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2025-01-08 08:03: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ackxf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伯牙绝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1:《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

2、释题――大屏幕出示

“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绝:断绝。“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教学设计

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

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讨论回答)

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板书:善鼓琴 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

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知音难得。

7、深悟知音。

⑴为了追悼知音,伯牙写了一首短歌(大屏幕出示短歌)

师领读,学生齐读。

⑵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答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曲名叫《高山流水》,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⑶听完曲子你感受到什么?你们是从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画面去感受的,你们感受到伯牙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了吗?你们感受到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智慧了吗?

8、升华感悟

⑴读完这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⑵小结

⑶请学生收集到古今交友名人名言。老师出示大屏幕的名人名言。

学生齐读。

9、有感情背诵文言文。

篇2:《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 “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篇3:《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善于)。老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现善有擅长、善于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测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雄伟壮观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雄伟壮观,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高超,琴声美妙,但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现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后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丧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怀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后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根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诵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

篇4: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人教版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篇5: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篇6: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知音 千古绝唱

① “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篇7:《伯牙绝弦》课堂教案设计

《伯牙绝弦》课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

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必得之

篇8: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篇9:伯牙绝弦课文内容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篇10:《伯牙绝弦》改写

看着身边这些阿谀奉承的人,我感到了无比的厌恶。自少年一举成名之时,我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总是会来称赞我的琴声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他们之中却无一人能真正听懂我琴声中所蕴含的情绪,罢罢罢,我还是拿着我心爱的琴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演奏吧。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下来,随即开始弹奏起来。我刚一抬头便望见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为这此情此景而深感震惊,便把这情景融入到了歌曲之中。嗨,老兄啊,你弹得可真好啊!听你这首曲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啊!什么,我惊异地转过头来,只见一个衣着虽简朴,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小伙子背上背了一捆柴,看样子是住在附近的樵夫吧。会是他吗?我追寻已久的知己?正当我那怀疑的目光在樵夫身上打转时,他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往前一拱,说道:没错,正是在下。在下姓钟,字子期,您也可以叫我子期。这时,我无比的震惊,心想,原来这世界上竟还真有如此懂我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与子期在一起谈天说地,虽然我与他才相识了几日,但我们却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当然,我还是会弹琴给子期听。当我心中想到奔流不息的江河时,他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当我心中想到徐徐的清风时,他会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我心中想到渺渺的炊烟时,他会说:善哉!渺渺兮若炊烟!当我……

岁月就这样飞快的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子期走了。我顿时痛哭流涕,不禁昏死了过去。在梦里,我看见了他变微笑边向我挥手道别,那神情是如此的轻松自在。醒来后,我又看见了一堆虚情假意,对我嘘寒问暖的人,我不禁又想起了子期,便将我心爱的琴摔碎,并且立下毒誓: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我隐居山林,每年清明或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子期的墓前,顺便带上一壶陈年醉。

篇11:《伯牙绝弦》改写

古代有位弹琴爱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爱戴,被人尊称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带着琴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他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湖水柔波荡漾,风姑娘拂过树梢,柳树纸条随着风儿在摆动,隐隐约约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声,也许是伯牙的琴声太迷人了,把远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纷纷招来了。

不知是哪阵风,把热爱琴的钟子期也带到了这儿,悠扬的琴声延伸到湖对岸,把钟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弹琴时,心里突然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钟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夸奖道:弹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十分迷恋,不假思索道:好好好,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无论伯牙心里想些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说出他的心意,这世间难求知音啊,伯牙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钟子期。子期应故死后,伯牙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虽然伯牙和子期只是一面之缘,但是知音难寻啊!好不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知音,偏偏他却应故而去世了,伯牙能不伤心吗?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并论呢?伯牙悲痛万分,他摔破琴,扯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才能称得上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啊!

篇12: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伯牙绝弦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篇13:伯牙绝弦改写

我叫俞伯牙,生活于春秋时代,官至上大夫。我还精通琴技,每天都有一大堆人一脸讨好地说:您的琴技真好!要不就是:若您的琴技在天下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可是全国上下的人都不了解我曲中所蕴含的意思。我便出门游历,以望能觅得知音。

我来到了一处山林的'悬崖上,弹了一首《高山流水》。一个山村樵夫听后说:好啊!我投以不屑的目光说:你也能听懂我弹的曲子?那个山村樵夫说:当然!我又弹了一首关于芳草的曲子,他说:善哉!萋萋兮若芳草。我又弹了一首关于清风的曲子。他说: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我相信了他能听懂我弹的曲子,当下欣喜若狂。但我突然认识到自己有失礼数,便对他行了一个揖礼,他也对我行了一个揖礼。我说:你贵姓?他说:免贵,姓钟,字子期。

我们当下就成为了知音,一起谈天说地,讨论琴技。不久,晋国有事发生需我回去。我很清楚,自己这一走就是一年,便留书信一封。第二年,我来到了信上约定的地方,却不见子期兄,只见一块墓碑。我跑到墓边发誓:我俞伯牙至死也不再弹琴!立完誓言,我在钟子期的墓前猛然将琴摔破。

在我走之前,我留了一首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篇14:伯牙绝弦改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题记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异,明月请风酒一樽。人生漫漫,友人常在,知音难寻。群在人郡煕攘的洒馆里,一位男子在中央抚琴,所有人都在听着。这时,一个人叫到:伯牙兄,你这弹的是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另一个人也叫着:说好琴弦,怎么变成琴鬼了?顿时,酒馆人声鼎沸,到处骂声,唾弃声余音绕梁那个俞伯牙的人狼狈她出了酒馆。

俞伯牙回到山中,闷闷不乐地说:为何从末有人听懂我的琴声?他心里愁苦悲上心来,便操起了琴。

正弹到高潮处,他望见远处有一人影,很沉醉的样子,。他猛然一惊,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拍的一声琴弦断了。

我有惊喜,又是疑惑,使走单询问,原来那人的名钟子期,是个框大,伯乐心中不免不生疑,便坐下断继续抚琴弹时,他想到了高山,子期琴声如泰山屹立,他想到流水,子期道琴声如汤汤初七流。伯牙很激动,上前拉拄子期的手,叹:知我者,子期也!他们在一起无所不聊,话很投机,离别时,他们约定中秋时节再到此处相逢。

一岁不到,有一天一个人来到山上,告诉伯牙,子期已不幸生病离世,临死所说要在中秋之前将葬在伯牙屋旁。牙柏悲痛欲绝,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祭尊知己终生复不再弹。

八月十五那日,伯牙独自来到山中,见花依旧,不禁触景情,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三尺瑶琴而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人生苦短,短音难求啊!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伯牙绝弦作文

2.伯牙绝弦翻译

3.伯牙绝弦课件

4.伯牙绝弦教案

5.《伯牙绝弦》读后感

6.伯牙绝弦听后感

7.七年级伯牙绝弦原文

8.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9.伯牙绝弦ppt课件

10.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