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2022-05-30 08:07: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芋泥啵啵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篇1:读论语感悟人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在我们降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学习始终伴随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通过五官随时地收集各种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处理来修正我们的行为以求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有的学习是我们自身本性的反应,而后天好多学习是我们为了掌握某种技能、知识、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学习。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欲望的需求,当你感觉自己某些方面不足的时候,你的学习动力是最大的。

记得小时候大人老家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从心里来说听上去就很害怕,之后老爸又加了句“十年寒窗苦读”,更加觉得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于是乎老问自己能吃得那份苦吗?能坚持那么久吗?感觉人生是追求快乐的,那时老想我不学习我就很快乐,那我为什么要让学习这件如此痛苦的事情把我的快乐带走呢?如此逃学、偷懒等消极对待行为的事情时有发生。

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懂了,建立自己适当的欲望或者人生愿景,让学习给与自己快乐。当通过学习掌握某种技能的时候,看着自己做出来的活有种成就感,有种荣誉感,所以我快乐了。

也许是为了生存的压力,不断的追求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工作需要而去学习是最大的任务,但慢慢发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确实给与了我们很多的物质财富。但老感觉心里空空的,而且心很累,始终快乐不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忘记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忽略了对它的学习,使自己变成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了……原来知识和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其实在上学的时候,或者后期都读过《论语》、《道德经》这类的书籍,但那时只是知道字面的意思,觉得没有多大的用处,自身的人生经历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真谛,回想起来,学生时代,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直至今日,读这类书籍的感受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学而时习之”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闲暇时重新拾起看看习习,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感触和收获,有些困扰自身很久的问题,突然顿悟,原来圣人所给自己竟然已经知道,但没有领悟到。

让对专业知识给与我们物质财富,让文化知识给与我们精神财富,或许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自身快乐唯一的源泉和方法。

当朋友来临的时候,也许很容易做到脸上的微笑和愉悦,可内心呢?想想自己的内心是不是真心的欢迎和愉悦?对多少朋友我们做到了?“眼不见人过”,其实是指内心要将他人的过错放下,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朋友的行为。能做到吗?难!想做到只有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身有一种平常心、愉悦心去对待人和事物。

人生三十、四十的时候对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丰富的积累,因此要加强对文化的学习,真正做到让自身强大起来,去修身,去养性,让自身在无形中焕发一种磁场。

让自身随时保持梦想,保持对美好的期待,对人生的追求,让它们给与自己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和快乐,也许他人无法理解,无法支持,请相信自己而不要去责怪和抱怨他人。

学习――让我们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

篇2:读论语感悟人生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读论语感悟人生]

篇3: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

翻开论语,窥见其中个中道理和圣人之语,你会发现朴素平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理想之光和圣人光辉。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一在于其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孔子认为学习要抱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努力的学习,默默的记下学到的知识,努力参悟,并且对学习永不厌倦,勤奋努力;要有“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后,不断温习,并且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学与思相结合,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思考,否则就是白费工夫,但如果只思考而不去继续学习,同样是白费。学与思不能偏废。同时学习的内容也要广泛,孔子提出要把“文、行、忠信”作为学习纲领,还提出了君子六艺,这都有助于培养自身优秀的品质。同时也要学会多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孔子所提倡的,这不仅是孔文子可以谓之文也的原因,也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教诲。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这其中不乏文人雅士,他们在各自的时间熠熠发光。更有一些伟人“十有五而至于学”企及“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儒学关于学习这方面的理论影响了无数人,也不怪历代帝王中不乏有人把儒学作为科考内容以选拔人才。这种理想之光,足以闪耀数千年。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二在于其中关于仁的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如其中“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礼是外在形式,仁才是其中感情,外在形式是以内在感情为基础的,只有怀着仁德之心的的礼,才符合天理,才是真正的仁德。孔子对于仁的理念深入人心,便是弟子也小有成就,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许多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到位,认为才华才是衡量人是否仁德的标准,有人会说只有如孔子那般才华横溢,所通甚多之人才会有仁德之心,但是才华并不见得就是衡量一个人仁德的标准。事实上,仁德是儒家所崇高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全德,并不见得仅仅囊括才华,孔子曾经夸赞一人学习三年不去做官是好的,这便是对以才华衡量仁德的明显反驳,孔子认为做官的标准衡量是品行仁德。你可能又要说,那如何才能做到仁德?如果才算是仁德?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心怀仁爱之心,博施济众,才会离仁的境界迈进,如论语中所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达到那样的境界着实不易,那么我们便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坚持,即使达不到如此高的境界,也会小有所成。

理想之光所体现之三在于其中关于大义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对于义最好的提下你,君子在乎的是大义,而小人所在乎的是自己的私欲和利益。大义就是不含任何功利性,是仁心之决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所想的是德行,小人所想的是有利可图,君子所想的是刑法,小人所想的是遇事心存侥幸。如果说上一句是对大义从仁德这个角度出发的深层次的概括,那么这一句就是对大义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当中反应出来的浅显的表达。君子正是因为心怀大义,所以才会注重德行,注重家国刑法,与之对应的小人也正是因为心中不存大义,才会贪图利益,才会在遇事时抱有侥幸之心,做出罔顾刑法礼仪道德之事。我想孔子的一句话从大义上对于君子和小人这两类人做出了评价。“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中有心怀仁德之人,而小人中是没有的。有人说这未免太过绝对,可孔子出身乱世,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那么他和他的学生有些符合大义的行为甚至可能为他们招来无妄之灾甚至杀身之祸。但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却不在意。只要他们所做之事是大义所在,他们就要坚持到底。于是孔子说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义是他们这些人心之所向,他们如此知识求心安,不计较利害得失与否。这中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兴旺这中华,照耀着中华大地。你可还会说这句话过于绝对?

有人说灵魂和肉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我们为何不选择让灵魂在路上,用心去学习论语,让灵魂浸润在论语所带来的理想之光中,去思考论语带来的理想之光的丰富和浩大。

公众号:星星艺校

篇4:读论语心得感悟600字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受《论语》影响的社会中长大,从学习到生活,我们的行为处事的标准无一不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读了论语,更觉得是如此。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的基石和支柱,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孔子学说中涉及到仁学、义利,礼乐智和、诚信、和谐、人生、君子、孝道、正直、朋友、修身、好学、志向、忧患、教育、德育、为政、用人、为官、饮食、感恩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关于朋友方面的论述。

有一首歌唱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虽然浅显,却把朋友对于人生的意义说得很到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充分显示了朋友在孔子的人生当中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亲情是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爱情是最让人觉得甜蜜的,而友情才是最让人觉得快乐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使佞,损矣。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和正直的人交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治理强调我们要和君子做好朋友。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为自己和家人奋斗,然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与自己共同度过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会使通往成功的路上,不那么孤单,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是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朋友,而这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桥梁就是信任与诚信。两个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信任可言,那么这样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答应朋友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随便答应。

读孔子的《论语》,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朋友对我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去交朋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一句话,读《论语》,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2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执著,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5:读论语心得感悟600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篇6:我读论语心得感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 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

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篇7: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相关文章:

1.高二读后感:读《论语》后的心得

2.论语名句感悟

3.读泰戈尔的名言后的感悟

4.读论语读后心得有感

5.读论语心得体会400字

6.读论语的心得

7.读论语心得体会1500字

8.读凡卡后的感悟作文

9.读海底两万里后感悟心得收获

10.初中论语读书心得感悟

下载word文档
《读论语后的一些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