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
“金鞭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
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
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一、总体感受
作者是坚定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支持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长期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低PE策略、低PB策略、低股价现金流比率策略、高股息策略)。
二、我的思考
1、真实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理性人,它们的投资行为受情绪驱动。当他们感觉风险不大(真实风险未必小)时,往往会冲动投资(牛市过度追涨,熊市过度杀跌),这反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不过,这种追涨杀跌的做法一定是错误的吗?
未必!关键在于投资的周期。
短期来看,投资者完全可以利用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从市场泡沫或市场恐慌中分得一杯羹。所以说,什么投资策略最好?适合自己的最好。
2、持续性偏差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者因情绪的原因会对异常事件带来的影响产生持续性偏差,即它们会对事件对股价的影响反应过度,所谓“涨要涨过头,跌要跌过头”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涨过头就涨过头吧,后面那段涨幅我不要了。可是,现实中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在泡沫破灭前再次奋不顾身的冲了进去,成为山顶站岗的哨兵。别跟我说你一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不比别人笨,那“一赚二平七亏损”是怎么来的呢?
还有人说,跌过头又怎样,我在低估时买入,总有回归的一天。
我用两点来反驳:第一,凭什么你说低估就是低估,谁知道真正的回归价在哪里;(www.fwsir.Com)第二,引用我上课时多次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跌90%,就是在跌80%的基础上再跌50%”,在许多人眼里,跌80%够低估了吧,可又有几个人能承受接下来的腰斩呢?
3、流动性是个胆小鬼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价格下降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可是在股票市场,当价格飞泻时,供给会从各个角落层出不穷的冒出来,而需求却不见了?!
结论就是:流动性是个胆小鬼,只有市场上涨的时候你才能见到它。
我也不用啥美国87年股灾、次贷危机这种高大上的东东来证明,就看看近期关注的博时股份吧。
4、在高杠杆面前,一切的理性都是假打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怎么破产的,
写本文时,刚好看到雪球一文,说起某人用1:4的杠杆把300W变成了1000 W,然后今年继续1:4操作,3月底时爆仓了。
所以说:市场有风险,融资融券需谨慎。
5、如何利用黑天鹅事件投资
(1)定性分析投资标的,判断长期无忧时,就在黑天鹅出现后出手吧。
(2)波普尔说过,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研究者就不应投入精力寻找更多的`白天鹅,而应努力寻找黑天鹅,因为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就可以破坏整个理论。由此推论,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时,不应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而应寻找可以颠覆自己结论的证据,找不到就可以一直持有。
6、投资预测有用吗?
德雷曼认为,对业绩等做出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很小,因而不要利用预测作为买卖的标准。
我认为,精确预测虽然很难做到,但对大方向的定性还是可以把握的的,只要抓住模糊定性的阶段(例如业绩预告前的憧憬阶段、资产注入的预期阶段等),在精确阶段(无论是否达到预期)到来之前退出即可。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那句着名的“在朦胧期买入,在兑现时卖出”。
7、真的需要逆向投资吗?
我还是前面已经表达过的那个观点,投资策略一定要契合自身的投资周期。长线看,逆向投资是有效的,中短线看,反身性原理不是很好嘛?
篇2:投资心理学书籍推荐
这方面的书从几年前极少的几本,到现在已经有一大批的书出版。这点和心理成长方面的书有点类似。
我把投资心理方面的书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偏重金融行为学研究的,有不少国内的研究者写了这方面的书,感觉有点像学校的教科书。另一类是比较实用的,不一定很系统地讲金融行为学的概念,但都是非常实际,同时也深入浅出,比较容易理解并和自己的投资行为相结合。我这里推荐几本后面这一类的书。
另外说明一下,对于心理方面的书籍,本人完全偏向于国外作者的作品,这方面国内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投资心理学书籍推荐
一、奚恺元写的《别做正常的傻瓜》,写得非常幽默风趣,几乎适合每个人看。
二、『美』约翰。诺夫辛格写的《投资中的心理学》,这个是第三版,集合了系统性和易读性。我的投资心理讲座就是以这本书为主要参考。
三、『英』乔纳森。迈尔斯写的《股市心理学》,这是最新出版的,本人还没有来得及认真阅读,只是第一印象很不错
四、这是中国人老金编著的,提到了不少目前国内股市的实例,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只是感觉不是很系统,整本书的逻辑结构不是很顺畅,毕竟是编著的。
五、这是美国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写的关于投资心理的书,全书都是一些实例,因为涉及到比较深的心理学概念,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看起来可能有些难理解,但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可以看到心理学家是如何帮助他人发现投资误区建立良好投资习惯的。
相关阅读:
投资心理学的语言
价格定位: 在股票价格处于上升或下降之中时, 后入市的投资者总是将后来的价格与之前的价格进行比较。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长期持有的观点。
谷仓关闭效应: 认为机会稍纵即逝, 应该及时采取行动。
选择矛盾: 无法在多个方案中作出投资决策。
确认偏好: 有选择性地使用那些支持他们原来观点的信息。
决策偏好: 一个范围较广的术语, 可以用于解释选择偏好、思维定式等一系列偏好。其决策基础是一系列建立在短期利益之上的行动。
处置效应: 当股票价格跌到了其购进股票的价格水平之下时, 无论如何不肯卖出股票。
捐赠效应: 赋予这些投资高于实际价值的价值。
意外收获: 轻易获得的资金, 而不是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资金。
思维模式: 考虑决策的方式。( 不要问: 我应该卖出这只股票吗? 而应该问: 我是否仍应该处于买方地位?)
惯性效应:习惯于某种投资行为模式。
群体本能: 与大众保持一致的倾向。
后见之明偏好: 记住乃至强调过去的成功经历, 淡化乃至忘记失败经历的倾向。
有效性错觉: 在那些有关投资数据的图表上只看到那些强化你个人信念的证据。
关键关系群体: 那些对你影响最大的家庭、社会或文化群体。
损失厌恶: 你对损失的感受远比利润强烈。
资金错觉: 你所感觉到的资金数量超过了真实情况, 也就是说, 你没有考虑到税收、通货膨胀等因素。
消极模仿: 模仿其他人的欲望, 主要模仿他们的表面特征, 例如象征财富的装饰。
顺序偏好: 也叫做不可传递性, 也就是投资者对各种投资方案的审查顺序是如何影响他们的选择的。
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市场以过度惯性运行的倾向。
过度自信: 市场的高涨或成功的投资经历令投资者相信情况将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
个人倾向偏好: 在选择时受个人偏好影响的倾向。
期望理论: 一种关于投资者如何将利润或损失的可能性与观察到的风险相联系的理论。
心理经济学: 一种通过考虑无形因素、金融因素及心理因素来对价值进行衡量的方法。
回忆偏好: 对已往信息的回忆是如何影响当前的投资决策的。
反射性: 一个被乔治・索罗斯推广的术语, 解释投资行为是如何在市场上通过变化了的行为与观念发生改变, 并相互强化。
代表性谬误: 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预测投资结果的倾向。
风险厌恶: 出于各种原因避免风险的倾向, 可能是真正的风险, 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心目中的风险。
雪球效应: 也叫做“ 瀑布效应”, 一种建立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惯性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价格会出现没有明显的金融理由的变化。
社会资本: 建立在特定关系网络基础上的金融结果。
稳定性错觉: 认为市场或价格没什么变动即意味着稳定性, 而波动即代表不稳定性。
保持现状偏好: 也叫“ 投资惰性”, 即保持事物原来状态的倾向。
沉没成本偏好: 根据所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获得这些投资所付出的努力而赋予投资额外的价值。
不确定性: 从市场的角度讲是指导致波动的因素。
无形价值: 构成公司总体价值的非金融因素。
心理经济学: 不仅关乎金钱
[投资心理学书籍推荐]
篇3:关于投资书籍有哪些
投资书籍推荐
1《共同基金常识》约翰·伯格
本书是指数基金教父博格先生的心血之作,提供了许多关于金融市场、投资收益及基金的极富洞察力,有时则有争议的见解。从总体上说,它为今天的投资者呈现了一个简单的、持续的低成本投资哲学。此书代表了华尔街上一个极需灵感的职业的顶极水平,向大家解释了如何提高投资收益。
作者博格是全球最大两家共同基金组织之一先锋集团的缔造者。在共同基金领域,他的地位甚至比巴菲特在股票投资领域还要显赫。这本书历经市场十年洗礼之后仍然被看作是投资界的经典必读书。在如今越发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这部重要的著作恰如海中灯塔,一方面传递着最为简单、有效、持久的投资策略,另一方面也考察着共同基金业的行业法则和道德底线。
在本书中,作者将其一生在投资领域中沉淀的精华悉数呈现,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事实诠释了简单和常识必然会胜过代价高昂且复杂的投资方法。低成本和广泛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仍然是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财富累计的最优选择,这一投资的业绩也将一直优于昂贵的积极管理型基金。
2《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投资指南,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战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而对指数基金的推崇备至则构成了全书清晰的主线。其实本书并不是一本投机指南,也不保证一夕致富,而是用来帮助投资人了解投资理论与实务,以培养健康的投资观念。
作者打破了只有专家才能走进华尔街的迷信,在书中铺陈出一幅地图,告诉个人投资者如何在各种令人目眩神迷的投资工具中,运用规划,打败华尔街专家。该书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通过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将二者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
本书的作者马尔基尔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和职业投资者。本书基于作者自身的丰富阅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股票与股价、专业投资者的玩法、新投资技术、随机漫步者及其他投资者的实践指南等,体现了其极强的实用性,非常值得一读!
3《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
这部著作是华尔街的经典,也是奠定格雷厄姆声誉的里程碑。书中第一次阐述了寻找“物美价廉”的股票和债券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格雷厄姆去世后依然适用。这本书的最新版第6版是1940年版本的升级版。而1940年版本是作者格雷厄姆和多德最满意的版本,也是股神巴菲特最为钟爱的版本。
本书的作者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他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也证明了价值投资的意义所在。
本书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共发行了5版,销量多达百万册,充当了无数美国最杰出投资家的启蒙教程,两位作者在华尔街创下的不朽业绩,使得《证券分析》一书成为投资方面不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从它于1934年问世以来,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书籍,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4《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彼得L·伯恩斯坦
这本书考察了人类探索风险的艰难历程。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股市投资、金融保险、星际探险等一切行为成功的要素,也使人类奸赌的天性得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生活提高和科技发展的能量。历史上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派人坚持认为最好的决策应以过去的模式和数据为基础,另一派人则认为决策应基于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大程度的主观判断。
作者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一直讲述到现在,精妙地将复杂的投资理念诠释成风格清新的故事,描述了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商人、业余学者等是如何努力让未来服务于现在的。风险与其说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一种选择,它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自由程度。
这本书是一部轰动世界金融界的畅销书,作者伯恩斯坦将枯燥理论转化为有趣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承受有效的风险往往可以得到高额的回报,管理风险已经成为挑战与机遇的同义词。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风险、认识风险以至最终控制风险会有很大帮助。本书非常适合经济管理类人士阅读参考。
5《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
本书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索罗斯也许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和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大师。这本书讲述了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 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索罗斯这位金融奇才,堪称目前全球最具实力且获利最高的投资人,他不仅是金融家,也是思想家,他充满哲学的观点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在书中他透露了使他受封为“基金经理超级巨星”的投资策略,还披露了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有索罗斯才能就如此复杂的事态作出透彻的分析。
从东南亚开始的金融风暴使国际金融大炒家索罗斯名噪一时,他的著作和理论一下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索罗斯成为不少人的追求和梦想,而索罗斯多年投资的经验在他的这本代表作里得到了完全的展现。这本书是资本市场的经典作品,不仅成为了投资者人手必备之书,而且其中传奇式的主人公也为投资者所仰慕和传颂。
必读的投资学经典书籍
1《股市天才:发现股市利润的秘密隐藏之地》
乔尔·格林布拉特
同样出自格林布拉特之手,在本书中,格林布拉特告诉你如何从分拆、并购、破产、重组等特殊事件中的巨额获利机会。
2《为小投资者定制的投资秘笈(The Big Secret for the Small Investor: A New Route to Long-Term Investment Success)》
乔尔·格林布拉特
3《价值投资的小手册(The Little Book of Value Investing)》
克里斯托夫·H·布朗
4《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 Risk-Averse Value Inves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赛思·卡拉曼
5《憨夺型投资者:以低风险博取高收益的方法(The Dhandho Investor: The Low – Risk Value Method to High Returns)》
莫尼斯·帕波莱
作者提炼了巴菲特、格雷厄姆和查理·芒格三人投资策略的精华,他认为提出了一套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方法,不仅适合投资也适合企业的经营管理。
本书介绍了不同风格的价值投资。
6《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Value Investing: 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
布鲁斯·C·N·格林沃尔德
7《价值投资: 一种平衡的投资方式(Value Investing: A Balanced Approach)》
马丁·J·怀特曼
8《攻守兼备:积极与保守的投资者(The Aggressive Conservative Investor)》
马丁·J·怀特曼
9《沃伦·巴菲特之路(The Warren Buffett Way)》
罗伯特·G·哈格斯特罗姆
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巴菲特是如何做投资的。
10《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巴菲特称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最棒的投资类书籍,这也是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目。
11《证券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
《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被公认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投资圣经”。
12《一路骗到底(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A Long Short)》
大卫·埃霍恩
作者为大名鼎鼎的绿光资本创始人,这本书介绍了他如何做空联合资本的故事。
13《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
本书浅显易懂,比较合适刚入行不久的投资者。
14《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
同样也是投资大师林奇的著作,本书是他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15《约翰·聂夫谈投资(John Neff on Investing)》
《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A.费舍
17《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ies – The Next Generation)》
大卫·德雷曼
德雷曼被称为“逆向投资之父”,这本书简单解释了能带来高回报率的价值投资策略,此外还生动描述了投资者心理。
18《新逆向投资策略(The New Contrarian Investment Strategies)》
大卫·德雷曼
德雷曼在本书中给出了关于投资者心理的更多细节,同时他也提到为什么投资者应该避免买一天中最热门的股票。
19《股市稳赚(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乔尔·格林布拉特
作者是Gotham Capital公司的创始人,他以一套简单易懂的“神奇公式”在美国投资界享誉盛名,他的投资公司在20多年间年均回报率达到了40%。在本书中,格林布拉特解释了判断投资是否会带来好回报的两大标准。
篇4: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
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
与封闭式基金相比,开放式基金在投资策略上更趋于谨慎,对投资组合理论的运用更普遍,对投资对象的流动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开放式基金的共同点。但在这一大的前提下,仍可根据基金管理人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
1、总体策略
封闭式基金由于在存续期内不存在赎回压力,对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往往重视不够,而更多关注其资本利得,由此形成几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即:不重视投资组合效应,认为单个最好个股的组合就是最好的组合,对投资组合理论的应用较少;主动型投资策略,认为好的基金经理总是可以战胜市场;由行业到个股的选股模式,先划定潜力行业,然后寻找行业龙头重仓介入;等等。
开放式基金如果按上述模式操作,失败的概率将迅速提高。
上交所课题组就“基金组合投资是否战胜了市场”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基金收益率超过了指数涨幅;,只有一部分基金组合投资能战胜市场;而上半年,33只基金中只有5只跑赢大盘,而13只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基金逐渐落后于大盘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股市由以机构对个人博弈为主体,逐步转向以机构之间的博弈为主体的过程。由于对手的迅速强大,基金在主动型投资方面的优势很快消失了。
那么,为什么管理层仍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式基金呢?这表明了管理层的一种态度,即希望壮大公募基金规模,最终形成阳光下的.机构博弈局面,而不是公募基金被民间基金牵着鼻子走。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式基金的定位应当是市场投资观念的引导者而非追随者。
根据开放式基金的特点和定位,在投资策略方面应更多地贯彻如下原则:
(1)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对个股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一个风险收益较为平衡的投资组合;
(2)主动型投资与被动型投资的结合,加大持仓品种的数量和投资组合的流动性;
(3)更注重公司经营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如创新能力、营销模式、技术开发能力等,而不是单纯着眼于行业出身。
2、仓位控制
为应付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赎回的需要,开放式基金必须保持相当的现金和国债仓位。这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群体对市场状况的判断,如果普遍预计向好,则赎回压力就小,反之则大;另一方面,持股的流动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持仓比例,流动性大,则股票仓位可以稍重一些。
在基本仓位方面,当日可赎回份额的上限应当是现金持有比例的下限。虽然基金可进行变现,但难以满足即时需要,尽管通常市况下,发生巨额赎回的压力不大,但不能排除个别基金持有人因自身原因而要求全额赎回的可能性。基金必须保证在契约中所承诺的当日接受赎回份额可以顺利付现,否则会出现信用危机,引发挤兑。假定契约规定,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不超过10%,当日可赎回比例不低于基金总份额的10%,则基金应至少持有10%的现金以应付当日赎回要求。
在保证当日兑付的前提下,其余仓位可以现金、国债、股票三种形式混合组成,具体比例视基金管理人对不同投资对象的获利能力和流动性而定。根据部分基金的实践表明,如果采用投资组合方式,把持股量控制在各股流通股总额的1%以内,5亿元的资金完全可以做到一日进、一日出,而市值损失很小。建议至少有10%的仓位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建立,以应付可能顺延至第二个工作日支付的基金赎回申请。
3、流动性要求
目前市场中对流动性的看法存在着似是而非的地方,比如认为大盘股流动性一定比小盘股好等等。实际上,流动性主要取决于个股日常交投的活跃性,而与流通盘大小并无必然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基金应当多介入换手率持续保持在中等以上水平的个股。
持续换手率太低的个股,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被机构绝对控制、游离股票不多,这往往要在较大涨幅后才能实现,风险大而流动性差;二是死亡板块,公司资质太差,又缺乏大规模改造的可能性,流通股大量沉淀。当然基金可以在后一类股票中掘金,但难度很大。而连续换手率过高的个股,则意味着短线交投过于活跃,如果发生在低位,可能是大资金的建仓行为,而在高位则往往意味着机构的撤离。如果基金在低位放量时跟进,固然可获取较高收益,但放量后的换手率往往急剧下降,因而在获取高额收益的同时要冒流动性大大降低的风险,只能作为激进型投资部分采用。
(海通证券,胡祖刚)
篇5:企业投资策略
第一,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必须分析和选择是从事证券投资合算、还是进行商品生产或经营投资合算?在进行这种选择时,一般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一是对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形式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选择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投资形式;二是进行投资净收益比较,即在投资收益率比较基础上,还要比较扣除各项成本、税金后的净收益,选择净收益较高的`投资形式;三是进行投资可行性比较,如选择证券投资,就应该考虑企业可支配资金期限与拟投资证券的期限是否相符,能否顺利购入证券等;四是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即对上述各种分析比较结果,结合企业内外各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权衡利弊得失,然后从中选择最为合理、合算的投资形式。
第二,如果选择证券投资,就必须对证券发行单位的资信等级、经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信誉高、营运能力强且具发展前景的政府债券或企业证券作为投资对象。
第三,要合理选择投资证券的期限,既要考虑证券的收益率,又要考虑证券的风险性。
综上所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时,总的原则是应该选择那些收益高、风险小、期限短、变现性好的证券为投资对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十全十美的证券是不存在的,还必须由投资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制订相应的目标,权衡利弊作出恰当的决策。
篇6:个人投资策略
一是正确处理好证券投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因为对从事个人证券的大多数人来说,均是依据工薪收入来维持日常家计开支的,结余资金并不充裕。这就要求个人投资者在从事证券投资时,应首先安排和保证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再将结余资金投资于证券,切不能因作出不恰当的投资决策而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支出。
二是合理地筹措资金来源。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家庭的结余资金;如果支用暂时闲置留待未来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时,则应考虑投资于风险相对较小的证券,如国库券、公司债券等。切莫负债投资,除非所投资的证券限期较短、可靠性极强、且收益较好。
三要合理确定投资证券的期限。一般讲,投资期限越长,收益也越高,但风险也愈大,这时,则应以投资者本人可支配资金期限为投资依据,以防止资金周转困难。
四是尽量投资于变现能力强的证券。这样,在投资者需要现金时,或者需要调整投资证券的'种类时,能够及时“脱手”变现。为此,投资才在选择投资证券时,应优先考虑投资于上市证券,因为上市证券的流通性与变现性最强,但其收益率可能较非上市证券相对低些。这就需根据投资者的客观情况进行选择了。
五要权衡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利弊得失,特别要分析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然后再付诸投资。
篇7: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读后感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读后感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读后感陆陆续续的看了两周,总算是把《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看完了,书写的不错,还是有些干货的,准备有时间的时候再看第2遍。先说说一周目的感想吧。
这本书是邓普顿的侄孙女写的,我不知道是对邓普顿先生有意的抬高,还是确实如此,整本书看下来的感觉就是――邓普顿先生是一位超越巴菲特的存在。也可能是因为我研究巴菲特的时间更长吧,感觉在巴菲特的一生当中还是有非常多投资失败的案例,可是在邓普顿的历史中我却很难看到相关的内容。可能对邓普顿来说,亏损都是短期的,只是在价值回归道路上合理的波动罢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邓普顿的低价股策略确实非常经典,但是一个前提是――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金融市场、行业动态、个股价值等方面都有深入的剖析。在我的理解中,邓普顿有三条主线:一是找寻价值低估的市场;二是找寻价值低估的`行业;三是找寻价值低估的个股。同时,邓普顿还有一个能力是我所不具备的――通过以未来的预期EPS为基础测算PEG比率并与其他同行业公司比较。我曾经在研究巴菲特的时候,痴迷于研究FCF现金流折现来对企业进行估值,这个方法和邓普顿所说的PEG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需要有准确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能力。巴菲特曾经说过:”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提醒投资者不要拍脑袋想当然的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强周期的,市值较小的公司,收益的波动是相对较大的,而弱周期,市值较大的垄断企业,收益的增长是相对比较平稳的。我认为,不论是巴菲特还是邓普顿,不论是FCF还是PEG,最合适的估值对象肯定是后者。
我现在已经不采用未来预期收益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估值了,或者说,我已经暂时放弃了通过估值来赚取利润。因为低价股投资策略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你购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股价可能不会上涨,甚至还会近一步下跌。就我个人而言,(www.fwsir.Com)让我短期内承受20――30%的浮亏其实我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对于合伙人来说,我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把预期收益调低,也不允许出现太多的亏损。形象的说,大盘上涨20%,基金会的收益为10%这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当大盘下跌20%,我只能接受10%的浮亏,而不是30%。我需要更平滑的收益曲线,特别是在下跌行情中。
扯的有点远……这本书我还是会读第2遍的,也推荐投资人都看一看,虽然实战意义不大,但是对投资理念及思维的升华还是很明显的,百利而无一害。
篇8:汇率变动与投资策略
汇率变动环境下的证券投资策略要考虑汇率变动引起各资产大类、子类及单项投资收益的变化以及相应的风险。
考虑汇率变化因素的投资策略首先要重新规划投资目标期限,通常要根据投资资金的可用期限,结合汇率可能发生变动的时期长短确定投资期。预计人民币汇率调整以及汇率决定机制的变革可能仍需要3-5年的时间。投资者应该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决定适当的投资目标期。
本币汇率重估会引起大部分以外币计价的国内权益性资产价格出现上涨。比如说,B股股票,如果人民币汇率上涨10%,则B股股票每股账面价值、每股利润均会上涨10%.如果股价维持不变,则按基本分析指标看,股价就低估了。
如果说B股价格变动是因为记账单位变动的贡献,则A股、本币债券的'价格变化则是由套利资金驱动的。从QFII的角度看,如果在人民币汇率重估之前将外币资金转换为人民币资产,即便该资产的人民币价格不变,也能凭空赚取一笔汇兑收益。即便真正进入国内股市的外资数量不大,国内增量资金也能将这类资产价格抬高。但是必须注意,人民币汇率重估引起的B股价格上涨并不会导致市盈率等指标恶化,但A股价格上涨则会导致较高的市盈率。从国际经验看,本币汇率重估与本币资产价格上涨之间通常并不存在中长期的正相关关系,投资者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对于本币债券投资,在本币渐进性小幅升值过程中,如果现行结售汇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动,国外资金的流入会引发人民币供给增加,短期看可能对市场利率造成向下的压力,导致固定收益证券价格上涨。但同时,在过多的货币供给的作用下,可能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或者中央银行采取“消毒措施”,抛出持有的债券吸纳基础货币,两者均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由于政策措施的实施时机以及幅度均为不可预测的变量,债券投资风险会增大。
汇率渐进升值过程中的被动型投资策略,通常选择证券投资基金、固定收益证券(含可转换债券)、建构指数组合,力求获取与市场相同的收益率。
半积极型策略可以在指数优化的基础上选择增持因本币升值而受益的本国优势行业或企业。
积极型投资策略不仅在单项资产权重配置上显著区别于市场基准指数构造,还可以在投资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回购、拆借等手段融入资金,提高资产组合的杠杆比率,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超额收益。
篇9:创业板市场投资策略
(4)生物制药概念
在Nasdaq 市场 网络股大幅下跌时,该板块却异军突起,特别是在人类基因图谱被破译后,基因工程已经为最有开发价值和 市场 盈利能力行业,也必将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但鉴于该板块进入门槛过高,国内真正有实力进行研发生产化的 公司 并不多,但对于涉足基因工程并有产业化能力的 公司 则可重点投资。
(5)高校概念股
由于高校概念股具有良好的商誉念和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将成为创业板市场的重要投资品种。从近期复旦微电子和北大青鸟环宇在香港创业板的表现就可以看到其的魅力所在。
通过以上 分析 , 我们 认为,投资者可以将资金重点投向这五个板块,具体投资权重 我们 认为电信占15%,计算机类占20%,网络股占10%,生物工程可10%,高校概念股20%,其他类别(农业和基础产业等)占25%。
篇10: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摘要:在现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价值投资策略以其独特的投资方法和超额投资回报成为证券市场的一项主流投资策略。文章试从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该策略的内在科学性,相较其他投资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并得出结论,旨在帮助我国投资者及相关人士更为深刻地理解现代价值投资理念。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代投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代投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来自欧美、日本以及新兴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坚持价值投资方法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Josef Lakonishok和Andrei 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HartSlagter();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国学者对于内地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郝爱民,)。价值投资的业绩不仅超越纯粹的技术分析投资,也明显超越了成长投资和指数化投资。与此同时,其遭遇风险而损失的可能性却小于成长投资,稳健性更是明显好于对方,尤其是在熊市中,价值型投资组合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四、结论
基本面分析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为价值投资策略奠定了深刻而坚实的理论基础。长期看来,基本面因素从逻辑上决定了证券价值与价格趋于同一性,而投资者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又造成了证券价格短期非理性波动,证券长期的价值回归与短期价格波动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套利的可能。同时,对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场实证研究表明,单一的价值投资风格能够为投资者获得超越市场指数的长期超额收益,虽然该投资风格还有通过考虑成长性因素和空中楼阁而获得改进并提高的空间。
[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
篇11:八大理财投资策略
一、P2P:分散投资并非良策 应关注少数优质平台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投资准则被众多P2P投资者奉若宝典。然而在P2P行业处于信任危机、监管整顿的阵痛期,分散投资也许并非良策。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建议,在选择投资策略时,相较于广撒网、分散投资的做法,投资人更应重点关注少数优质平台。
随着监管政策日渐明朗,P2P平台被给予18个月整改期,实际上是对于行业的一次过滤,没有能力做到完全合规的平台面临淘汰,也不排除少部分不合规平台在退出市场前大肆吸金卷款跑路,投资人若把资金投向这些平台结果必然是血本无归。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相对于多平台间分散,更提倡投资种类上的分散,选取重点优质平台即可满足需求。上述业内人士也特别提到,今年P2P投资出发点在保值,完全寻求P2P投资方式作为增值盈利的想法不可取。畸形、过高的投资回报不能够长久,应理性降低预期,8%-10%的收益可期。
投资者更应选择信息公开、业绩明朗的白马平台,资金安全远大于收益。同时业内分析师也提醒,目前行业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投资人如果对项目不了解,要谨慎投资。平台的坏账率反映了借贷两端的健康度,如果坏账率能控制在5%之下较好,再高会有较大隐患。
二、房产:政策多利好 大小城市发展或不同
调低“不限购”城市首付比例、调整公积金政策、商业银行加码信贷投放,进入以来,在中央去库存方针指导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利好一波又一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房地产投资的好时机是否来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投资状况将出现分化,投资者不宜盲目跟风。
在政策支持方面,业内相关分析师认为,目前我国楼市去库存压力较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会以去库存为主,维持平稳的房价,而一线城市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会延续温和上涨的趋势。
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虽然政策利好较多,也不宜盲目跟风,同时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房产适合投资的程度截然不同。另有分析人士直言,虽然一线城市房价逐步企稳,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市场的介入和回暖还远未到来。
同时,也有分析人士并不认为20房地产投资将大幅升温,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住宅市场政策仍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放松。预测年房价将小幅走高的同时,房地产投资将从20同比1%的小幅减速扩大到2016年同比2%的下降,主要由于虽然库存水平稍有改善,开发商仍然对未来市场展望保持谨慎;同时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市场表现已经出现严重分化,仍在供应过剩和需求疲软的困境里挣扎的三四线城市才是房地产活动和投资的主力军。
三、股市:把握阶段性投资机会 谨防业绩泡沫
对于股民来说,2016年市场预期的疯牛行情恐难出现,更多的是阶段性操作的机遇。
总体而言,今年的A股市场很难出现大的行情。在经历过去年的疯狂之后,目前的A股市场属于休养生息阶段,阶段性行情可能会有,热点题材仍然会层出不穷,而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的包括去库存、去产能预期利好下的煤炭钢铁以及国企改革预期概念股。
与此同时,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以及智能机器、虚拟现实等相关概念板块也值得投资者关注,不过这些个股的投资过程中,需要仔细甄别,毕竟上述板块为市场热炒题材,但业绩释放的过程尚未体现,因而很可能出现业绩泡沫,投资者应该谨防踩雷。
在阶段性操作过程中,高送转概念股的炒作也值得投资者关注。高送转行情是每年A股都会出现的一波大行情,往往会造就很多牛股。而其炒作阶段一般分为两个, 一个是尚未公布高送转方案前的预期炒作,此类个股的投资风险较大,一旦预期落空,公司股价将大幅承压。另一类则是在公布高送转方案之后,投资者可以择机买入布局,享受其实施利润分配前或者除权除息后市场炒作的收益。
在今年的股市操作中,对于长期配有市值的投资者而言,打新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目前新规之下,全民打新已经让新股的中签率跌到万分之几,但在取消预缴款制度下,投资者可以毫不犹豫地参与到免费抽奖中去,一旦中签将获得超额收益。
四、基金:基民需以追求稳健为主 降低风险偏好
在货币政策愈发宽松的大环境下,为了不让手中的人民币贬值,老百姓的理财需求也更加旺盛。但2016年股市“开门黑”,货币基金收益率又不断下滑,究竟该选择何种基金产品?也成为基民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觉得整个2016年股市的机会可能没有前几年那么好,今年的预期收益能够做到10%以上就已经不错了。”中邮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坦言。正如任泽松所说,在2016年股市开年不利的状况下,很多基金经理也对2016年的股市投资感到悲观,表示投资者今年应降低偏股基金的预期收益。
“建议投资者今年选择基金还是以追求稳健为主,相应地布局固定收益类产品,如纯债基金、保本基金以及流动性较好的货币基金,偏股型基金方面,并非不能投,但投资者需要适当降低预期收益,可选择投资风格较为灵活稳健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指出。
此外,海通证券1月基金投资策略报告也建议投资者采用相对保守的应对策略,适当降低权益型基金配置比例。好买基金认为,一季度对债券型基金来说是个很好的配置时点,建议关注投资于长久期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较多的基金。
五、信托:收益率或将至7%―7.5% 基建类产品“且投且珍惜”
随着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基准利率持续下行,信托产品收益下行趋势也较为显著。近期央行虽没有降息降准的动作,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提高至每个工作日一次,已成为新的货币宽松信号。
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加强让信托很受伤。用益信托工作室数据显示,今年1月,集合信托平均收益率“破8”,跌至7.82%。热门类别信托中,房地产信托1月平均收益率为8.24%,去年同期是9.76%;基础产业信托平均收益率为8.33%,去年同期为9.53%。不容乐观的是,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可能将会降到7%-7.5%水平。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分析称,作为信托投资的两大重头领域,房地产信托因个别项目风险暴露,以及未来楼市走势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愈发谨慎对待;基础产业信托则受到热捧,收益率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信托,且未出现过违约案例,长期积累的信用被投资者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产业信托目前也因地方平台的融资渠道多元化,面临严峻的资金价格战。不过,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基础产业信托的发行量骤减,未来将成为稀缺资源。格上理财分析师刘书峻建议,投资者可在2016年适量增大基础产业类信托,“且投且珍惜”。
而对于去年受政策面和市场面双重夹击而惨淡收场的证券类产品还有待考察,难再突破去年上半年的盛况;对于家族信托、消费信托、保险金信托等创新型信托,各方面尚不成熟,不确定性较大,建议投资者应尽量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六、银行理财:降低收益预期 短期闲散资金的好去处
与信托同在固收领域耕耘的银行理财,在预期收益率上呈现同向走势。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年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呈下跌趋势,年初到年尾,下跌近0.9个百分点。
春节前银行理财收益率虽小幅上涨,但假期过后,理财产品收益再次全线回落。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认为,日前公布的1月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被市场偏向于解读为新一轮的宽松政策启动。对于银行理财投资者来说,适当提前布局、及时出手购买一些在售的高收益产品,会是比较明智的决策。
事实上,银行理财收益进一步下行之势几成定局。银率网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今年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或重回“3”时代。所以,投资者首先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此基础上去选产品,主动降低收益预期,追求一个稳健、适中的投资报酬。
对于银行理财,兼顾风险和收益,可重点关注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的非结构性产品,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意识优先投资收益,可重点关注一些风控能力强、经营稳健、收益适中的平台,对于挂钩货币基金的“宝宝”类产品,依然是余额理财和短期闲散资金的好去处。
七、债券:信用债需防止“踩雷” 特别注意产能过剩行业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公司债投资仍需要防控风险,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煤炭、钢铁甚至光伏行业,可能会继续曝出违约事件。据统计,2016年至今已有5只债券违约,这个数量也已经逼近全年债券违约数量。
安信基金固定收益三部总经理杨凯玮表示,对于信用债,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出现违约的概率在未来应该还会进一步上升,但有部分行业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盈利正在逐步改善。另外,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政策指导下,未来房地产行业销售继续改善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信用债的判断可以总结为“严控风险、区分行业、把握机会”。
华创证券发布的信用债报告认为,低评级信用债仍处于信用风险的释放之中,继续规避。如果有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资金,也可以提前逐步布局产能过剩行业的部分信用资质相对较好的龙头企业的信用债,等待产能过剩行业出清的明朗。
在行业方面,“未来几年采掘、综合、交运、房地产、建筑、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债券兑付压力不小,关注强周期行业的兑付压力”。兴业证券的报告显示,2016年为产业债的兑付高峰期,短期偿债压力明显上升。
八、黄金:可波段操作 选择可双向操作的投资品种
2016年开年,股市遭遇重挫,理财、信托等产品收益率下滑,黄金则一枝独秀。今年国际金价累计涨幅仍超过16%,春节期间又频现“大妈抢金”的现象。
山东黄金首席分析师蒋舒表示,投资黄金类产品,还是看投资时间的长短,目前投资实物金并不是很好的时机,因为未来两到三年,黄金的整体趋势还是下跌趋势,并不能因为国际金价出现一波大幅上涨就改变了黄金熊市的趋势。建议投资者做波段操作,选择一些可以双向操作的投资品种,比如一些黄金衍生品。
篇12:创业板市场投资策略
基于创业板 市场 高收益高风险特征,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入市前都应该制定可行的投资策略,防范和化解风险。根据创业板 市场 的基本情况,以及境外市场的经验, 我们 认为在投资创业板市场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确定投资比例
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将更大,而预期收益也相对较高。因此,投资者应综合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两个市场的规模对比,分配在两个市场间投资的基本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资金的跨市场流动,有可能使两个市场彼此消长的效应,可以考虑适当调整投资比例。
2、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由于创业板上市 公司 的 发展 前景仍存在变数,投资成功的 企业 ,将可能带来类似诺基亚、微软等数千倍的投资收益。长期投资收益,是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盈利 机会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交易制度(如:涨跌幅度限制的放宽等)的差异,短线投资数次成功所带来的收益,有可能因一次失手而本利无归。当然,长期投资必须建立在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的基础上。
3、选择组合投资策略
组合投资是对长期投资的补充。通过分散投资,可以兼顾风险与收益,提高长期投资成功率。按照国外的经验,只要投资组合中有一家企最终取得成功,则整个投资组合就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确定投资组合时,应考虑到不同行业的特点,就当前状况及未来 发展 空间等 问题 进行研判,有侧重点地进行分配。当前,电信板块、计算机软硬件(含网络设备制造)板块、网络板块、生物工程板块和高校概念板块等五类板块应是未来创业板市场投资组合的重点品种。
4、确定投资品种价值评估模型
创业板市场股票投资的一个核心 问题 是股价如何确定。传统的定价模型主要依据每股盈利乘以市盈率确定,但对于的创业板市场上市 公司 则过于简单化。
我们 认为创业板市场股票价值评估以下因素将起主导作用:(1)公司未来盈利预期(2)行业平均市盈率(3)发起人商誉(4)保荐人商誉(5)股本结构(6)公司竞争力评估等。投资者应根据上述变量设定相关参数,建立价值评估模型,并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地修正参数,完善模型,以确定合理的股价定位。
如:股价=每股盈利预测 行业平均市盈率 发起人商誉参数 保荐人商誉参股 股本参数 公司竞争力评估值参数
考虑到收入水平、资金来源、专业知识,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个人投资者可能很难实施以上投资策略,尤其是确定投资组合、股价定位模型等。因此,个人投资者通过专业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间接投资于创业板市场,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可以享受创业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
附:《创业板各行业前景 分析 》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选择投资组合以分散投资、兼顾风险与收益,研究并选择好的上市公司是必须的。当前五类板块应是未来创业板市场投资组合的重点品种,一是电信板块,二是计算机软硬件(含网络设备制造)板块,三是网络板块,四是生物工程板块,五是高校概念板块。具体 分析 如下:
(1)电信类公司
业绩稳定,而且未来成长前景广阔,是投资的“蓝筹”品种。
(2)计算机软硬件板块
从主板的科技股表现来看,该板块是稳定增长板块,其中软件开发类公司的成长性极强,可以作进取型投资;硬件设备类公司由于盈利稳定,因而比较能抗市场风险,是较好的稳健投资品种。由美国Nasdaq市场Dell、Cisico这些硬件设备提供商股价崛起能说明这一点。
(3)网络信息板块
其中ICP和电子商务的盈利能力短期内难以体现,因此主要以炒概念为主,投机性会较强,股价震荡相对激烈;而ISP、WSP这样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软件服务的相对具有真实业绩,且成长性较高,因此这类股票可以提高投资比重。这一点我们从香港创业板三大网络表现可见一班,Tom.com、Hongkong.com属于ICP范畴,股价震荡幅度巨大,而属于ISP的新意网走势就相对稳健,比较能回避市场风险。
【投资书籍读后感――《逆向投资策略》】相关文章:
1.投资策略会邀请函
5.投资协议书
6.投资公司章程
7.投资承诺书
8.投资报告
9.投资建议书
10.投资策划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