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长征》课件

《长征》课件

2025-01-24 08:31: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kl7872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长征》课件,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长征》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征》课件

篇1:《长征》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习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毛泽东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毛泽东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毛泽东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篇2:《长征》课件

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远征难 不怕 (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乐观)

篇3:七律长征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主席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主席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主席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3、拓展延伸

交流所搜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长征诗词,说说毛主席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                   (画细浪)

远征难

25七律长征只等闲 (画泥丸)

英勇乐观

篇4:七律长征课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毛主席(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主席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主席书信手迹选》、《毛主席题词墨迹选》、《毛主席诗词手书》、《毛主席手书古诗词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基础知识

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 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 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 ,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 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三、本诗 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四、研究性 学习

阅读《毛主席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反馈检测】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 相应汉字。

逶 (yí) 磅(bó) mín 山

2 、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3、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

《七律长征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 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 , 。

6、想诗境。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

② , 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篇5:红军长征精神课件

红军长征精神课件

【课件宗旨】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班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就是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件准备】

(1)搜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历程。

(2)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3)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住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当年长征时,物质及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的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红军战士征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次的活动,学习、体会这种精神。

九年级六班“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长征回顾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共产党人是民族的脊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举震惊世界,星星之火,终得燎原。

由五位学生分别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翻越大雪山》、《跋涉过草地》、《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二、歌颂长征

长征壮举,呈现着共产党人无比的智慧。印刻着华夏子孙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惊人的壮举,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1、长征组歌《告别》

2、诗朗诵 《长征组诗——又一次送别》

三、学习长征

鲜花朵朵,芬芳满地,引来蜂儿采花蜜;为了生活更美好,振翅高飞,不怕路迢迢。我们的思想是一汪纯净的水,我们的心灵是一块无瑕的玉;能酿出甘甜、芳纯的美酒,可雕出“四化”需要的栋梁。

1、小组表演: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歌伴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征诗词大联诵

2、学生做自我认知测试“你是个坚强的人吗”

3、教师宣布评价方法。学生自我测定。

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得分在0~4分:意志薄弱之人,对生活缺少明确目标;得分在4~7分:有一定的目标和意志,但不稳定;得分在7分以上: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属成功人士。

4、引导学生分析坚强的意志具有哪些特征。

a、坚强的意志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请一位学生讲述故事。之后请其他学生谈谈感想。再进一步进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追星族思想上具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盲从性思想的看法。

b、坚强的意志具有自制性特征。

学生讲述故事→案例分析→讨论→总结:意气用事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会害人害己。

c、坚强的意志具有坚定、坚持性特征。

过程同上。

5、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意志坚强的榜样

6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师启发学生按照前面的“自我认知测试”中的内容并要结合自己实际归纳。

四、继续长征

编织着一个相同的“梦”,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长大一岁的你,培育着长大一岁的我。让我们许下一个承诺,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切莫让岁月磋跎。。

歌伴舞《长大一岁的你》。

五、班主任寄语: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人民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化,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千古流传的丰功伟绩都应归功于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今天,虽然不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我们也没有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但仍然要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仍然要有勇于献身的精神。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将来报效祖国。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爱家乡的具体表现。

班会效果:通过此次主题班会,锻炼和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通过介绍伟人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篇6:小学课文七律长征课件

《七律长征》是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的,提供了小学课文《七律长征》的课件,欢迎欣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等词语。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生词卡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介绍长征知识后: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生自由朗读诗歌)

2.(展示课件第三屏步骤一)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3.小结:介绍七律诗的特点,(展示课件第三屏步骤二)然后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

4.全班齐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 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 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

设计说明

通过一组排比句,感情激昂地朗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大胆地表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示学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猜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 同桌合作学习。

2. 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己见。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展示课件第四屏)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②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展示课件第五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一)展示南岭山脉和(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②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③“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④指导、练习朗读。

(3)(展示课件第七屏)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①(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一)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当时红军渡金沙江时的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理解诗句,教给他们理解诗句的方法。

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去品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的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在书声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出示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紧扣“逶迤”和“磅礴”两词,促进学生的理解。“五岭的绵延”和“乌山的陡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促进学生的深入直观的理解。

②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③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读?

④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二)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2: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3: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展示课件第九屏)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②(展示课件第十屏)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③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⑤(展示课件第十一屏步骤一)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⑥(展示课件第十一屏步骤二)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象,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通过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和实景图片,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诵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师生互读等多种方式,这一“暖”一“寒”把包含的`情感就被学生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总结

(一)(展示课件第十二屏)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二)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二)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一)(展示课件第十三屏步骤一)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 )寒。更喜( )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出示: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二)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三)重点指导书写:“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四)练习书写。

(五)检查学习效果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步骤二)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在歌曲的背景视频中,加上音乐与诗的完美融合,学生再次全身心被吸引到课堂之中,让这首短短的五十六字诗,深深地铭刻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达到人人当堂能背的效果!

采用多种形式,结合诗句去识记生字词,能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一)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二)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三)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 想一边背。

1.指名背诵。

2.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3.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四)默写课文。

(五)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四、小结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我在教学这首词时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

[

篇7:《长征》教学课件(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作者:暮云春树 邮箱:nsg12@163.com 借助课件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课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加入一些图片和资料,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观察、体会等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相关课件:

篇8: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课件教案板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

,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长征》课件】相关文章:

1.七律长征课件

2.长征读后感

3.长征读后感【】

4.长征诗朗诵

5.长征诗歌

6.长征作文

7.长征演讲稿-演讲稿

8.长征古诗

9.长征观后感

10.长征诗词

下载word文档
《《长征》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