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金泰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发奋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同学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同学。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同学,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完美的前程发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同学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同学,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同学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同学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同学。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同学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此刻已经很富强了,但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移名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新闻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同学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职责?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就应团结起来,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篇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这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同学要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不久,张慧科正因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下他最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同学的家境又那么贫寒。但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此刻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就应更加发奋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同学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同学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刻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篇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同学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同学。在自己带的28名同学的帮忙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那两名同学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会名字大全霸气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刻,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此,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就应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发奋和爱心去做的事。
篇4:《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篇5:《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四百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四百字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
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天下所有的老师都一样,都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篇6: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 ! 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 , 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1.教育启示《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2.读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3.综艺清流朗读者第八期勇气观后感600字
4.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长篇影评3篇
5.同上一节课观后感
6.电影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
7.观看起立老师好观后感怎么写
篇7: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第二堂课,我么全班到五楼去看了一个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电影的影子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的母亲生病了,高老师要回家探望自己的母亲。校长给高老师找了一个临时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高老师临走时说:“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她们班的一个学生因为跑的'很快,所以被省里的学校录取了。她们班的张惠科家里爸爸去世的早,妈妈又生病了,再加上欠人家了几千块钱,所以到省里打工。魏老师就带着全班同学去搬砖头,到了最后因为钱没有够数所以不能坐车。所以,魏敏芝只好走到省里。最后,魏敏芝通过电视终于找到了张惠科。
农村里的小学是多么的贫苦,可是却充满着爱。
篇8: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看了这部影片后,唯一想表达的情感就是:感动。为了学生的努力学习而感动,为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而感动!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水泉香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高老师要回家探望。可是,老师一走是给那些孩子上课呀,于是,便请了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做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水泉乡的条件很差,连村长都半年没发工资了,而水泉小学的教学条件则更加糟糕了,连粉笔都屈指可数。开学后不久,班级里的张慧科就因为家里穷,父母有卧病在床,没办法逃学只好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和同学们好不容易凑足了9块钱使魏老师来到城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生,魏老师向电视台的登记人员苦苦哀求,却受尽了辱骂,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几经辗转,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生张慧科。
我现在的环境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堂与地狱之差,我应该好好珍惜,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影片中的魏老师为了她的学生辛勤地操劳着,而现实中老师一样关心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对老师一定要尊重!
篇9:《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我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篇10:《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篇11: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本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教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我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头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梦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仅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篇12: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五一期间我有幸完全看了一遍《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却使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不错,影片选用的所有演员均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但却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
魏敏芝和张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县所属两个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以纪录片式的风格追求一种真实感。全业余演员、全纪实镜头、全真实布景,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
我认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就是真实,它真实的体现了中国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是多么的差。村长让找一个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都找不到,最后只能找一个小学毕业的;一天只能用一跟粉笔,在写字时要计算大小,太大了粉笔不够用,太小了学生看不清,一盒粉笔只要一元钱,能用两个月。
在魏敏芝代课的一个月里,也发生过很多故事,有时候也让人笑,但这笑是有些酸楚的。就比如张老师找到魏敏芝问他会做什么时,他说会唱歌,就唱了一首跑调的歌,张老师说:“一个月也不能总教这一首歌啊,就抄课文吧”,这就是对于二十八个学生一个月的交待。再有就后来的为了进城的车票,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从算车票钱到去砖厂搬砖再到把剩下的钱去买可乐,到最后又想到去混车,等一系列的事情的发生,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且又把数学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所以通过看这部电影我才认识到张艺谋真的是个高手,已经到达了一个境界。
以前我听人讲过关于台湾的台南市发生地震,有一百多所小学需要重建,据说在台南发生地震初期,有人呼吁台北人捐款,台北人认为不关自己的事,就不愿意捐。后来有一个学者说:“我们的孩子需要教育,台南的孩子也需要教育。如果现在那些孩子得不到教育,那将来长大成人,他们也将会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工作生活,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呢?”。后来就有很多人捐款。
我国现在的教育水平差距如此之巨大,据统计中国有近100万象魏敏芝和张慧科这样的孩子,国家应该做些事情了,国人也应该做些事情了,这些人是中国的未来啊,他们和所有的人都将有关联。
篇1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关于责任的追寻―――《一个多不能少》观后感电影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风行高老师的嘱托“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责任的电影,他能唤起人们心中的久违的那种对教师敬重。我们在这个电影中能看到一个乡下淳朴的孩子是怎样用自己尚且稚嫩的身躯扛起如此神圣的职责,他的知识虽然不是很多,也只有小学毕业,但他有那种让人为之敬佩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用言传身教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电影开篇,就是环境的介绍,导演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电影发生的地方,是一个那么让人无力的地方,无力与天去斗争。望眼黄沙,满世界都充斥着自然界有力的怒吼,似乎叫嚣着要把这的人类赶出他的地盘。而在就在这无尽的黄土中,有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的走向他的岗位。用了这种蒙太奇的手法,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大家的,知识并不比那有力的自然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到了学校,高老师不是很满意,因为来的老师学历太低,可是村长找遍了邻村也没有找到小学以上愿意来的教师,可见这里的教育事业可以说跟城里是天差地别,连小学毕业都可以当老师。最离谱的是高老师考察她的方式居然是唱歌和抄课文。试想这样的老师能交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无非与她样了。也许我们可以从里边看出什么――学历与责任无关。最开始我看的时候,以为她做的完全是为了那代课的五十元钱,我们也不难在其中看出导演流露出的那种感觉。最容易迷惑的就是魏敏芝追着高老师离开的拖拉机要钱的镜头,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钱。高老师也是为了让她看好学生,许给了她十元钱。每一个人在看的时候我觉得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想到都是钱的驱使,让他才冲动的去县里找学生,但是转换一想就不对了。他去县里所需要的路费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老师许诺给他的十元钱,所以这里边固然有他的性格使然,但我觉得更是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他为的是自己的责任。去县里追回的不仅是一位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心。回过头我们再看一看整个代课过程中,魏敏芝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改变。起初,她刚到的时候直接就抄课文,抄完什么都不管了,学习委员让她管她也不管,这是他为了钱对付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她的疏松管教,班级里最调皮的张惠科把桌子弄倒了并且弄撒了粉笔。而这粉笔也正是学校里最紧缺的资源,学习文员很是心疼,可是我们明显可以看见她并不是很放在心上,但是后来调皮的张惠科把学习委员的日记念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他是被触动了。这是一个分界线,他以后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出发的,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责任。当村长带着市里招体育特长生的老师来到小学,非常不负责任的将一名学生带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孩子的父母),他却把这名学生藏起来了,并且倔强的没有告诉村长。还是张惠科给村长打的小报告。而她又在开走的车子后面追出了很远,甚至村长调侃她跑得快。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倔强的性格,以及对于“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文章:
5.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9.观后感
10.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