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社情观察社会实践心得
“黑白世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国情社情观察社会实践心得,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国情社情观察社会实践心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三下乡国情社情观察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带着紧张和期盼的心情终于迎来了三下乡,像夏日雷雨般的,三下乡晃的一下就过去了,离别的那一刻,当学生们看着我们大包小包的行李拉上校车,内心总有千万般不舍的时候,我终于懂得了什么叫难分难舍,什么叫爱。
此次三下乡,在院团委的带领下,肩负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使命,拥有着不同的感动,开展了此次大学生帮扶服务团下乡——“投身“十二五”,献礼九十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这一行20多花海们来到了六安市寿县瓦埠镇,最普通的农村、最低调的基层到处充满着最淳朴的民风。也许在踏上这片故土的那一刻,就多了一份情感。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三下乡之旅,让我真正的从实践中学习到知识,也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入到农村,体会到和大城市不一样的文化,在下乡的日子里面,我的收获不仅仅是调查到的资料,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感悟。
瓦埠镇是一个以农业和水产业为主的一个城镇,瓦埠镇三面环着瓦埠湖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同时也是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将军的故居。但是瓦埠镇的发展却不是很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此次三下乡主题——寻访红色足迹,重温建党伟业。在宣传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表达我们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的真切祝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寻访了方振武将军的故居和陵墓
篇2:三下乡国情社情观察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了响应学校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也给自己一次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机会,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团队一行五人,下乡做了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方式的调查研究,调查地点为湖南宁乡横市镇界头村。在这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对当下农村现状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对村委会干部也进行了访问调查。发现,该村以往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主要食自给自足,仅少部分通过饲养家禽等转化为了经济收入,土地的平均年收入食4000元左右。近年来,该村以“发展产业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广的优势,引导村民对土地进行了“多样化”经营,引入大量经济作物,同时保证自给粮食作物的种植,每亩土地的年平均收入至少增加了500元,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用。
村委会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大胆实践,科学创新,为农民谋福谋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促使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土地的经济效率低下,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高,随意在耕地上建房屋滥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革,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收入日益增加,他们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土地非法流失的现象锐减。
这次实践,我们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我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此次实践,我们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了更多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此同时,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虽然部分农民认为政府还应适当提高农业补贴,但目前来讲,农村的现状较前几年已又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近年来的政策支持,从出台免除农业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再到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一不说明国家的重视。土地在增产,农名在增收,农村的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乡二元格局也在逐步改变,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也能够安心在家务农,不同的选择同样可以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这次实践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正是由于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加强,才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天,但我们的收获是颇多的,这将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我也将劳劳记住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建设号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用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上再适合不过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团,挥洒汗水,收获富足。
冒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克服着语言不通的困难,我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横市镇界头村进行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南大学向来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锻炼自己,因而我们的调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调查中,始终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始终以中南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秉承着中南大学“经世致用”的校训。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的能力和耐力。
篇3:大学生三下乡国情社情实践心得体会
为了增强学生对爱国、民族、教育、民情的深入了解,由共青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委员会、思政部主办的、本科社区承办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心得)》宣讲会将于9月4日16:00在安宁校区300人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丁玥、徐琪、王晨曦、马巧洁4位同学分别主讲,出席分享会的领导有思政部部长陈高朋老师,参加讲座的有级本科社区新生代表及自愿参加的老生代表。
思政部部长
陈高朋老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暑期组织了14位志愿者以及4名指导老师进行“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了解“爱国和边境城市开放以来的变化”、“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教育关爱等的宣传”、“当地民情生活的变化”。
会议现场
讲座开始,由宣讲团成员丁玥结合ppt进行弘扬十九大精神的宣讲,主要是关于十九大报告的四个新概念、内容以及宣讲团在德宏州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此位成员的宣讲很好地将调研成果与十九大精神结合在了一起,使同学们更清楚的了解宣讲团活动的意义。
宣讲团成员
接着,由宣讲团的另一位成员徐琪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边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风民俗,不同的文化习俗、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
宣讲团成员
随后又由负责调研教育方面的王晨曦进行宣讲,她说:“教育是当代的重中之重,我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开始的,作为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发展。”
宣讲团成员
紧接着让我们一起跟随第四位宣讲人马巧洁再次走进德宏,去看一看每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聆听每一个跟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的故事,一起来了解德宏州广山景颇寨的“民情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提到户撒,大家第一时间应该会想到——过手米线,同学们开始馋了,小编也馋了。有机会我们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德宏州,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民情生活。
宣讲团成员
最后宣讲团优秀队员代表王晨曦对此次三下乡活动做总结,主要谈到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收获还有活动经验的总结。志愿者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展这次活动,得到了德宏地区的大力支持,最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将十九大精神与国情相结合,并且将调研成果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宣讲团成员也表示走出校门去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很大的收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三下乡前,心存期待;三下乡后,心存留恋。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此外,“三下乡”活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又一座桥梁,青年学生的下乡服务,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的为基层群众服务。任时光山长水过,你是后会无期,也是形影不离!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三下乡,我们等你!
篇4: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社情调查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社情调查
调查时间:20xx.7.21—8.5
调查地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二小学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为了解其他农村的情况 ,通过去各个中小学,和网上调查的方法,了解了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
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
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
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
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
第三,从19xx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
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
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1.教师分布不合理
20xx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
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
全区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
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3.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4.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
三、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
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
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 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
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
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 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
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
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篇5:情系岭南梦社会实践心得
情系岭南梦社会实践心得
今天早上,情系岭南梦社会实践队后勤组的男生们迎着晨曦的微光,早早地就准备好早餐了。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为我们队伍提供了美味的瘦肉香菇粥。美味可口的早餐准备好了,所有队员也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后勤“阵地”。就这样,伴着晨阳,每个人都享受着美味的早餐……
早餐结束后,队友们开始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但是后勤组的男生继续留在后勤“阵地”,清理场地。
中午放学后,满校园都是小学生活跃的身影,有些活泼的小女孩儿直接来到后勤组,就深切寻找、呼唤后勤组的“男神”们。我们后勤的男生被小孩子们的可爱与热情深深打动,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小妹妹,背她们,抱她们,亲她们......这些温馨的场景,体现了后勤组男生对孩子们的最真挚的'关心与关爱。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眼里,男生都是强悍与高大的形象,小孩子们都是不太敢靠近的。但是在我们的队伍中,我看到了男生们可爱、善良与幽默的一面。他们不仅可以和小孩子们很融洽地相处,而且能细心地呵护与关爱小孩子们。
当后勤男生角色转换为“老师”时,我们的男生也会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节课。即使有的小男孩很调皮捣蛋,但是他们依然会耐心地劝导。课后,男生们又和孩子们玩起了各种有趣的小游戏,男生们用他们的幽默与诙谐感染着每一个小孩子,小孩子用他们的天真可爱感染着每一个实践队的队员。刹那间,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为整个校园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离校后,我们实践队的男生们还温馨提醒:“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啊”;逗留在学校,迟迟不愿回家小孩子们,我们队伍的男生会说:“孩子们,赶紧回家吃饭,下午记得好好来上课,不要在校外乱吃东西啊”;等到孩子们终于愿意骑上单车回家去了,实践队的男生们又说:“孩子们,吃完饭了就睡一会儿,天气太热了,你们要好好休息,保持精力啊。”句句叮嘱,声声关切,把队员们的心与孩子们的心连结了起来。
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我们队的后勤男生的善良与细腻。其实,他们并不是强悍的男生,反而,他们是一群很幽默,很有爱的大男孩们。
篇6:山东师大历社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菏泽东明
山东师大历社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菏泽东明
2014年暑期伊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第一书记”杜朝伟、马洪臣、杨树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主要以走访的形式调研了山师大“第一书记”在菜园集镇实施的“五通”“十有”“三达到”项目的落实情况。
首到菜园集,热情赴实践。历社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美术学院“心有梦,爱先行”社会实践队与学院带队老师到达菜园集镇。为使队员们熟悉接下来走访的内容,山师大“第一书记”杜朝伟、马洪臣、杨树佳带领队员们走访了菜园集镇祥寨村的村委会、学校、医务室等,悉心为队员讲解“五通”“十有”“三达到”的具体内涵,为接下来五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旧貌换新颜,村民心顺党。“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走访了两位老党员家,一位是郑支书,一位是段队长。86岁高龄的郑支书久久握着队员们的手,一直说“山师‘第一书记’来了祥寨,我们心里边就特别顺当”,对“第一书记”的感谢在老支书饱经岁月沧桑的眼神中更加让人信服。段队长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不断重复“自从山师‘第一书记’来了祥寨,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祥寨也有了自己的公路,孩子们有了新学校,我们看病也有了地方,山师真是救了祥寨村的命啊。”
滚滚黄河水,情系东明人。“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黄河沿岸开展关于农田灌溉与机井建设问题的调研活动。一位在田里浇水的村民告诉我们:“农作物因没有水资源的浇灌,长势非常差,一年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只有500-600斤。山师‘第一书记’来到村里后,帮助祥寨村打了许多机井,灌溉条件变好了,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900多斤,真是一口口的救命井。”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处处都体现着村民们对祥寨村村干部们和山师“第一书记”“救命之举措”的感激之情,终于改变了守着黄河地里却浇不上水的无奈。
庄周故居地,泽被后世人。“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东明县的庄寨村,参观了位于庄寨村东北角的南华庄子观。杜朝伟老师从一块碑文说起,畅谈千年以来山东境内的`历史地理变化,展望南华庄子观的发展前景,最后杜朝伟老师对此次参观南华庄子观做了总结。杜朝伟老师说:“在历史学习当中俯首皆文化,处处皆学问。”南华庄子观也在用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染着她的子子孙孙。
深深孝文化,悠悠山师情。“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参观了祥寨村“十有”项目中“有学前教育”的对点小学和幼儿园。杜朝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美术学院在校园外墙绘制的《二十四孝图》的内涵,最后杜朝伟老师做了总结,他说:“以孝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少年儿童当中传承,历史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学校的修建为菜园集儿童的教育提供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场所。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情系东明”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们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当中,走进菜园集镇,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走访祥寨村的两位老党员、深入黄河沿岸开展的关于农田灌溉与机井建设问题的调研、游赏南华庄子观、参观祥寨小学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 高了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山师大“第一书记”为东明县菜园集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通”“十有”“三达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我们相信: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在山师大“第一书记”和菜园集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明县菜园集镇必将拥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国情社情观察社会实践心得】相关文章:
3.社会实践心得
4.社会实践实践心得
5.工厂社会实践心得
7.暑假社会实践心得
8.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9.历史社会实践心得
10.研究生社会实践心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