暴
、极光
活动4【活动】小组合作
太阳的哪种表现对地球产生了影响?这些太阳表现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充分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思考:(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二者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区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
结论:太阳辐射是持续稳定的影响,太阳活动短暂的、发生异常变化情况下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来自于太阳内部大气层,太阳活动是来源于太阳的外部大气层
教师提出问题:判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哪些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哪些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大屏幕,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活动5【活动】质疑
(大屏幕展示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你有什么哪些不理解?
设计意图:主动思考、不断质疑的能力
教师答疑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太阳辐射是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为什么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活动6【活动】拓展
1、完成教材P9页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学生学会读图,并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2、活动拓展:读“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图”回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3、完成教材P11页活动,加问题拓展:根据已有的材料,一定能推测太阳活动的周期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并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4、阅读“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回答:太阳风暴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影响(分析方法)
活动7【练习】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方法上)
设计意图:体验主动思考,锻炼总结归纳的能力
篇10: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四、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篇11: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表格(如附则所示)
篇12: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
【教学内容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运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环境
2.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4.通过读图等活动方式,学生能灵活运用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具有系统的对比、分析,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课本中的图表信息,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地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影响
2.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演讲等活动方式,绘制出或勾勒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普通型及特殊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因素,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宇宙观,增强学生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观念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提出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篇13:地球反照辐射对太阳探头影响的研究
地球反照辐射对太阳探头影响的研究
摘要:太阳探头响应的'能量是太阳可见光辐射.在卫星轨道,地球大气和表面产生的反射光照也能进入太阳探头的视场.针对风云一号C星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综合考虑了卫星发射的窗口、轨道、大气漫反射和太阳直射等因素,从理论上分析和推算了太阳探头响应地表及大气反照的各种结果,并作为风云一号C星姿控系统复核复算的依据.也可为风云三号卫星姿控系统提供参考. 作者: 夏项团朱进兴刘学明龚惠兴 Author: XIA Xiang-Tuan ZHU Jin-Xing LIU Xue-Ming GONG Hui-Xi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83 期 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ISTICEISCIPKU Jour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年,卷(期): , 27(1) 分类号: V423.4+3 关键词: 太阳探头 地面反照 镜面反射 漫反射 机标分类号: P4 X70 机标关键词: 地球大气 可见光辐射 太阳 探头 卫星姿控系统 风云一号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卫星轨道 卫星发射 漫反射 能量 理论 光照 复核 地表 窗口 表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篇14:太阳黑子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一个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称作本影,本影是磁场最强的区域。本影周围不太黑、呈条纹状的区域被称为半影。黑子随太阳表面一起旋转,大约经过27天完成一次自转。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斑谱,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篇1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有哪些
1、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2、光斑: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3、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
4、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5、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6、日珥: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7、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立方米。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日冕只有在日全食和利用日冕仪时才能看到。
篇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4、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黑子、光斑、耀斑、日珥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3.高中地理教案
6.高中地理教案竞选
7.太阳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