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

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

2024-10-22 07:35: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lyliu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

篇1: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这是木心最后一讲的内容,但因为我只是文学的远房亲戚,已多年不同音讯,所以不敢妄言;同时也是艺术的门外汉,不得窥见其真容,因此也不能胡说;对于生活,不敢说有何高见,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有不少低见——

生活好玩吗?我觉得好玩不好玩的关键不在生活本身,而在于生活中的人会不会玩,会玩的人自然觉得好玩。木心是会玩的,甚至表现得像个老顽童,却不是那种玩世不恭的古惑仔——这样的境界,是很多人学不来的。读书、行走、写诗,不管怎么搭配,都不会显得单调,但问题是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读那么多佶屈聱牙的书、看那么多组合奇怪的符号?不管是行走在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又有多少人可以始终保持心若止水,眼似明镜,洞悉生活,感悟人生?面对一次次无人问津,一次次嘲笑质疑,又有多少人可以不忘初心,笔耕不辍,一意孤行地写自己的诗篇?木心可以做到,因此他的生活是好玩的,并且好玩的有品位。

当伊卡洛斯身陷迷宫时,他觉得好玩吗?我想是没那么好玩的,如果好玩,为什么还要飞出自己的迷宫呢?生活如何不像迷宫呢?有的迷宫专门为一个人设计,就能困住一个人;有的迷宫是为所有人设计的,能困住好多人。只有那些能两肋生翼飞出迷宫的人,再重新审视脚下的迷宫时,才会觉得有趣,才能感受到迷宫设计之巧妙,才能发现生活的好玩——因此,木心先生说所有人都是伊卡洛斯。但是伊卡洛斯最终也未必觉得好玩,因为他死了,无论是他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他的生命都终结了,再好玩也没有机会了。如果要让生活好玩,就不能迷惘在生活之中,必须想办法飞到稍高的地方,却又不能太高,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生活中的自己,怎么会不好玩!

生活到底是什么?没有谁能说清楚。说生活好玩,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所有人的肉体都无法逃离生活,除非死亡,因此如果想“玩”转生活,更多是心理的行为,心理保持与生活的距离,审视之,把玩之,享受之。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这样的距离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时候,其实是在跨越时间的限制,和作者进行交流;行走的时候,其实是在尽最大努力,跨越空间限制,与世界亲密拥抱。这是拉开心理与生活距离绝佳的办法,可是一味拉开距离可能也会如伊卡洛斯般,最终被太阳吞噬,就算是如放风筝般把自己的放到蓝天白云的怀抱中,也要把风筝线紧紧攥在手中,稳稳站在大地上。那么什么可以充当风筝线呢?木心以诗的创作充当,但我不觉得仅有诗歌,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可以充当这根线。

但是艺术创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方面要有充分的准备,深厚的积淀;另一方面要有坚持不懈的冲劲儿。在荆棘之中开辟出自己的一条道路,通天的大道也好,通幽的曲径也好,在路径成型之前,必然要经历千辛万苦,披荆斩棘,甚至与红魔巨兽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风雨无阻,能不能一往无前,完全看个人修为了。而这种修为,一方面来自于天赋,一方面来自积淀。天赋足够高,或许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如果天赋不够,也未必不能成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当积淀足够支撑自己,有底气坚持,有动力前进,也不会到处都是死胡同。

生活好玩吗?在自己不会玩之前,可千万不要随意玩,否则就是玩火自焚;而一旦掌握了玩的技巧,找到了玩的途径,不想好玩都不行!

篇2:读《文学回忆录》微感(四):读书的环节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华究竟是天赋,还是后天习得?才华如流水,水无源则必枯竭,难道真有可以供人一辈子流淌的泉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若要才华横溢,必有源头活水,那么源头活水究竟从何而来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我不知道木心先生究竟读了多少书,但是《文学回忆录》中流溢的才华显示,他读过的书是非常多的,只有汗牛充栋才能成就学富五车。那么究竟该怎么读书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木心先生提供了两种境界,一种是有选择性的读,另一种是开卷有益。有选择性的读书,是为了构建起初步的框架,而性质相近的东西更容易建起框架;开卷有益时,则是对自己的框架进行装饰与加工,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我觉得这种思路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开始接触的东西太多太杂,最终可能迷失掉自我,没有了自我,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已经有了自我,却坚守自我,不涉及其他内容,早晚得变成一个老顽固,被时代所抛弃。因此,可以说读书其实可以大致分为两大阶段——发现自我,和充盈自我。

但是,这个逻辑,似乎只适合天生好读书者,或者已经具备读书习惯的人,对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而言,这两种境界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想在这两个环节之前加一个环节——激发读书兴趣。身处信息时代,书的替代品层出不穷——电视、网络、手机,都有取代书的野心,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视听效果,满足人的感官享受,甚至设置身临其境的情境,轻而易举地将受众置身其中。这种体验很能吸引人,与此同时这种体验变得更加直观,甚至是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面,很难激发思考,很难获得更深层次的交流。并且应接不暇的视觉冲击,也不会给人留下太多思考,甚至感动的时间,以至于大多数情绪都无法沉淀下来,不能真正给人心灵以启发和震撼。但是追求这种经历的人也在急剧减少,都被简单的感官刺激所吸引和欺骗,沉浸在短暂而轻薄的感触之中。因此,激发读书兴趣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必要的环节。

那么究竟该如何激发读书兴趣呢?如果从小就培养,似乎不是一件难事。更困难的挑战是,如何将那些沉浸在多媒体陷阱之中的人,拉回书中。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禁一切电子产品,但是这种方法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再说选择电子产品,也是人们自愿自由的选择结果,强力的干涉可能会引起不明所以的反抗,并且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唯利是图之徒利用,必然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办法是有组织地读书,简单的说就是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替代禁令,以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代替强制干预——找一群有读书意愿的人,通过协商产生一些有利于读书的基本要求,相互监督,逐步回归到读书的环境与氛围中。通过感情的滋养,促使人养成读书的习惯,重新激活思维,开启深度思维的历程。

这可以说是读书的三个环节,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三个境界,如果这三重功夫都修的圆满,则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第四个环节——才华横溢。不管胸有多开阔,心有多大气,人作为才的容器,总有装满的一天,满了自然就溢出来。当一个人溢出了满地的才华,自然会光彩照人,想掩盖也难。当然,容器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只要在坚持输送活水,就不要担心没有横溢的一天。那些读了很多书却没有膨胀感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容器,如果有一天开始溢出来了,就有可能成为江河湖海,而不仅仅是山野小流,并且滔滔不绝,让人叹为观止。

篇3: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二):“天鹅”与“壁虎”

“诗是天鹅,哲学是死胡同,天鹅一展翅,全都碰壁。哲学家全是壁虎。”

我太喜欢这种说法了,虽然我仍然对哲学抱有一丝希望。天鹅和壁虎,哪个更高明呢?如果放在“胡同”里,我想壁虎要略胜一筹了,不过我们不能比较,或者说她们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是在《文学回忆录》中不难看出,木心先生是有自己的倾向的,并且能够时时感受到他对于“天鹅”的钟爱,甚至是喜欢对“壁虎”说俏皮话的。不过他的俏皮话说的总是那么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丢失了立场——多么高明的人呀!

天鹅漂亮、潇洒,人见人爱。我也喜欢,却只能远观,不能近看——看它翔于天际、看它嬉于水面,都是那么美。天鹅何以如此可爱?其自身之美,不必多言;另一方面,是其所处的背景之美——试想,如果不把天鹅置于蓝天之下、水面之上,其美有多少折扣可打呢?如果说诗是天鹅,那么什么是蓝天、碧水呢?是诗人,是艺术家。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蓝天碧水呢?一种是天才,一种是勤学者,如果是一个天才勤奋起来,才能塑造最美的天空、最靓的水面。而天鹅只不过是这蓝天碧水请来的客人而已,当然这种客人是不会随随便便就答应邀请的,环境不够好,它们是不会应邀的。

壁虎丑陋、沉闷,很少引起人的注意,因此也少有人关注,它也不愿屈尊讨好任何人。总是在残垣破壁中攀爬,甚至是高岩危墙上游荡,都极少引起人的瞩目。但它不是客人,却是主人,他自己做自己的主,愿意到哪儿就到哪里,有时间发出邀请它也不肯光顾,有时间不邀请它又自己送上门来,不管环境怎么样,背景怎么样。美也好、丑也罢,总是要去遛一遛——这就是壁虎。

这就是天鹅与壁虎的区别。我想请天鹅来做客,无奈环境太差,四处雾霾,乌烟瘴气,它不肯光顾;那就做一只壁虎吧,却没有那爬墙攀岩的本领。好在环境可以慢慢营造,能力可以渐渐炼成,因此我还是充满希望——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我也能建造一个温馨的小窝,到时候再开扉延客,天鹅它是否肯赏脸呢?这个我似乎也做不了主。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通过努力,学得一招半式攀岩爬墙的本领,便可以角角落落逛一逛。这是我的一个雄心壮志,不过未必能实现……

如果这些说法都成立,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艺术家是背景,是环境,哲学家是在原本的环境下散自己的步。一个是另立乾坤,一个是顺势摸爬滚打,难怪乎木心先生对艺术家的评价如此之高,他们的野心着实让人钦佩。那么先生究竟是什么呢?我猜测他自己是不愿意以“壁虎”自诩的——他也想另立乾坤。那么他也算是一个入世之人吧?幸亏他出了国,不然他肯定不止一次进牢笼,他出了国就少了这许多波折。他喜欢说俏皮话,其实是在骂人,只是言辞犀利而已,这样的人注定要在世俗中碰壁。如果再处在一个四处高墙、胡同遍地的环境之中,更是会碰的头破血流。不过对于这个野心,木心先生管理得很好,几乎就成功了,可他血管里流的毕竟是儒家的血脉,火热的心也是无法隐藏的,因此还是从他的话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只是,这颗野心,同时也是赤子之心,因此值得尊敬,值得仰望。

现在再回到天鹅与壁虎的比喻,我还是觉得好,不是一般的好。或许也只有木心先生这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随性却又准确的话,我钦佩这样的人。或者说我自己其实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这个梦想会实现吗?我读过的书,或许还没有他读过的零头,我走过的路,或许还不及他回眸的一瞥,因此我还有很多路要走,因此我也不能太懒了……

篇4: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一):体系与非体系(反体系)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看《文学回忆录》,急急躁躁、毛毛糙糙地看完了最后几讲,却说不清楚几十万字的讲稿终究说了什么问题,只留下一些模模糊糊、零零碎碎的印象——也许是重要的,也许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自己是个文学艺术的门外汉,所以自己也不能判断)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有我飞过的经历,虽不能留下痕迹,却也要留下只言片语——

木心先生多次表示所谓的“体系”、“主义”、“派”等,是不那么高明的,(原话是怎么说的,我也记不清,反正我理解的就是这样)那么很显然他自己是不屑于去搞什么体系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陷阱——有了体系,如果反对体系就有了“反体系”,如果跳出体系,则有了“非体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木心先生显然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相当于在一张洁净的白纸上,“体系”用它的幼稚的黑墨迹歪歪扭扭画出自己的蓝图,你说要反对这些,并且用红色的笔在反对的地方做上记号,最终这张白纸上回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就算是你指着纸张的空白处说,我的阵地在那里,难道空白的地方就不能组成一个图案吗?而木心先生所说的艺术这张上已经有很多人画出了自己的蓝图。当然,还有一种比较高明的说法,那就是他用的不是任何可以书写的工具,而是橡皮擦,所谓的“反体系”就是把白纸上的墨迹全部清除干净,让艺术重新成为一张白纸,这个可能吗?木心先生如果听了我这些,或许会笑着说“我说过的,凡事都不能推向极端,推向极端了就不好了。你这可是在钻牛角尖哟!”

我非常感谢先生如此善意的提醒,也很钦佩先生的妙语连珠,不过这个牛角尖我估计是钻定了。不过我也知道,尽管如此,我并没有真正反对什么,也不可能反对到什么,因为说出这样的话,先生本身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自己也曾明确表示,很多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变俗了——这话也让我感到说的痛快,不过世人大多是傻子,根本不知道这一点,很多话都拼命地说出来,有一点点想法就像下了蛋的母鸡一样——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人人都不说了,生活又有什么“好玩”的呢?如果艺术中没有了这些争论,艺术又有什么趣味呢?

说到这里,我唯一的愿望是先生最好后继无人,这并不是我恶毒的诅咒,每个特立独行的人都应该是孤立无援的,是独一无二的,否者其后继者们定然会千方百计地搞出一套套体系来——因为有体系的语言总是让人感觉比无体系的语言感到信服,换句话说人们更容易受有体系有预谋的语言的欺骗,一旦人们开始接受,木心先生就不再是本来的他了,成了他自己所谓的“被误解”的人了。特立独行的人不能没有,却也不能太多,真是因为不多所以才显得特立独行——所以我希望他后继无人。(不过这个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

所谓的体系,或许在萌发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等到开花结果时才发现是什么样子的。木心先生在顺着自己的心意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等待着好事者去发现——尽管这可能是他自己也比较反感的事情,不过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呢?仅从《文学回忆录》中,看到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有条不紊地向一群后辈们分享着自己的读书感受,不管怎样的书、怎样的人,他都可以用简单精准的语言说清楚,让人感到十分畅快,这是我最敬佩先生的地方,先生自己认为是一个诗人,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天才的评论家,一个有个性的评论家。相反,他的诗我读的不多,就接触了一些也没怎么读明白,自然没有发现其高明之处。(多读书真的很重要,可是我比较懒……)

我们最好都是哑巴~

篇5: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后感

在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生活是很好玩的,而他的日常生活也应该是很好玩的。笔之所触,都充满了生活的韵味,细细咂摸,细细品味,每一个所见,每一个事物,都有生气,都有趣味。这需要发现的眼光,这需要体察的心境。时时处处,都可体现作者是生活的玩家。

而纵观我们现在许多人只有生存,没有生活。每天匆匆忙忙,不知求取为何,好像只有一个解释比较恰当,只为金钱的诱惑。这便成为许多人的唯一选择,在金钱、效率的蛊惑下,蹉跎了岁月,辜负了生活。

我感觉,想找到生活的原味,必须停下匆忙的脚步,慢下来,你才可以去发现久违的生活。虽然不同年代的休闲方式不同,但放松、休闲的生活追求却是相同的。

对年轻人来讲,放下一切繁苛,走进一家幽静的店面,饮一杯香茶,喝一杯苦咖,与一二好友,听一段故事,讲一个笑话。充分放松下来,你或许可能找到生活的趣味。

不唯生存,宜有生活。你的生活是靠你去营造的,别人可能只是一个配角。愿我们能如汪老先生一样,去寻取属于自己好玩的生活。

【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相关文章:

1.《文学回忆录》经典语录

2.人生-读《人生》微感

3.读《雷锋回忆录》有感初中作文

4.读《童年》文学有感

5.读《马小跳》后感

6.读《蜀道难》后感

7.读《三国演义》后感

8.读《老人与海》后感

9.三字经的读感

10.生活与文学散文

下载word文档
《读《文学回忆录》微感(三):生活是好玩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