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2022-05-28 06:16: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帅气葛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篇1:传统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传统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面对当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日益盛行,而传统文化、文学名著逐渐脱离传统的现象,我们不禁会问一个问题:传统离我们有多远?

所谓传统,即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习俗与文化。因此,传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种认为它脱离实际、远离现实,不接地气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获得人生的启示。而文学名著就是极好的.载体,阅读文学名著,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中国的文学名著,可以汲取生命的营养。一部《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虽受宫刑却发奋著书,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包含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都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的兴衰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对人生、社会有益的指导。这告诉我们,传统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

读国外的文学名著,可以从西方先进的思想中获得生命的智慧。一部《哈姆雷特》,让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独特的幽默、超凡的智慧。书中的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向我们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人和人生的思考,对今天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而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更是说明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这些理由,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远离喧嚣,静下心来,读一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传统离我们有多远?当我们问起这个问题时,就表明传统文化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时刻了。传统是任何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试想,一棵没有根基的树怎能茁壮成长?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如何能自立自强?无论何时,都要让传统留在我们身边,回首可见。

篇2: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0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5.jpg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

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0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公众号:曲一奏雅

篇3:传统离我们有多远-随笔写作

面对当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日益盛行,而传统文化、文学名著逐渐脱离传统的现象,我们不禁会问一个问题:传统离我们有多远?

所谓传统,即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习俗与文化。因此,传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种认为它脱离实际、远离现实,不接地气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获得人生的启示。而文学名著就是极好的载体,阅读文学名著,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中国的文学名著,可以汲取生命的.营养。一部《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虽受宫刑却发奋著书,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包含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都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的兴衰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对人生、社会有益的指导。这告诉我们,传统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

读国外的文学名著,可以从西方先进的思想中获得生命的智慧。一部《哈姆雷特》,让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独特的幽默、超凡的智慧。书中的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向我们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人和人生的思考,对今天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而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更是说明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这些理由,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远离喧嚣,静下心来,读一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传统离我们有多远?当我们问起这个问题时,就表明传统文化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时刻了。传统是任何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试想,一棵没有根基的树怎能茁壮成长?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如何能自立自强?无论何时,都要让传统留在我们身边,回首可见。

篇4: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

金凤玉

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风潮一日胜过一日之时,一线的教师可能有很多困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接纳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仅以文言写作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童年因阅读而喜悦,生命因书香而富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也就是7—9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制定的目标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应该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书籍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触手可及的学习必需品。然而,这么多的书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的体验,因为很多书籍被从书店带回家之后却被久久地束之高阁,甚至被尘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有两点:一是课业负担过重、诱惑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则是缺少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作用至为关键。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尽力发掘课本中的阅读资源,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言名篇以及古诗词,注重课内篇目的延展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熟读成诵,扩大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增强学生阅读的语感。另外建立班级图书角,指定的阅读时间,让阅读有条件成为一种习惯。共同分享美文,在不知不觉间爱上文字的优雅;书写班务日志,记录生命过往中的感触与感动;合作制作板报,消化巩固阅读中的知识与收获;开展“朗诵吟咏”比赛,变无声阅读为有声阅读。开展“观影品读”活动,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书写读书笔记,让阅读与书写完美结合,形成一种习惯。就这样学生慢慢的爱上了阅读,一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学生渐渐乐于读书,但是读与写之间差距依然存在。所以,只能借助平时的练笔,让学生尝试一些文言片段的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写作已经让他们头疼了,更何况是文言写作。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但是有的时候学生们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了《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等写景名篇之后,我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形式写一篇散文。其中不乏精彩之作。

如邢沁昕的《秦岭游记》、吴骏婷的《拙政园赋》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也发表在曲一奏雅的第112期“文言畅幽情”中(点击查看)。还有很多孩子的一些句子着实精彩。

邢沁昕的《秦岭游记》这样写道:

秦岭之美,天下独绝。山高水秀,树茂林清。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水清如镜,温润如玉。飞鸟之影,清晰可见,游鱼之踪,直视无碍。水如银练嵌于群山,云锦添花益增秦岭之秀。

夹岸高山,连绵起伏,清树绿草,彩花掩映,直入云霄,蔚为壮观。山如长龙盘桓秦岭,画龙点睛平添秦岭之壮。

每至春夏,百花争放,芳香扑鼻。蝉鸣不穷,鸟转无绝。虽骄阳似火,烈日当空,山间寒意习习。游人嬉戏水中,欢笑不觉于耳。

秋冬之际,落叶满地,五彩缤纷,自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飞雪遍野,天地一白,神清气爽。金桂红梅,次第盈香。休叹寒梅凋谢,冬去则又春来,秦岭指日再绿。

秦岭实为仙境,“愧无好语赠秦岭,犹想柁楼萦戍山。(by 邢沁昕)

虽然有仿写痕迹,虽然文笔稚嫩,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自己的行文思路,构思不乏新意,遣词不乏惊喜。几经修改,确有可圈可点可读之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章不厌千回改”,文学创作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的过程。古人不是也会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吗?所以对于孩子们较为陌生的文言诗词文章的创作,更要强调一个“推敲”修改的过程。在讲完《唐诗五首》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希望学生们可以以秋为立足点,写一首五言或者七言的近体诗。但是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求字数、句数、词性的相对准确,并没有强调韵脚和平仄的规范。作业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以意取胜,有的以形式炫目,有的以情感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感动。摘录几首:

刘梓萌《秋声》

每逢墨色潜漫天,笙歌常伴初冬前。

阑珊秋姿待一线,入夜随风夜似练。

入凉时节雨可见,迎合秋霜洒城遍。

却得笙声带叶片,引出秋意诗情恋。

周倚冰《秋色》

仲夏隐隐遁迹去,不见漫山披绿甲。

秋风瑟瑟报音信,只因凉意遍万花。

不为萧萧寒风冽,千般绚烂复繁华。

可怜已近年终日,孤木落地百叶杀。

兰佳睿原作《秋风》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起。

风哭草泣正悲凉,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如猿鸣。

执灯夜战奋发时,油尽灯枯犹未竟。

教师修改:

炎炎夏日山中尽,瑟瑟秋风平地兴。

云垂草泣正惨凄,木坠花凋皆叹息。

忽行碧水浪涛天,复路山间树啼猿。

执灯夜战奋发时,投笔从戎试金鞍。

作品中牛孙家烨的小诗尤其特别,所以我将其作为示例抄写在黑板上,全班一起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多首小诗。

孙家烨原作《秋风》

秋叶簌簌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通宵糊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不较秋风量。

唯有秋菊奈风力,秋风愈烈浓秋装。

诗中一般不喜欢用重复的字,但是这个孩子诗中有多处重复,如果全部换掉,比较难,另外根据她这首诗歌多处使用叠词的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对仗的规则,对诗歌形式进行修改。张雨杉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修改如下:

张雨杉修改孙家烨《秋风》

簌簌秋叶秋草黄,萧萧秋风秋景凉。

秋雨沥沥惊秋梦,秋寒瑟瑟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锦衾秋风不较量。

唯有秋菊轻风力,且看秋风愈浓妆。

看到修改后的作品同学很兴奋,我顺势引导,注意遣词造句,关注情感升华。师生进一步探讨更优的形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作品如下:

师生修改孙家烨《秋风》

《秋》

秋叶簌簌秋草黄,秋风萧萧秋景凉。

沥沥秋雨惊秋梦,瑟瑟秋寒叩秋窗。

庭前秋树曳秋情,月下秋凉断秋肠。

秋菊南山染秋色,谁家秋思着秋妆。

当然,很多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认为完全对应更好,有的认为错落相应更优。所以现场衍生了四五首诗歌。其实无论如何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可能就是这节课的莫大收获了。

或许,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与思考。

公众号:曲一奏雅

篇5: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篇6:传统文化教育心得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 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几个华裔甚至日裔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时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人,对后天的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是积极的促进。

据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在上海的表兄、上海文史馆馆员姚昆田7日晚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从小在上海长大的高锟,不仅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他的国学根基也很深。“我和高锟小时候,拜了同一个家庭教师,补习的不是英语,而是国学,是古典文学,因而高锟从小的国学根基就很扎实。”“每到寒暑假,高锟就要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这些都是要背诵的。”姚昆田认为,高锟取得的科学成就,其实与他从小打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底子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智慧的成长,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无形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独有偶,杨振宁说:“我之怀疑奇遇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又有阴阳消长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杨父很早发现杨振宁在数理上“有异秉”。睿智的父亲并没强化、发展其子天分,而请清华大学国文教师教他国粹。初中两个假期,杨振宁背会《孟子》。杨振宁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如阳光和水”。

李政道是从周敦颐《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他希望中国下一代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融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日本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据《人民日报》报道,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演讲,其字里行间既充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一句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屠呦呦。

青蒿素的提取是传统文化的践行。正如屠呦呦所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从高温到低温是最关键的一环,正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醒了屠呦呦,让其能够悟到提取过程需要避免高温,从而奠定成功的基础。

青蒿素的发现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青蒿入药源于传统的中医药方。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屠呦呦也道出其中奥妙:“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可见,屠呦呦的成功须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屠呦呦。如果你也想获得杰出成就的话,屠呦呦坦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不是西化,而是回归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是我们辜负了它。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

因此,无论是为了培养像诺奖获得者这样的高端人才,还是普遍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中国文化区的教育都应该像西方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教育,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历史上的圣人、智者由亲近到对话,不断提升胸襟和器识,再结合真正的科学教育,人才可以培养出来了。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相关文章:

1.发明创造离我们有多远

2.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

3.新能源专用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4.道德离我们有多远作文

5.廊桥遗梦离我们有多远的散文随笔

6.幸福离我们有多远话题作文

7.月亮月亮离我们有多远作文范文

8.灾难离我们有多远作文700字

9.我离英豪有多远

10.传统文化教育演讲稿

下载word文档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心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有多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