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
“月汉时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今天,我在河北少儿科教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二年级二班 彭逸飞
12月5日
篇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田政麟
3月15日上午8点钟,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部由于丹教授为我们讲的短片。它虽然时间非常短,但给我的感触却非常非常的大。
于丹教授首先讲了“孝”,“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从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我们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时,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文中,在生死关头,银行家爱德华毫不关心自己庞大的遗产,他最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父母,这令我深深感动。爱德华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您!”多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却包含了爱德华对母亲的爱。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不要等到他们离开后才追悔莫及。
于丹教授其次讲了“仁”字。她说我们要多交朋友,不能一个人孤立玩耍,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小孩子从小多交朋友并和朋友关系要好,这是为走进社会打好基础。我现在就有很多朋友,所以我整天都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有朋友,会让我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于丹教授还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就是说人生下来并无恶意,(www.fwsIr.com)本性是善良的,经过父母的培养和成长的经历会塑造我们不同的性格和本性。我觉得培养我们的性格和本性可以从日常习惯开始,比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守时、早睡早起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良好的品格就是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养成的。
同学们,我观看了这个节目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你不妨也去看看,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大有启发!
篇3: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周六的上午,迎着光辉,接受了太阳的洗礼,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
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首先讲的是培养人的孝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田世国,一个捐肾救母的儿子,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母亲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一种责任!而我们孩子就应该背起这种责任,尽孝道。 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知道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意义,使我受益匪浅。
篇4: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篇5: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篇6: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观看了这个关于感恩教育后、关于承担爱和责任,其中点名了几例古人与名人孝以德为初的事迹、也说道了责任不是一种要求、是发至内心的愿望。孩子的成长脱离不了仁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善为本,懂得突发自我为中心、自私、自立、自我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
交往与沟通是成长中的一种锻炼、分担与享受所得是结果的差异,思维态度与问题角度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成长是发现的结论、知识——经验——悟性孰轻孰重与运用、知识的转换给予的力量、如果让孩子人与社会中学到东西就习惯了观察、学业、经历、人格对孩子的重要、发现自己的自信、信任自己的能力要有恒心、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自信、而不是家长的教训、唤醒和建立自信影响着孩子的态度、
尤其是听了第一个故事后、感觉就像是听着故事·在摇演绎着生活中我们家长和孩子 一样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我们没有故事中那棵大树一样、给孩子有求必应做的那么完美、故事是看到了有始有终、生活中家长们多孩子的指望就是学业有成、作为家长的我们只有尽自己的可能、我们的知识必定有限、我认为自己的素质都不够达标、总是希望自己不要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但是生活中太过于警惕、过于小心也会让孩子看在眼里、现在的孩子越是要求孩子们越是叛逆、总是与我们想的相反、忙碌的生活另我们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而疏忽了孩子的学习、或者某天无意中看到孩子的一张试卷才意识到、都有种为时过晚的感觉、从而会语气过重的说孩子一两句、可孩子的态度呢?更是让人伤透脑筋、生活还是要过、而孩子的学习意外看见试卷的事就停留在那里、这样的事一再重叠对孩子的影响、对问题的解决都没有一个答案、没有正式的面对、甚至到某以天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才会凭自己模糊的记忆提一提。
有时候也想带孩子出去转转、让他们去多适应、多接触、可发现孩子好像和其他的孩子并不合群、我们总想用一种好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可有不知哪一种方式能孩子学会去容纳别人、学会交往、有担心孩子忘了学习、好难!
我们利用自己的方式或学着别人的方式哪种才能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效果更佳呢?老师可否给我们一点建义?如有言语过重之处望老师谅解!
篇7: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看了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的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感恩主要有一个因素,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是于丹老师说的。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在学校里看见别的小朋友都有吃的,而他没有。于是,他跑到大树跟前,说:“大树,别的同学都有吃的,我却没有,你能给我吃的吗?”大树说:“你秋天再来吧!”到了秋天,男孩来到了树下,大树也给了他吃的——一堆红红的果子。小男孩高兴极了。于是,他以后的秋天都到大树那,得到一堆果实。直到小男孩青年时,他还是闷闷不乐。于是小男孩对大树说:“和我同龄的孩子都有了房子,结了婚。可我呢?”大树说:“你把我的树枝都砍下来,足以让你盖房子了。”小男孩把树枝砍下来,盖了一栋房子。
一直到小男孩中年时,他还是闷闷不乐,小男孩又对大树说:“现在和我的同龄人都有一艘小船航海去了,可我却什么都没有。”大树又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下来,做一艘船,航海去吧!”于是,小男孩砍下了大树的树干,做成了一艘小船,走了。
后来,小男孩到了老年时期了。他坐在大树的树墩上。大树说:“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来干什么?”已经老了的小男孩说:“我什么也不想要,只想陪你晒晒太阳。”看完后,我知道了,只有学会孝,才有可能学会感恩。
篇8: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感恩教育》是我们最近播出的电视节目。讲述的事让我们这些青少年摆脱坏习惯,成为脱胎换骨的新一代。而这些坏习惯中,有自私自利、依赖别人的坏心理。用的物品更是奢侈豪华,却只不过互相攀比。在这些毛病中。于丹老师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
因为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下成长。我们不缺钱花,不缺书读、不缺穿、不愁吃。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缺,好多同学才迷失了自我,缺乏了一种精神内涵:自私、骄傲、冷漠、不关心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感。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几乎已经淡忘了尊老爱幼。
一次公交车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站在上面,却没有人为她让座。可悲!可气!我们生长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祖训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呢?让我不安的是:祖国的未来靠我们建设,21世纪靠我们描绘,我们连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还能干成什么大事?
我呼吁:愿我们这些00后的独生子女,多改掉一些坏习惯!
篇9: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感恩教育的节目,从中我知道了:人要有孝心、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人也要有善良的心、人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责任心、人要多亲近人、人要有自信、人要接受自己的发现、当然·人要有好的品格、好的态度、人不能太恶毒、不然会有报应、人不能太孤僻、不然会感到孤独、人不能太自卑、不然什么事都做不成、人的品格一定要好,不然你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就不会好。
总之、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篇10:于丹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感恩教育》,心中很受震撼。国家关注未来的发展,父母关注自己孩子的未来。而我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优越的成长条件。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温室里的花朵。但很多孩子成长给现在父母很揪心。
揪心的原因是抱怨孩子难教,不听话,更深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去学习和培养孩子那些良好的习惯。
我是孩子的父亲,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他的发展。首先是学习方面,我要的是学习态度。那就是放学做家庭作业,并且书写端正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常抓不放。只要发现学习态度有问题,我是严厉的批评。
在生活上,我要培养孩子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去做。先做给他看,然后他去做,做不好去帮助他。做错了,我温馨提醒。
孩子是个活泼爱动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我经常提醒他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认识这个错误。
在经济上,我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去理自己的零花钱。他有储蓄罐,过年时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我让他管理。他从不乱拿花掉。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跟我们说一声,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在使用。
我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在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的言传身教去培养孩子,让他在生活中从细节做起,培养他有耐心、责任感、自信心。
我一致认为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关注的工程,更是任重道远。我不仅仅要他成绩好,而要培养他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感恩的品质。
篇11: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上午8:16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我深受教育。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首先讲到“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然后,又讲到了“仁”。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我们有责任心,必须让我们出去与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我们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己的环境对比,从而培养责任心,懂得体谅人,关心人。一个人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我们要关爱他人,与人交往,使自己健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立”。自立,自己劳动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自强就是需要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自信的意思是自己要相信自己。自己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人们的心中才有无尽的希望。
感恩并不是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中也能体现出来,早上父母出门前的一声招呼,下班回家后的一句问候。感恩是父母回家后递上的一双拖鞋,一杯暖茶。行动吧,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篇12: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篇13: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老师主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老师其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从前,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会在一课大树下玩,可是有一天,孩子愁容满面的对大树说:“你看别人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是我们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去卖,你就可以买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每年的秋天才会来大树下摘果子去卖。过了几年小男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房子。”又过了许多年青年人成了中年人,他又对大树说:“别人都漂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 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漂走了,渐渐的这个男人变老了,长出了根根白发,他又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应该不会理我了吧?”可是这个男孩不离不弃,一直陪这树桩晒太阳。
这让我想到了天下的父母像大树一样,为了成就孩子的一生,在无私的奉献而不求回报。为了孩子过得好,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掉。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的承担爱与责任,将来回报父母。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很帮助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多辛苦。而您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总是惹您生气,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您!
看完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我们树立自信,讲究仁爱,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信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4: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
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4.于丹教育心得
5.于丹讲座观后感
10.于丹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