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台儿庄大战观后感600字
“正在加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学生台儿庄大战观后感6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学生台儿庄大战观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中学生台儿庄大战观后感600字
简介:我国电影史上描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之一。由于历史年代的局限性,在大规模生产抗日电影的年代,一直是敌后故事长期占主流,《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正面战场鲜有的《七七事变》等作品,也是描述国民党的失败多于胜利、绥靖多于抵抗。《血战台儿庄》是37年华北保卫战最壮烈的一幕,在平、津、冀、鲁相继沦丧之际,在国民党第五军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的胜利(第一次胜利为山西战场的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战役中,40万国军(以桂系等地方军阀为主,中央军嫡系不多),在这场战役中,重创8万日寇(直接毙伤敌约1万人,但自身也伤亡了数万人)。
表现出了正面战场少见的坚毅勇猛。
但仅仅一个多月后,在日寇的增援兵力打击下,国军反遭重创,尤其中央军有多支部队违背命令,放弃阵地溃退,造成全线崩溃!
直接导致华北重镇——徐州的失守!中原地区自此大部沦陷。
为了填补战线的窟窿,老蒋下令掘开黄河大堤,希望”以水代兵“,以阻遏日寇的追击,保全国军(尤其是中央军)的实力。
但由于部署不周、组织不力,直接导致89万民众遇难(几乎三倍于南京罹难同胞数),受灾人口上千万,黄泛区由此危害十余年!
(1942年,河南的大灾荒,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淮海战役后期,GMD最后的机械化精锐兵团(杜聿明集团)的覆灭,也与黄泛区有直接关系——谁说冥冥中没有”报应“的
篇2:血战台儿庄观后感600字精选
我是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读小学时,当我戴着红领巾去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就想象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在中学,当我戴上团徽那一刻!心里就想象着当年那些热血青年,是怎样在群众集会上慷慨陈词;从读大学时的入党,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可以把自己在党旗下的宣誓倒背如流。
自从看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对小时候受到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一点怀疑,那年月,我们是唱着东方红,看着<地道战>,<地雷战>一天天长大的。我们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完全归罪于蒋介石的不抗战。可是,看完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当年的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战,而是消极抗战。当然,蒋介石假如真想抗战,那么,他那几百万有美国援助的军队是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
但是,当年蒋介石的心头大患根本不是日本军队,而是一天天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的主观上就产生了一种“攘外必须安内的”混蛋逻辑,也就是这种混蛋逻辑使徐州,南京,上海,武汉一个个都相继失守。而且,随着这些城市的失守,蒋介石也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相反,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大众为基础。最后,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天下。但是,看过了<血战台儿庄>以后,我知道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的军队也是功不可没的!我这样说不是给蒋介石正名,
因为,在当时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始终是国民党军队抵挡着敌人的正面进攻。我们共产党,八路军主要是在敌后打游击。我查过一个资料,八年抗战,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共才消灭日本鬼子十一万人。然而,一个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就消灭日本鬼子几万人。那么,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又消灭了多少日本鬼子呢?这个数字,我没有统计过,但我想一定会比十一万这个数字大。
在<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中,国民党四川地方部队的一位师长的表现尤其使我震惊。这位师长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甚至于蒋介石连供给都不满足他!也就是这位师长在一次阻击日本军队的战斗中打光了他的部队,最后,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合围下,他不慌不忙地点着一支烟,然后掏出手枪自杀成仁。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士兵身上绑满手雷钻进敌人装甲车的车轮下。我想共产党军队里有丘少云,董存瑞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着为全人类解放牺牲自己一切的思想。然而,这些国民党士兵的行为又是什么呢?这只能解释为民族情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希望今后再多一些象<血战台儿庄>这样优秀的影片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还历史的晴朗天空。
篇3:台儿庄战役观后感600字初三
记得第一次看《血战台儿庄》,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小,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很震动,因为它和以前看到的战争片不一样,第一次向我展示了战争血腥的一面。原来子弹面前并不分好人坏人,好人并不是总打不死的。
后来看过许多欧美的战争大片之后,才明白从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讲,《血战台儿庄》都是比较粗糙的。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片,能达到这个水准已经是十分不易了。反观至今我看过的国产战争电影,都好象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去当导演也能拍得出来。
我看过中英美开罗峰会和苏美英德黑兰峰会的纪录片,邱吉儿对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不同态度深深刺激了我,这让我明白了二战时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知道,在开罗,老蒋并不是代表他个人,他代表了四万万中国人,邱吉儿对老蒋的傲慢无礼就是没把四万万中国人放在眼里。相比之下,罗斯福的态度令人感动,我曾经为此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说老美的坏话。想想也正常,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有令人尊重的资本,英美尊重苏联不就是因为苏德战场的辉煌战绩吗?就是一个小小的北欧国家芬兰,也因为在抗击苏联的战斗中英勇无比而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即使后来芬兰站在德国一边英美也没有嫌弃他,斯大林想吞并芬兰时就遭到了罗斯福和邱吉儿的坚决反对。中国有什么令人尊重的资本呢?是十余年坚持不懈的抗战?是的,我们自已自豪地这样说,美国人出于战略利益考虑和礼貌也是承认的,可邱吉儿的态度彻底撕下了中国人这张可怜的皮,你们中国抗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一次消灭几十个,几百个敌人的游击战?这在世界上每个被占领国家都有,并不起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拖住了上百万的日军?可日军占领你们这样大的领土,同样攫取了大批资源来支持其他战场的战争。
相比欧美和亚太,中国战场的抗战无比艰苦却也同样令人痛苦,十几年的战争没打过什么象模象样的胜利歼灭战,十几年的努力没收复什么象模象样的大中城市或是交通线(除了在缅甸),抗战地图上的敌占区永远是那么大(只有自欺欺人的所谓游击区),试想没有世界的援助,这样的抗战要打到什么时候?
如果把中国抗战比做一个大工厂的话,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恐怕也就是---台儿庄战役了。
如果放在欧洲战场或是太平洋战场,歼敌仅一万余人的台儿庄战役可能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中国战场来说,却是令人鼓舞的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后,武汉、重庆、西安、香港都举行了庆祝游行,中国人难得出了一口恶气,日本人也一下弄得很没面子。可遗憾的是,中国人的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以后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很少再有这样鼓舞人心的消息传来。
我认为《血战台儿庄》是部好电影,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准有多高,而是它展示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团结是胜利的法宝。
很多人都对中国在二战时的拙劣表现追根求源,其中当然都是国力虚弱,一盘散沙等原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所写的《比较苏芬战争和中国抗战》一文,文中全面分析了两场战争双方的国力对比,兵力对比,指出中国抗战胜之不武的重要原因是国人缺少战斗意志和拼搏精神。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有一点作者没有足够重视,就是二战时中国和芬兰相比,我们有一条严重限制抗战的因素:中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抗战时的中国,名义是国民政府蒋介石领导,实际上则是分崩离析,地方军阀各行其是,还有国共的尖锐斗争。这些因素,使中国无法集中全部国力和日本对抗(一提到这我认为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还是有道理的)。一到战场上,军人们考虑的不是如何英勇杀敌,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为自已的集团下一步生存发展做准备。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国民政府还是积极抗敌的。可一旦英美参战后,面对肯定到来的胜利,不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还是其他的政治势力,都在考虑战后问题了,谁也没心思再和日军决斗了。这就是为什么越到最后,中国战场局面越是糟糕的原因。
我总在想,如果抗战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从上至下都有团结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即使中国落后一些,我们也不至于打得这样差,很可能我们就有不止一个台儿庄战役。日军在中国也不至于如此猖狂。《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就是展现了中国将士团结一心抗战的场景。电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战将士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处处可见,最令我感动的川军与日军的战斗,这些来自西部的“杂牌军”,面对凶恶的日军是多么勇敢!可惜,抗战时期象这样的军队太少了,象张自忠这样勇猛无畏的将领太少了,象李宗仁这样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统帅太少了,更多的是韩复榘这样的逃跑将军,象汤恩伯这样首鼠两端满脑派系斗争不顾大局的将领。台儿庄战役能取得胜利,不仅在于李宗仁的坚定决心,张自忠的英勇奋战和广大将士的奋不顾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团结精神,全体军民一致对外的勇气,这是战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当一个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素质。说实话,中国抗战时期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人不多,尤其是当权派。有一种现象可以说明,那就是是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的腐败现象不是减轻,而是越来越重,这在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中是十分少见的(不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国破则家亡,这些向国难伸手的中国官员,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想象他还有团结一心抗敌的决心?
抗战时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飞机大炮,不是粮食物资,而是战斗意志和《血战台儿庄》中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
篇4: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1938年,日寇占领民国首府南京之后,计划由南北两面包抄津浦路与陇海的枢纽——华东重镇徐州以实现对华东的全面占领。台儿庄又是突破徐州的重要枢纽。
影片中,一个个难忘的战争场面在我眼前回放:在沂水河,战士们冒着滚滚浓烟,一发一发的炮弹飞炸过来,顿时电光石,血流成河,战士们冒着松林弹雨、手举鲜艳的红旗冲上对岸,誓死保卫家园。
为了阻挡日军占领徐州,国民军领导派出三万于人在李宗仁将军的率领下死守台儿庄,歼灭日军一万于人,取得了抗日战争暴发后的第一场胜利。
通过影片我知道只有保卫国家才有自己的家。战士一个个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死在日寇手里,宁愿舍身炸掉日寇坦克。是那些牺牲的战士为我们取得了今天的阳光于和平。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呢!
篇5: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今天下午在班内观看了电影巜血战台儿庄》。之前台儿庄战役在历史课上学过,只是今天观看了电影后,才真正的体会到那血腥的一战赢得胜利有多么的不容易。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没有特效,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历史书上介绍“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日本鬼子刚进村就烧杀抢掠,村民们全部被杀害,有一个婴儿坐在废墟中大哭,哭声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军官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活下去,只得拼死奋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战士们把个人生命和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当我看到黄土变成血泥,运河水被染成红色时,只感觉到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虽然在电影最后,援兵赶到,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这胜利的路上,是由无数战士的尸骨铺成的。
现在网上有很多网友说侵略中国那是日本人祖辈做的事,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我看到真的很生气。革命烈士们用生命取得的胜利,谁也没资格替他们去原谅。历史不能忘记!血仇世代都要记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6: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杨光远导演身为一个山东人,立誓要把1938年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这场战争真实的呈现给世人。我想,他做到了。
这里没有“万岁”“打倒”之类的口号,人们走向死亡时喊的是“替我多杀几个鬼子!” 或者去以血肉之躯阻挡一辆日寇的坦克。
固守台儿庄的最后时刻,国民党守军已被逼入绝境,而汤恩伯的援军还在畏首畏尾地按兵不动。守军将领孙连仲接受李宗仁的命令和建议,用大把的洋钱给部队打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显然,用错了地方,这不是在打内战,而是在面对侵略。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啥?留着这些钱,给我们立块碑吧。他们就这样踏着扔了一地的洋钱,走向死亡。
所以说,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捷,不仅仅彰显了李宗仁领导下一批抗日将领们的功勋,更加是广大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意志和决心的体现。台儿庄残破的城墙上,烈士们用鲜血渲染着几个大字“宁死不当亡国奴”!
这部八十年代拍摄的影片,尽管受到拍摄条件,资金,特效水平上的种种限制,但是无论是在规模,人物上,都不逊色于现在拍摄的纪实性战争电影。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告诉了人们,在中华民族受到侵略,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是如何不屈地面对这一切的。
篇7: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参与抗日的影片《血战台儿庄》,影片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那种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当电影放到庞炳勋军团由于正面受敌,伤亡惨重,张自忠将军奉命率领部队增援。庞张二将虽然以前积怨很深,但张将军能不计前仇、顾全大局,及时赶到,合击敌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成为了生死之交。看到这儿,我不禁心潮起伏,想到了那件事:那天,我和朱建云因包干区的打扫分工意见不一,而搞得不欢而散,可是“屋漏偏又遇连雨”,就在那天下午,正好学校要举行一次大扫除,班主任又外出有事,同学们都看着作为正、副班长的我俩,可我俩却谁也不理睬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抬头看看同学们那心急如焚的样子,心想:如果我俩一直这样,就会给学校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班级的荣誉就会受到损失。想到这儿,我便立刻动身去向朱建云道歉,并和她一起商量,一起分工,朱建云也很乐意地接受了。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教室很快就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俩会心地笑了,以前的恩恩怨怨也随着笑声被抛到九宵云外了。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们应该向张将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顾全大局。
战场上几经拼杀,池峰城破釜沉舟,炸毁了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想决一死战。凶狠的日军步步进逼,占领了守军的大部队阵地。关键时刻,李宗仁严令他率部从日军后侧发起冲击,台儿庄守军也奋起反攻,敌军又一次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万余,以沉重的代价取得了会战的胜利。这段影片让我懂得了只有有勇有谋,不怕牺牲,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不是吗?那次跳“山羊”测验,前面的同学一个个都过关了,可我生来就胆小,看看“山羊”那么高,自己才比他高一点儿,怎么跳得过去呢?再说,如果跳不过去,万一摔跤,还得受伤,这可不划算,可为了我的体育成绩能够达标,我也只好牺牲一切了。于是,我闭着眼,咬紧牙冲过去,然后猛地一跳,过了!操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睁开眼睛一看,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用勇敢战胜了困难。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后,更让我深信:“勇敢”和“不怕牺牲”对于战胜困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全民族在最危机的时候吼出的正气歌。《血战台儿庄》犹如正气歌中的一段悲壮乐章。
篇8: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深深地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部电影主要描写了1938年3月下旬日军对台儿庄进行攻击,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共投入了二个师团,30余万人,百余架飞机、坦克都未能攻下徐州,而我方则在兵力和武力上大大不如日军的情况下,打下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令人震憾!正因如此,更体现出了我们中国战士们的机智勇敢。为了保住祖国不被日军侵略,他们顽强地与日本鬼子抗争,给人民带来了平安,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和他们这些英雄相比,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他们为了维护祖国,不顾一切地与帝国主义者作斗争。无论前面是刀枪还是大炮都勇往直前。再想我,有一次,有一道难题,爸爸看到了,让我给他讲一讲,我不会讲,就哭了起来。最后是爸爸问了另一个人才找到了方法。看了电影后,我真是觉得自己太惭愧了,我应该像电影中的中国战士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要迎难而上,只要我有他们那样的毅力和恒心,一定会克服学习道路中的“拌脚石”。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把这种的高昂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化为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实际行动上来,与每一个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来回报这些英雄。
勇敢的中国战士们啊,你们用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相信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一定会同心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篇9: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战役之后所取得的又一次大捷,电影的整个场面纵使让我们痛心,特别是在最后国民党的大旗在人的阶梯上飘扬的时候,特别让人震撼,其实这次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我总结如下:
第一:只要团结一致,没有做不成的事。
第二:要相互协作,共同战斗,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结果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三: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用先烈们的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工作感到荣幸,感到自豪。
第四:歌唱祖国,建党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为先烈们祝福吧。
总之,要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奋斗,坚持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10: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国家情感是一棵树,生长在人们心头,断了身连着筋,刨了干扎着根;国家情感是一棵树,它让我们在焦躁冷漠的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处让心灵休憩,让心灵轻舞飞扬的场所;国家情感是一棵树,有为我们挡风遮雨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热爱、信任和保护。
在影片《台儿庄战役》中多少英雄战士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国家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的生命。那是一种力量,一种永生不息的美丽,那是我们国家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他们用他们的一切来换取一份小小的安宁。然而,就在我们的先辈用几近所有扞卫了我们的国家之后,在我们国家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时候,我们的同胞,那些不止廉耻的分裂分子,却用一种可悲的方式来伤害我们的母亲。在我们之中,几乎人人希望和平,孙必干,一位中国驻伊拉克外交官。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这是一种感情,一种爱国之情,更是一种对和平和宁静的渴望。而那些搞独立的鞑濑和那些希望别国不得安宁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可恶的,更是可耻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根本没有爱,没有梦想,更不可能有幸福。
我们国家,中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和中国的女排一样精神,20,中国女排,是他们,让最后的希望攀缘着意志的臂膀上升,直到最后一记重扣敲响欢庆的锣鼓。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欢喜,我们骄傲,而且仅仅因为是一个五星红旗下的中国人。
在这些破坏分子因为伤害了我们国家而欢喜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更大的悲哀就在他们身上上演。对于我们国家,他们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伤。他们的这种快乐是我们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团结,只有世家子弟的那份傲然。远望那片海,还有隐隐不可看见的海平线的那面;望着天空飞翔的鸟,它们会不会传达我们的呼唤;还有那白雪皑皑的高原之巅,那条铁路的那端,我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这海蓝得叫人崩溃,近乎哀愁,我没想到这春风的冲撞竟是那么裂人心魂,呢喃出这世纪最大的悲哀。
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是不会被打败的。就象台儿庄战役的结果一样,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信念和爱足可以融化坚冰让我们永生团圆。真正的生命决不在乎别人的摆布,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生命的本色和灵魂的高贵,而不容亵渎。逾挫逾奋,越是困境就越是挣扎,我们国家的光彩就会一直显现,中国就会生生不息,繁荣永在。
是的,我们曾经失败过,我们曾经懦弱过,但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国家的生命就如人生一样,有些人生必得经历挫折,有些花儿必得等待春天,虽然这些天风雨连连,但每一朵花儿,必有她自己花开的模样……
篇11: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电影,但活生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耻辱的时代。
在台儿庄战役前奏——临沂战役中,国民党军两位将领有着深深的过节,但他们不计前嫌,同仇敌忾,为了战役的胜利而共同努力,痛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两位大将的豁达胸怀令人钦佩。
在台儿庄战役插曲——滕县战役中,国民党师长立下誓言,誓与滕县共存亡!可恨的日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占滕县。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师长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战役中的一个镜头令我记忆犹深:一位国军将领分发了十万大洋给士兵们,士兵们非但没有要,反而把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的代表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向了阵前。士兵们深知自己不是在这里立功,就是在这里西去,只得拼死奋战。
这些士兵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信念震撼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优越的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12:台儿庄战役观后感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电影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战壕中。当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散下劝降的传单时,老者拿起一张传单,轻蔑地瞧了瞧,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家乡的烟草,用传单卷起来,做成卷烟,递给旁边的年轻战士。几位战士抽着卷烟,似乎回味无穷。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用树枝拨弄着战壕上的蚂蚁洞,挑着蚂蚁玩。这一场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和他同样年龄的时候,能幸福地读书和游戏,而他却要上战场。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战士们并没有畏惧,而抽着自己用家乡的烟草做的卷烟,回忆着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道享受着人间的欢乐,可以赡养父母以尽孝敬之道。但残酷的战争逼迫他们上了战场。老者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小战士哭着也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毁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永存人间!
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一名身受重伤而不得不撤退的'军官说撤退是为了“保留西北军的种子”,西北军的师长愤怒地说:“国家若不在了,还要西北军的种子有什么用!”说罢忍痛枪毙了这名军官。这名军官至死无怨,还说来世还要跟着这位师长作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把个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望着电影中惨烈的战斗,不禁想起短暂而又激烈的南京保卫战中的那一幕。将士们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说:“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决不会轻易留给侵略者!”大家坚决抗击侵略者,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战士们的鲜血流进了旁边的沟壑,沟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鲜红,冒着热汽。这是伟大的汉民族精神,无数汉族优秀儿女为了扞卫自己民族之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宁可战斗而死,也不苟且偷生!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场面使我想起了明朝末年中国人民抗击满清侵略者的扬州保卫战,嘉定保卫战,江阴保卫战,虽然城市沦陷了,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沦陷!
几千年来,一切为扞卫我国家和民族之尊严而战的英雄们,不朽!
【中学生台儿庄大战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9.中学生春晚观后感
10.文明观后感中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