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aadd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公元2,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消灭袁绍B、废汉称帝C、建立魏国 D、统一天下
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答案:
一、1、B 2、D 3、D 4、C
二、曹操—许攸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
篇2: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试卷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历史上称为()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战争D.马陵之战
二.材料题
在秦朝流传着一首民谣:“生男慎勿举(举:养育),生女哺用餔(餔:糊状食物)。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谣主要是说当时的人们不希望生男孩,只希望生女孩。
根据民谣回答: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只希望养育女孩?
(2)如果你生在秦朝,你愿意去兴修长城吗?为什么?
答案
一.1.D2.D3.C
二.(1)男子大部分被征发,修长城,很多人被累死。
(2)提示:主要看长城起到的作用。
篇3:8上历史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2.右图是一位同学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画的一幅画,请你仔细观察判断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
A. 月映华夏魂 腾飞中国龙
B. 月圆神州情 勿忘国耻恨
C. 雄鸡舞蝉娟 两岸一家亲
D. 奋臂揽明月 随手摘星辰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主要是因为 ( )
A. 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B. 它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
C. 它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D. 它打击了亲日派的嚣张气焰
5.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6.小明准备出一期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黑板报,下列选材不当的是( )
A.七七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7.右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台儿庄
8.四位同学在登录了“血铸中华,民族魂”网站后,分别在留言栏写下如下内容,其中不符合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是( )
A.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B. 仇恨可以忘记,悲伤不能忘怀
C.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D. 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
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0.1938年3月,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这次战役的国民党指挥官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张自忠
11. 要想了解抗日名将李宗仁率领军队英勇抗日的英雄业绩,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一纪念馆( )
12.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血战卢沟桥 D.嫩江桥之战
13. 9月7~9日,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延安整风 D. 中共七大
14.中共“七大”召开后,陈毅元帅非常兴奋,写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你认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原因是( )
①七大为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七大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③此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④这儿是抗战的总后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哪一次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A.鸦片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6.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是屈原(原子弹);②是苏(苏联)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
A.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7. 1937年12月,古老美丽的南京城曾经被侵略者变成了“人间地狱”,城内尸骨堆积如山,雪流成河,制造这一暴行的侵略者是(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英国
18.“看那尸山血河般雄壮的,多少烈士用鲜血铸成的钢铁意志,一场场厮杀,一座座丰碑。一时间没有了军阀割据,没有了党派争端,只有民族荣辱和国家兴亡。”以上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9.王丽和张东想出一期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专题的墙报,下列史料可用的有①西安事变②卢沟桥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百团大战⑤渡江战役⑥台儿庄战役( )
A. ①②③⑥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②④⑤⑥
20.下列内容都是你熟悉的,但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把它辨别出来( )
A.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读图题
21. 右面的是我国的两座著名纪念馆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判断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一纪念馆的图片,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2)简要叙述与两个纪念馆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大体经过。
(3)我国设立以上两个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
2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的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二中的“彭大将军”正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意义?
(2)请说出图一和二两幅图反映的史实与图三情景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以上图片内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6)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2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导致“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
(4)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通过重温以上经典歌曲,从中会受到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人民渴望和平、热爱和平,我们将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坚决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生命和财产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南京和平宣言》
材料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丸优次在本月10日、11日亲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对纪念馆和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反复强调了日本人的残虐性。这样的展示让我们担心会给前来参观的中国人造成对日本人的反感和仇恨,希望中国方面能够调整展览的内容”。
──《朝日新闻》
材料三:总有一天,当解放军的皮靴踏上本州岛,解放军的战机飞过富士山,曾经繁华的东京变得像当年的南京一样的时候,我们才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世代仇视中国的民族。
──来自互联网
(1)南京是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请举中国近代的三个例子说明。
(2)材料中的“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是针对哪一重大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3)针对日本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内容作出修改,不要过分强调日本侵略“残虐性”的一面的做法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4)请你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看法。
四、探究与简答
26.调查问卷是开展学科探索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问卷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以下是某校八年级同学设计的一份尚未完成的问卷,请根据问卷表右栏的提示,在中间栏目中补充设计或作答。
主题:中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知情情况调查问卷
提示语:同学们,回首过去,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辛丑之辱……,外国列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记的国耻日。那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相信这份问卷会让你回忆起68年前的那段历史……
调查题目:
(1)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吗?( )
A.1936年12月 B.1937年12月 C.1938年12月 D.1939年12月
作答第(1)题,把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2)仿照第(1)题再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不须作答。
(3)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信息的?作答第(3)题
(4)仿照第(3)题再设计一道简答题,不须作答。
(5)请尝试编写一句格言,就不忘国耻、铭记历史表明你的情感态度。(要求简练,有警示性,格式、字数不限)
篇4:初一上学期生物第四单元试卷
初一上学期生物第四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植物由根系吸收来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A.分解有机物B.吸收作用C.蒸腾作用D.合成有机物
2.植物体内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动力是()
A.运输作用B.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
3.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A.有机物、从上往下B.有机物,从下往上
C.水和无机盐,从上往下D.水和无机盐,从下往上
4.(山东滨州)下列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A.选择阴雨天移栽植物B.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D.夏天早上和傍晚给植物浇水
5.有人形容植物像个喷泉,能将土壤中的水带到大气中,这是因为植物能进行()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6.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B.散失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D.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7.下列有利于植物叶片快速蒸腾失水的因素是()
A.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增大B.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缩小
C.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增大D.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缩小
8.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得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9.下列各项中能正确描述水分在无机环境中和生物界中的循环途径的是()
A.大气→植物根系→植物叶片→大气
B.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
C.植物叶片→植物根系→大气
D.自然降水→植物茎、叶→植物根系→大气
10.下面是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几个方法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③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④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⑤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
A.⑤④③②①B.①⑤④③②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②⑤④
11.控制气孔开闭,调节植物体内水分蒸腾的是()
A.表皮细胞B.叶肉细胞C.保卫细胞D.叶脉细胞
12.下列关于陆生植物叶片上气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多
B.一般情况下,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C.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缩小
D.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张开
篇5: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用火方面进步的地方是()
A、使用天然火B、保存火种
C、照明、防寒D、人工取火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A、公元前四五千年B、公元前2070年
C、公元前16D、公元前771年
4、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蓝田人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6、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
A、世袭制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8、公元前1046年周国通过( ),最后灭亡商朝,建立周朝。
A、城濮之战B、牧野之战
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9、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群居生活B、使用工具
C、制造工具D、会使用火
10、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是()
A、群居生活B、氏族
C、公社D、部落
二、列举题(8分)
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二项世界性的贡献?(4分)
2、列举商周二件青铜器(4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舟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1)、材料中“轩辕“是谁?(2分)
(2)、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2分)
(3)他们结成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哪个民族?(2分)
(4)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分)
(5)海外华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为什么?(2分)
篇6: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Ⅰ、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年发现的重庆巫山人经科学测定距今为204万年,这将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约多少年( )
A.34万年 B.44万年 C.170万年 D.204万年
2、关于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 、下列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4、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人工取火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
5、已经出现贫富分 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
A.山顶洞人 B.大汶口中晚期 C.河姆 渡氏族 D.半坡氏族
8、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尧发明了文字
9、“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10、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21世纪70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代 D.20世纪70年代
11、你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跟谁有关吗( )
A.夏桀 B.商汤 C.周厉王 D.周幽王
12、成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过成语“反戈一击”,我们可以得知哪个朝代的历史结束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3、甲骨文的书写方式是( )
A.用刀刻 B.用毛笔写 C.用铅笔写 D.用碳笔写
14、金文是指下列哪种文字( )
A.甲骨文的雏形 B.金制品上的文字
C.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D.鎏金的文字
15、下面各项中,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16、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于( )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周朝 D.商朝
17、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发现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云贵高原 D.成都平原
18、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9、下列人物之间不可能是战场上的对手的是( )
A.晋文公VS楚庄王 B.夫差VS勾践 C.庞涓VS孙膑 D.白起VS赵括
20、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 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 )
A.王权 B.财富 C.王宫 D.武器
21、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①牧野大战 ②城濮大战 ③围魏救赵 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①造旅游景点②防洪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④灌溉(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4、孔子曾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D.有教无类
2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里的“秦王”是指( )
A.秦孝公 B.秦穆公 C.嬴政 D.秦二世
Ⅱ 、非选择题,共50分
27、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达思想的活跃。学完本课后请回答:(共12分)
(1)请按照要求补充完成下列表格(7分)
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治人要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庄子
墨家 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以强凌弱。
韩非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通过以上表格的完成,同学们,你能找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有识之士在发表各自的政治学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观点趋于对立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呢?( 2分)
(3)“先人已逝,精神永存”,至今,诸子百家的各学派都留给了后人启人深思的哲学精神,你能找出以下三个成语分别渗透了哪三家学派的精神呢?(3分)
“当仁不让”( ) “随遇而安”( ) “守株待兔”( )
29、公元前356年,“卫鞅”在“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请回答:(共15分)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如果你处于当时社会,假设自己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你会对以上哪些措施有看法,是欢迎还是反对?请说出理由。(任选两个角色作答,6分)
(3)根据材料可推断出“卫鞅”的变法主张属于哪家思想学派?(1分)此次变法影响如何?(2分)
(4)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2分)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你有何感想呢?(2分)
篇7: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B B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C B D D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B B C
26题:
(1)A秦 B魏 C齐 D楚(4分)
(2)退避三舍、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等,只要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三个成语即可得6分。
27题:(1空1分,7分)
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儒家 孟子 治人要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道家 庄子 “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以强凌弱。
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提倡“法治”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庄子和韩非(2分)
(3)、儒家、道家、法家(3分)
28题: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3分,答对两个给1分);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2分)
(2)子弟、亲戚、功臣 (3分,答对一个给1分)
为了加强 对全国的统治(2分)
土地(2分)
(3)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或者结果(1分)
29题:
(1)商鞅;秦国(2分)
(2)如果我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如果我是奴隶主旧贵族: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如果我是农民,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 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任选2种作答,共6分)
(3)法家;(1分)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或者答出富国强兵即可得2分)
(3)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2分)感想作答,言之有理即得2分
篇8: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2、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4、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封建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③ B.②④ C. ①② D.①②③④
5、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8、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 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10.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 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1.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1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 明,唯有我先。”这里赞颂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舜
1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6、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法家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所代表的学派思想何时正式确立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成功实践的事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1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2分)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 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扩 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1分)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农耕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4)(2分)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列举典型一例来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 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华民族边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分,只填选项代号)
① 世袭制的推行 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 ③统治阶级的改革 ④设立管理机构 ⑤实行“和亲”政策 ⑥少数民族的内迁 ⑦海外贸易频繁 ⑧确立“册封”制度 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篇9: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1A 2C 3C 4D 5D 6A 7B 8C 9D10.B 11.B 12.B 13.B 14C 15.A
16、(1)孔子、西汉
(2)商鞅变法、郡县制
(3)蔡伦改进造纸术
17.(1)秦朝:郡县制 ;
(2)C(1分)
(3)水稻 或 粟(1分)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分)
18. (1)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1分)相同点: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分)(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1分)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试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试卷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8分)
人山人垂()丧气小心()()山()地裂
腾云()雾和()相处九()云外恋恋不()
二、查字典填空。(3分)
1.“绪”用()查字法,查()部,再查()画。
2.“曳”用()查字法,查()画。
3.“臾”用()查字法,查()画。它的第三笔的名称是()。
三、给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的序号。(12分)
1.观:①看②景象③看法
奇观()观点()参观()
2.道:①道路②道理③说④用语言表示情意⑤量词
街道()头头是道()一道河()道谢()
3.异: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特别;③惊奇、奇怪;④另外的,另的;⑤分开。
形状各异()异常美丽()异样()异国他乡()
四、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括号里打“√”。(9分)
1.“粗糙”应该读“chūcāo”,不读“cūcāo”。()
2.“珍珠泉”就是像珍珠的泉水。()
3.“小小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是比喻句。()
4.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
5.“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是一句拟人化的句子。()
6.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乌云。()
五、修改病句。(9分)
1.他经常回忆过去的有趣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宾们观看了我们精彩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课铃一响,安静的校园立即顿时沸腾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风轻轻地吹遍了田园,把花粉吹送到远处。湖里的水,被风吹起了碧绿的皱纹;湖边的'杨柳,也被风吹得摇曳(yè)着青嫩的新技。
四季的风,最可爱的要算是暖和的春风了。春风像慈母的手抚摸(mō)着大地,小草被春风吹得翩(piān)翩起舞,好看极了;小动物也被春风吹得浑身舒服;农民们在春风吹拂下开始撒播种子,为将来美好的收获而工作。
夏天的风有时很闷热,使人十分烦恼,有时又很清凉,使人十分舒服,有时却像凶猛的巨人,咆哮地刮起来,使大海掀起十多丈高的大浪,更会带来倾盆大雨,使山泥倾泻,山洪暴发,使人家破人亡。
秋风像一个仙女,踏着轻盈(yíng)的舞步,使大地变得十分爽朗。枫树的叶子像燃烧中的火焰,飘到金色的大地上,年轻人都在秋风中到野外去游玩。
冬天,凛(lǐn)冽(liè)的北风把树梢上的叶子都吹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小草已经枯萎了,小动物不见了,它们都冬眠去了,大地呈现着憔(qiáo)悴(cuì)的样子。
四季的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都尽了自己的职责,去管理大地,使大自然有规律地循环不息。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错误的读音划掉。
闷热(mēnmèn)清凉(liángliàng)
3.分别说说下列内容各是哪些自然段讲的?
(1)总的介绍风。
(2)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的风。
(3)四季的风各有自己的特点,各尽自己的职责。
4.在文中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
5.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风?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30分)
题目:我想告诉你
要求:把你想告诉别人什么写清楚,写具体,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以上就是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试卷,更多精彩请进入小学频道。
篇11:秋季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试卷单选
秋季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试卷单选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使用火的人类是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
A。云南省B。北京市C。陕西省D。浙江省
3。世界上发现远古居民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B。中国C。日本D。法国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使用工具B。使用火C。保存火种D。制造工具
5。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6、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A、夏商B、商周C、春秋D、战国
7。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8。图一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
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
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
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9。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
10。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
A。原始人群B。氏族C。部落D。部落联盟
11、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B、肯尼亚C、英国D、法国
1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
A、170万年B、80万年C、70万年D、3万年
1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懂得使用B、使用磨制石器C、过着群居的生活D、保留着古猿的一些特征
14、下列远古人类在同一地点被发现的是()
A、蓝田人和半坡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丁村人和蓝田人
15、最早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还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16、已经掌握原始农耕技术的原始居民有()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促使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B、他们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
C、原始农业的发展D、他们掌握了学会挖掘水井的技术
18、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不符的是()
A、用陶器盛水B、吃猪肉C、住草屋D、穿棉布衣服
19、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B、启C、尧D、禹
20、下图突出的反映了()
A、商朝的风土民情B、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
C、奴隶地位的极端低下D、商朝刑罚的残酷
篇12: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试卷】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