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医学的影响
“九尾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易经》对医学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易经》对医学的影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易经》对医学的影响
《易经》对医学的影响
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中医研究的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是临床医学,是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
西医研究的是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的结构与功能,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编制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性论著,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
战国时期,被奉为“脉学之宗”的扁鹊,提出了重要的中医理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
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东汉时期,被称为“神医”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比欧洲早1600多年,同时他还创造了体育疗法――“五禽戏”。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唐朝时期,《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药典早了九个世纪。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药,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等;大辽传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青黛等。
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一部集唐代及唐以前祖国医药学之大成的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内容丰富理法方药从源到流各有所宗,分门别类,有纲有目,体系完整。
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孙思邈作为唐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曾经说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中医医师不懂得《易经》,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成为好的医生;这里的“太医”即是对“优秀医生”的通称。药王的权威言论表明:不通易,则不通医!可见《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之大。
张景岳作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中心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黄帝内经》的较好参考书,而《景岳全书》则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他在《医易义》中讲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易经》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的根源所在,如果没有研究过《易经》就去研究中医学,那是很难让人信任的事情,最多也只能学到中医的皮毛。
始祖黄帝的《内经》、神医扁鹊的《难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等,这些最经典的中医学著作,无不在书中始终贯穿着《易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类比思想和卦爻数理,其中的阴阳学说更是中医传统医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同时也奠定了中药学关于四气五味的基本法则。
《黄帝内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格局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这种以“象”论“藏”启导于《易经》的爻象概念。《易经・系辞》谓:“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医家又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于是有藏象之称谓。
《易经》的卦辞直接反映出对中医防治学与治疗学的基础指导作用。
首先,《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防微杜渐,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
《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的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然后,《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易经・萃卦》说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就是说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
《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
《易经・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生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医易相通,最基础的结合就是《易经》的卦象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如乾为首、兑为口、离为目、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
中医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针灸,而《易经》中则有着最早的针灸记载。“咸卦”的“咸”,在马王堆帛书考古中记作“钦”,这个“钦”即通“针”,是关于针石术的萌芽。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即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疼头晕等证。水不涵木而致风木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即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
《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的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不明原因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易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的根本。
由此可见,医易同源,医易合一,我国中医体系的传承,华夏传统医学的发展,不仅要吸收现代的新技术,发展科学的新研究,从根源上讲,最重要的还是不能离开易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本质道路,这是中医继承发展的根本所在。
现今社会,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中医只能治慢性病,治疗那些基本没有生命危险的轻症,是一种在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时的无奈选择”。这个观点真的是很悲哀!
从无数的古代中医的医案中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时,往往能使病轻者速愈、病重者转安。可以说,中医在以前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切实的,甚至是完美的.。
那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反而变得治不好病了?临床疗效不好,这是中医不行,还是中医从业者的水平不行?治疗效果不好,是中医理论不行,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在用中医理论治病?是什么造成了目前中医如此无奈的局面?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历史与现状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现代中医学的沦落,并不是我们的中医学不行,而是跟从业医师的水平有关,他们无法做到拥有博学多识的素质,绝大部分根本不懂《易经》,甚至可以说连《易经》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又怎么可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呢?
中国的中医学之所以伟大,其核心是“系统医学”的中医哲学理论,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即是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各个部位都不是割裂开来的,从来就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则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整体的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
比如,我们胃部出现病症,如果从西医的角度,那基本就全都从胃部开始着手,进行各种检查,然后再针对胃部采取药物甚至手术的治疗方式,而我们中医这不这么简单的看这个问题,它是全身器官综合研究的,并按照五行理论来进行本质的分析,即胃部属土,这里出现病症,其病理源头可能是胃部这个器官被别的器官抑制或影响,那么通过“木克土”的关系,我们很清晰的找到了属木的肝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针对肝部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工作,那么肝部调节好了,胃部也自然就没事了。
其实,现代的西医,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中国传统中医的研究,并且在很多方面引入系统医学的概念,也将人作为整体来考虑问题,不再象以前那样分割来对待病症,甚至在西方已经出现了所谓的“全科医生”。可以说,这就是中医的思想理论被认可和被发展的最好体现。
篇2:《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64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当国际象棋大师被电脑击败的今天,计算机在围棋领域甚至无法达到初学者的水平。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躯。《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 “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 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篇3:《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同样,书法艺术亦能体现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协调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拓展:
看《周易》之心得
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周易》就是算命的,因为不懂总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是神奇,人们怎么就可以用它进行占卜,知晓过去未来呢?现在大概懂得了,《周易》不是卜算之书,而是借此讲人的修身之道,最初的《周易》可能是具有卜算功能,但是后人对卦的解释赋予了它许多哲学道理。例如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的卦象则是反的――天在下地在上,“否”是不好的,因为人们认为天上地下天地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是不好的,而“泰”天地是颠倒的,如此天地阴阳之间有交流、有沟通、有互相作用,使之通泰,所以是好的。这实为广大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纷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周易》。
学习《周易》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易”。关于“易”的解释有几种说法:《周易・系辞上》讲“生生之谓易”,大概是说天地是处在动态的不断创生过程中的,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而东汉大家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到:“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大意是说易分为三个意思:一是简,以简易繁;二是变,就是不停地处在变化中;三是不变,总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关于《周易》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周易并非一人撰写,而是经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整理出来的。有三个圣人参与了成书,最早是伏羲画卦,《系辞下》中写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伏羲观察自然界的天、地、人、物创生出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再者是文王演八经卦为六十四卦,他将八个经卦两两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最后相传是孔子作《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也说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一、《易》经的结构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分为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每卦由象(卦象)、辞(卦名、卦辞、爻辞)、占(断辞)构成,六十四别卦不规律分成上三十卦,下三十四卦。有意思的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和“未济”,按字面意思,“既”就是事情已完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显然是未完成,“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既”既然完成了却又排在倒数第二个,易经把“未”完成放在最后一个是有它的哲学内涵的,《系辞上》说“生生之为易”,世间万物都处在动态的不断变化中,那创造的过程也是永不止息的。
二、《易》传的结构
传是后人对《周易》的解释,分为七种十篇:《象》上与下、《彖》上与下、《文言》《系辞》上与下、《说卦》《序卦》和《杂卦》。
1.《彖》传上下
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卦义。例如乾卦的初九卦辞是“元亨利贞”,《彖》解释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指出最高统治者该如何做。
2.《文言》
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点点事情发展的苗头见微知著,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再看坤卦的初六:履霜,坚冰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下霜了就知道冬天就要来了,就是见微知著,告诉我们要提早辨析事情发生的萌芽,可能就会避免灾害的发生。
3.《系辞》上下
通论《易》的主旨、原理、功用、起源以及筮法,并选释十九条爻辞。《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意说易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概是中古时代(周代)吧,作者大概是很有忧患意识吧,什么事都看得很简单的,最后可能是失败的,让人要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4.《说卦》
阐说八卦的形成、性质、排列方位、取象的特点。“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后来的人们赋予了卦解释,乾代表天,如男子刚健;坤代表地,如女子柔顺;震代表雷,多动;巽代表风,所以无孔不入;坎代表水,坑里积水所以陷;离代表火,火光艳丽;艮代表山,山是不动的以为止;兑代表泽,有很多口舌之争。虽说有些论断有点牵强附会,不能完全相信,但古人的智慧还是令人敬佩。
5.《序卦》
解释六十四卦前后相承的排列顺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大概讲有了天地才有世间万物,所以头两卦是乾坤,万物萌生的状态称之为“屯”,需要启“蒙”,幼稚的初始的状态需要饮食,所以是“需”……超越了大家都在做的事肯定就能成功,所以是既济,可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什么事是有尽头的,故以未济结束,极有意思。
6.《杂卦》
不按卦序解说,而是两两相举,以言卦旨。有书言:“《乾》刚《坤》柔,《比》乐《师》忧。……《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糅混杂,或同或异,或对或类。
7.《象》传上下
解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解释爻象的,每卦一则,共三百六十四则,称《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任何事物到达顶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所以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
王弼《周易略例》:“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六十四种人生境遇的象征,如果说忧患意识面向的是未来,《周易》的与时偕行思想则更多地指向现在。简单的言语包含的是广博的内容,《周易》不过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以简易繁、阳逆阴顺、物极必反、趋利避害、对立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盈不可久等无数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精髓,说它是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书是十分值得拜读的。
篇4:《易经》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易经》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和民族的历史以及民族的核心文化息息相关的,服饰是文化之于民族特质体现的形象符号。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服饰文化,虽然在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都各有特色,但是在整体样式、色彩以及表达理念等方面都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是以《易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色 彩
从色彩上说,中国传统服饰受到了《易经》中五行学说的影响,即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色象征东方、红色象征南方、黑色象征北方、白色象征西方、黄色象征着中央。这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其中又以黄色最为贵重,百姓只能穿由正色调配出来的间色服饰。
样 式
再从样式上说,中国传统服饰则受到了《易经》中阴阳思想的启发,讲究“对襟”的一阴一阳的对称统一,注重“平稳和谐”的形神兼备,同时还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设计和制作上体现着《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商朝的威严肃穆、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婉约、汉朝的凝重大气、六朝的清瘦纤巧、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考究、元朝的粗壮豪放、明朝的敦厚繁丽及至清朝的娴雅圆满,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独具匠心的设计观念和《易经》美学的思想内涵。
由上图,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朝代的服饰,无不体现着《易经》中的“太极、阴阳”思想,圆满的太极环状,弧形的流线样式,“O”与“S”的完美结合,并且在左右对襟、前后曲领等设计上无不体现着阴阳统一的思想。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尚还能以旗袍、中山装等作为民族服饰得到承认时而感到自豪,但是今天这些也已退居到点缀的地位。在我们日常生活或者正式场合占主导地位的服饰则是牛仔服、衬衫、夹克、西服等西方服饰,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已很少或者不能用中国传统服饰去展示自己的生活了。
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除了自己的传承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吸纳了异族文化或外来文化,这是必然的趋势,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会越来越宽厚和丰满,但不管怎样发展和变化,都必须保留本民族最核心的特点。反观我们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就从服饰上来说,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放弃了很多传统中的珍贵文化,可能有些是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源于自己的无知。
看看我们周边的邻邦吧!不管是经济发达的日本与韩国,还是正在崛起的印度,无不保存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而我们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发源地,却长久的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一民族文化的直观载体。更为可悲的是,我们自己不重视的民族服饰元素,现在却受到了欧美现代时尚界的热捧,尤其是意大利著名服饰品牌皮尔・卡丹更将中国的太极、阴阳等元素赋予在了现代服饰的设计上面,博得了业界的赞叹。
篇5:《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易经》对中华养生文化影响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内容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也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中,中华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愿望,总结积累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
《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很多观念、思维方式都对中华养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分别阐述如下:
1、观念
1.1 阴阳观、五行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的抽象表述。世间万物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易经》尽管没有完整明确五行观念,但是《周易》经传却提出以五为贵观念、南火北水观念、天地之数各有五的观念等。汉代起易学家开始以五行观念解释易经,使五行观念成为易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养生观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五行对应五脏、五行对应五味、五行对应五情;传统养生观讲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都是阴阳观、五行观的体现。
1.2 动静结合观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柔者,立之本也。”都旨在阐述动静相反相成的属性,却二者缺一不可,动静结合才是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这样的养生观念我们耳熟能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的记载,侧重于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然而,古圣先贤中也不乏坐禅打坐、闭关修炼以求长生的例子。其本质在于追求恬淡虚无的境界,传统养生观念称之为“守神”,认为智慧是宁静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这就侧重于强调了静止的重要性。
究竟生命在于静止还是生命在于运动呢?《易经》早已给出了答案。
1.3 预测与防范观
众所周知,《易经》是一本富含占卜与预测知识的书籍,《小过卦九三卦辞》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的记载,意在在没有产生失误前要加以防范,放纵会伤害他,那就凶险了。《离卦初五卦辞》:“履错然,敬之,无咎。”说错误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便没有灾祸。都反映了吉凶的可预测性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易经》于隐处、微处着眼,启发着后世人,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为未病先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1.4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韵律感的语言表述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广的。《易经》语句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奠定了后人对文字的审美标准,后世的中医养生论著大多延续了这一特点,多以四字为一句,表述多颇为上口。
2、思维方式
2.1 象术思维
《易经》是以符号和数的概念来认识、推断、预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象术思维是《易经》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形成,两者是合一的,是数中有象,象中含数,由数推象,由象得数,互为生成。
中华养生对脏腑功能描述就充分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来认识和表述脏腑功能。称之为“藏象”。并以易卦为纲,将脏腑、经络、九窍、体部的属性作一初步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认识[2]。并有人进一步阐释了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以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并且十二经络中手足六经与六爻数量相同,阴阳结构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医家发现十天干,十二地支星在人体各有对应[4]。
2.2 整体思维
中西文化差异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最显著特点是整体,《易经》有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强调自然天地与人相互联系、依存而同为一体,反映出古人认识到顺应自然之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易经》也提出“由颐,厉吉。”意识是遵循了养生的正道,就会由危害转为吉利。
中华养生观念深受其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根据四季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情况,描述人体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顺应天地四时养生的理念,以求阴阳动态平衡,相生相长,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功。
2.3 变异思维
《易经》易经是变化的经典,是讲变化之道的。《易经》有云“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学会“变通”,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在养生观念上,则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换养生法则,不墨守陈规,曲线形前进亦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3、心理疏导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智慧[5]。又如,《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强调了情志与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而中华养生观念也强调性命兼修,讲求机体与精神的形神统一,在养护身体生理功能的同时,讲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修养道德,不仅是以德养身,更可以是一种提升。
古人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追根溯源,中华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易经》的多种元素,易经揭示生命的起源、阐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分析病理变化与证候及指导养生。《易经》之于中华养生文化的指导意义,以及它在中华养生传统理论中的学术地位、作用、价值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替代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发扬,掌握《易经》精髓有助于指引我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
篇6:药物对医学检验的影响
1.1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的改变(体内影响)
药物的体内影响包括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药物的生物亲和作用[1],药物及其代谢物和被检物竞争排泄通道。
①药物的自身药理作用及副作用是指药物依靠其本身药理作用起效治病的同时产生的副作用,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和病理。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在对患者进行抗风湿治疗的同时,可损害肝肾功能,进而引起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尿素、肌酐的.升高,尿酸的降低;红霉素、异烟肼等因使肝细胞中毒,而导致胆固醇测定值下降[2]。
②药物的生物亲和作用指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对人体特定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引起检查指标异常或失真[3]。
例如,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有很好的亲和性,易损害造血系统引起血细胞减少;糖尿病药物引起尿酮体增高,红霉素使尿酸测定值升高,抗凝药可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等,都是由于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具有特定的亲和力而造成结果异常。
③药物的代谢及代谢产物影响了待测物的排泄进而造成结果的升高。
如青霉素、抗结核药、左旋多巴及磺胺类降糖药等与尿酸竞争排泄通道,减少尿酸的排出量而使尿酸增高;肿瘤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因沉积在肾小管内,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升高。
1.2干扰实验的程序和方法(体外干扰)
每个实验都有固定的原理和特定的反应条件,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结果可能发生异常。
药物对检验结果影响的体外干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内含有与待检物相似的结构,干扰某种成分的含量,比如甲基多巴干扰儿茶酚胺含量的测定。
②药物和分析物与试剂产生相似的呈色反应或者药物本身的色素也可影响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结果。
如水杨酸盐干扰尿酸的测定;利福平对TBiL、DBiL的正向干扰,对Cr、UA的负向干扰,而原因就是由于其与钒酸盐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4]。
③维生素B2、青霉素、甲基多巴等可以产生荧光的药物可干扰荧光分析法的测定结果。
④药物的赋形剂、包衣材料可以产生程度不同的浊度,所以可以影响所有浊度反应的光度法。
⑤有些药物的化学性质是很活跃的,其氧化-还原性质对检验结果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肾上腺素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生化检测的呈色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5],可对果糖胺产生正向干扰,而对肌酐、尿酸产生负向干扰;维生素C、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具有较强还原性的药物,对尿酸、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有程度不同的负向干扰。
⑥药物中本身就含有待测物,如输注葡萄糖引起血糖值的升高,肝素钠中的钠造成钠离子水平的假性升高。
篇7:药物对医学检验的影响
2.1药物对常见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2.1.1药物对生化酶类的影响反映
在肝脏酶谱上的药物有以下几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解热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甲状腺药等,这几类药物可引起ALT、AST、LDH升高或引起高胆红素血症[6,7];抗结核药、氯丙嗪、奎宁、妥布霉素不仅升高ALT、AST、GGT,同时还可使心肌酶谱升高[8];茶碱和青霉素胺可降低ALP的活性。
2.1.2药物对血脂的影响
肾上腺素、黄体酮、维生素D和A可升高血清总胆固醇,而红霉素、异烟肼可降低总胆固醇;维生素B6,止血敏、氯贝丁酯、安乃近等都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1.3药物对血糖测定的影响
咖啡因、烟碱、雌激素、吲哚美辛以及输注葡萄糖都可使血糖水平升高,阿司匹林、胰岛素、维生素C、利血平、胍乙啶等可使血糖降低。
而其中VC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对血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有资料报道当VC的血药浓度达到45mg/L时,在进行血糖水平测定时可被降低65%[9,10]。
2.1.4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维生素C、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药物可引起肌酐增高,噻嗪类利尿药,雄激素等可降低肌酐的测定值;利尿药、阿司匹林(小剂量)、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肿瘤化疗药、大剂量的维生素C、左旋多巴、降糖药等都可使尿酸增高,而利福平、大剂量的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可引起尿酸降低。
2.2药物对血液学的影响
常见的有肿瘤化疗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溶血等;而肝素钠和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则可使凝血酶原延长;磺胺类药、氧哌嗪青霉素、喹诺酮类可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呈可逆性减少。
2.3药物对尿检结果的影响
可引起蛋白尿的药物有吲哚美辛、卡马西平、螺内酯以及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引起尿隐血试验呈假阴性,这也是为什么尿常规检验需检尿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因。
另外维生素B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卡马西平可使尿糖升高。
2.4药物对大便隐血的影响
临床常用的铁剂和铋剂都可导致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
另外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引起胃黏膜糜烂,使大便隐血呈阳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一种药物可能对多种检测产生影响,而一种检测指标也可受到多种药物的影响[11]。
如阿司匹林不仅引起尿酸的升高,还可降低血糖的结果;而血糖可以受到咖啡因、烟碱、雌激素、吲哚美辛的影响而增高,阿司匹林、胰岛素、利血平、维生素C等却可使其降低。
甚至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同一项检验结果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
如消胆胺作为降酯药可降低甘油三酯,但用于糖尿病患者时反而升高。
同时剂量也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如阿司匹林小剂量使用时可使尿酸升高,但大剂量用时却可增加尿酸的排泄使尿酸降低;别嘌呤醇小剂量使用时竞争尿酸排泄通道使尿酸升高,而大剂量使用时因减少尿酸生成而使尿酸降低。
篇8:药物对医学检验的影响
引言
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日常的疾病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了解患者机体的基本情况,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可以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治疗后的疗效如何,进而调整治疗方案。
这就要求检验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值,但在检验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临床用药就是干扰其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用药可对机体各系统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病理变化(体内影响),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干扰实验室检测过程(体外干扰),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失真。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药物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文献和案例,对药物影响检验结果机理和干扰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篇9:药物对医学检验的影响
为了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临床检验人员要熟悉各个项目的检验操作流程,改用特异性实验方法,避免药物的干扰。
②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医护人员在采血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用药情况,近期是否服用药物,特别是易干扰检测的药物,如果服用应等过了药物的半衰期(T1/2)后,在合适的时间再采取标本检测。
③患者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目的,如实地向医护人员说明用药史。
④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且患者又无其他并发症,而实验室质控合格的情况下,检验人员应考虑药物的影响,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⑤检验人员和相关的医护人员应加强用药知识和检验常识的相关培训,注重搜集新药的信息,整理在册,作为日常工作的积累,提高用药准确性,明确药物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属于质量前控制,只有确保质量前控制才能确保后续的质量控制,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各个流程的准确运行,才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汪璐,曲运青.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7(10):111-112.
[2]颜廷发.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09,32(10):102.
[3]徐华.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9(18):36-37.
[4]贺勇,涂植光,仇义华,等.利福平对肝肾功能指标检测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5,34(1):103.
[5]邱晓清,毛艳军,赵蓉蓉.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4):24.
[6]张瑞强.探究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重大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2(1):56.
[7]霍永华,于芳,邢毛毛.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654.
[8]魏建伟,邱群芳,李明静,等.临床用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10):451.
[9]于义征.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6):89.
[10]朱斌,吴超,蔡映云,等.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对策[J].中国药师,2011,27(2):210.
[11]叶小萍.患者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6):28
【《易经》对医学的影响】相关文章:
1.易经名言
2.感悟《易经》
3.解读易经
5.杜甫对时代的影响
10.《易经》与天人合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