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2024-08-06 07:57: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棚大帅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篇1: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卢沟桥》,师生板题。 课件1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强调读准字音)课件

2(重点指导“燕”字:直接读,强调读准调值,本课应读“yān”指导书写“燕”,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运笔及笔锋)

3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也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卢沟桥的,现在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哪几个方面? 课件3

二、理解感悟,探究交流

1教师:其实呀,早在十三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生周游世界各地,在中国就游历了,游览了无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当他看到卢沟桥,不由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你知道他是怎样赞美卢沟桥的吗? 学生在书中找出相关语句。

篇2: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5)感受到了桥的科学和美观,看到了这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狮,你想说些什么呢?

(男生齐读课件29)

三、小结全课

1教师:就是这座设计科学的桥,这座造型美观的桥,这座美的奇观,它还记载着一段令国人难忘的历史。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6 卢

设计科学

完好无损

闻名世界

独一无二

造型美观

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美得奇观

篇3: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卢沟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巩固生字新词,学习相关句式,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4、了解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拓展语文,让语文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卢沟桥的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卢沟桥》,跟老师板书课题。

2、翻开语文书,上节课你从文章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3、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导书写“燕”;直接读,强调读准调值,读出感情色彩,适当复习词义

由“闻名于世”引出“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

二、理解感悟,探究交流

三、

1、指名读或齐读,马可波罗是怎样称赞它的?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理解:最好的,独一无二,美的奇观

2、这些赞叹可以说是对卢沟桥最大的肯定,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让我们放声朗读第二段,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座桥? 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设计”预先订出的工作方案或计划。如桥的长度等。

3、理解“设计科学”

在文中找一找卢沟桥是怎样设计的,指名读。

出示课件图,理解专业术语。这里为了清楚地介绍桥的设计意图,用了很多的数字,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同学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这样设计的科学,特别举了一个例子,是什么? 板书:“完好无损”,理解感受设计科学,讲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再读设计科学的语句,再次引出马可波罗的评价。

4、理解“造型美观”

先出示图,我们到桥上走一走,说一说你觉得造型美观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提示可用书上规范的语句。

借助课件理解,由桥宽引到狮子,注重朗读和拓展训练。

美观:

1、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读,感悟。注意语气,母子相抱(幸福地)相互戏耍(开心地)倾听流水声(静静地)检阅车马(威武地) 指导朗读:指导后学生先自己练习,再指名读,知道点拨。再齐读,共同感悟。

板书: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5、省略号表示什么?(还有很多中不同的姿态?)会有哪些不同的姿态呢?

有的小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有的翘首望着远方,有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小狮子淘气地爬到了妈妈的背上,有的狮子脚踩绣球……学生自由说。

6、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对这里的狮子做了生动地刻画。

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

造型如此美观,怪不得马可波罗要由衷地赞叹……美的奇观

7、卢沟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清代乾隆皇帝提笔写下卢沟晓月,并赋诗一首: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8、再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读出卢沟桥的设计科学,读出卢沟桥的造型美观,读出你看到这独一无二的卢沟桥时的心情。

9、看课件试背。

10、感受到了桥的科学和美观,看到了这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狮,你想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11、就是这座设计科学的桥,这座造型美观的桥,这座美的奇观,却记载着一段令国人难忘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对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我过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卢沟桥记载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永远不会忘记卢沟桥。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人们是在这里开展了怎样的纪念活动。

(修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开展纪念活动缅怀历史,悼念先烈。)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卢沟桥以它的科学的设计和美观的造型闻名于世,同时,又因为“卢沟桥事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历史意义。其实关于卢沟桥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卢沟桥和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卢沟桥和它的历史,相信你们一定有更大的发现。同时希望你们能运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建筑物,注意要抓住建筑的特点。 板书设计: 卢

桥 设计科学

完好无损 千姿百态 闻名世界

造型美观 栩栩如生

历史意义

篇4: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初步感受列数字与举例子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2、学习课文,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3、结合语言坏境,明白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感受列数字,举例子的写作手法,会用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2、感受“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具准备

1、搜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卢沟桥有了哪些了解呢? (它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它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世界闻名,每年的7月7日,人们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等等)

过渡:真棒,早在13世纪,有位旅行家就给予了卢沟桥高度的称赞,有谁知道,这位旅行家是谁吗?他又是怎样称赞卢沟桥的呢? (生答)

2、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嗯,他称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那同学们,他为什么这么称赞呢?是什么让他又有这样的感叹呢?

二、自主探究

课件:

1、你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

2、你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上汇报自主探究结果

汇报预设:

1、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桥长、桥宽等等

2、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有的…有的…

师:是的,真能干,也就是我们书上第几自然段介绍了卢沟桥?(生答: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快速的数一数,这段话中一共有几句话?(生答:共9句话)

(三)请九位同学一人读一句。

(四)边读边说说那一句讲了什么?

(五)读完后,生评。

(六)全班在带上感情,齐读

(六)详细分析卢沟桥的建筑特点

师:那读完了,你能说说每一句话都分别讲了什么呢?

①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②全长多少 ③石拱 ④石桥墩

⑤发水,连拱桥完好无损

⑥桥宽 ⑦桥面

⑧石狮子

师:那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第一句写了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后面就分别写了桥长,桥宽等等,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呢?

(总分的关系)

师:从完好无损可以说明了什么呢?

师:从描写石狮子的语句中,你们发现他一共讲了狮子的几种姿态?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你还能想象一下它还有哪些姿态,说说看。

(引出学会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师:真棒,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修辞手法。这就叫做排比。

排比句的作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举排比句的例子,赏析。师:同学们,排比句的用法,你们会了吗?那你们现在读懂了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

过渡:同学们,文中除了排比句,还用了大量的具体的数字,请你们快速的找出。把数字去掉,试着比较两种方法,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七)总结列数字写法的好处

过渡:现在,你们想给卢沟桥一个怎样的称号呢?或者有什么词来形容它呢?师:是的,多么雄伟壮观的建筑啊,我们对它真是叹为观止,真不愧是赋予了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称号的卢沟桥,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人们记住的仅仅是它雄伟壮观的外形吗?它的身上还具有一个怎样让人难忘的故事呢?

三、小组合作讨论

课件:

1、快速的读一读第4—5自然段

2、再在组内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把搜集到的有关卢沟桥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内总结

4、由小组代表说说,介绍卢沟桥的故事,并说说为什么人们要去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一)小组交流、讨论

(二)小组汇报展示

四、观看“七七事变”的相关资料或视频

五、总结

(一)说说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如果你是卢沟桥的解说员,你会怎样介绍卢沟桥呢?

七、课外拓展

请仔细观察家乡造型美观的建筑物,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把它介绍给全班同学

篇5: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2教师:听到这样的赞叹,你想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吗?(想) 你知道哪一段是对卢沟桥的介绍吗?(学生反馈) 3自由朗读第二段,用笔画出哪句话是对卢沟桥最好的概括?画完后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课件5

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4再读第二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造型美观? 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划出相关语句,划重点语句,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巡视。课件6

5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1) 哪些地方看出路卢沟桥设计科学?

① 学生自由汇报设计科学的句子,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课件7

② 理解“设计科学”(桥下,桥上)课件8课件9 ③ 渗透列数字说明方法, 出示课件图,理解专业术语。这里为了清楚地介绍桥的设计意图,用了很多的数字,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同学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 课件10

2)哪些地方看出造型美观?

① 指名汇报造型美观的句子。 ② 学生齐读。 课件11

③ 作者为了说明这样设计的科学,特别举了一个例子,讲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④ 师生配合读,课件一张一张展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课件12,13,14,15,16 板书: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指导朗读: 逐句指导,达到目标: 母子相抱(幸福地、温馨的、陶醉的)相互戏耍(开心地)倾听流水声(静静地)检阅车马(威武地)课件17

⑥ 指导后学生先自己练习,再指名读,指导点拨。 ⑦ 各种形式读,个人竞赛,小组竞赛,体现指导成果。。 ⑧ 熟读成诵 注意朗读指导的针对性,扎实的效果,评价性语言的运用:谁能读的更好?谁能像他一样好?谁能读出幸福的语气?

省略号表示什么?(还有很多中不同的姿态?) ⑩ 会有哪些不同的姿态?练一练,写一写。课件18(提示指导总——分——总)

⑪ 课件19,20,21,21,23,24,观察狮子各种形态,动笔练一练,写一写。

⑫ 教师巡视,指导(有的小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有的翘首望着远方,有的一家人其乐融融,有的狮子脚踩绣球„„学生自由说。

课件25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对这里的狮子做了生动地刻画。

(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

真是:(学生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教师指着黑板的板书) 3)卢沟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课件26,27 (欣赏八景)

清代乾隆皇帝提笔写下卢沟晓月,并赋诗一首: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4)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思考:这一自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篇6: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故事。

2、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引导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1)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

(2)按 “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 敌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狼狈 举、冒

出示:“震耳欲聋”、“吼叫”、“疯狂”。指名读,体会出日寇的残暴。 问:面对着如此残暴的敌人,我军“同仇敌忾”“冒着炮火”,你仿佛感受到我守军怎样的气概呢?(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举、英雄之气) 指名理解“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分角色朗读敌我双方举动的句子。

③当天晚上

敌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填空:( )的日寇侵略者 ( )的中国守军 指导朗读。

(4)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① 看视频,加深印象。

通过【百度搜索】v.youku.com/v_show/id_XMjgzMzIxNTg0.html 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③ 指名复述。

(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三、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自由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序幕”在本问指什么事情的开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端)

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所看的抗日影片或图书来理解)

四、指导复述。

1、明确复述要求:

第一,要有顺序,做到条理清楚;

第二,要内容具体,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加上自己根据课文所想像的内容;

第三,要有感情,复述时表情要丰富,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2、各自根据复述提纲,练说。

3、同桌对说。全班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篇7:卢沟桥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篇8:卢沟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篇9: 《卢沟桥》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篇10:《卢沟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篇11: 《卢沟桥》教学设计

学习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hǎn、wànɡ、tú、zhèn、ěr、yù、lónɡ、fēnɡ、huǒ、jiān、miè、línɡ、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同仇敌()、恼羞成()、哭()喊()

奋不()()、人()马()、()以继()、众志成()

篇12: 《卢沟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教学反思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初步接触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的好处,并且鼓励学生在今后善加利用。

2、重视观察和想像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卢沟桥的造型美观时,先是让学生说一说省略号在这里起的作用,然后想象卢沟桥的狮子还会有哪些姿态,让学生全面形象地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的特点。

3、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引导学生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培养学生有序的说话。

教学完本课,反思整个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学评价力度不到位,教师语言感染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的语言感染力不强,对学生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时比较沉闷。

2、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化。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集体读。其实,在学习重点语句时,比如在学习狮子姿态各异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断完善。

篇13: 《卢沟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图文: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妄图伪军凌晨呐喊

歼灭震耳欲聋蚕食挑衅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鬼哭狼嚎如火如荼

魔爪(zhuǎzhǎo)咽(yān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d)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战略要地激战守桥发出号召拉开序幕

篇14:《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情感,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 226400) 董彩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热情不高,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对这种情况,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因。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生情、人情、动情、移情。笔者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来谈。

一、导入新课,在具体情境中生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就应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就是要放飞一群“蜻蜓”,也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生发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卢沟桥的烽火》一文再现了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抗日历史,揭露了日寇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的滔天罪行,讴歌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顽强抗日精神。在导入新课时,我这样设计:

1.观看卢沟桥图片。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什么?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1)播放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

(2)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补充小结:“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一段新课的导入,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到持定的情境,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探究的欲望也被唤起。于是,他们带着憎恨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在自主建构中入情

学生萌生了探求的欲望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感知,让他们在自主构建中披文人情。何为“自主建构”?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人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1.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

2.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3.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

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至此,本课以“情”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学习为自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感悟了课文、品味了课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卢沟桥的狮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3.三年级卢沟桥课文内容

4.《卢沟桥烽火》 之二

5.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翻译

6.七年级上教案(第26课)

7.的北京卢沟桥导游词

8.卢沟桥的狮子歇后语

9.卢沟桥的狮子的歇后语

10.语文 -卢沟桥的狮子

下载word文档
《26课卢沟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