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2024-01-29 08:01: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anyj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篇1: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⑷ 曹刿论战( )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鲁庄公迎战强大的齐军的条件是:

⑵ 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⑶ 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篇2:《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篇3:《曹刿论战》测试题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鲁庄公迎战强大的齐军的条件是: 。

⑵ 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

⑶ 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

二、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状,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⑵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⑶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⑵ 战则请从。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

⑵ 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二)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子必为政( )

⑵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1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三)

诫太子勇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合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4、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承宗庙之重。

B、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志昔时之事。

C、上以为渤海太守。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5、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我心指什么?

16、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三、写作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巳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参考答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jiàn

⑵ fú

⑶ bó

⑷ guì

⑸ shì

⑹ suì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A

⑵ B

⑶ C

⑷ D

3、B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⑵ 作战,(是靠)勇气的。

5、春秋 左丘明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⑶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阅读

(一)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参与

⑵ 同遍,遍及、普遍

⑶ 可凭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⑵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⑴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⑶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二)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⑵ 句首语气助向发语词,表示发议论

1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13、提示:子产向大叔传授的道理与经验是,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三)

14、D

15、杨坚的良苦用心,就是担心儿子奢华,而不能使其统治长久维持。历观前代帝王这一道理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有前车之鉴。

16、旧时衣物服饰、刀子、范酱等,这是实物教育,时时使太子想起父王的教诲、自己过去艰苦的生活, 以引为警戒,最具体,更能激发人。

篇4:《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4、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

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 议论

4、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5、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篇5: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忠之属也 召令徒.(《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徼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义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4.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意思对即可)

篇6:《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就衰弱,第三次就竭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方士气高涨,所以能赢。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在前方,我观察到车轮的痕迹很乱,看出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赏析】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左传》(又称为《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篇7:文言文训练:曹刿论战

文言文训练: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

【小题4】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间:参与。 (2)徧:通遍, 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2)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小题3】(4个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有军事才能 示例: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小题4】示例:鄙: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不鄙:善用人才,善于纳谏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字,(4)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曹刿与乡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篇8:曹刿论战《左传》文言文

曹刿论战《左传》文言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篇9: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相关文章:

1.文言文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2.曹刿论战教案

3.曹刿论战翻译

4.曹刿论战课件

5.曹刿论战练习题

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曹刿论战》

7.《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8.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9.中国寓言故事:曹刿论战

10.曹刿论战优秀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