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计划>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2023-05-17 07:53: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柳冬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这种角就是直角。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四、课堂总结

篇2: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

课时建议:

2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圆纸片、剪刀、吸管、三角板、三角形纸片、红领巾、图钉、两个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游戏、锻炼。出示课本38页主题挂图: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平面图形,你发现了吗?

2.借助三角形纸片,问:为什么叫三角形?角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找角

(1)我们的新朋友就藏在这幅图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出示红领巾、三角板、剪刀、吸管,指出它们上面的角。

(3)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当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哪里有角呢?让学生多说。

2。折角

(1)取出圆形纸片,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在上面折出角吗?

(2)生折角,展示不同形状的角(贴在黑板上)。

(3)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师把不同形状的角画出来。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把你折出的角,像老师这样做(师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手心),说说有什么感觉?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们把这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

(2)请同学们再摸摸这个地方(师示范摸边),有什么感觉?生说。

我们把这直直的地方叫做角的边。(板书)

(3)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生说,师板书。

4。制作活动角

(1)用一个图钉,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角。(注意安全)

(2)转动硬纸条,体验角的大小:如何让角变大、变小?

5。画角

(1)试一试画一个角,并让生说是怎样画角的。

(2)教师示范画角的方法。(板书: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3)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指出一些角的顶点和边。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角的下面画“√”)

3。做课本练习八的第二题:学生自己数一数,说一说。

4。做第3题.先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最后教师要借助活动角:依次剪短角的边,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课堂作业:

(1)角有个顶点,()条边。

(2)画出形状不同的两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表现。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材分析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码含义,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教学难点: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篇4: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填汉字

hǎiyánɡchìjiǎoshénxiānɡēɡepāishuǐmèimei

()()()()()

xíjīɡǔlìkūqìbúxìnhǎotuǐtànxī

()()()()()()

bōsīmāojuédìnɡwēnnuǎnruǎnmiánmiɑnjìsuàn

()()()()()

qīnɡwābǎowèizháyúlíshùshīféijiānɡlái

()()()()()()

wūyābádiàodùjuānchánɡduǎnyīsībùɡǒu

()()()()()

jùjīnɡhuìshénshǒubúshìjuànfèiqǐnwànɡshí

()()()

xúxùjiànjìnshēnrùqiǎnchūrìjīyuèlěiwēnɡùzhīxīn

()()()()

二、多音字组词。

兴xīnɡ()种zhǒnɡ()结jiē()炸zhá()

xìnɡ()zhònɡ()jié()zhà()

三、填一填。

()地踩水()地跟在后面

()地跑()地叫起来

()地()()地()

四、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

波斯猫非常失望边走边叹气:“唉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

五、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梨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六、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

例:小猫在睡觉。

漂亮的小猫在屋子里睡觉。

漂亮的小猫在屋子里睡觉,睡得好香好香。

1.小白兔在捉迷藏。

小白兔在捉迷藏。

小白兔在捉迷藏,。

2.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荡秋千,。

篇5: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旋转门是旋转现象。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4页练习七,第8题。

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教学反思:

篇6: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折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

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旋转平移 对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小人都是对称图形。

要剪出4个一样的小人,还不能剪断。

3.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先试试1个小人怎么剪。

2)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怎么样既不剪出半个小人,还能让剪出的小人手拉手。

4.尝试解决,汇报交流

看来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要剪断,那里是小人身体连接的地方。

5.拓展延伸

想要剪出8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几次?16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三、知识应用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形吗?我们还采用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吗?那该怎么折呢?动手试一试吧!

仔细观察我们剪出的两组手拉手的小人,这里面藏着我们学习过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11题。

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

教学反思:

篇7: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29页“做一做”。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篇8: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小火车、滑梯等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请学生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推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现象。

拉出拉杆箱拉杆的动作也是平移。

2.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

3.移一移。

出示例题: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平移后小房子的方向是不变的。

三、知识应用

1. 用学具画一排小汽车。

2.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3页练习七,第4题。

教学反思:

篇9: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 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篇10: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是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再移走一根,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摸角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去身边找角并互相指一指,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从图片中找角,把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

3、让学生用手摸角,感受角。

(三)学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示范画角,并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辨别角,强化角的特点。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游戏——变角,比角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

3、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通过引入比角的大小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总结全课

篇1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新课讲授】

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1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第五节: 圆柱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

【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篇1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篇14: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1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1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一、复习课文:

1、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

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

叫月潭

这段话中分别把(日潭)、(月潭)比作(太阳)、(月亮)

2、为什么傣族人民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个泼水节是敬爱的周恩来和他们一起渡过的

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日子非常难忘

)

3、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

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

二、背诵:

1、北京的公园可多啦

有(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北京有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长城)、(故宫)

还有著名的现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

(首都国际机场)......

长安街(华灯高照)

(川流不息)的汽车

(灯光闪烁)

像银河(从天而降)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2、优美句子(背写):

(1)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2)要是下起(蒙蒙细雨)

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

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

好像童话中的仙境

(3)周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

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

向人们(泼洒)

为人们(祝福)

篇17: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三、听写:

海岛 伸展 建设 纱巾 环绕 围绕 胜利 隐约 节省 茂盛 春季 季节 停留 杏树 茂密 蜜蜂 山坡 搭桥 采摘 摘抄 图钉 沟通 能够 足够 龙虾 报恩 寿礼 长寿 松柏 活泼 特别 敬爱 鲜艳 脚步 温度 凤凰 约束 勾画 政府 单独 争夺 故宫 打扮 雄伟 闪烁 辉煌 善恶 宽窄 穷富 贵贱 加减 胜败 内外 强弱 收留 坡度 宫灯

四、比较组词:

岛(海岛) 建(建议) 沙(泥沙) 绕(环绕) 雀(孔雀) 胜(胜利) 隐(隐约) 鸟(小鸟) 健(健壮) 纱(纱布) 挠(挠头) 省(节省) 性(性格) 稳(稳定) 药(中药) 盛(盛开) 吾(吾国) 季(四季) 留(留心) 杏(杏树) 蜜(蜜蜂) 约(约定) 盏(灯盏) 悟(觉悟) 秀(优秀) 溜(溜冰) 呆(发呆) 密(秘密) 波(波浪) 搭(搭桥) 滴(滴水) 订(订购) 钩(鱼钩) 龙(龙王) 恩(恩人) 坡(山坡) 塔(灯塔) 摘(摘抄) 钉(钉子) 沟(水沟) 笼(灯笼) 思(思念) 寿(长寿) 泊(停泊) 泼(泼水) 待(等待) 鲜(鲜艳) 却(冷却) 渡(渡船) 涛(波涛) 柏(柏树) 拨(拨号) 特(特别) 样(样子) 脚(脚步) 度(长度) 风(大风) 凰(凤凰) 警(警卫) 展(开展) 坏(坏人) 境(边境) 优(优秀) 凤(凤凰) 皇(皇上) 敬(敬礼) 屋(房屋) 环(环境) 镜(镜子) 犹(犹如)

五、多音字:

盛chãnɡ(盛饭) shânɡ(盛开) 倒dǎo (倒闭) dào (倒车) 省shěnɡ(节省) xǐnɡ(反省) 薄báo (薄雾) bó (单薄)

钉dīnɡ(钉子) dìnɡ(钉书机) 分fēn (分别) fân (水分)

干ɡān (干净) ɡàn (干活) 好hǎo (好人) hào (好学)

空kōnɡ(天空) kònɡ(空地) 乐yuâ (音乐) lâ (快乐)

为wãi (为人) wâi (因为) 降xiánɡ(投降) jiànɡ(降落)

勾ɡōu (勾画) ɡòu (勾当) 单dān (单位)shàn (姓单) chán (单于)

篇18: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出产)水果 (搭起)凉棚 (摘下)葡萄 (驶过)江面 (勾画)轮廓 (敲)鼓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美丽)的祖国 (美丽)的小岛 (美丽)的北京 (美丽)的角楼 (圆圆)的太阳 (弯弯)的月亮 (成串)的葡萄 (流动)的空气 (敬爱)的 (鲜红)的地毯 (欢快)的鼓点 (古老)的故宫 (长长)的城墙 (绿色)的凉棚 (明亮)的橱窗 (高大)的建筑 (著名)的建筑 (雄伟)的建筑 (世界闻名)的建筑

(薄薄)的雾 (清晰)地展现 (热情好客)的老乡(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市场) (眼睛) (枝叶) (广告) 繁华的 (大街) 明亮的 (灯光) 茂密的 (树林) 绚烂多彩的 (舞台) (城市) (教室) (森林) (人生) (汽车) (公园)

川流不息的 (人群) 风光秀丽的 (香山)

(江河) (黄山)

七、近义词:

环绕-(围绕) 清晰-(清楚) 展现-(出现) 秀丽-(美丽) 周围-(四周) 茂密-(茂盛) 有名-(出名) 一起-(一同) 祝福-(祝愿) 敬爱-(尊敬) 犹如-(好像) 装点-(装扮) 美丽-(漂亮)

篇1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一、复习课文:

1、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2、为什么傣族人民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个泼水节是敬爱的周恩来和他们一起渡过的,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日子非常难忘。)

3、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背诵:

1、北京的公园可多啦,有(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北京有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长城)、(故宫),还有著名的现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

2、优美句子(背写):

(1)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2)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好像童话中的仙境。

(3)周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复习54页“我的发现”: 照相-照相机 洒水-洒水车 集邮-集邮册 图书-图书馆 电视-电视台 飞机-飞机场 游泳-游泳池 足球-足球场

4、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回族)、(土族)、(白族)、(苗族)、(壮族)等(五十六)个民族。我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台湾)等(二十八)个省、自治区。

三、听写:

海岛 伸展 建设 纱巾 环绕 围绕 胜利 隐约 节省 茂盛 春季 季节 停留 杏树 茂密 蜜蜂 山坡 搭桥 采摘 摘抄 图钉 沟通 能够 足够 龙虾 报恩 寿礼 长寿 松柏 活泼 特别 敬爱 鲜艳 脚步 温度 凤凰 约束 勾画 政府 单独 争夺 故宫 打扮 雄伟 闪烁 辉煌 善恶 宽窄 穷富 贵贱 加减 胜败 内外 强弱 收留 坡度 宫灯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4.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5.二年级下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人教版

6.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7.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8.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

9.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10.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